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协同创新的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探析
1
作者 徐龙琴 刘同来 +1 位作者 冯大春 刘双印 《大学教育》 2024年第20期119-123,共5页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协同创新的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建设举措。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型硕士培养为例,其基于协同创新的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取...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协同创新的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建设举措。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型硕士培养为例,其基于协同创新的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实现了专业型硕士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双提升,还为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创新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专业型硕士 粤港澳大湾区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于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以塔里木大学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马新超 谭占明 +5 位作者 吴翠云 轩正英 杜红斌 程云霞 王婷婷 刑剑飞 《农业工程技术》 2023年第18期20-23,共4页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校的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中,其目的是为现代农业创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人才,但现存的培养模式难以聚焦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该文以塔里木大学农...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校的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中,其目的是为现代农业创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人才,但现存的培养模式难以聚焦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该文以塔里木大学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为例,分析了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以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从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思政教育与科技小院人才培养融合这些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并对此次改革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说明,以期为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索提供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小院 研究生培养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下载PDF
基于QFD的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3
作者 邓泓 彭莹琼 何雯洁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年第1期186-189,共4页
为了提升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采用QFD模型对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以能力需求为输入导向,建立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能力质量屋和创新能力相关矩阵。分析表明,农业... 为了提升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采用QFD模型对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以能力需求为输入导向,建立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能力质量屋和创新能力相关矩阵。分析表明,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导师队伍、学术活动和创新竞赛、校内校外实践创新基地、高水平科研平台、耕读教育等五个指标强相关。因此高校应组建一支跨学科、政校企联合培养的一流教师团队,建立研究生学术创新中心,打造政校企实践基地,建设高水平政校企协同科研平台,加强耕读教育建设,旨在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FD模型 专业学位研究生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提升策略
下载PDF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科内涵、实践困境与实施对策 被引量:6
4
作者 杨明金 杨仕 杨玲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2年第4期23-24,30,共3页
我国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人才严重缺乏。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是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所属八大领域之一,由原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和设施农业三个领域合并调整而来,其学科内涵包括农业机械化、农业设施化和农业信息化,具有工学和农学的... 我国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人才严重缺乏。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是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所属八大领域之一,由原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和设施农业三个领域合并调整而来,其学科内涵包括农业机械化、农业设施化和农业信息化,具有工学和农学的学科交叉属性。目前,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人才培养主要聚焦现代农业创新和乡村振兴,但实践中存在领域归类不科学、招生就业受限制、培养过程难聚焦等困境,笔者针对农业工程于信息技术领域学科内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人才培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硕士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人才培养 学科内涵 乡村振兴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邓泓 彭莹琼 何雯洁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第11期46-49,共4页
“新农科”建设是为了加快现代农业产业转型,适配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需求,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挑战而提出的。为了顺应“新农科”的要求,构建了“四溶入、三平台、三管理、二次评价”的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 “新农科”建设是为了加快现代农业产业转型,适配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需求,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挑战而提出的。为了顺应“新农科”的要求,构建了“四溶入、三平台、三管理、二次评价”的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深植学生服务三农情怀,提升学生强农兴农的科技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地方农业高校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对策--以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师文庆 熊正烨 赖学辉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第4期134-136,共3页
简述国内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实践能力培养情况及存在问题,以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构建多层次分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实践体系、课程设置、实践平台建设、双导师模式、专业实践过程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简述国内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实践能力培养情况及存在问题,以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构建多层次分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实践体系、课程设置、实践平台建设、双导师模式、专业实践过程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促进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提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专业实践能力 应用型人才 专业硕士实践平台
下载PDF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以浙江海洋大学为例
7
作者 丁浪 张建设 夏立萍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2年第10期133-136,共4页
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浙江海洋大学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建设的实际情况,构建以渔业为特色的培养方向、以案例课程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校内校外结合的双导师指导体系、以科研平... 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浙江海洋大学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建设的实际情况,构建以渔业为特色的培养方向、以案例课程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以校内校外结合的双导师指导体系、以科研平台为支撑,以学科竞赛驱动的科研实践体系,以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进而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对更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专业学位 研究生 实践创新
下载PDF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专业学位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海军 田海清 +1 位作者 刘飞 张海军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12期87-89,共3页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与学科建设基础,根据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与要求,突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特点,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了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建设,发挥示范课程、重点建设课程的引领作用,将课程教学内容与科研...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与学科建设基础,根据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与要求,突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特点,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了课程体系。通过课程建设,发挥示范课程、重点建设课程的引领作用,将课程教学内容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改革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反馈机制,为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专业学位 课程体系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战略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策略研究
9
作者 郭肖琴 杨晶晶 +1 位作者 孙兴华 刘斐琪 《科技风》 2024年第10期167-169,共3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而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是高校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策略研究。其中,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而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是高校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策略研究。其中,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在乡村振兴中具有技术和专业优势,可以为当地农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持,而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带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新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各方面合作。因此,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战略与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对于推动农业信息与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和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融合策略
下载PDF
“一体化”是交通工程防护的发展方向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太阳 沈昌礼 周济晓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07年第1期1-2,7,共3页
在论述高技术条件下战争对交通工程破坏的基础上,分析了交通工程防护与战争形态相适应的必然性;从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交通工程防护的特点出发,阐明了交通工程防护必将走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一体化”的防护发展方向。
关键词 交通工程 一体化防护 工程与信息技术 战争形态
下载PDF
2019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0年展望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庆日 郎海鸥 +2 位作者 仲济香 陈美景 张冰松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9-91,共13页
研究目的:总结2019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20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土地管理领域持续关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法制建设、耕地保护转型与城... 研究目的:总结2019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20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土地管理领域持续关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法制建设、耕地保护转型与城乡建设用地管理等实践问题,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成为研究热点;(2)土地经济领域重点关注土地价格与农地流转、土地市场化改革、土地产权制度与农地制度变迁等;(3)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领域更加关注土地资源的自然与生态属性,以土地资源资产核算、低碳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转型、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等为研究热点;(4)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除了继续关注传统研究问题外,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相关理论与技术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研究结论:2020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土地制度创新与耕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研究问题及选题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科学 土地管理 土地经济 土地资源利用 空间规划 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 综述
下载PDF
自适应振动式稻田株间柔性机械除草性能试验
12
作者 陈学深 熊悦淞 +2 位作者 程楠 马旭 齐龙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5-384,共10页
为解决现有稻田株间机械除草作业性能严重依赖机具对行质量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无需避苗作业的株间除草机。该机采用双排柔性刷指作为除草部件,前排除草部件纵向梳刷拉拔杂草,同时对梳刷后稻株倒伏状态进行自动识别。后排除草部件横向振... 为解决现有稻田株间机械除草作业性能严重依赖机具对行质量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无需避苗作业的株间除草机。该机采用双排柔性刷指作为除草部件,前排除草部件纵向梳刷拉拔杂草,同时对梳刷后稻株倒伏状态进行自动识别。后排除草部件横向振动拨耙杂草,同时根据前排识别结果实时控制振动作业的启停,用以兼顾除草率与伤苗率。基于触觉感知方法建立了稻株倒伏识别系统,通过气压传感器的电位变化获取稻株根系与前排刷指相互作用的力学反馈数据,以电位峰度及均值为辨识特征,基于支持向量机构建稻株倒伏与未倒伏辨识模型,实现稻株倒伏自动识别。应用液压马达构建了后排除草部件的横向振动系统,对前排除草部件作用下已倒伏稻株停止振动作业,实现振动作业的自适应控制。稻株倒伏识别田间试验表明:稻株倒伏识别精度为83.11%。除草模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无感知振动模式的除草率为58.11%,伤苗率为21.39%;无感知无振动模式的除草率为27.89%,伤苗率为4%;有感知振动模式的除草率为56.17%,伤苗率为5.83%。综合试验结果可知,有感知振动除草模式更适宜稻田株间杂草机械防控的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水稻 机械除草 株间 辨识
原文传递
水稻机械除草避苗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学深 黄柱健 +2 位作者 马旭 齐龙 方贵进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86-396,共11页
为使除草部件的作业路径能避开稻苗,降低机械除草的伤苗率,设计了一种机器视觉与液压伺服控制技术相结合的避苗控制系统。采用垂直俯拍方式,提取了稻苗冠层边界的形心图像坐标位置,通过小孔成像模型转换,获得稻苗地面坐标位置及除草部... 为使除草部件的作业路径能避开稻苗,降低机械除草的伤苗率,设计了一种机器视觉与液压伺服控制技术相结合的避苗控制系统。采用垂直俯拍方式,提取了稻苗冠层边界的形心图像坐标位置,通过小孔成像模型转换,获得稻苗地面坐标位置及除草部件中心与苗行中心线的距离。建立了平行四杆纠偏机构的液压控制系统模型,获得纠偏调控量与液压推杆的映射关系。基于PID控制算法,建立了比例阀液压系统数学模型,应用Matlab/Simulink仿真表明:模型的稳态响应时间约为0.28 s,静差约为0.07 mm。进行了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图像处理系统提取苗行中心线误差不超过3 cm;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避苗控制系统中伤苗率的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行进速度、移栽天数、稻苗间距,当行进速度为0.8 m/s、移栽天数为10 d、稻苗株距为12 cm时,伤苗率为2.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 水稻 机械除草 避苗控制 PID算法 仿真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