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起源于左侧希氏-浦肯野系统室性早搏的标测及消融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尾平 张劲林 +5 位作者 韩宏伟 唐成 程光辉 邓成钢 张勇华 苏晞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年第1期47-52,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起源于左侧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的室性早搏(室早)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连续入选的648例特发性室早患者,其中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42.6&...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起源于左侧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的室性早搏(室早)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连续入选的648例特发性室早患者,其中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42.6±7.4)岁,年龄范围21~58岁]起源于左侧希浦系统。分析所有27例患者室早形态,发现其QRS波均较窄,并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形态。所有患者均于标测到最早的束支电位处进行放电消融。结果27例病例中,室早时平均QRS时限为(117.4±8.6)ms。标测消融证实15例起源于左前分支,7例起源于左后分支,2例起源于左中间隔支,3例起源于左束支。标测到最早的束支电位提前体表QRS波(32.7±6.4)ms。术中即刻成功率为100%。随访过程中有3例复发。本单中心研究经验成功率为88.9%。结论对于起源于左侧希浦系统的室早,导管消融时以标测到最早的收缩前期束支电位行射频消融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术 室性早搏 左侧希氏-浦肯野系统
原文传递
起源于左侧希氏-浦肯野系统的特发性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被引量:1
2
作者 雷海 陈明龙 +8 位作者 杨兵 张凤祥 陈红武 居维竹 侯晓峰 陈椿 单其俊 邹建刚 曹克将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0年第3期197-199,共3页
目的介绍起源于左侧希氏.浦肯野系统的特发性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揭示其临床特征并探讨可能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回顾分析4例特发性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患者的心电图形态特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4例患者,男性2例,平均年... 目的介绍起源于左侧希氏.浦肯野系统的特发性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揭示其临床特征并探讨可能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回顾分析4例特发性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患者的心电图形态特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4例患者,男性2例,平均年龄48(40~54)岁,均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性自主心律均呈右束支阻滞型,其QRS时限0.11—0.13s,符合左侧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源,其中3例电轴右偏,1例电轴左偏。自主心律RR间期不规则,平均频率为87(55~110)次/min,与窦性心律交替出现。所有患者临床均表现为发作性心悸。1例患者室性自主心律在短期服用普罗帕酮后消失,另1例短期服用维拉帕米后消失,余2例未予以特殊处理后自然消退。平均随访4.5(2—8)年,临床无心律失常发作,亦无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起源于左侧希氏-浦肯野系统的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是左侧希氏-浦肯野系统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表现形式,多数为自限性,临床呈良性经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浦肯野系统
原文传递
希氏-浦肯野系统和室性心律失常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旭 杨新春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1年第3期293-296,共4页
近期研究提示希氏-浦肯野系统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作为左室的特殊传导组织,希氏-浦肯野系统的解剖与电生理特点,使其在正常或病理情况下易于参与折返型心律失常形成。目前资料提示浦肯野系统病变是短联律间期室性早搏相关心... 近期研究提示希氏-浦肯野系统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作为左室的特殊传导组织,希氏-浦肯野系统的解剖与电生理特点,使其在正常或病理情况下易于参与折返型心律失常形成。目前资料提示浦肯野系统病变是短联律间期室性早搏相关心律失常和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原因。随着对希氏-浦肯野系统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认识,导管消融可作为此类心律失常的治疗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浦肯野系统 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自制针电极记录急性缺血和再灌注犬希氏-浦肯野系统的电冲动
4
作者 郭成军 吕树铮 王天松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4期277-281,共5页
探讨针电极记录犬在体心脏希氏 浦肯野系统 (HPS)电冲动的可行性 ,观察其图形特点、规律与影响因素。以注射针头和不锈钢丝自制针电极 ,2 5只犬开胸后沿HPS的解剖行程探查电冲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 ,观察缺血和再灌注时心脏电图与电... 探讨针电极记录犬在体心脏希氏 浦肯野系统 (HPS)电冲动的可行性 ,观察其图形特点、规律与影响因素。以注射针头和不锈钢丝自制针电极 ,2 5只犬开胸后沿HPS的解剖行程探查电冲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 ,观察缺血和再灌注时心脏电图与电生理参数的变化。结果 :HPS电冲动为高频、持续时间短暂的电位 ,HPS近心房插入端 ,电位隐含于心房电图尾部 ;中段游离于房室肌间 ,电位独立于房、室电图之间 ;远端插入心内、外膜下层心室肌 ,电位隐含于心室电图的内部。高通滤波衰减低频高幅电位 ,显露基线稳定的高频低幅电位。双极电极与HPS走行平行排列所记HPS电位的幅度最大。缺血区HPS电位迟于心肌电位消失 ,再灌注HPS电位最先恢复。结论 :以针电极记录HPS电冲动稳定可靠 ,其图形与记录部位HPS的解剖和电生理特性有关外并受记录技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浦肯野系统 针电极
下载PDF
老年希氏束-浦肯野系统起搏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电学参数及短期临床效果对比 被引量:2
5
作者 庄娟娟 张雷 陈绣 《西部医学》 2021年第8期1203-1206,共4页
目的对比希氏束-浦肯野系统起搏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老年人的治疗效果,从而为患者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地三甲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符合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分别进行希氏... 目的对比希氏束-浦肯野系统起搏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老年人的治疗效果,从而为患者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地三甲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符合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分别进行希氏束-浦肯野系统起搏及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装置植入手术,比较分析两组术后心脏基本电学参数及短期随访效果。结果两组术中双极起搏阈值、R波感知、阻抗及术前QRS时限、QTc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QRS时限、QTc时限、LVEF、LVEDD及二尖瓣反流面积缩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希氏束-浦肯野系统起搏与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技术效果并无显著差异,若考虑到手术操作难度的问题,可酌情优先选择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浦肯野系统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 起搏技术 电学参数
下载PDF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用于治疗起搏诱导性心肌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喻瑜 华伟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2年第6期481-484,共4页
起搏诱导性心肌病(PICM)是一种长期高比例心室起搏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PICM患者通常需要调整起搏治疗方式。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作为生理性起搏,包括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起搏(LBBP),其电与机械同步性优于传统右心室起搏。现对HBP/L... 起搏诱导性心肌病(PICM)是一种长期高比例心室起搏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PICM患者通常需要调整起搏治疗方式。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作为生理性起搏,包括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起搏(LBBP),其电与机械同步性优于传统右心室起搏。现对HBP/LBBP改善PICM患者心功能的机制进行探讨,并根据现有临床研究证据归纳总结PICM患者实施HBP/LBBP后心功能改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诱导性心肌病 -浦肯野系统起搏 生理性起搏
下载PDF
希氏-浦肯野传导系统起搏中左束支损伤电流与电极解剖定位的动物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粮萍 蒋丽梦 +5 位作者 王松洁 吴圣杰 黄周青 单培仁 黄伟剑 苏蓝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75-1180,共6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电极头端和左束支解剖位置的关系及损伤电流产生机制,阐明术中左束支损伤电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只实验猪,在活体猪心植入电极,术中电生理检查明确电极低电压输出是否夺获左束支。术后猪心大体标本即刻予碘染观察...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电极头端和左束支解剖位置的关系及损伤电流产生机制,阐明术中左束支损伤电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只实验猪,在活体猪心植入电极,术中电生理检查明确电极低电压输出是否夺获左束支。术后猪心大体标本即刻予碘染观察左心室内膜面希氏-浦肯野(希浦)传导系统的大体分布和电极关系。随后福尔马林液固定猪心标本,标记电极位置后移除电极,切片并予以Masson及Goldner染色,观察电极头端与传导束的解剖位置关系。结果标本碘染后肉眼可见心内膜下希浦系统呈网状分布,电极头端直接深拧固定在室间隔左心室心内膜下的左束支区域。Masson及Goldner染色显示在左束支电位伴损伤电流的电极头端直接穿过左束支分支,有电位但无损伤电流时起搏电极头端与传导束未直接接触。结论在希浦传导系统起搏中,术中观察到左束支传导束损伤电流,组织解剖提示起搏电极直接接触左束支及分支,夺获阈值低。左束支损伤电流可以作为左束支夺获的重要解剖和电生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浦肯野传导系统起搏 左束支 损伤电流 解剖
原文传递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与双心室起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伴射血分数降低患者的疗效观察
8
作者 吴功林 徐伟 +5 位作者 白剑 吉文庆 蓝荣芳 韩钟霖 吴翔 陈慧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年第3期253-257,共5页
目的评估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CSP)与双心室起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伴射血分数降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临床研究。连续入选2017年7月至2021年5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目的评估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CSP)与双心室起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伴射血分数降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临床研究。连续入选2017年7月至2021年5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房室传导阻滞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根据采用起搏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双心室起搏组和HPCSP组。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QRS时限以及术后1年超声心动图、心功能(NYHA分级)、死亡、心力衰竭再入院等指标。结果共入选116例患者,年龄(69.6±12.3)岁,其中男74例。与双心室起搏组(62例)相比,HPCSP组(54例)的总手术时间[(103.1±40.0)min对(119.8±45.8)min,P=0.041]和X线曝光时间[(11.8±7.6)min对(15.0±8.5)min,P=0.036]明显缩短,术后QRS时限也明显缩短[(120.5±14.6)ms对(146.5±18.2)ms,P<0.001];两组患者围术期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HPCSP组和双心室起搏组患者LVEF均较术前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9%±8.1%对45.8%±8.7%,P=0.182);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心功能、死亡、心力衰竭再入院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房室传导阻滞伴射血分数降低患者,HPCSP和双心室起搏均可有效改善心脏收缩功能障碍,提高LVEF,两种起搏方案1年的临床预后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房室传导阻滞 -浦肯野系统起搏 双心室起搏
原文传递
希浦系统起搏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9
作者 苗旺 王睿 张楠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9期1597-1599,共3页
以希浦系统起搏为中心,系统介绍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解剖基础、临床效果及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对希浦系统起搏长期的有效性、安全性做进一步展望。
关键词 起搏器 -浦肯野系统 生理性起搏 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综述
下载PDF
希氏束起搏在希氏-浦肯野系统传导病变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0
作者 于海波 梁延春 +5 位作者 王娜 梁智豪 徐白鸽 高阳 王祖禄 韩雅玲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05-110,共6页
目的 探讨希氏束起搏(HBP)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在心力衰竭(心衰)伴希氏-浦肯野系统传导病变(HPCD)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短期结果.方法 入选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具备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的心衰伴... 目的 探讨希氏束起搏(HBP)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在心力衰竭(心衰)伴希氏-浦肯野系统传导病变(HPCD)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短期结果.方法 入选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具备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的心衰伴HPCD的患者.所有入选者均知情同意将HBP作为首选方法纠正HPCD.统计HBP纠正HPCD成功率、起搏参数、起搏表现及短期临床效果,根据纠正HPCD的HBP类型分为选择性HBP(S-HBP)组和非选择性HBP(NS-HBP)组,并比较未起搏状态下的基线组、S-HBP组、NS-HBP组心电图相关参数的变化.同时比较部分心房颤动(房颤)患者HBP及双心室起搏状态下参数的差别.结果 18例患者,11例房颤,其中8例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右束支传导阻滞;另外7例为窦性心律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所有患者平均QRS时限150~180(170±11)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19%~35%(27%±5%).HBP作为首选治疗方法纠正HPCD的总成功率为89%(16/18),HBP纠正HPCD的起搏阈值为0.8~1.8 (1.4±0.3) V/1.0 ms,导线植入的X线曝光时间为2.0~13.6(6.8±3.0) min.16例患者临床HBP的QRS时限85~135(103±18) ms,较自身QRS时限明显缩短(P〈0.01).S-HBP纠正HPCD组的QRS时限明显小于NS-HBP纠正HPCD组的QRS时限[(92±4) ms对(132±6) ms,P〈0.01].有8例房颤患者同时植入了HBP导线及左心室起搏导线.HBP导线植入的X线曝光时间3.8~12.2 (6.9±2.6) min短于左心室导线植入的X线曝光时间10.2~39.8(22.8±9.5) min(P〈0.01);术后HBP纠正HPCD的QRS时限90~135(111±19) ms比双心室起搏的QRS时限125~140(133±5) ms进一步缩短(P=0.02).HBP术后1个月,16例患者的LVEF为23%~47%(37%±6%)较基线明显提高(P〈0.01).结论 HBP作为首选治疗方法纠正心衰患者因HPCD导致的心脏电学不同步,临床实践可行,短期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束起搏 -浦肯野系统
原文传递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9
11
作者 吴圣杰 苏蓝 黄伟剑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23-129,共7页
心脏起搏器在临床的应用,使数以万计的患者得以获益.从单腔起搏到双腔起搏再到双心室起搏,满足不同基础疾病的需求,但真正的生理性起搏一直进步缓慢.即使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植入器械和技术不断改进,包括穿间隔的左心室心内膜起搏、左心室... 心脏起搏器在临床的应用,使数以万计的患者得以获益.从单腔起搏到双腔起搏再到双心室起搏,满足不同基础疾病的需求,但真正的生理性起搏一直进步缓慢.即使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植入器械和技术不断改进,包括穿间隔的左心室心内膜起搏、左心室多位点起搏,但实质上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理性起搏.随着永久希氏束起搏的探索在临床开展以后,经传导束最接近生理的起搏方式才开始起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浦肯野系统 生理性起搏 心室电极导线 双心室起搏 心内膜起搏 束起搏 双腔起搏
原文传递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被引量:19
12
作者 陈柯萍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年第2期93-95,共3页
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包括了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起搏沿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相对正常的电和机械同步,是起搏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未来生理性起搏的发展方向。希氏束起搏是比较生理性的起搏方式,但是存在植入困难、感知问题... 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包括了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起搏沿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相对正常的电和机械同步,是起搏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未来生理性起搏的发展方向。希氏束起搏是比较生理性的起搏方式,但是存在植入困难、感知问题、慢性阈值增高、脱位等局限性。近期出现的左束支起搏,其激动沿心室内的传导系统下传,较为生理。对于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可通过融合自身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相较于希氏束起搏而言,左束支起搏电学参数好,不容易发生脱位。此外,左束支起搏可以越过阻滞部位起搏,也为房室结消融患者提供了足够的消融靶点,保证安全。但左束支起搏是一项新的技术,同样存在尚待解决的问题:①左束支起搏的定义及标准尚未统一;②远期疗效及患者获益如何,还有待验证;③左束支起搏存在潜在的风险,包括室间隔内血肿、穿孔等;④部分导线位于室间隔内,室间隔收缩对导线的机械损伤以及导线拔除困难。临床实践中,需加强对希浦系统解剖及电生理特性的认识,也需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浦肯野系统 起搏 左束支起搏
原文传递
左束支起搏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领域价值凸显 被引量:11
13
作者 华伟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年第5期369-371,共3页
生理性起搏一直是心脏起搏学者追求的方向。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通过电激动沿正常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相对正常的电和机械同步性,是目前公认的生理性起搏方式。虽然希氏束起搏为生理性起搏方式,但是临床实践发... 生理性起搏一直是心脏起搏学者追求的方向。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通过电激动沿正常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相对正常的电和机械同步性,是目前公认的生理性起搏方式。虽然希氏束起搏为生理性起搏方式,但是临床实践发现其存在植入难度较大、起搏参数不理想、慢性阈值升高等局限性。创造性地将起搏位点送入更远端的左束支区域获得的左束支起搏,其电学参数良好、植入较为容易,克服了希氏束起搏的主要缺陷。近期公布的关于左束支起搏的一系列临床研究,有力证实了左束支起搏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与之相关的定义、特征和规范化操作步骤也公布于世,为后续进一步大规模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夯实技术基础。尽管如此,左束支起搏也存在不容忽视的一些风险,例如室间隔穿孔、导线拔除困难、血栓风险等,需要更长随访时间、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探讨和佐证。但我们相信,左束支起搏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领域大有可为,将会续写生理性起搏新的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左束支 -浦肯野系统 生理性
原文传递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81
14
作者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12 位作者 黄伟剑 黄德嘉 张澍 陈柯萍 陈学颖 戴研 侯小锋 华伟 梁延春 刘兴斌 苏蓝 宿燕岗 邹建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1期10-36,共27页
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包括了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起搏(LBBP),是生理性的心室起搏方式,相比传统的右心室起搏可获得更好的电和机械同步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支持。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希浦系统起搏,尤其是国内... 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包括了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起搏(LBBP),是生理性的心室起搏方式,相比传统的右心室起搏可获得更好的电和机械同步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支持。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希浦系统起搏,尤其是国内原创的LBBP,因参数更理想、操作更简单,弥补了HBP的不足,引起广泛关注且发展迅速。但作为新技术,希浦系统起搏仍处在起步阶段,其定义、操作、适应证及程控设置尚无统一标准。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倡导并组织专家撰写了此共识,旨在指导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此技术,更加安全、有序地促进希浦系统起搏在国内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识 -浦肯野系统起搏 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标准 适应证
原文传递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在置入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顺 钱智勇 +5 位作者 薛思源 姜泽宇 高越 王垚 侯小锋 邹建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5期385-390,共6页
目的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SP)在置入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及其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14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尝试行HPSP且术前存在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年... 目的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SP)在置入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及其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14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尝试行HPSP且术前存在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置换的人工心脏瓣膜类型、手术并发症、临床随访资料、起搏参数(阈值、R波振幅和阻抗)、QRS时限(QRSd)和左心室达峰时间(LVAT),以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超声心动图数据。结果共纳入32例尝试行HPSP且术前已置入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其中8例尝试希氏束起搏(HBP),7例成功,24例尝试左束支起搏(LBBP),均成功,总成功率96.88%(31/32)。HBP组的起搏阈值明显高于LBBP组[(1.22±0.78)V对(0.47±0.13)V,P=0.04],感知显著低于LBBP组[(6.63±4.97)mV对(13.09±7.12)mV,P=0.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6.21±10.61)个月,两组患者的起搏参数保持稳定。宽QRS波组患者(QRSd≥120 ms)行HPSP后QRSd较术前明显缩短[(152.59±19.79)ms对(132.34±12.78)ms,P=0.004],窄QRS波组患者(QRSd<120 ms)行HPSP后QRSd较术前明显延长[(94.43±7.38)ms对(122.53±10.86)ms,P<0.001];两组患者的LV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63±9.20)ms对(75.13±13.80)ms,P=0.41]。HPSP后患者的心功能及心脏大小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行HPSP成功率高,是可行的,且HPSP可以维持心脏的电同步性,从而保护这类特殊患者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浦肯野系统起搏 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人工心脏瓣膜
原文传递
房室结消融联合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治疗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合并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晓洁 董颖雪 夏云龙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38-942,共5页
心房颤动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是引起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房室结消融联合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是可行、有效的,尤其适用于难以耐受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无效、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失败的心房颤动伴快... 心房颤动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是引起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房室结消融联合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是可行、有效的,尤其适用于难以耐受药物治疗或药物治疗无效、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失败的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本文对房室结消融联合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治疗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合并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浦肯野系统起搏 房室结消融
原文传递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在合并巨大右心房起搏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潘轶文 张杰芳 +5 位作者 盛夏 王敏 徐添添 孙雅逊 杨莹 傅国胜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5期397-402,共6页
目的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CSP)在有起搏适应证且合并巨大右心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巨大右心房患者155例,分为3组:希... 目的通过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CSP)在有起搏适应证且合并巨大右心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巨大右心房患者155例,分为3组:希氏束起搏(HBP)组53例,男35例,年龄(69.5±11.7)岁;左束支起搏(LBBP)组72例,男44例,年龄(71.3±8.6)岁;右心室起搏(RVP)组30例,男20例,年龄(69.5±10.3)岁。评估和比较术中及随访期间导线阈值、感知、阻抗等参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心室收缩压(RVSP)等超声心动图指标。结果3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成功行HBP 45例(84.9%,45/53),成功行LBBP 68例(94.4%,68/72);RVP组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②与RVP组比较,HBP组术中阈值及R波感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阻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3组患者随访期间阈值、感知、阻抗较术中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P组和LBBP组术前及随访期间LVEF和LVED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VSP均较基线下降[HBP组:(44.0±19.9)mmHg(1 mmHg=0.133 kPa)对(50.1±25.4)mmHg,P=0.04;LBBP组:(41.8±15.7)mmHg对(51.7±19.8)mmHg,P=0.03]。RVP组在随访期间LVEF较基线下降(45.1%±18.2%对50.8%±19.9%,P=0.04),LVEDD及RV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CSP在巨大右心房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有起搏适应证的巨大右心房患者,HPCSP可能是较优选择,可通过鞘管塑形或使用"鞘中鞘"等技术提高植入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人工 -浦肯野系统起搏 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右心室起搏 巨大右心房
原文传递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的可行性与疗效探讨 被引量:14
18
作者 陈学颖 汪菁峰 +6 位作者 秦胜梅 王蔚 柏瑾 陈海燕 梁义秀 宿燕岗 葛均波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年第5期405-410,共6页
目的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患者中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入选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永久性房颤患者(... 目的探讨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患者中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入选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永久性房颤患者(n=18),进行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其中16例合并慢心室率有起搏适应证,2例合并快心室率、QRS时限>130 ms,行房室结消融。术前窄QRS时限<120 ms 8例,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心室内传导阻滞8例。所有研究对象符合CRT植入的Ⅰ类或Ⅱ类适应证,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在双心室起搏基础上,增加1根希浦系统起搏导线连接心房插孔,进行希浦系统单点起搏或融合双心室起搏,比较术前自身、双心室同步起搏及术后QRS时限,测试起搏参数(感知、阈值、阻抗)。随访6个月,比较起搏参数、超声心动图参数、心功能(NYHA分级)、6min步行距离的变化。结果希浦系统单点起搏组13例(其中希氏束起搏6例),希浦系统起搏融合双心室起搏组5例(其中希氏束起搏3例),与常规双心室起搏相比,两组QRS时限均显著缩短[(116.7±14.2)ms对(156.7±11.1)ms,P<0.0001]及[(141.4±9.5)ms对(174.6±9.6)ms,P=0.01]。在起搏参数方面,两组术后即刻与术后6个月相比,阈值、感知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于阻抗来说,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4.1±104.7)Ω对(501.5±74.8)Ω,P=0.016],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3.8±49.2)Ω对(411.2±42.1)Ω,P=0.063]。随访6个月后,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平均值及中重度二尖瓣、三尖瓣反流的比例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希浦系统单点起搏组心功能、6min步行距离平均值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均<0.0001),而希浦系统起搏融合双心室起搏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步证实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永久性房颤的CRT适应证者,充分利用脉冲发生器原有的拟封堵的心房插孔植入希浦系统起搏导线,相比双心室起搏而言,希浦系统单点起搏或者融合双心室起搏QRS时限显著缩短。并且经6个月随访,希浦系统起搏参数可靠,患者临床心功能和6min步行距离均有改善,虽然超声心动图和LVEF改善未达到统计学差异,但仍能说明这一治疗策略临床可行且有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起搏 人工 -浦肯野系统 心房颤动 心脏再同步治疗
原文传递
不同房室传导阻滞部位患者的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成功率 被引量:8
19
作者 高阳 李苗苗 +7 位作者 于海波 许国卿 徐白鸽 武敏 王娜 梁延春 王祖禄 韩雅玲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43-548,共6页
目的评估不同房室传导阻滞(AVB)部位患者行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SP)的成功率,为AVB患者HPSP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2016年3月至2021年9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治疗且需要... 目的评估不同房室传导阻滞(AVB)部位患者行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HPSP)的成功率,为AVB患者HPSP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2016年3月至2021年9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治疗且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的637例AVB患者,依据心脏电生理检查判断AVB部位。其中前130例(20.4%)进行了希氏束起搏(HBP)的患者为HBP组;后507例(79.6%)进行了HPSP的患者为HPSP组,包括HBP和/或左束支起搏(LBBP)。收集两组的年龄、性别等基本临床信息,分析不同AVB部位及QRS时限患者的HBP或HPSP的成功率。结果HBP组年龄(66.4±15.9)岁,男性75例(57.7%);HPSP组年龄(66.8±13.6)岁,男性288例(56.8%)。637例AVB患者中,63.0%(401/637)为房室结阻滞;22.9%(146/637)为希氏束内阻滞;14.1%(90/637)为希氏束远段或以下阻滞。总体上,HPSP较HBP的成功率高[93.9%(476/507)比86.9%(113/130),P<0.05]。不同AVB部位的HPSP成功率均高于HBP,并且随着AVB部位由近及远,HBP和HPSP成功率均呈下降趋势。房室结阻滞和希氏束内阻滞患者的HBP成功率均高于希氏束远段或以下阻滞患者HBP成功率[95.2%(79/83)比47.1%(8/17),P<0.001;86.7%(26/30)比47.1%(8/17),P=0.010]。在希氏束远段或以下阻滞患者中,HPSP的成功率高于HBP[87.7%(64/73)比47.1%(8/17),P=0.001]。QRS<120 ms的患者中,94.9%(520/548)的AVB部位在房室结或希氏束内,HBP与HPSP有相似的高成功率[95.6%(109/114)比96.3%(418/434),P=0.943]。QRS≥120 ms的患者中,69.7%(62/89)的AVB部位在希氏束远段或以下,HBP成功率仅为25.0%(4/16),而HPSP成功率达79.5%(58/73)(P<0.001)。结论对于QRS<120 ms且房室结或希氏束内阻滞的AVB患者,HBP与HPSP成功率均较高,可以考虑HBP作为首选策略。对于QRS≥120 ms且AVB部位在希氏束远段或以下的患者,HPSP成功率高于HBP,LBBP应作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左束支 -浦肯野系统 起搏
原文传递
射频消融治疗近端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三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梁明 杨桂棠 +6 位作者 孙鸣宇 金志清 吕洋 张奇 王钧琦 韩雅玲 王祖禄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年第3期261-264,共4页
总结近端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A)的临床特征、导管标测和消融方法,探讨其电生理机制。分析3例近端希浦系统起源VA体表心电图特征、电生理标测结果及靶点特征。3例患者VA发作时均表现为窄QRS波,成功消融靶点位于... 总结近端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A)的临床特征、导管标测和消融方法,探讨其电生理机制。分析3例近端希浦系统起源VA体表心电图特征、电生理标测结果及靶点特征。3例患者VA发作时均表现为窄QRS波,成功消融靶点位于左前与左后分支分叉处2例;主动脉右冠窦瓣下1例。3例患者VA发作时V波前均可记录到浦肯野电位(P电位)和/或希氏束电位,且最早激动P电位均临近高位室间隔。近端希浦系统起源VA表现为窄QRS波,多种电生理机制参与其发生,通过细致的电生理检查,谨慎选择消融靶点,可以通过射频消融根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术 心动过速 室性 -浦肯野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