1
|
中国东部壳-幔、岩石圈-软流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带:特征及转换时限 |
路凤香
郑建平
侯青叶
李方林
|
《中国地质》
CAS
CSCD
|
2006 |
24
|
|
2
|
基于sP前驱震相叠加研究南美中部地区岩石圈-软流圈边界形态 |
崔清辉
高雅健
周元泽
|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3
|
热-流-固耦合方法模拟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 |
陈建业
杨晓松
石耀霖
|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8
|
|
4
|
斑点火山的形成机制和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AB)的性质 |
潘谟晗
杨挺
林间
张帆
周志远
李海勇
张旭博
范兴利
程子华
|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5
|
大陆岩石圈的热-流变底边界——以Kaapvaal、Fennoscandia和Slave克拉通为例 |
魏荣强
李午阳
|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6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岩石圈结构:对地幔柱-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启示 |
陈赟
赵与同
刘佳乐
梁晓峰
李玮
徐义刚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7
|
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厚度与上地幔各向异性 |
张洪双
滕吉文
田小波
张中杰
高锐
|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36
|
|
8
|
华南地区岩石圈电性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
刘营
徐义贤
张胜业
杨文采
杨波
|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9
|
|
9
|
青藏高原古新世-始新世早期(65~40Ma)火山岩——同碰撞火山作用的产物 |
夏林圻
马中平
李向民
夏祖春
徐学义
|
《西北地质》
CAS
CSCD
|
2009 |
20
|
|
10
|
鹤壁新生代玄武岩源区及成因: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证据 |
朱昱升
侯广顺
杨进辉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10
|
|
11
|
对流地幔输入大陆与大陆成矿作用 |
邓晋福
邱瑞照
肖庆辉
吴宗絮
周肃
彭聪
赵国春
苏尚国
刘翠
|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4 |
15
|
|
12
|
华南地区进贤—柘荣剖面深部电性结构 |
韩松
刘国兴
韩江涛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7
|
|
13
|
基于P波三重震相的华南地区上地幔速度结构研究 |
吕苗苗
丁志峰
朱露培
|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5
|
|
14
|
中国东部深部构造特征及其与矿集区关系 |
邢集善
杨巍然
邢作云
刘建华
赵斌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30
|
|
15
|
华北板内深部构造 |
邢集善
刘建华
赵晋泉
|
《山西地震》
|
2002 |
31
|
|
16
|
江绍断裂带晚中生代镁铁质火山岩成因及其深部过程意义 |
秦社彩
范蔚茗
郭锋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9 |
5
|
|
17
|
板内地震的载荷及其尺度效应 |
M.Matsu‘ura
胡风珍
|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
|
1995 |
0 |
|
18
|
南京六合塔山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中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 |
顾希
贺怀宇
陈立辉
郭伟
贾祖冰
苏菲
|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0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