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Miccoli模式内镜手术的工作腔室:WSM-I型建腔器所成腔室的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王建彪 高力 宋春轶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84-87,91,共5页
目的观测WSM—I型建腔器所成腔室的空间形态特征。方法2010年1月至8月在我院接受改良Miccoli模式内镜甲状腺手术40例。入路制备完成后,统一采用建腔器建腔。手术包括一侧腺叶及峡部切除13例,腺叶部分切除27例。于建腔操作中运用空间... 目的观测WSM—I型建腔器所成腔室的空间形态特征。方法2010年1月至8月在我院接受改良Miccoli模式内镜甲状腺手术40例。入路制备完成后,统一采用建腔器建腔。手术包括一侧腺叶及峡部切除13例,腺叶部分切除27例。于建腔操作中运用空间测量针测量建腔器所成腔室的长、宽、高度等参数。结果①腔室底面的基本长度为(4.35±0.39)cm;中心基本宽度为(4.66±0.53)cm;中心基本高度为(1.36±0.34)cm;中心最大高度为(1.66±0.32)cm;周边基本高度为(0.98±0.29)cm;周边最大高度为(1.33±0.14)cm。②腔室体积与肿块大小呈负相关。③在手提吊钩感觉明显阻力时,借助垂直向微调,还可将腔室中心高度提升0.3cm(22.1%)。④在周边基本高度基础上,借钩端三维定向调节,叮将该方位上的腔室周边高度增加0.35cm(35.7%)。结论建腔器所成腔室为一以钩端为脊顶的不规则形低矮类梯台状空间。此空间不仅非常稳定,且可灵活变形。后者可能是机械牵张法建腔的一个关键技术进步:总空间不变,通过三维调节,使有限空间得到最充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手术 微创 内镜辅助 工作腔室
原文传递
改良Miccoli模式内镜手术的工作腔室:WSM-I型建腔器成腔的力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陈高翔 高力 宋春轶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35-239,共5页
目的了解建腔器成腔力学变化特征。方法对接受改良Miccoli模式内镜甲状腺一侧腺叶及峡部切除22例,腺叶部分切除15例,行人路制备完成后,统一采用WSM-I型建腔器建腔。首次成腔后拆下提吊钩,换装上牵张力测定器,间插性地行模拟成腔实... 目的了解建腔器成腔力学变化特征。方法对接受改良Miccoli模式内镜甲状腺一侧腺叶及峡部切除22例,腺叶部分切除15例,行人路制备完成后,统一采用WSM-I型建腔器建腔。首次成腔后拆下提吊钩,换装上牵张力测定器,间插性地行模拟成腔实验:以0.5cm间距间断提升吊钩,同时测量钩端各高度位置时的肌皮组织牵张力。结果①牵张力的总体变化在0—27.5N。②当提升吊钩钩端至基础提吊位(Pe,腔室中心高度=1.5cm)时,对应的牵张力值为(11.2±3.5)N;继续提升吊钩钩端至极限提吊位(Pmax,19/37例的平均腔室中心高度为1.75cm,另18例为2.0cm)时,对应牵张力值为(17.5±4.3)N(腔室中心高度不同,但两组对应的力值相近)。③伴随成腔过程牵张力呈两阶段变化:当提吊钩钩端从初始位上提至Pe时,牵张力呈均匀的线性增长;当钩端继续上升至Pmax时,牵张力转呈类指数式的快速增长。最大力值出现在后一阶段。④切口长度对牵张力变化无明显影响,但肌皮组织厚度与牵张力大小呈正相关(P〈0.01)。结论①建腔器成腔时牵张力不大,其成腔近极限时的最大力值〈30N,远低于皮肤伸展术实施时所产生的力值。②整个成腔过程中力的增加呈二阶段变化,后一阶段增加明显。与之对应,肌皮组织逐步接近其粘弹性和延展性极限,而腔室空间高度也趋于最大值。③鉴于此时的成腔已近极限,再提升吊钩亦徒劳无益,而牵张力还将继续大幅增加。故此,极限提吊位所对应的牵张力值可能是成腔时整体力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拐点”。④实际成腔时的牵张力应≤Pmax的对应力值。此时不仅实现了有效成腔和最大化成腔,且可避免因不必要牵张所带来的肌皮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切除术 微创 内镜辅助 工作腔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