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方法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对比
1
作者 王志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4年第8期1228-1229,共2页
关键词 病/诊断 川崎病/治疗 丙种球蛋白/治疗应用
下载PDF
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48例临床观察
2
作者 薛绚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527-528,共2页
目的探讨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的效果。方法将68例KD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A组48例予阿司匹林(ASA)和IVIG联合治疗,B组20例单用ASA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A组按用药时间(病程)不同分成两组,即A1组28例≤6天用... 目的探讨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KD)的效果。方法将68例KD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A组48例予阿司匹林(ASA)和IVIG联合治疗,B组20例单用ASA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A组按用药时间(病程)不同分成两组,即A1组28例≤6天用药,A2组20例>6天用药。比较治疗前及病程1、3、6、12个月心脏彩超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生率。结果A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B组显著缩短(P<0.05)。A1组治疗后CAL发病率明显低于A2组(P<0.05)。结论IVIG治疗KD疗效好。早诊断、早应用(≤6天),预后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治疗 丙种球蛋白类
下载PDF
川崎病91例临床分析
3
作者 李格丽 陈国桢 +2 位作者 朱延力 覃有振 李运泉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B09期85-86,共2页
【目的】提高对川崎病的诊断水平及治疗效果。【方法】对 91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 ,影象学特征 ,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病以发热、皮疹、肢端变化、黏膜改变、颈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征 ,6 7%有冠状动脉病变。本病主要用阿司... 【目的】提高对川崎病的诊断水平及治疗效果。【方法】对 91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 ,影象学特征 ,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病以发热、皮疹、肢端变化、黏膜改变、颈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征 ,6 7%有冠状动脉病变。本病主要用阿司匹林及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早期误诊率 6 0 % ,复发率 4%。【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长期随访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诊断 冠状动脉 川崎病/治疗
下载PDF
川崎病65例疗效分析
4
作者 孔宪泉 王宝宏 王春梅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2期55-56,共2页
目的 探讨治疗川崎病的最佳方法。方法 将 6 5例川崎病患儿根据用药情况分为A组 (单用阿斯匹林 )、B组 (阿斯匹林加静脉丙种球蛋白 0 .4 g/ (kg·d) ,用 3~ 5d)、C组 (阿斯匹林加静脉丙种球蛋白 1~ 2 g/(kg·次 ) ,用 1次、... 目的 探讨治疗川崎病的最佳方法。方法 将 6 5例川崎病患儿根据用药情况分为A组 (单用阿斯匹林 )、B组 (阿斯匹林加静脉丙种球蛋白 0 .4 g/ (kg·d) ,用 3~ 5d)、C组 (阿斯匹林加静脉丙种球蛋白 1~ 2 g/(kg·次 ) ,用 1次、D组 (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 ,对各组疗效进行对比与分析。 结果 A组、B组、C组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 5.6d、2 .8d、1.8d ,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分别为 38.9%、14.3%、4 .5%。经t或 χ2 检验处理 ,差异显著 (P <0 .0 1) ,治疗效果C组 >B组 >A组。D组均发生冠状动脉瘤 (10 0 % )。结论 C组疗法可作为治疗川崎病预防冠状动脉损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斯匹林/治疗应用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应用 川崎病/治疗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