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郭沫若的李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定璋 《郭沫若学刊》 1992年第1期49-54,15,共7页
郭沫若是当代著名的学者,他知识淹贯,涉及面广,多才多艺,在文学创作、历史研究、考古和思想史等领域都贡献极大,建树极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实郭沫若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上的造诣也是很深的,只是被他在上述领域内的杰出成果所掩... 郭沫若是当代著名的学者,他知识淹贯,涉及面广,多才多艺,在文学创作、历史研究、考古和思想史等领域都贡献极大,建树极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实郭沫若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上的造诣也是很深的,只是被他在上述领域内的杰出成果所掩而不太为学术界所重视罢了。笔者仅就他在李白研究上的独到见解作些探索,谬误之处,识者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研究 李白诗歌 丁都护歌 政治抱负 草堂集序 千家诗 胡震亨 崔侍御 赠何七判官昌浩 养一斋诗话
下载PDF
浅说岑参的七言歌行体送别诗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浩逊 《唐都学刊》 1989年第4期51-54,共4页
“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这是杜甫《渼陂行》里的开头语。其实,岑参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景观是那样的“好奇”,在诗歌创作领域里也同样充溢着对新鲜事物的浓厚兴趣和敏锐感。如他写下的十二首题之为“××歌送... “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这是杜甫《渼陂行》里的开头语。其实,岑参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景观是那样的“好奇”,在诗歌创作领域里也同样充溢着对新鲜事物的浓厚兴趣和敏锐感。如他写下的十二首题之为“××歌送××”的七言歌行体送别诗,也显露出他“好奇”的性格和在艺术上的创新出奇精神。月有阴晴园缺,人有悲欢离合。古代骚人墨客在路歧水边与亲朋友好洒泪告别时,免不了要作诗相赠,籍以慰勉对方,也借此自慰。诗中,常会有景物描画或感慨今古一类的内容,但象岑参那样,有意把咏物、怀古、写景、摹声来作送别之辞,却殊为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岑参 歌行体 送别诗 七言 渼陂行 人有悲欢离合 诗歌创作 咏物 崔侍御 开头语
下载PDF
艺术美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论岑参的边塞诗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中兴 《兰州商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6-10,共5页
盛唐诗人岑参的边塞诗,是艺术美和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诗篇.读岑参的诗,令人豪情满怀,精神振奋,西北边塞奇丽瑰异的风光,令人惊异;唐军守边将土保边安民,报效国家,不畏艰苦的征战生活和英勇、乐观、奋发的精神,令人钦佩;西北边塞和平、... 盛唐诗人岑参的边塞诗,是艺术美和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诗篇.读岑参的诗,令人豪情满怀,精神振奋,西北边塞奇丽瑰异的风光,令人惊异;唐军守边将土保边安民,报效国家,不畏艰苦的征战生活和英勇、乐观、奋发的精神,令人钦佩;西北边塞和平、繁荣的景象,令人赞美.徐悲鸿说:“凡美之所以感动人者,决不离乎人之意想,意深者动人深,意浅者动人浅.”意想是指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岑参的边塞诗中的艺术形象,饱含着诗人的情感,是诗人意想的体现.诗人用超人的艺术才能,独特的审美意识,以广阔的西北边塞生活为背景,唱出高亢豪迈的盛唐之音,反映盛唐开拓、乐观、奋发的时代精神,一扫以往边塞诗所反映的戚苦悲凉之情和荒芜冷漠之景,给边塞诗注入新的内容,使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塞诗 岑参 诗人情感 盛唐诗人 时代精神 沽酒 唐军 安西 崔侍御 军营生活
下载PDF
论李白的“狂”
4
作者 曹方林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52-55,60,共5页
中国历史上,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狂士”、“狂生”似乎历代都有。比如先秦的张仪、苏秦,西汉的郦食其、东方朔,建安时的祢衡、孔融、刘桢,魏晋时的阮籍、稽康等,都以“狂”著称于世。但这些人都不及李白。李白的“狂”为时人称道,更为后... 中国历史上,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狂士”、“狂生”似乎历代都有。比如先秦的张仪、苏秦,西汉的郦食其、东方朔,建安时的祢衡、孔融、刘桢,魏晋时的阮籍、稽康等,都以“狂”著称于世。但这些人都不及李白。李白的“狂”为时人称道,更为后人仰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桢 方朔 狂生 李太白碑阴记 郦食其 祢衡 赠何七判官昌浩 李白诗 崔侍御 谢安石
下载PDF
杜甫湘江诗月谱(下)
5
作者 丘良任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83-89,共7页
十二月乙未朔公元1月2日——1月31日在长沙,舟居. 《奉赠卢五丈参谋琚》原注云:“时丈人使自江陵,在长沙待恩旨,先支率钱米”.首句云:“恭惟同自出”,朱注:“同自出:盖参谋之母与公母皆崔氏也”.诗有“寒水不成潮”,“流年疲蟋蟀”句,... 十二月乙未朔公元1月2日——1月31日在长沙,舟居. 《奉赠卢五丈参谋琚》原注云:“时丈人使自江陵,在长沙待恩旨,先支率钱米”.首句云:“恭惟同自出”,朱注:“同自出:盖参谋之母与公母皆崔氏也”.诗有“寒水不成潮”,“流年疲蟋蟀”句,当是暮冬所作.诗首叙亲谊,次言情好,终述已怀以惜别.对时事亦多感慨. 《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心解》谓:“归字下疑有脱字”.诗云:“衰年倾盖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墓 诗云 洞庭 崔侍御 燕子来舟中作 暮冬 江南逢李龟年 归字 杜工部 《全唐诗》
下载PDF
岑参西域诗赏析
6
作者 山榛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99-105,83,共8页
边塞诗非始于唐,但至唐方盛。开元、天宝年间,唐王朝国力强大,疆域广阔,对外不断用兵,少数民族统治者对唐也时有侵扰。广大下层士人向往边塞生活,把立功边疆作为自己的仕进之阶,因此以表现征戍生活为主题的边塞诗应运而生,形成盛唐时期... 边塞诗非始于唐,但至唐方盛。开元、天宝年间,唐王朝国力强大,疆域广阔,对外不断用兵,少数民族统治者对唐也时有侵扰。广大下层士人向往边塞生活,把立功边疆作为自己的仕进之阶,因此以表现征戍生活为主题的边塞诗应运而生,形成盛唐时期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诗歌流派——边塞诗派。岑参(公元715—770),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祖籍南阳(今属河南),早岁独贫,从兄受书,能自砥砺,遍览经史。天宝三年中进士。安史之乱起,受杜甫等引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岑参 边塞诗 湖北江陵 诗歌流派 杜甫诗 盛唐时期 安西 唐王朝 崔侍御 赤亭
下载PDF
试论李白、王维创作倾向的分化
7
作者 万亚峰 《文史知识》 1988年第3期123-128,共6页
安史之乱,成为唐代社会由盛至衰的转折点。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每个作家通过对时代气候的不同感受,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出发,重新选择了自己的创作道路,各有所向,这点充分体现在他们出世与入世的分化上,王维和李白就是这两种倾向各有代表性... 安史之乱,成为唐代社会由盛至衰的转折点。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每个作家通过对时代气候的不同感受,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出发,重新选择了自己的创作道路,各有所向,这点充分体现在他们出世与入世的分化上,王维和李白就是这两种倾向各有代表性的作家。唐玄宗统治前期,在贞观之治以来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倾向 唐代社会 创作道路 济苍生 游仙 社会政治经济 崔侍御 南奔书怀 丁都护歌 渭川田家
原文传递
李白诗歌中“来”字用法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崔恒升 《古籍研究》 1997年第1期55-59,74,共6页
来去的'来'是动词的附类,属趋向动词,'具有动词的一部分特点,可是又有它们自己的不同于一般动词的特点'。具体说来,'来'在文言文和语体文中用得非常广泛灵活,可以用于实词,也可以用于虚词;可以单独用,也可以与... 来去的'来'是动词的附类,属趋向动词,'具有动词的一部分特点,可是又有它们自己的不同于一般动词的特点'。具体说来,'来'在文言文和语体文中用得非常广泛灵活,可以用于实词,也可以用于虚词;可以单独用,也可以与其他词结合或在一起,产生多种关系。因此熟悉'来'的用法,将会帮助我们了解这个字的源流演变情况,同时对确切了解文句的前后连贯意义,是有其一定的作用的。本文试就李白诗歌中'来'字的用法,进行剖析,不妥之处,祈方家正之。(一)来可用作趋向动词。如:《古风》八五:'天空彩云灭,地远清风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诗歌 趋向动词 源流演变 来日大难 时间副词 金陵白下亭留别 《蜀道难》 赠秋浦柳少府 赠从孙义兴宰铭 游敬亭寄崔侍御
原文传递
“鲤鱼跳龙门”的真相
9
作者 尹荣方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2期111-117,共7页
问:我国很早就有'鲤鱼跳龙门'的传说,至今仍有不小的影响,这一传说是如何形成的呢?请回答。福建王广利答: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在我国可说老幼皆知。传说黄河流经陕西、山西交界的龙门山时,水流湍急,每年春季,有大批鲤鱼从江海游来... 问:我国很早就有'鲤鱼跳龙门'的传说,至今仍有不小的影响,这一传说是如何形成的呢?请回答。福建王广利答: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在我国可说老幼皆知。传说黄河流经陕西、山西交界的龙门山时,水流湍急,每年春季,有大批鲤鱼从江海游来,跳跃龙门。一年之中,登上龙门的鱼只是少数,而鱼一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鱼就变成龙了。那些登不上龙门的鱼只能仍然做鱼。唐李白《赠崔侍御》:'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求伴凡鱼。'用的正是此典。后世,'登龙门'成了身价地位提高的代用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鱼跳龙门 崔侍御 跃龙门 江海 王广 柏梁台 江中 道元 毛传 水经注
原文传递
腰间玉具剑 意许无遗诺
10
作者 黄巧梅 《青岛画报》 2021年第12期82-83,共2页
"腰间玉具剑,意许无遗诺."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游敬亭寄崔侍御》,借用的是春秋时期吴公子季札献剑的典故.相传吴公子季札出使晋国时途经徐国,徐国国君想要他的宝剑而不敢明言.季札因有出使任务当时没有献给他,但在心里已经允... "腰间玉具剑,意许无遗诺."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游敬亭寄崔侍御》,借用的是春秋时期吴公子季札献剑的典故.相传吴公子季札出使晋国时途经徐国,徐国国君想要他的宝剑而不敢明言.季札因有出使任务当时没有献给他,但在心里已经允诺.等返程时再经徐国赠剑,徐君已逝,徐国的嗣君不肯接受,他便将这吴国之宝挂在徐君基地的树上.此典故宣扬的是季札轻财重信的品格,也从侧面反映了玉具剑的贵重与稀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诗人李白 徐国 玉具剑 季札 春秋时期 游敬亭寄崔侍御 徐君 典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