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东——武陵山地区的深部结构与陆内变形机制初探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永谦 严加永 +6 位作者 李春麟 徐峣 徐志伍 刘振东 赵金花 陈淼 张文文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423-2432,共10页
川东—武陵山地区位于华南大陆西部,远离板块边缘,区内发育有典型的侏罗山式褶皱系,且变形后未经历强烈的岩石圈伸展和岩浆作用改造,是研究陆内挤压变形过程与机制的理想场所.本文总结了针对川东—武陵山地区的构造地质和地球物理探测... 川东—武陵山地区位于华南大陆西部,远离板块边缘,区内发育有典型的侏罗山式褶皱系,且变形后未经历强烈的岩石圈伸展和岩浆作用改造,是研究陆内挤压变形过程与机制的理想场所.本文总结了针对川东—武陵山地区的构造地质和地球物理探测研究进展,梳理了该区褶皱-断裂系统的形成时间、演化过程、可能的壳内变形机制与深-浅构造耦合关系,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在形成和演化史方面,川东—武陵山地区的褶皱-逆冲作用主要发生于晚侏罗-早白垩世,并在新生代晚期发生了断裂系走滑方向的反转,对前期构造起到强烈改造作用,形成了现今逆冲兼走滑的断裂系统.在深部结构与控制要素方面,该区壳内变形主要受控于扬子块体和江南造山带之间的陆内汇聚作用,这种陆内汇聚作用不仅导致中上地壳朝北西的逆冲推覆作用,也促使扬子块体的Moho界面发生错断并向南东方向下插.然而,由于对该区中、北部和面积性的地球物理探测目前尚缺乏,难以从区域性视角研究该区的深部结构与构造过程,对壳内滑脱层是否普遍存在、研究区的差异化构造变形和演化机制等难以提供直接约束,深部结构研究尚有待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武陵山 陆内变形 地壳结构 地球物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