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费文化、技术崇高化与恐怖主义:唐·德里罗小说中的三大主题 被引量:3
1
作者 朱荣华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5-138,共4页
唐·德里罗是当代美国四大著名小说家之一,1999年因为《地下世界》这一巨著成为第一个获得"耶路撒冷奖"的美国作家,但他还远未被中国学术界所认识。他的小说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与当代美国社会形态紧密相联,把审视自己所处... 唐·德里罗是当代美国四大著名小说家之一,1999年因为《地下世界》这一巨著成为第一个获得"耶路撒冷奖"的美国作家,但他还远未被中国学术界所认识。他的小说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与当代美国社会形态紧密相联,把审视自己所处时代的经济文化状况作为创作的关注点。大体而言,他作品中较常关注的主题有三方面:一是对消费文化关注;二是对技术崇高化的关注;三是对恐怖主义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罗 消费文 技术崇高化 恐怖主义
下载PDF
近代戏剧的崇高化美学倾向
2
作者 马跃敏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8期46-50,共5页
中国近代戏剧崇高化具有戏剧的文化地位提升和悲剧诉求普遍强化的双重含义,从"化民"到"新民"到"革命",不同时代因素从各自需求的侧面推进着这一美学倾向。启蒙救亡语境和对西方艺术理论的崇尚导致了近代... 中国近代戏剧崇高化具有戏剧的文化地位提升和悲剧诉求普遍强化的双重含义,从"化民"到"新民"到"革命",不同时代因素从各自需求的侧面推进着这一美学倾向。启蒙救亡语境和对西方艺术理论的崇尚导致了近代戏剧写实主义的一端独大。戏剧功利化实践和作为审美艺术的矛盾纠葛成为贯穿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的主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戏剧 新民 崇高化 功利 写实主义
下载PDF
“80后”文学文本的反崇高化人物形象解析
3
作者 朱爱莲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74-77,共4页
韩寒、郭敬明、李傻傻、张悦然等是"80后"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在文学文本中塑造了一系列反崇高化的青少年主人公形象。这些形象一改传统文学文本中的思想进步、积极向上的高大全形象特征,呈现反传统特点,或为颠覆传统模式的... 韩寒、郭敬明、李傻傻、张悦然等是"80后"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在文学文本中塑造了一系列反崇高化的青少年主人公形象。这些形象一改传统文学文本中的思想进步、积极向上的高大全形象特征,呈现反传统特点,或为颠覆传统模式的另类反叛形象,或为消解崇高意识的颓废病态形象,或为追逐奢华生活的媚俗、拜金形象,等等。这些形象的出现,有着时代、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凸显了创作者的文学观念及价值取向的根本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后”文学文本 人物形象 崇高化
下载PDF
被崇高化的香雪——重读《哦,香雪》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双双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70-72,共3页
自1982年铁凝的《哦,香雪》发表以来一直到今天,无论是作者、评论家还是文学史叙述对于香雪这一人物形象都是极力赞美和肯定的。在被歌颂的过程中香雪被崇高化和神话了,从而忽略了香雪形象的本质内涵——会害羞、敏感和虚荣而又善良有... 自1982年铁凝的《哦,香雪》发表以来一直到今天,无论是作者、评论家还是文学史叙述对于香雪这一人物形象都是极力赞美和肯定的。在被歌颂的过程中香雪被崇高化和神话了,从而忽略了香雪形象的本质内涵——会害羞、敏感和虚荣而又善良有勇气和有追求,香雪是一个极普通、平常的农村少女。本文通过香雪形象的被崇高化的过程、以铅笔盒为视点解构香雪神话和香雪们的去路三个方面来重新探讨香雪这一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雪 崇高化 铁凝
下载PDF
“世俗化”与“崇高之殇”:从自媒体景观看当代青年的双重精神图景 被引量:11
5
作者 闫方洁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9-84,共6页
青年群体在自媒体空间中借由朋友圈、网红、直播、弹幕、宅等媒介实践方式,催生了一个个具有现象级意义的社会景观。自媒体景观的生成有深刻的文化心理背景,曲折地表达了当代青年在精神领域的双重走向。一方面,自媒体景观具有强烈的文... 青年群体在自媒体空间中借由朋友圈、网红、直播、弹幕、宅等媒介实践方式,催生了一个个具有现象级意义的社会景观。自媒体景观的生成有深刻的文化心理背景,曲折地表达了当代青年在精神领域的双重走向。一方面,自媒体景观具有强烈的文化平民主义特征,是当代青年追求世俗化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他们对自我意识的彰显、对生活价值的肯定,以及对文化话语权的宣告。另一方面,自媒体景观包含着对本能、欲望、感性等自发性维度的推崇,体现了当代青年在精神领域的去理性化、去公共化与去超越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媒体景观 青年 精神 世俗 崇高化
下载PDF
《巨蟒与圣杯》:“逆崇高”化的亚瑟王传奇 被引量:2
6
作者 苗勇刚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21-22,共2页
亚瑟王传奇是西方中世纪以来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亚瑟王与圆桌骑士一直是西方文学文化中高尚情操的崇高象征。但在与传统决裂的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现当代文学中出现了大量对亚瑟王传奇的崇高进行颠覆和重构的文学作品。而在与... 亚瑟王传奇是西方中世纪以来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亚瑟王与圆桌骑士一直是西方文学文化中高尚情操的崇高象征。但在与传统决裂的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现当代文学中出现了大量对亚瑟王传奇的崇高进行颠覆和重构的文学作品。而在与文学关系极为密切的影视界,这种反传统的现象也并不罕见。本文以特里·吉列姆导演的《巨蟒与圣杯》为分析对象,试图探究对亚瑟王传统进行"逆崇高"化的各种手段,以期对现当代亚瑟王文学的研究也能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瑟王传奇 “逆崇高 《巨蟒与圣杯》
下载PDF
优美化的崇高——精神贫乏时代的审美思考
7
作者 顾颉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74-76,共3页
美学与伦理学在理论上的联姻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非理性文化魔力般地牵动着诸多学者的神经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种思考、一种体认和一种文化自觉,是两种话语在面对人类生存困境中历史性的碰撞。优美化的崇高正是在此背景下对存在意义的... 美学与伦理学在理论上的联姻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非理性文化魔力般地牵动着诸多学者的神经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种思考、一种体认和一种文化自觉,是两种话语在面对人类生存困境中历史性的碰撞。优美化的崇高正是在此背景下对存在意义的审美解读,这种策略无论在社会层面上还是个体层面,皆是精神贫乏时代审美对精神困顿的反思与人类价值日渐枯萎的救赎,以及对现实与非现实、手段与目的、功利与非功利、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的重新思考与有效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贫乏 崇高 优美 优美崇高
下载PDF
《金陵十三钗》中风尘女子的救世神话 被引量:2
8
作者 施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2期144-147,共4页
《金陵十三钗》将"妓女出列"这则历史本相,升格为一种崇高想像。电影不仅强化了"妓女救世"的国族寓言,而且将士兵、学生等其他角色征用至其麾下,软弱和苟且被压缩至最低限度。尽管这样迎合了大众口味,然而问题在于... 《金陵十三钗》将"妓女出列"这则历史本相,升格为一种崇高想像。电影不仅强化了"妓女救世"的国族寓言,而且将士兵、学生等其他角色征用至其麾下,软弱和苟且被压缩至最低限度。尽管这样迎合了大众口味,然而问题在于,英勇雪耻的情结压倒了身罹灾祸的残酷,战争受害者形象受到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 张艺谋 崇高化
下载PDF
远方的访客:论段建伟的创作
9
作者 于非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6-15,共10页
段建伟绘画中的人物形象经历了一个从“土味”到“神圣”的过程。1961年出生的段建伟从学画起就无意识地选择了农民题材;后来有了1991年“段正渠•段建伟油画展”上的“新乡土”绘画;再后来,中世纪宗教美术中崇高化和永恒化的手法进入到... 段建伟绘画中的人物形象经历了一个从“土味”到“神圣”的过程。1961年出生的段建伟从学画起就无意识地选择了农民题材;后来有了1991年“段正渠•段建伟油画展”上的“新乡土”绘画;再后来,中世纪宗教美术中崇高化和永恒化的手法进入到段建伟的作品中;然后,与中国古代造像和壁画达到精神共通,逐渐地去叙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题材 中世纪宗教 段正渠 人物形象 崇高化 无意识 叙事 新乡土
下载PDF
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女性散文的抒情走向
10
作者 贵志浩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60-64,共5页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日趋高涨的时代,中国女性散文面临着与主流话语相谋合又相冲突的困惑,一方面她们试图保持女性自身的独特视点与体验,另一方面时代的激潮又不断地消蚀着她们的女性意识,与主流话语的融合成为了她们...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日趋高涨的时代,中国女性散文面临着与主流话语相谋合又相冲突的困惑,一方面她们试图保持女性自身的独特视点与体验,另一方面时代的激潮又不断地消蚀着她们的女性意识,与主流话语的融合成为了她们的必然选择,其女性书写日益凸现出外倾性、叙事性、雄化和崇高的抒情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散文 抒情走向 外倾性 崇高
下载PDF
美学、伦理学与左翼政治:与西蒙·克里奇利教授的访谈(英文)
11
作者 王曦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286-300,共15页
西蒙·克里奇利(Simon Critchley),现任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哲学系教授,约翰·乔纳斯荣誉教授,欧洲哲学论坛执行委员会创始委员、常任委员,曾任英国现象学学会主席,国际哲学学院负责人,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研究员。克里奇利笔力雄... 西蒙·克里奇利(Simon Critchley),现任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哲学系教授,约翰·乔纳斯荣誉教授,欧洲哲学论坛执行委员会创始委员、常任委员,曾任英国现象学学会主席,国际哲学学院负责人,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研究员。克里奇利笔力雄健,个人学术专著二十本有余,部分著作已译成汉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多种语言。此外,他还是《卫报》的撰稿人,《纽约时报》大众哲学专栏'石头'的编辑,该专栏已经吸引了数百万的读者。克里奇利对美学和政治伦理学交叉领域的探讨在西方左翼理论家中独树一帜,他的《极少的,近乎无的》、《无尽地要求》、《无信仰者的信仰》等著作在齐泽克与巴迪欧等左翼学者中引发了广泛的理论对话与争锋。在这篇访谈中,克里奇利教授将政治领域不可或缺的美学维度追溯至古希腊,探讨了一些核心美学范式的转换带给伦理学和政治的影响,详细讨论了'诗学虚构'、'崇高化'、'喜剧范式'以及'自律/他律'等概念。克里奇利教授既展现了美学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能走多远,又给出西方左翼政治抗争的可能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转向 诗学虚构 崇高化 喜剧范式 自律 他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