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甘亚菊挥发油对赤拟谷盗与烟草甲的生物活性 被引量:11
1
作者 梁俊玉 颜珊珊 +1 位作者 徐婕 杨盈盈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3-128,共6页
探究川甘亚菊挥发油对2种常见仓储害虫--赤拟谷盗与烟草甲的触杀、熏蒸及驱避作用。生物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川甘亚菊挥发油对赤拟谷盗和烟草甲成虫具有一定的触杀活性(半数致死量(LD50)值分别为34.18和22.79μg/头)和熏蒸活性(半数致死浓... 探究川甘亚菊挥发油对2种常见仓储害虫--赤拟谷盗与烟草甲的触杀、熏蒸及驱避作用。生物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川甘亚菊挥发油对赤拟谷盗和烟草甲成虫具有一定的触杀活性(半数致死量(LD50)值分别为34.18和22.79μg/头)和熏蒸活性(半数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34.21和41.05 mg/L),但其毒力远弱于对照组除虫菊酯和磷化锌,其中除虫菊酯对2种昆虫的触杀活性LD50值分别为0.13和0.09μg/头,磷化锌对2种昆虫的熏蒸活性LC50值分别为0.17和0.08 mg/L。川甘亚菊挥发油对赤拟谷盗成虫表现出显著的驱避效果,对烟草甲成虫无明显驱避作用。在最高测试浓度78.63 nL/cm2时,挥发油对赤拟谷盗作用2 h和4 h后的驱避率在90%以上,且在其他较低测试浓度(15.73、3.15、0.63和0.13 nL/cm2)下,与阳性对照避蚊胺表现出相近的驱避活性;而在最高测试浓度78.63 nL/cm2时,挥发油对烟草甲作用2 h和4 h后的驱避率在50%左右,明显低于避蚊胺,同时,在其他较低测试浓度下,对烟草甲未表现出驱避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甘亚菊 挥发油 赤拟谷盗 烟草甲 杀虫活性 驱避活性
下载PDF
菊科亚菊属川甘亚菊类群订正
2
作者 石铸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365-368,共4页
本文对作者本人在1983年《中国植物志》第76卷第一分册121页上针对川甘亚菊处理过宽的问题,重新作出了订正。本文确认川甘亚菊、灰叶亚菊、深裂亚菊及下白亚菊分别为不同的种,并作出了这四个种的分种检索表。
关键词 菊科 亚菊 川甘亚菊类群 分类
下载PDF
两种亚菊属植物挥发油及主要成分对赤拟谷盗幼虫的活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安越 逯靖 +5 位作者 王存存 侯志波 宁安琪 张继 周峰 梁俊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6-250,264,共6页
本文旨在研究川甘亚菊和灌木亚菊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1,8-桉叶油醇、樟脑、马鞭草烯醇、冰片和桃金娘烯醇)对赤拟谷盗幼虫的活性作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通过熏蒸、触杀和驱避等测试方法评价两种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对赤拟谷... 本文旨在研究川甘亚菊和灌木亚菊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1,8-桉叶油醇、樟脑、马鞭草烯醇、冰片和桃金娘烯醇)对赤拟谷盗幼虫的活性作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通过熏蒸、触杀和驱避等测试方法评价两种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对赤拟谷盗幼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川甘亚菊挥发油、灌木亚菊挥发油和1,8-桉叶油醇均具有一定的熏蒸活性(LC_(50)分别为94.60、81.17 mg/L和18.42 mg/L)和触杀活性(LD_(50)分别为216.93、100.50μg/头和52.69μg/头)。同时,在高测试浓度(78.63 nL/cm^(2)和15.73 nL/cm^(2))时,分别处理2 h和4 h后川甘亚菊和灌木亚菊挥发油以及桃金娘烯醇对赤拟谷盗幼虫均表现出较明显的驱避活性,冰片驱避活性接近于阳性对照避蚊胺。因此,川甘亚菊和灌木亚菊挥发油对赤拟谷盗的幼虫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甘亚菊 灌木亚菊 1 8-桉叶油醇 冰片 赤拟谷盗 杀虫活性 驱避活性
下载PDF
岷江干旱河谷三种主要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分布规律 被引量:49
4
作者 刘国华 张洁瑜 +4 位作者 张育新 周建云 关文彬 马克明 傅伯杰 《山地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24-32,共9页
灌丛是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也是该地区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类型。在岷江干旱河谷的水土保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实验,研究了岷江干旱河谷分布最为广泛的莸灌丛、小花滇紫草灌丛和川甘亚菊灌丛3种灌... 灌丛是岷江干旱河谷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也是该地区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类型。在岷江干旱河谷的水土保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实验,研究了岷江干旱河谷分布最为广泛的莸灌丛、小花滇紫草灌丛和川甘亚菊灌丛3种灌丛类型的地上生物量,并探讨了其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3种灌丛类型中,川甘亚菊灌丛的平均地上生物量最大,达4819 8kg·hm-2,其次是莸灌丛,为1652 9kg·hm-2,而滇紫草灌丛的平均地上生物量最小,仅为1407 2kg·hm-2;(2)在同一灌丛类型中,不同样地的灌丛地上生物量存在着差异,其中莸灌丛的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幅度最大,为304 2~5804 7kg·hm-2;滇紫草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幅度为241 1~3889 2kg·hm-2;川甘亚菊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为2089 8~6457 5kg·hm-2;说明川甘亚菊灌丛的群落结构相对稳定。(3)莸灌丛的地上生物量随海拔的上升而减少,而小花滇紫草灌丛和川甘亚菊灌丛的地上生物量则随海拔梯度的升高而增加,但三者都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4)在3种灌丛类型中,莸灌丛的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其次为小花滇紫草灌丛,川甘亚菊灌丛的土壤水分条件最差。3种灌丛中,小花滇紫草灌丛和川甘亚菊灌丛的地上生物量受土壤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规律 莸灌丛 小龙滇紫草灌丛 川甘亚菊灌丛 生物量 岷江 干旱河谷 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