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面罩通气模式对小儿麻醉诱导期间气道峰压和胃进气的影响分析
1
作者 胡玉莹 刘越 +1 位作者 时明丽 杜春光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8期47-50,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面罩通气模式对小儿麻醉诱导期间气道峰压和胃进气的影响。方法100例小儿麻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手动控制通气,观察组给予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比较两组患儿呼吸参数(平均气道压、气道峰... 目的分析不同面罩通气模式对小儿麻醉诱导期间气道峰压和胃进气的影响。方法100例小儿麻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手动控制通气,观察组给予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比较两组患儿呼吸参数(平均气道压、气道峰压和呼吸频率)、胃窦区面积以及胃进气、恶心呕吐、反流误吸发生情况。结果麻醉时及麻醉后,观察组患儿平均气道压、气道峰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时,两组患儿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观察组患儿呼吸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胃窦区面积(2.00±0.68)cm^(2)小于对照组的(2.46±0.79)cm^(2),胃进气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的14.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4.00%、反流误吸发生率2.00%均低于对照组的16.00%、14.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小儿麻醉患儿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能够获取到良好的麻醉效果,保持患儿较低气道峰压,降低胃进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麻醉诱导 面罩通气 气道峰压 胃进气 反流误吸
下载PDF
呼气末CO_2和吸气峰压监测在双腔支气管插管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秦秦 杨瑞 +1 位作者 龙卫红 兰自侃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9-480,F0004,共3页
目的监测呼气末CO2(PETCO2)和吸气峰压(Ppeak)来判断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的位置。方法选取ASAⅠ-Ⅱ级、择期开胸需插DLT的手术患者76例,分别用听诊法、监测PETCO2、Ppeak及纤维支气管镜(FOB)判断DLT的位置。结果平卧位听诊肺隔离满意后,... 目的监测呼气末CO2(PETCO2)和吸气峰压(Ppeak)来判断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的位置。方法选取ASAⅠ-Ⅱ级、择期开胸需插DLT的手术患者76例,分别用听诊法、监测PETCO2、Ppeak及纤维支气管镜(FOB)判断DLT的位置。结果平卧位听诊肺隔离满意后,PETCO2监测30.3%肺隔离不全,FOB复查42.1%位置不当。侧卧位后听诊发现13例DLT位置发生变化,调整导管位置后PETCO2监测15例(19.7%)肺隔离不全,FOB复查移位24例(31.6%)。双肺通气(TLV)时听诊法与FOB复查后PETCO2值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单肺通气(OLV)时FOB复查后明显降低(P<0.05)。OLV时Ppeak均较TLV时明显增高(P<0.05),FOB复查后Ppeak均较听诊法显著降低(P<0.05)。结论PETCO2、Ppeak监测的临床到位率较听诊法高,且可及时发现DLT位置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支气管导管 呼气末CO2(PETCO2) 吸气峰压(Ppeak) 单肺通气 定位
下载PDF
左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与吸气峰压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9
3
作者 欧阳葆怡 梁丽霞 叶靖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49-352,共4页
目的 观测无隆突钩双腔支气管导管 (DLT)管端位置与吸气峰压 (Ppeak)以及肺顺应性环形状改变的关系 ,探讨用Ppeak和顺应性环的变化评估DLT管端位置的可行性。方法拟行右侧剖胸手术的成年患者 32例 ,静脉诱导后插入左MallinckrodtDLT ,... 目的 观测无隆突钩双腔支气管导管 (DLT)管端位置与吸气峰压 (Ppeak)以及肺顺应性环形状改变的关系 ,探讨用Ppeak和顺应性环的变化评估DLT管端位置的可行性。方法拟行右侧剖胸手术的成年患者 32例 ,静脉诱导后插入左MallinckrodtDLT ,吸入氧化亚氮和地氟醚维持麻醉。按纤维支气管镜 (FOB)确认DLT管端位置和通气方式将观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S1) ,管端位置正确的双肺通气 ;第二阶段 (S2 ) ,管端位置正确的左侧单肺通气 ;第三阶段 (S3 ) ,管端插入左下支气管 (置管过深 )的左侧单肺通气 ;第四阶段 (S4) ,管端处在左支气管开口 (置管偏浅 )的左侧单肺通气。每阶段均机械通气 15min。结果 回归方程预计插管深度与FOB检查符合者占 71 9%。S2时Ppeak值比S1时增加 5 0 8% ,肺顺应性 (Cdyn)值减少 36 2 % ;S3 时Ppeak值比S1时增加 87 4 % ,Cdyn值减少 5 6 8%。P V环曲线斜率向右明显移位 ,环体显著延长。 结论 用无隆突钩DLT行肺隔离 ,在无FOB定位的条件时 ,联合应用听诊法、回归方程预计插管深度、动态监测气道峰压和P V环的变化综合评估 ,可提高DLT管端的正确到位率。单肺通气的气道峰压超过双肺通气时的 1 6 5倍 ,且气道峰压超过 2 5cmH2 O ,应高度怀疑DLT管端发生过深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双腔支气管导管 管端位置 吸气峰压 剖胸手术 麻醉 气管插管
下载PDF
双侧气道峰压差用于判断双腔管位置的初探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俊刚 王开俊 +3 位作者 李太富 连铁 鲁爱民 龚发红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3年第8期26-27,共2页
目的 :探讨双侧气道峰压差与双腔气管内导管对位的关系 ,寻找其到位的简易方法。方法 :2 97例手汗症患者行双侧胸交感神经切断术 ,用Datex气体分析仪观察不同情况下双侧气道压力的变化 ,并根据其调整双腔气管内导管的位置。结果 :双侧... 目的 :探讨双侧气道峰压差与双腔气管内导管对位的关系 ,寻找其到位的简易方法。方法 :2 97例手汗症患者行双侧胸交感神经切断术 ,用Datex气体分析仪观察不同情况下双侧气道压力的变化 ,并根据其调整双腔气管内导管的位置。结果 :双侧气道峰压差大于 6 .8cmH2 O ,提示导管对位不良。用此法导管临床到位率达 97.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气管内导管 气道峰压 到位准确率
下载PDF
放疗前后鼻咽癌患者鼓室导抗图峰压值变化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熊观霞 苏振忠 刘敏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89-90,100,共3页
目的 了解鼻咽癌患者鼓室导抗图峰压值在放疗前后的变化规律及对听力变化的影响。方法 追踪观察 32例 (6 4耳 )接受常规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 ,在放疗前、放疗中、放疗结束、放疗后 6个月、放疗后 12个月对其进行纯音听阈及声导纳测... 目的 了解鼻咽癌患者鼓室导抗图峰压值在放疗前后的变化规律及对听力变化的影响。方法 追踪观察 32例 (6 4耳 )接受常规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 ,在放疗前、放疗中、放疗结束、放疗后 6个月、放疗后 12个月对其进行纯音听阈及声导纳测试。结果 放疗后一年内有 9耳发生分泌性中耳炎 ,其中有 6耳发生于放疗结束时。余 5 5耳的鼓室导抗图峰压值在放疗开始后呈负压 ,在放疗结束时最为严重 ,平均为 - 30 (- 10 0 ,5 .0 )daPa ,与放疗前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 <0 .0 1) ,但可逐渐恢复 ,在放疗后 12个月明显恢复到放疗前水平 5 .0 (- 2 .5 ,10 ,0 )daPa ;5 5耳放疗结束时 2 .0kHz骨导听阈平均为 2 1.4± 5 .7dB ,与放疗前相比有明显的下降 ,并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放射治疗鼻咽癌可影响咽鼓管功能 ,常合并有分泌性中耳炎 ;即使未合并有分泌性中耳炎的照射耳 ,其鼓室导抗图峰压值在放疗前后也呈明显波动性变化 ,以在放疗结束时最为明显 ,并对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室导抗图峰压 听力 放射治疗 鼻咽癌
下载PDF
气道峰压法判断喉罩通气效果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周炜 杨芳芳 +1 位作者 郭文俊 金孝岠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59-161,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全身麻醉过程中利用面罩机械通气和喉罩机械通气时气道峰压的差值判断喉罩通气效果的正确率和可行性。方法:180例择期全身麻醉下接受妇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诱导后,在机械通气容量控制模式(VCV)下行常规面罩通气给氧去氮。... 目的:初步探讨全身麻醉过程中利用面罩机械通气和喉罩机械通气时气道峰压的差值判断喉罩通气效果的正确率和可行性。方法:180例择期全身麻醉下接受妇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诱导后,在机械通气容量控制模式(VCV)下行常规面罩通气给氧去氮。待肌松药起效后置入Supreme喉罩(SLMA),按照随机顺序先后使用以下两种方法判断通气效果。压力差法(P法):在相同的通气参数下行机械通气,记录面罩通气时的气道峰压P1和机械通气时的气道峰压P2,得出P2-P1的差值判断喉罩通气效果。纤支镜法(F法):应用纤支镜检查SLMA对位情况判断喉罩通气效果。另外,分别记录两种方法的总耗时,术后喉罩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相比纤支镜法,压力差法判断喉罩通气效果的正确率无统计学意义,而所需时间明显减少。结论:气道峰压差值法可有效判断喉罩通气效果,且更加简单、快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罩 麻醉 气道峰压
下载PDF
单肺通气模式对阻塞性通气障碍患者气道峰压、氧合作用及肺内分流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卢丽雅 叶靖 欧阳葆怡 《河北医药》 CAS 2009年第9期1033-1036,共4页
目的观测阻塞性通气障碍患者在单肺通气(OLV)期间用压力控制通气(PCV)与容量控制通气(VCV)对气道峰压(Ppeak)、氧合作用和肺内分流(Qs/Qt)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右侧开胸成年手术患者30例,ASAⅠ~Ⅲ级,按术前肺功能分为2组,N组为肺功能正... 目的观测阻塞性通气障碍患者在单肺通气(OLV)期间用压力控制通气(PCV)与容量控制通气(VCV)对气道峰压(Ppeak)、氧合作用和肺内分流(Qs/Qt)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右侧开胸成年手术患者30例,ASAⅠ~Ⅲ级,按术前肺功能分为2组,N组为肺功能正常患者,O组为阻塞性通气障碍患者。再根据OLV模式将每组随机分为2个亚组,N-PCV组和N-VCV组各8例,O-PCV组和O-VCV组各7例。丙泊酚-瑞芬太尼-罗库溴铵静脉诱导后插入左双腔支气管导管,行双肺VCV,潮气量7~8ml/kg,呼吸频率15次/min。30min后改左侧卧位行左OLV。N-VCV组和O-VCV组先行VCV30min,然后改行PCV30min。N-PCV组和O-PCV组先行PCV30min,然后改行VCV30min。OLV-VCV期间拟定的潮气量及呼吸频率维持不变;压力设定以达到双肺VCV期间潮气量为准。双肺VCV后30min及OLV后30、60min进行血气分析,计算Qs/Qt。结果OLV期间,N-PCV组和O-PCV组的Ppeak较N-VCV组和O-VCV组低(P<0.01),但PaO2和Qs/Q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阻塞性通气障碍患者OLV期间采用PCV更有利于减低气道压,但对动脉氧合作用及肺内分流的改善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通气障碍 力控制通气 容量控制通气 单肺通气 气道峰压 肺内分流
下载PDF
侧卧位时左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与吸气峰压及肺顺应性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灿洲 叶靖 欧阳葆怡 《河北医药》 CAS 2008年第5期603-605,共3页
目的探讨左侧卧位时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管端位置与吸气峰压及肺顺应性变化的关系,评估DLT管端位置的量化标准。方法102例用左DLT行胸科麻醉的中青年患者,纤维支气管镜(FOB)确认插入的DLT管端位置正确,平卧位双肺通气15min后(第1阶段),... 目的探讨左侧卧位时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管端位置与吸气峰压及肺顺应性变化的关系,评估DLT管端位置的量化标准。方法102例用左DLT行胸科麻醉的中青年患者,纤维支气管镜(FOB)确认插入的DLT管端位置正确,平卧位双肺通气15min后(第1阶段),左侧卧位左单侧肺通气15min(第2阶段);然后以FOB观察DLT管端位置,若发现过深移位,FOB直视下调整DLT导管至正确位置后再单侧肺通气15min(第3阶段)。观测过程监测呼吸和循环各项指标。结果左侧卧位后DLT管端过深移位发生率为19.6%。第2阶段管端错位患者的SpO2均值比第1阶段稍低;Ppeak的升幅是管端正位患者的1.6倍;MV、Cdyn、PETCO2和PaO2降幅分别是管端正位患者的2.3倍、1.5倍、3.7倍和1.5倍;用FOB观测DLT管端均已接近左下肺叶支气管开口,插管深度平均增加1.6cm,维持支气管套囊压20cmH2O的注气量比第1阶段减少42.9%。管端错位患者第3阶段的Ppeak升高(47.0%)及MV下降(3.1%)、Cdyn下降(37.2%)、PETCO2下降(2.4%)、PaO2下降(40.4%)均已接近管端正位患者第2阶段的升降幅度。结论吸气峰压和肺顺应性的变化比SpO2更敏感,提示左DLT管端发生移位。左侧卧位单肺通气气道峰压超过平卧位双肺通气时的1.6倍,绝对值超过24cmH2O,肺顺应性减少50%,应高度怀疑左DLT管端发生过深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支气管导管 单肺通气 吸气峰压 肺顺应性 管端 正位与错位
下载PDF
腹腔镜手术中压力和容量控制通气对患者气道峰压及肺氧合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叶允荣 杨明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11期75-75,F0003,共2页
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中压力和容量控制通气对患者气道峰压及肺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SA1~2级宫颈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容量控制通气(VCV)组,压力控制通气(PCV)组,每组20例,麻醉方法均为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分... 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中压力和容量控制通气对患者气道峰压及肺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SA1~2级宫颈癌根治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容量控制通气(VCV)组,压力控制通气(PCV)组,每组20例,麻醉方法均为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分别于气管插管后气腹前(T1)、气腹后30min(T2)、气腹后60min(T3),监测气道峰压(Ppeak)的情况,抽取动脉血监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O2),并计算氧合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T1时相比,两组Ppeak气腹后升高(P<0.05),容量控制通气(VCV)组更明显,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行腹腔镜手术时,压力控制通气可以有效降低术中气道压,防止气道损伤,同时不影响患者的氧合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力控制通气 容量控制通气 气道峰压 氧合指数
下载PDF
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鱼雷管峰压估计 被引量:2
10
作者 董玉才 林敏 +1 位作者 宫雷 李慧珍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19期4831-4834,共4页
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经交叉有效性检验建立了鱼雷管峰压的回归方程。通过实验数据比较,该模型拟合精度较强,说明偏最小二乘回归是估算舰艇鱼雷发射内弹道特征参数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 鱼雷管峰压 偏最小二乘 预测 误差
下载PDF
吸气峰压联合PETCO_2的变化预判右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的可行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灿洲 董庆龙 欧阳葆怡 《现代医院》 2014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观测在右侧卧位下,吸气峰压联合PETCO2的变化预判右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管端位置的可行性。方法 110例行胸科手术患者插入Mallinckrodt右DLT,在侧卧位后发生导管过深移位共25例。以纤维支气管镜(FOB)确认DLT管端位置和通气方式将观... 目的观测在右侧卧位下,吸气峰压联合PETCO2的变化预判右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管端位置的可行性。方法 110例行胸科手术患者插入Mallinckrodt右DLT,在侧卧位后发生导管过深移位共25例。以纤维支气管镜(FOB)确认DLT管端位置和通气方式将观测过程分为正位双肺通气(S1)、右侧过深单肺通气(S2)及右侧正位单肺通气(S3)三个阶段,每阶段均机械通气15 min。结果 S2的Ppeak比S1增加75.5%,S3比S1仅增加44.1%;S2的PETCO2比S1下降17.5%,S3比S1仅减少8%。以单肺通气时的Ppeak≥S1Ppeak的1.6倍,PETCO2值比S1下降10%,结合OLV时的Ppeak达到24 cm H2O作为判定管端错位的截止值,特异性和预测阳性率分别达到85.7%和90%。结论侧卧位下,用无隆突钩DLT行肺隔离,联合运用动态监测气道峰压和PETCO2的变化综合评估,可提高DLT管端的正确到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支气管导管 单肺通气 吸气峰压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
下载PDF
耦合装药孔壁峰压计算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宝心 房泽法 《爆破》 CSCD 1996年第1期5-7,共3页
本文采用炮孔中炸药爆轰波阵面是垂直于孔壁的计算模型,得到孔壁受到初始峰压计算方程,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 耦合装药 孔壁 峰压 爆破
下载PDF
气道峰压监测在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洪伟 高鲁渤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121-123,共3页
关键词 双腔支气管导管 定位 气道峰压
下载PDF
气道峰压法在喉罩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晓琳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9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探讨气道峰压法在喉罩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 年 1 月至 2018 年 6 月在本院行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 12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 120 例患者分到观察组( n = 60 例)和对照组( n = 60 ... 目的探讨气道峰压法在喉罩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 年 1 月至 2018 年 6 月在本院行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 12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 120 例患者分到观察组( n = 60 例)和对照组( n = 60 例),两组患者均在全麻诱导后插入4 号 Supreme 喉罩,将空气注入套囊内,使最小套囊内压( intracuff pressure,ICP)达 60 cmH2O( 1 cmH2O= 0.098 kPa)。行容量控制通气,记录气道峰压( peak pressure,Ppeak)。对照组的 ICP 值保持在60 cmH2O;观察组则在抽净喉罩套囊内气体后,向套囊内充气至 ICP 达到 Ppeak 值水平,若漏气,则每次增加 5cmH2O,直至无气体由患者的口咽部漏出。建立气腹后,向套囊充气恢复至 60 cmH2O,再次记录 Ppeak 值后重复上述操作,并以此作为封闭气道的最小 ICP 值维持到手术结束。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气腹前后套囊充气容量、ICP、Ppeak、漏气率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 24 h 咽喉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气腹后,观察组的套囊充气容量明显高于气腹前,P<0.05;气腹前及气腹后观察组的套囊充气容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 P<0.05。气腹前及气腹后观察组的吸气相和呼气相 ICP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 P<0.05。气腹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 Ppeak 均明显高于气腹前,均有 P<0.05。气腹后,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漏气率均明显高于气腹前,均有 P<0.05。观察组术后吞咽不适、咽喉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喉罩通气过程中将 ICP 值设置在 Ppeak+ 0~5cmH2O,可获得良好的密封效果,并能有效减少咽喉部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手术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道峰压 气道管理 喉罩 腹腔镜检查 胆囊切除术
下载PDF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和气道峰压监测在双腔支气管插管定位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波 张树兵 +1 位作者 王芳 肖永忠 《西南军医》 2015年第6期627-628,共2页
目的观察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气道峰压(Ppeak)监测用于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插管定位的准确性。方法选择胸科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气道峰压(Ppeak)组(观察组)和传统听诊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 目的观察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气道峰压(Ppeak)监测用于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插管定位的准确性。方法选择胸科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气道峰压(Ppeak)组(观察组)和传统听诊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通过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气道峰压(Ppeak)定位;对照组采用传统听诊法定位。记录两组插管定位时间、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插管定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定位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气道峰压(Ppeak)监测法较传统听诊法定位时间短、准确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支气管导管(DLT)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PETCO2) 气道峰压(Ppeak) 定位
下载PDF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气道峰压和阻力的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蹇华胜 朱再 +2 位作者 毕敏 陈淑芳 蒋耀光 《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2004年第3期194-196,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气道峰压和气道阻力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油酸型犬呼吸窘迫综合征模型,动态观察气道峰压和气道阻力的变化及与氧指数的关系。结果 气道峰压和气道阻力在模型复制成功后各时相点均显著增加(P&l...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气道峰压和气道阻力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油酸型犬呼吸窘迫综合征模型,动态观察气道峰压和气道阻力的变化及与氧指数的关系。结果 气道峰压和气道阻力在模型复制成功后各时相点均显著增加(P<0.01),氧指数明显下降(P<0.01)。结论 气道峰压和气道阻力增加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特征,并与ARDS的严重程度有关。由此推测,气道峰压和气道阻力监测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推测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气道峰压 ARDS 气道阻力 呼吸力学 气道炎症
下载PDF
调肝导浊汤调节ApoE^(-/-)小鼠ADMA的分泌量干预主动脉血流速度及峰压的实验研究
17
作者 索艳荣 曾文赟 +5 位作者 高青 王一婧 卢斌 李虎虎 范英昌 郭茂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4-397,I0002,共5页
目的:观察调肝导浊方干预后Apo E-/-小鼠血清中e NOS、ADMA含量的变化,以及其对主动脉血流速度和峰压的影响,探讨调肝导浊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是否与上述因素有关。方法:将Apo E-/-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调肝导浊组,每日给予高脂饮食,... 目的:观察调肝导浊方干预后Apo E-/-小鼠血清中e NOS、ADMA含量的变化,以及其对主动脉血流速度和峰压的影响,探讨调肝导浊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是否与上述因素有关。方法:将Apo E-/-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调肝导浊组,每日给予高脂饮食,C57BL/6L小鼠作为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经不同方法干预12周后,HE观察各组小鼠主动脉病理变化;VEVO2100小动物超声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血流速度及峰压的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e NOS及ADMA的含量变化。结果:HE结果显示对照组主动脉结构完整,未见斑块形成;模型组主动脉组织结构紊乱,内膜明显增厚,斑块形成;调肝导浊组主动脉结构相对完整,内膜轻度增厚。小动物超声结果显示,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峰压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较于模型组,调肝导浊组血流速度增快,血管峰压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e NOS和ADMA含量增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调肝导浊组相较于模型组,ADMA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 NOS含量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调肝导浊汤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能与其调节ADMA的含量变化,干预主动脉血流速度与峰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肝导浊汤 动脉粥样硬化 ADMA 血流速度 动脉峰压
下载PDF
吸气峰压和套囊容量变化评估右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的可行性
18
作者 叶靖 欧阳葆怡 董庆龙 《河北医药》 CAS 2005年第12期885-887,共3页
目的探讨用吸气峰压(Ppeak)和套囊容量变化的量化指标评估无隆突钩右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管端位置的可行性。方法拟行左侧剖胸手术的成年患者50例,静脉诱导后插入预先选定的右 DLT,吸入地氟醚维持麻醉。按纤维支气管镜确认 DLT 管端位... 目的探讨用吸气峰压(Ppeak)和套囊容量变化的量化指标评估无隆突钩右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管端位置的可行性。方法拟行左侧剖胸手术的成年患者50例,静脉诱导后插入预先选定的右 DLT,吸入地氟醚维持麻醉。按纤维支气管镜确认 DLT 管端位置和通气方式将观测过程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管端位置正确,双肺通气;第二阶段,管端位置正确,右侧单肺通气(OLV);第三阶段,管端进入右中间支气管,右侧 OLV;第四阶段,管端处在右支气管开口,右侧 OLV。每阶段机械通气15 min 后,记录 Ppeak 和分钟通气量。管端改变位置后,保持气管和支气管套囊压分别为25 cm H_2O 和20 cm H_2O,记录套囊注气量。结果与第一阶段比较,第二、三、四阶段 Ppeak 值上升(P<0.05或0.01),第三阶段最明显;DLT 支气管套囊内压为20 cm H_2O 的注气量在第三阶段下降,第四阶段上升(P<0.05 或0.01)。以 OLV 各阶段 Ppeak 值达到第一阶段的1.6倍,且 Ppeak 值≥127 cm H_2O,支气管套囊注气量≤第一阶段的60%作为判定管端过深的指标时,特异性达92%、预报管端错位阳性率达90%。结论单肺通气时,Ppeak 超过27 cm H_2O,并超过双肺通气时的1.6倍,支气管套囊注气量下降至双肺通气时的 60%以下,应高度怀疑右 DLT 管端发生过深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支气管导管 管端位置 吸气峰压 套囊容量
下载PDF
中等吸气峰压下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RDS及其预后效果
19
作者 聂小红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18期131-133,共3页
目的:分析探讨中等吸气峰压下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RDS及其预后效果。方法:此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抽签方式,从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新生儿RDS患儿中,抽取88例纳入到讨论中,88例患者按入院单双顺序分两组,对照... 目的:分析探讨中等吸气峰压下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RDS及其预后效果。方法:此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抽签方式,从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新生儿RDS患儿中,抽取88例纳入到讨论中,88例患者按入院单双顺序分两组,对照组(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方式治疗)和研究组(中等吸气峰压下无创机械通气方式治疗),各44例。将两组患者治疗状况以及预后状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88.64%,比对照组的77.27%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pH、PO_2、PCO_2等指数,研究组比对照组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儿死亡率、通气时间、撤机失败、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分别为0、(38.6±15.7)h、2.27%、11.36%,对照组为6.82%、(51.2±20.3)h、13.64%、25.00%,研究组比对照组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新生儿RDS疾病可考虑给予中等吸气峰压下无创机械通气方式进行治疗,其疗效突出,提升了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得到降低,操作简便,应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RDS 预后 中等吸气峰压 无创 机械通气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吸气峰压设置的临床观察
20
作者 周柯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 2006年第12期12-13,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的机械通气患者出现吸气峰压报警的原因,及其在临床护理观察中的意义。方法将80例COPD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2组,Ⅰ组吸气峰压报警上限为30cmH2O,Ⅱ组吸气峰压报警上限为40cmH2O,2组...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的机械通气患者出现吸气峰压报警的原因,及其在临床护理观察中的意义。方法将80例COPD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2组,Ⅰ组吸气峰压报警上限为30cmH2O,Ⅱ组吸气峰压报警上限为40cmH2O,2组吸气峰压报警下限均为10cmH2O。记录2组机械通气24h后出现的第1次上限和下限的报警原因,同时记录报警的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Ⅰ组吸气峰压增高报警原因以气道痉挛多见,与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Ⅱ组峰压增高报警原因以痰液多为主,与Ⅰ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组出现吸气峰压增高报警时血氧饱和度均无明显变化。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患者吸气峰压增高常见原因为气道痉挛与痰液增多黏稠,当吸气峰压增高报警时可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立即进行处理。吸气峰压变化较氧饱和度变化更为敏感,吸气峰压上限以30cmH2O为宜,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一项值得密切观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气峰压 COPD 机械通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