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PP旧工业区再生利用项目动态利益分配——基于阶段性风险的Shapley修正模型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建斌 刘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8-453,共6页
PPP旧工业区再生利用项目风险系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相应地影响各阶段利益分配模式.将PPP旧工业区再生利用项目全寿命周期划分为前期阶段、施工阶段与运维阶段,通过文献调查法与专家访谈法识别项目各阶段风险因素,构建动态风险因素指标... PPP旧工业区再生利用项目风险系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相应地影响各阶段利益分配模式.将PPP旧工业区再生利用项目全寿命周期划分为前期阶段、施工阶段与运维阶段,通过文献调查法与专家访谈法识别项目各阶段风险因素,构建动态风险因素指标体系;为使风险计算结果更有意义,将主客观赋权相结合,采用专家打分法和熵权法确定各阶段风险因素权重,建立PPP旧工业区再生利用项目基于阶段性风险因素修正的Shapley动态利益分配模型.从实用角度将某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与模型建立相结合,以期为类似项目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PP旧工业区再生利用项目 动态利益分配 风险因素 Shapley模型
下载PDF
存量规划下的旧工业区再生——以深圳旧工业区城市更新为例 被引量:9
2
作者 王鹏 单樑 《城市建筑》 2018年第3期62-65,共4页
在城市"底线思维"和"高线目标"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对旧工业区的更新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城市功能、织补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城市创新驱动发展。首先,对深圳旧工业区的更新现状做了综述,将其归结为在利益博弈导... 在城市"底线思维"和"高线目标"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对旧工业区的更新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城市功能、织补城市空间结构,推动城市创新驱动发展。首先,对深圳旧工业区的更新现状做了综述,将其归结为在利益博弈导向下的"低价值量化的短期行为";其次,在反思现状旧工业区更新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旧工业区再生应该是"新价值培育的城市进化";最后,结合深圳旧工业区更新规划的实践案例,从"有机更新、微介更新、统筹更新、精明更新"四个方面初步探讨旧工业区再生的城市更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区 利益博弈 城市更新 工业区再生
下载PDF
基于案例推理的旧工业区再生利用方案优选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浩玮 陈旭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3-178,共6页
针对旧工业区再生利用方案制定时,资料数据冗杂,分析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案例实施效益的案例推理优选方法。将规则推理引入案例推理之中,构建旧工业区再生利用方案优选模型。首先计算出历史案例的总体相似度,运用事先制定好的总体... 针对旧工业区再生利用方案制定时,资料数据冗杂,分析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案例实施效益的案例推理优选方法。将规则推理引入案例推理之中,构建旧工业区再生利用方案优选模型。首先计算出历史案例的总体相似度,运用事先制定好的总体相似度阈值进行案例筛选,得到相似的历史案例集,并对案例集中特征属性相似度不满足阈值的案例,启用规则推理对其进行修正,其次分析相似历史案例集中各案例的实施效益,提取当前案例集中效益最佳的相似案例作为再生利用方案的最优选择。最后通过一个实例分析,验证了优选模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区再生利用 案例推理 规则推理 实施效益 方案优选
下载PDF
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共生——空间生产视角下的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再生 被引量:3
4
作者 章明 陈波 鞠曦 《风景园林》 2023年第6期20-26,共7页
【目的】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再生的设计实践将设计者对后工业时代社会特征、经济特征、人文特征的思考融入丰富的工业遗存物质基底。选取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再生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出其作为后工业时代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的空间生产特征... 【目的】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再生的设计实践将设计者对后工业时代社会特征、经济特征、人文特征的思考融入丰富的工业遗存物质基底。选取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再生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出其作为后工业时代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的空间生产特征。【方法】选取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分析视角,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更新的空间生产特征。【结果】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再生符合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通常特征,并具有后工业时代城市更新的独特性。【结论】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有3个显著的特征:1)其空间实践本质上是后工业时代城市更新对工业时代时空秩序的重塑,实现了从被自然、工业所支配的空间向被生活、公共所取用的空间的转变;2)其空间表象体现为确定性与非确定的共生,即确定性的工业文脉、功能诉求、环境禀赋与非确定性的空间体验、建构原则、生态介入的共生;3)其表征性空间则体现为对日常性的回归,它以先天的微观地理优势与城市脉络关联,作为后工业时代上海社会结构调整与空间生产模式的有机补充,成为城市空间正义新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时代 城市更新 滨水工业区再生 公共空间 日常性
下载PDF
城市设计促进环境文化(英文) 被引量:3
5
作者 Maria Paola Repellino Laura Martini Asma Mehan 《南方建筑》 2016年第2期67-73,共7页
过去30年里,欧洲的工业生产体系逐步从高度集中于工业区的福特主义向分散制造的后福特主义转变。随着这种转型,西方国家城市普遍出现旧工业区。这些地方依然有着潜在的经济价值,但荒废弃置阻碍了这些价值的发挥。为释放其经济价值,迫切... 过去30年里,欧洲的工业生产体系逐步从高度集中于工业区的福特主义向分散制造的后福特主义转变。随着这种转型,西方国家城市普遍出现旧工业区。这些地方依然有着潜在的经济价值,但荒废弃置阻碍了这些价值的发挥。为释放其经济价值,迫切需要以保护和循环利用的策略来取代拆迁和重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遗产地的实验性更新策略已成为设计实践的保留节目。文章通过对德国鲁尔河谷埃姆歇公园、荷兰阿姆斯特丹废弃旧港区NDSM码头和Sulzerareal——一座位于瑞士Winterthur的旧钢铁联合企业——3个案例的批判性对比,提出讨论"自适应再利用"方法。这些设计通过实验性的新替代策略实现工业区的更新,尽量减少必须的干预和激活长周期过程,与完全修复相比,这显得更有效率也更经济。这个过程通常始于大片场地中一小块剩余场地的物质性修复,从而引发周围环境和城市关系的改进。这种方法通常提高地区的可达性,增加其孔隙度和均质性,避免产生与毗邻用地没有联系的社会隔离的飞地。这也可能激活与该地区有影响力的正式或非正式社会组织协商的进程,实践以人为本的治理和问责。这一转型进程吸引或排斥哪些人,他们的水平如何,将决定新的市民中心能否巩固,也关乎后工业时代的身份认同。除了物质空间影响之外,对这些转型的分析突出了该进程对社会融合、生态和文化意识的提升的影响,这些都是环境转型中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工业区再生 工业遗产 生态化改造 自适应再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