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滇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5
1
作者 乔青 高吉喜 +2 位作者 王维 吕世海 刘立成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60-363,366,共5页
川滇农牧交错带位于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的区域,生态环境复杂而脆弱,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文中根据1988年和2000年的两期Landsat-TM遥感数据的土地利用解译结果,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0... 川滇农牧交错带位于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的区域,生态环境复杂而脆弱,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文中根据1988年和2000年的两期Landsat-TM遥感数据的土地利用解译结果,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0多年来,研究区内六种土地利用一级类型的面积和比重变化幅度不大,但是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内部组成结构变化显著。同时,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十分频繁,土地利用空间动态度较高。这种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引起了研究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虽然研究区地广人稀,但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依然导致了天然林、高覆盖草地、湿地等高生态功能组分的数量减少,出现了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沙化等现象,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现象,区域整体生态服务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农牧交错带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效应
下载PDF
川滇农牧交错带极端降水的时空演变及突变分析
2
作者 周丽 张彬 吴彬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7-164,共8页
采用川滇农牧交错带内分布较均匀、无缺测站点的1971-2015年逐日降水资料,借助泰森多边形、趋势分析、Mann-Kendall、滑动T检验、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IDW)等方法,研究该区域极端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突变.结果表明,川滇农牧交错带全区... 采用川滇农牧交错带内分布较均匀、无缺测站点的1971-2015年逐日降水资料,借助泰森多边形、趋势分析、Mann-Kendall、滑动T检验、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IDW)等方法,研究该区域极端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突变.结果表明,川滇农牧交错带全区域强降水量(R95pTOT)、强降水日数(R95pD)、一日最大降水量(RX1day)、五日最大降水量(RX5day)均呈上升趋势,松潘高原强降水日数为各区域最高,而横断山区除强降水日数外,其他各极端降水指数均大于松潘高原和川西高原,同时,川西高原各指数年际变化比松潘高原和横断山区更剧烈.R95pTOT与R95pD上升的大值区均集中在川西高原东部和横断山区东部,下降大值区均分布在横断山区西南部;RX1day,RX5day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极端降水量的下降区有明显的扩大,而上升区有明显的缩小.典型站点理塘站和木里站极端降水指数发生突变的时间较接近,大致在20世纪70-8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突变检测 时空变化 川滇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川滇农牧交错带参考作物蒸散量演变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
3
作者 侯玲琳 黄玺玮 +1 位作者 徐霞 聂常乐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2期56-62,119,共8页
应用川滇农牧交错带24个地面观测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选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点逐日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和地表湿润指数(SWI),并采用气候倾向率、反距离插值法(IDW)、Mann-KendalL突变检验、主成分回归分析等方法... 应用川滇农牧交错带24个地面观测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选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点逐日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和地表湿润指数(SWI),并采用气候倾向率、反距离插值法(IDW)、Mann-KendalL突变检验、主成分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区的ET0和SWI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各主要气象因子对不同区域参考作物蒸散量演变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61—2015年,川滇农牧交错带ET0呈下降趋势,SWI呈缓慢上升趋势,1987年为ET0和SWI的突变年;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可近似以横断山区边界作为分界线;全区四季参考作物蒸散量均在下降,冬季时空演变不显著;平均风速是影响ET0变化的主导因子,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次之,ET0对最低气温响应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地表湿润指数 演变特征 驱动因子 川滇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