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人治川”的余音——熊国炳任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宪政史背景解读
1
作者 王平原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22-27,共6页
熊国炳并没有起到他作为川陕苏区重要领导人所应起的作用,许多著述把熊国炳由农民而一夜之间成为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原因仅仅归结于"左"的影响。事实上,把它放到更广泛的历史条件下去考虑,它和中国政史上20世纪前半叶的... 熊国炳并没有起到他作为川陕苏区重要领导人所应起的作用,许多著述把熊国炳由农民而一夜之间成为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原因仅仅归结于"左"的影响。事实上,把它放到更广泛的历史条件下去考虑,它和中国政史上20世纪前半叶的地方自治运动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有关,是与中国宪政运动的发展相关联的一个历史事件。"联省自治"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与作用,不但在当时是正负互见的,而且对于日后中国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远的。从文本上看,"贿选宪法"中关于地方制度的规定有其进步意义,对此应加以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国炳 陕苏区 红军 地方咱治 川人治川
下载PDF
从“僻处西陲”到“民族复兴根据地”——抗战前夕蒋介石对川局的改造 被引量:11
2
作者 黄天华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24,共11页
1935年,为了更好地解决西南问题,加强国家统一,准备对日抗战,蒋介石多管齐下,大力改造川局,并因此与四川军阀刘湘展开了一系列明争暗斗。蒋刘之争且引发了一场"川人治川"的论争,此后拥护国家统一成了四川的主流民意。最终,蒋... 1935年,为了更好地解决西南问题,加强国家统一,准备对日抗战,蒋介石多管齐下,大力改造川局,并因此与四川军阀刘湘展开了一系列明争暗斗。蒋刘之争且引发了一场"川人治川"的论争,此后拥护国家统一成了四川的主流民意。最终,蒋介石虽未能在当年彻底改造川局,却基本奠定了"民族复兴根据地"的基础。四川从"僻处西陲"之地一跃成为"民族复兴根据地",这是民国地缘政治的一大变化,是国民政府战略上的一大变化,对此后中国局势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刘湘 民族复兴根据地 川人治川
原文传递
抗战前后刘湘的政治抉择新论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长江 陈显川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5-22,共8页
对刘湘的评价长期以抗日战争为分野,形成二元对立的状态:抗战之前刘湘被视为"反动军阀",之后则被誉为抗日"爱国将领"的模范式人物。其实,刘湘一生的政治选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非简单的"转变":不管是在... 对刘湘的评价长期以抗日战争为分野,形成二元对立的状态:抗战之前刘湘被视为"反动军阀",之后则被誉为抗日"爱国将领"的模范式人物。其实,刘湘一生的政治选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非简单的"转变":不管是在军阀混战还是在抗战时期,其身上均伴随有四川军阀"统一全川"和"川人治川"的观念,极力维护自己在四川的统治地位,即便是对抗日问题的选择,同样是对于自身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综合考量,即在"救国"的目的之外,还希望通过抗日来抵制蒋介石对四川的控制。而当时国家主义与地方主义升降变迁所造成的国家局势变化,是刘湘选择出川抗日背后重要的时代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湘 反动军阀 爱国将领 川人治川 地方主义 国家主义
下载PDF
从反动军阀到爱国将领:论抗战前后刘湘政治抉择中的连续性及抗日原因(1910—1938)
4
作者 刘长江 陈显川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 2016年第1期147-159,共13页
学界对刘湘的评价长期以抗日战争为分野,形成二元对立的状态:抗日战争之前的刘湘被视为“反动军阀”,而之后则被誉为抗日“爱国将领”的模范式人物。其实,刘湘一生的政治选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非简单的“转变”:不管是在军阀混战还是... 学界对刘湘的评价长期以抗日战争为分野,形成二元对立的状态:抗日战争之前的刘湘被视为“反动军阀”,而之后则被誉为抗日“爱国将领”的模范式人物。其实,刘湘一生的政治选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非简单的“转变”:不管是在军阀混战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其身上均伴随有四川军阀“统一全川”和“川人治川”的观念,极力维护自己在四川的统治地位,即便是对抗日问题的选择,同样是对于自身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综合考量,即在“救国”的目的之外,还希望通过抗日来抵制蒋介石对四川的控制。而当时国家主义与地方主义升降变迁所造成的国家局势的变化,是刘湘选择出川抗日背后重要的时代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湘 反动军阀 爱国将领 川人治川 地方主义 国家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