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源研究:“工程师方法”的“地雷区”——当代学者对“罗马俱乐部”报告的批评
1
作者 胡义成 井新利 《预测》 CSSCI 1997年第4期22-24,33,共4页
资源研究:“工程师方法”的“地雷区”——当代学者对“罗马俱乐部”报告的批评胡义成井新利(陕西省社会科学院710065)(西安交通大学)25年前的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年轻学者米都斯博士领导的多国学者课题组,向... 资源研究:“工程师方法”的“地雷区”——当代学者对“罗马俱乐部”报告的批评胡义成井新利(陕西省社会科学院710065)(西安交通大学)25年前的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年轻学者米都斯博士领导的多国学者课题组,向“罗马俱乐部”提出了一份题为《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研究 工程师方法 经济增长
下载PDF
“工程师方法”不能滥用——回顾“罗马俱乐部”的失误
2
作者 胡义成 井新利 《决策探索》 1997年第12期24-27,共4页
25年前的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年轻学者米都斯博士领导的多国学者课题组,向“罗马俱乐部”提出了一份题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和讨论。 《极限》使用的方法是标准的“工程师方法”。它测算了地球有关主要资... 25年前的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年轻学者米都斯博士领导的多国学者课题组,向“罗马俱乐部”提出了一份题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和讨论。 《极限》使用的方法是标准的“工程师方法”。它测算了地球有关主要资源的储量及“剩余消费年份”,十分肯定地指出地球资源十分有限,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再不能照既定模式推进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师方法 《极限》 罗马俱乐部 悲观主义 自然资源 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增长 资源短缺 储藏量 新科技革命
下载PDF
定向井水平井常规压井简易计算方法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永明 王树江 《钻采工艺》 CAS 2001年第1期97-98,100,共3页
文中分析了定向井和水平非常规压井计算的特点,与直井常规压井方法进行对比。导出了一个适用于不同井型和常规压井方法的压井循环立管压力的计算式。通过某水平并实际计算,给出的两个定向井压井简易方法与实际吻合。
关键词 定向井 水平井 压井 工程师方法 计算方法
下载PDF
融合科学与教育实践背景下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探析
4
作者 沈凯 康斯坦丁·聂吾希斌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23年第10期1-7,13,共8页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快速推进和深入发展,中俄两国教育合作迈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鉴于俄罗斯工程师培养方法在国际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通过探究和分析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及其实践经验,并结合...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快速推进和深入发展,中俄两国教育合作迈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鉴于俄罗斯工程师培养方法在国际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通过探究和分析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及其实践经验,并结合该校“科学与教育研究中心”建设计划,阐述俄罗斯工程师培养方法——“融合科学与教育实践”计划及其创新实践过程,以期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及中俄国际工程教育的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工程教育 俄罗斯工程师培养方法 国际工程教育 一带一路
下载PDF
未来学中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论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产生
5
作者 胡义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1期64-68,共5页
关键词 发展战略 可持续 悲观主义 乐观主义 全球问题 自然资源 人道主义 工程师方法 联合国 新科技革命
下载PDF
未来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下)
6
作者 胡义成 《长江论坛》 1998年第2期43-45,共3页
关键词 发展战略 可持续 悲观主义 乐观主义 自然资源 全球问题 《极限》 极限的增长 工程师方法 罗马俱乐部
下载PDF
For a Micro-Politics Analysi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7
作者 Jose Aravena-Reyes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4年第8期574-589,共16页
The idea that studies about education for engineers should be complemented with micro-politics analysis which i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For such, we present a framework to conceptualizing micropolitics and some el... The idea that studies about education for engineers should be complemented with micro-politics analysis which i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For such, we present a framework to conceptualizing micropolitics and some elements that show how the micro- and macro-politics are overlapped in any political fact. From this premise, the micro-politics is used to lift some elements of analysis of a particular case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al process in Brazil, where several dominant behaviors are characterized as violent or repressive behaviors that do not favor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inventivity, one of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fession. What is argued here is that these behaviors are part of the range of a dominant subjectivity that has as its goal the maintenance of professional subjectivity not to develop in students a critical subjectivity, which must be produced under teaching techniques and pedagogical approaches. To consolidate the micro-politics analysis perspective are cited several statements used in Brazilian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cess, which diverts attention from the real reasons for failures in the engineers" education. Finally, a report of physics violence inside a Brazilian public institution is cited to illustrate how the coercive institutional power operates in the production of students' subje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POLITICS engineering education subjectivity produc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