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海拔工程扰动区不同植物生态修复适应性研究
1
作者 蒋文翠 冉江华 +5 位作者 王铭明 金冠锋 耿庆宝 曾荣俊 瞿佳 孔维博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67,共5页
以砂生槐、白羊草、黑穗画眉草、狗尾草、白三叶草等5种先锋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植物调查和土壤采样室内养分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试验区的植物群落结构和土壤肥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区相比,不同试验区Shannon-Wie... 以砂生槐、白羊草、黑穗画眉草、狗尾草、白三叶草等5种先锋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植物调查和土壤采样室内养分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试验区的植物群落结构和土壤肥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区相比,不同试验区Shannon-Wiener指数(H)表现出显著差异,Simpson优势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差异不明显,不同群落H值依次为黑穗画眉草植物群落>白羊草植物群落>砂生槐植物群落>白三叶草植物群落>狗尾草植物群落;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有效氮含量、含水率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区,砂生槐改良土壤肥力效果最好,白三叶草对土壤含水率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结构 生态修复 土壤肥力 高海拔工程扰动区
下载PDF
高寒高海拔地区植被特征及工程扰动区生态修复研究
2
作者 蒋文翠 金冠锋 +2 位作者 孔维博 王子铭 杨安辉 《甘肃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高寒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且自然环境恶劣,工程扰动后生态修复十分困难,因此研究高寒工程扰动区生态修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依托雅砻江中游河段某水电开发建设项目,通过对研究区植被进行典型抽样调查,结合工程扰动特点和不同区域立地... 高寒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且自然环境恶劣,工程扰动后生态修复十分困难,因此研究高寒工程扰动区生态修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依托雅砻江中游河段某水电开发建设项目,通过对研究区植被进行典型抽样调查,结合工程扰动特点和不同区域立地条件,对不同海拔梯度工程扰动区提出生态修复措施和植物配置模式。结果表明:(1)海拔2700 m以下,优势物种为金合欢、余甘子、牡荆、油橄榄、扁核木、悬钩子、蔷薇、火棘、蓼、黄茅、戟叶酸模、苜蓿、茅叶荩草等植物;海拔在2700~3500 m之间,优势物种为云南松、白桦、丽江云杉、川滇高山栎、杜鹃、四川莎草、旱茅、茅叶荩草、长叶火绒草等植物;海拔在3500~4500 m之间,优势物种为长苞冷杉、杜鹃、冷箭竹、西南委陵菜、异针茅等植物;海拔在4500 m以上,优势物种为风毛菊、红景天、侧茎垂头菊、矮金莲花等植物。(2)根据工程扰动特点,主体工程区土质和土石边坡立地类型应以灌草植物配置为主,岩质边坡困难立地类型应以草本和藤本植物配置为主;弃渣场、取土场立地类型应以灌草植物配置为主;施工道路等立地类型应以乔灌草植物配置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高海拔地 植被群落特征 工程扰动区 生态修复 植物配置
下载PDF
高寒高海拔工程扰动区人工植被恢复群落特征研究
3
作者 丁宝锋 李廷山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4年第3期119-122,共4页
本文以青藏高原工程扰动区采用不同技术恢复的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对植被进行调查,计算物种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数,分析不同技术恢复条件下人工植被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在生态修复区共出现了16科36属45种植物,其... 本文以青藏高原工程扰动区采用不同技术恢复的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对植被进行调查,计算物种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数,分析不同技术恢复条件下人工植被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在生态修复区共出现了16科36属45种植物,其中菊科11属11种,禾本科8属9种,豆科4属5种和蓼科2属2种,其他植物为单属单种;(2)群落中垂穗披碱草、狗牙根的重要值表现最高;(3)三种生态修复技术中,采用客土喷播技术的植被多样性指数最高,且植被的平均株高、总密度和总盖度显著高于采用其他两种生态修复技术的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 工程扰动区 人工恢复植被 植物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水利水电工程扰动区生态护坡技术比较研究
4
作者 李昂 秦钏芮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2期115-121,共7页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易造成边坡生态退化,影响周边景观,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为探究因工程扰动而导致的植被破坏和生长基质缺失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生态护坡技术来改善建设后河道或边坡等植被退化区域的环境,阐述了工程扰动植被退化区生...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易造成边坡生态退化,影响周边景观,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为探究因工程扰动而导致的植被破坏和生长基质缺失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生态护坡技术来改善建设后河道或边坡等植被退化区域的环境,阐述了工程扰动植被退化区生态护坡的概念、机理、原则及其发展情况,并从植物生长基质特性的角度比较分析了现有生态护坡技术:人工植草护坡技术、骨架植草护坡技术、喷播植草护坡技术(包括液压喷播植草护坡、厚层基材喷射植被护坡、客土喷播植草护坡和植被混凝土喷播护坡)、植生袋护坡技术、框格梁植生袋护坡技术等。结果表明:现有生态护坡技术兼具边坡维稳和景观美学效益,但仍存在局限性和挑战,需将生态护坡技术与植被生长基质特性需求相结合,以实现生态修复的长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扰动区 边坡治理 生态护坡 生态修复
下载PDF
工程扰动区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64
5
作者 赵冰琴 夏振尧 +3 位作者 许文年 杨森 夏栋 王泽光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0-137,共8页
回顾了国内外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发展历程,从生境构筑方法的角度探索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将工程扰动区常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分为喷混类、加固填土类、槽穴构筑类和铺挂类。喷混类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对坡面的要求不高,适用于各类边坡,核心在... 回顾了国内外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发展历程,从生境构筑方法的角度探索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将工程扰动区常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分为喷混类、加固填土类、槽穴构筑类和铺挂类。喷混类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对坡面的要求不高,适用于各类边坡,核心在于喷播基材的配方;加固填土类和槽穴构筑类边坡生态修复技术可与植被护坡有机结合,前者在景观设计上的前景较好,后者更适用于裸露岩质山体的生态恢复,可改善生态修复工程中乔灌木存活率较低的问题;铺挂类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具有可规模化、工厂化生产的优势,施工简单,适用于稳定性较好的土质或软岩质边坡。研究成果可为工程扰动区边坡生态修复技术的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扰动区 生境构筑 分类方法 边坡 生态修复技术
下载PDF
向家坝工程扰动区6种先锋草本植物的光合生理特性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曾旭 陈芳清 +1 位作者 许文年 王建柱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9-22,共4页
研究了向家坝工程扰动区退化生态系统中的鬼针草(Bidens pilosa)、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黑麦草(Loliumperenne)、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葎草(Humulus scandens)和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等6种先... 研究了向家坝工程扰动区退化生态系统中的鬼针草(Bidens pilosa)、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黑麦草(Loliumperenne)、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葎草(Humulus scandens)和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等6种先锋草本植物的光合与水分生理特性,以求为了解这些物种的生长与适应能力以及研判先锋群落的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6种草本植物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分别在800~1 200μmol/(m2.s)和30~80μmol/(m2.s)的范围内,黑麦草、狼尾草为偏中生植物,而其他4种为喜阳植物;在固定光强为1 000μmol/(m2.s)的光照条件下,6种先锋草本植物均表现出较强的光合能力,其中黑麦草5月净光合速率低于10月,而其他5种草本植物5月净光合速率均高于10月,表明黑麦草为冷季型草种,其他5种草本植物为暖季型草种,具有比较旺盛的生长能力;6种先锋草本植物的CO2补偿点在50~80μmol/mol之间,其中黑麦草的羧化效率显著高于其他5种,有较强的同化效率;鬼针草及狼尾草的水分利用率较高,说明其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草本植物 光合特性 水分生理特性 工程扰动区 向家坝
下载PDF
四川官地水电站工程扰动区植被恢复初期群落特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魏科梁 夏振尧 +2 位作者 夏栋 徐纳 戴方喜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23,34,共6页
以四川雅砻江官地水电站人工开挖边坡植被恢复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普通生态学研究方法,从群落组成、物种重要值、群落生长型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对扰动区4个典型样地进行植被恢复初期的群落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 a的恢复重建,样... 以四川雅砻江官地水电站人工开挖边坡植被恢复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普通生态学研究方法,从群落组成、物种重要值、群落生长型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对扰动区4个典型样地进行植被恢复初期的群落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 a的恢复重建,样地内物种总数迅速增加、本地物种大量侵入、物种多样性大幅提高,群落处于演替的初始阶段;同时,初始配置的部分植物如白三叶、爬山虎和油麻藤等过早退出群落,在生境改善和景观价值上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建议摈弃或在种植方式上进行相应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扰动区 生态恢复 植被群落特征
下载PDF
向家坝工程扰动区3种先锋灌木的光合生理特性 被引量:3
8
作者 曾旭 陈芳清 +2 位作者 郄光武 郭彦荣 王建柱 《福建林业科技》 2010年第1期22-25,64,共5页
通过对向家坝工程扰动区内的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盐肤木(Rhus chinensis)、海桐(Pittosporum tobira)等3种生态恢复先锋灌木的光合与水分生理特性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海桐、盐肤木及木蓝的光饱和点在1 000~1 200μmol.m-2.s... 通过对向家坝工程扰动区内的木蓝(Indigofera tinctoria)、盐肤木(Rhus chinensis)、海桐(Pittosporum tobira)等3种生态恢复先锋灌木的光合与水分生理特性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海桐、盐肤木及木蓝的光饱和点在1 000~1 200μmol.m-2.s-1,光补偿点均低于30μmol.m-2.s-1,各物种的表观量子效率均在0.05~0.06间,表明3种灌木均为喜阳植物,对弱光利用能力均比较强。在光强为1 000μmol.m-2.s-1的光照条件下,3种灌木净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均表现出较强的净光合能力;海桐和木蓝的蒸腾速率显著低于盐肤木,但水分利用率显著高于盐肤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扰动区 先锋灌木 光合特性 水分生理 向家坝
下载PDF
生态廊道在工程扰动区生态恢复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纾松 许文年 《科技资讯》 2010年第3期52-52,54,共2页
本文针对工程扰动区生态恢复特点,应用生态廊道原理及其功能特征,探讨并提出了将生态廊道原理引入到工程扰动区生态恢复的几种可行性模型。
关键词 生态廊道 工程扰动区 生态恢复
下载PDF
山区河流生态河道治理工程扰动区植被群落恢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孔维博 尹亚敏 +4 位作者 彭尔瑞 刘青 毛转梅 陈旺旺 蒋文翠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35,共5页
工程扰动严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生态植被,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生态系统的退化,为减少水土流失和浅层滑坡,加速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对工程扰动区植被群落恢复进行研究是比较有意义的课题。研究选择生态治理后处于自然恢复期的石葵河作... 工程扰动严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生态植被,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生态系统的退化,为减少水土流失和浅层滑坡,加速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对工程扰动区植被群落恢复进行研究是比较有意义的课题。研究选择生态治理后处于自然恢复期的石葵河作为研究对象,对工程扰动区不同水位的植被恢复进行季节性监测和实地调查,统计河道边坡植被恢复种类及数量、植被群落类型及其结构特征。经调查统计,常水位以上植被种类为43种,常水位以下只有17种;常水位以上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74,而常水位以下Pielou均匀度指数仅为0.397;常水位以上基本形成乔灌草垂直分布的植被群落结构,常水位以下全部是草本植物。说明水位变化对工程扰动区植被恢复有很大影响,水位变化不仅对植被恢复种类和数量有影响,而且还影响植被的生活型和生长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扰动区 植被群落恢复 水位变化 生态河道 河流
下载PDF
恢复生态学理论在水电工程扰动区边坡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学宝 《市场周刊·理论版》 2019年第69期174-174,共1页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水利建设的数量和规模逐渐增大,对周边的自然生态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例如因为施工开挖而导致了水电工程中的边坡出现了裸露的情况,因此,在边坡修复的过程中对于恢复生态学进行合理的应用,能够有效的达到边坡治理目的,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水利建设的数量和规模逐渐增大,对周边的自然生态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例如因为施工开挖而导致了水电工程中的边坡出现了裸露的情况,因此,在边坡修复的过程中对于恢复生态学进行合理的应用,能够有效的达到边坡治理目的,所以对于恢复生态学理论在边坡修复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生态学理论 水利工程扰动区 边坡生态修复
下载PDF
CVOR在山区河道整治植被恢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12
作者 孔维博 范春梅 +4 位作者 彭尔瑞 尹亚敏 陈旺旺 王洪友 蒋文翠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3年第2期33-38,共6页
以石葵河生态河道治理为例,将工程扰动区划分为河道工程区(Q1)、临时施工道路区(Q2)、弃渣场区(Q3)、取土区(Q4)、临时表土堆场区(Q5)等5个分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CVOR模型,构建山区河道整治工程扰动区植被恢复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Q... 以石葵河生态河道治理为例,将工程扰动区划分为河道工程区(Q1)、临时施工道路区(Q2)、弃渣场区(Q3)、取土区(Q4)、临时表土堆场区(Q5)等5个分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CVOR模型,构建山区河道整治工程扰动区植被恢复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Q1区植被恢复潜力最强,生态健康等级为健康,属容易恢复区,Q4区、Q5区、Q2区生态健康等级为不健康,植被恢复潜力较弱,生态修复中须加大投资;植被恢复潜力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基况条件对植被恢复潜力影响较大,可通过人工干扰提高扰动区植被恢复潜力,提升植被恢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潜力 CVOR综合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 河道整治 工程扰动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