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工农兵文学对“人民”形象的塑造 |
刘江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
2015 |
1
|
|
2
|
“工农兵”:“吊诡”的形象符号——“十七年诗歌”中的“工农兵”形象研究 |
巫洪亮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3
|
论超越审美的“工农兵”形象符号——《诗刊》(1957-1964)“工农兵诗歌”研究 |
巫洪亮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4
|
视觉的改造——文革时期石湾陶塑人物创作研究 |
纪文瑾
|
《佛山陶瓷》
|
2016 |
0 |
|
5
|
左右意蕴,几度陌生 |
陈潇(译)
李博(译)
|
《亚太艺术》
|
2017 |
0 |
|
6
|
“大风筝”飞起来——记青年画家李宽 |
效宁
|
《中国人才》
北大核心
|
1995 |
0 |
|
7
|
《东北画报》与东北新美术运动中的革命图景(1945—1948) |
于冠超
|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8
|
成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王晓棠明星身份的建构与意义 |
赵丽瑾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9
|
文学新传统与“十七年”文学改编的多种形式 |
康亚薇
|
《创作评谭》
|
2022 |
0 |
|
10
|
收藏车票乐趣多 |
郑咸雅
|
《汽车与社会》
|
1999 |
0 |
|
11
|
“老生”高博 |
刘澍
|
《大众电影》
|
2004 |
0 |
|
12
|
于蓝、田方:“苦乐无边读人生” |
刘澍
|
《大众电影》
|
200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