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农兵文学对“人民”形象的塑造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江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87-92,共6页
工农兵文学对人民的认知和形象的塑造,是从认识和描写"有缺点的自己人"开始的,之后是对"英雄人物"的重视;再后是对"人性"的认知和描写。"文革"十年,是对人民群众的虚假认知,和"高大全&qu... 工农兵文学对人民的认知和形象的塑造,是从认识和描写"有缺点的自己人"开始的,之后是对"英雄人物"的重视;再后是对"人性"的认知和描写。"文革"十年,是对人民群众的虚假认知,和"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塑造。这一认知和描写,奉行的是"阶级性原则"和"推动力原则"。从中可以看出工农兵文学的人民性本质,和它的某种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农兵文学 工农兵形象 塑造
下载PDF
“工农兵”:“吊诡”的形象符号——“十七年诗歌”中的“工农兵”形象研究
2
作者 巫洪亮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22,共6页
"十七年诗歌"中的"工农兵"意象是一种"吊诡"的形象符号,一方面它以"完型化"形象符号照亮新的"民族国家精神",另一方面又遮蔽了"真实"世界里"工农大众"精神形态... "十七年诗歌"中的"工农兵"意象是一种"吊诡"的形象符号,一方面它以"完型化"形象符号照亮新的"民族国家精神",另一方面又遮蔽了"真实"世界里"工农大众"精神形态的复杂性;一方面它确证和巩固了新的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又使诗歌陷入"公式化"的俗套而诗人则成为符号"软暴力"的对象;一方面它让"工农大众"在虚拟镜像中获得"翻身做主人"的政治文化快感,另一方面又使他们在符号的迷狂中丧失精神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诗歌” 工农兵形象 符号 “吊诡”
下载PDF
论超越审美的“工农兵”形象符号——《诗刊》(1957-1964)“工农兵诗歌”研究
3
作者 巫洪亮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9-23,共5页
"工农兵"是《诗刊》(1957-1964)"工农兵诗歌"中极为重要的意象。创作主体以超越审美的方式对它进行重构与想象,并最终完成了合乎时代理性诉求的完美化"工农兵"形象的建构。符号化的"工农兵"形... "工农兵"是《诗刊》(1957-1964)"工农兵诗歌"中极为重要的意象。创作主体以超越审美的方式对它进行重构与想象,并最终完成了合乎时代理性诉求的完美化"工农兵"形象的建构。符号化的"工农兵"形象,有效地参与到"十七年"民族文化和时代理性的重构过程之中。它既激发了人们对新的民族国家的现代想象,又锻造了一种新的民族国家精神;既确证了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又为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既简化了人们对时代精神的认知与接受,又让人们在虚拟的镜像中收获激情与快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刊》 工农兵形象 符号 价值
下载PDF
视觉的改造——文革时期石湾陶塑人物创作研究
4
作者 纪文瑾 《佛山陶瓷》 2016年第12期42-46,共5页
本文从艺术图式的角度分析文革时期石湾人物陶塑的图示语言和形象意义,分析文革时期石湾人物陶塑创作,在既服从于政治意识形态,又相应衍生出与之配套的技术语言时,完成对旧有艺术模式的改造过程。文革初期石湾陶艺家的陶艺创作与当时的&... 本文从艺术图式的角度分析文革时期石湾人物陶塑的图示语言和形象意义,分析文革时期石湾人物陶塑创作,在既服从于政治意识形态,又相应衍生出与之配套的技术语言时,完成对旧有艺术模式的改造过程。文革初期石湾陶艺家的陶艺创作与当时的"阶级斗争"的主题、"为农民服务"的立场以及"民族化"的形式有着莫大关系,是为了解决艺术的大众化、民族化的问题,从而开辟无产阶级革命雕塑艺术的完全崭新的时代。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文革石湾陶塑创作是延续毛泽东的文艺路线和社会理想,将毛泽东时代的美术推向顶峰的一个特殊艺术创作状态,是毛时代美术独一无二的形象表达和视觉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时期 石湾人物陶塑 工农兵形象 改造 形式 语言
下载PDF
左右意蕴,几度陌生
5
作者 陈潇(译) 李博(译) 《亚太艺术》 2017年第1期127-131,共5页
1961年生于中国黑龙江虎林县的杨迎生,其绘画之路开始于中国国画和版画。观其如今的画作,很难想象他当初是在以苏联现实主义艺术指导为基础,专注描绘工农兵形象为主题的艺术氛围下成长起来的,而且不可否认的是,专攻油画的他在青年时期... 1961年生于中国黑龙江虎林县的杨迎生,其绘画之路开始于中国国画和版画。观其如今的画作,很难想象他当初是在以苏联现实主义艺术指导为基础,专注描绘工农兵形象为主题的艺术氛围下成长起来的,而且不可否认的是,专攻油画的他在青年时期对该领域已做到十分精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艺术 中国国画 工农兵形象 艺术氛围 虎林县 版画 油画 黑龙江
下载PDF
“大风筝”飞起来——记青年画家李宽
6
作者 效宁 《中国人才》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6-28,共3页
走向塔里木 今年八月,在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师进修班的毕业作品展中,李宽的作品“大风筝”得到了从老师到学生众口一辞的赞誉,拿了一个第一名。他来不及细细咀嚼这个难得的成绩中蕴含的所有艰辛和苦涩,更没有来得及去体味这个成绩给... 走向塔里木 今年八月,在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师进修班的毕业作品展中,李宽的作品“大风筝”得到了从老师到学生众口一辞的赞誉,拿了一个第一名。他来不及细细咀嚼这个难得的成绩中蕴含的所有艰辛和苦涩,更没有来得及去体味这个成绩给他带来的欢悦,就背起了行囊,西出阳关,匆匆走向了塔里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画家 风筝 水墨作品 塔里木 中央美术学院 石油工人 工农兵形象 艺术形式 传统水墨 壁画
下载PDF
《东北画报》与东北新美术运动中的革命图景(1945—1948)
7
作者 于冠超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2-101,共10页
东北新美术运动是东北革命文艺建设中的重要实践内容,践行该运动的《东北画报》在配合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的革命运动中,发挥了以文艺的形式宣传革命、动员民众,应对东北社会巨大文化分野的重要作用。《东北画报》聚集了以鲁艺为中坚的... 东北新美术运动是东北革命文艺建设中的重要实践内容,践行该运动的《东北画报》在配合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的革命运动中,发挥了以文艺的形式宣传革命、动员民众,应对东北社会巨大文化分野的重要作用。《东北画报》聚集了以鲁艺为中坚的革命文艺力量,在理论宣传与艺术创作两个方面完成了新美术的革命主题和形象塑造。围绕《东北画报》中美术作品展开的图像研究,实证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下工人图像首次出现在东北新美术运动中。这是工农兵文艺理论图像化的起点证明,也为后来红色文艺的发展提供了可供资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画报 新美术运动 延安精神 工农兵形象
原文传递
成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王晓棠明星身份的建构与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赵丽瑾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7,共6页
政治和意识形态作为最强有力的干预因素使社会主义明星呈现出不可复制的独特性。本文以"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王晓棠的形象为研究文本,分析性别和阶级语境中呈现又失落的女性银幕形象,以及为工农兵服务的舆论建构和自我认... 政治和意识形态作为最强有力的干预因素使社会主义明星呈现出不可复制的独特性。本文以"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王晓棠的形象为研究文本,分析性别和阶级语境中呈现又失落的女性银幕形象,以及为工农兵服务的舆论建构和自我认同的电影工作者的公众形象如何互涉同构了王晓棠的社会主义明星形象,并尝试以此开启社会主义电影明星建构与意义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明星 建构与意义 王晓棠 工农兵形象
原文传递
文学新传统与“十七年”文学改编的多种形式
9
作者 康亚薇 《创作评谭》 2022年第4期68-70,共3页
文学新传统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新文艺路线,区别于五四时期的文学传统。五四文学传统中具有三种叙述原则,即“个人叙述”“平民叙述”“痛苦叙述”;而文学新传统则确立了与之对立的三种叙述原则,分别是“集体叙述”“英雄叙述”“欢... 文学新传统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新文艺路线,区别于五四时期的文学传统。五四文学传统中具有三种叙述原则,即“个人叙述”“平民叙述”“痛苦叙述”;而文学新传统则确立了与之对立的三种叙述原则,分别是“集体叙述”“英雄叙述”“欢乐叙述”。但文学新传统与五四文学传统也并不是完全的对立关系,它将五四文学传统中对文学改造社会的追求强化,强调文学服务于政治,并追求文学作品的大众化。[1]这样的文学新传统实际上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明的文学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建立的。在文学新传统的指导下,“十七年”时期的文艺创作者往往追求塑造光荣的工农兵形象,歌颂英雄,展现新中国光明灿烂的一面,而文学作品对于个人情感的表现与社会问题的揭露则变得不合时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传统 文艺路线 文学改编 集体叙述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光明灿烂 十七年 工农兵形象
原文传递
收藏车票乐趣多
10
作者 郑咸雅 《汽车与社会》 1999年第4期44-44,共1页
收藏车票乐趣多郑咸雅交通票证是一项国际性的收藏品,车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收藏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专集某一种车票无论是公交车票、地铁车票,还是火车票,在国内外都有庞大的收藏群。这种收藏主要以本国或本地车票为主,因为不... 收藏车票乐趣多郑咸雅交通票证是一项国际性的收藏品,车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收藏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专集某一种车票无论是公交车票、地铁车票,还是火车票,在国内外都有庞大的收藏群。这种收藏主要以本国或本地车票为主,因为不论是哪一类交通工具都遍布世界各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票 广告车 工农兵形象 最高指示 长江截流 月票 香港回归 时代烙印 双重属性 收藏价值
原文传递
“老生”高博
11
作者 刘澍 《大众电影》 2004年第8期48-51,共4页
高博,从艺54年,演出话剧上百部,参演电影40余部,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资深演员。他在影片中总站不到镜头的最前沿,但是,提起他的银幕形象,诸如《聂耳》中的地下党负责人匡文涛,《林则徐》中的爱国民族英雄邝东山,《早春二月》中的校长陶慕侃... 高博,从艺54年,演出话剧上百部,参演电影40余部,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资深演员。他在影片中总站不到镜头的最前沿,但是,提起他的银幕形象,诸如《聂耳》中的地下党负责人匡文涛,《林则徐》中的爱国民族英雄邝东山,《早春二月》中的校长陶慕侃,《红日》中的军政委……,广大观众都留有深刻的记忆。当年,他与北影厂的张平、八一厂的邢吉田、长影厂的蒲克,被人们亲切地誉为新中国银幕上著名的“四大老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扇》 影片 《蝴蝶梦》 银幕形象 工农兵形象 公私合营 话剧 《红日》 林则徐 《风雪夜归人》
原文传递
于蓝、田方:“苦乐无边读人生”
12
作者 刘澍 《大众电影》 2004年第23期48-53,共6页
于蓝与田方,一对响亮的名字,早已定格在新中国十七年闪光的银幕上。他们这对红色的革命伴侣,银幕上的形象无比辉煌、耀眼,现实中的生活却又是那样的坎坷曲折,充满悲情,也充满着传奇。回首往事,于蓝为她的回忆录所起的书名——《苦乐无... 于蓝与田方,一对响亮的名字,早已定格在新中国十七年闪光的银幕上。他们这对红色的革命伴侣,银幕上的形象无比辉煌、耀眼,现实中的生活却又是那样的坎坷曲折,充满悲情,也充满着传奇。回首往事,于蓝为她的回忆录所起的书名——《苦乐无边读人生》,更是她一生表演事业的浓缩和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反派 进口药品 社会主义学院 苦乐 工农兵形象 十七年 急性黄疸性肝炎 传染病医院 影片 青霉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