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质山区崩塌灾害形成机制——以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岩山为例 被引量:33
1
作者 陈洪凯 鲜学福 唐红梅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共6页
崩塌是石质山区主要的地质灾害,崩塌源通常存在稳定性较低的大量危岩体,其形成机制是防治崩塌灾害的关键环节。现场调查发现,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岩山崩塌源的危岩可分为坠落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座滑式危岩和扶壁式危岩4类,所占... 崩塌是石质山区主要的地质灾害,崩塌源通常存在稳定性较低的大量危岩体,其形成机制是防治崩塌灾害的关键环节。现场调查发现,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岩山崩塌源的危岩可分为坠落式危岩、倾倒式危岩、座滑式危岩和扶壁式危岩4类,所占比例分别为70%、15%、8%和7%;具有4级陡崖的地形特征、硬质砂岩和软质泥岩交互沉积、近于正交的3组岩体结构面是红岩山崩塌灾害孕发的主要环境地质条件;根据现场观测,岩腔后侧壁泥岩压裂风化速度5.2cm/a左右,是斜坡表面裸露泥岩气候风化速度的3~6倍,岩腔的形成过程是崩塌灾害演绎的起搏器;运用地貌学方法揭示了红岩山崩塌灾害链式演化规律,当岩腔深度超过3m后,岩腔顶部的危岩块易于发生崩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灾害 基座压裂破坏 链式规律 崩塌源 危岩 红岩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