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左室乳头肌消融的室性心律失常 被引量:2
1
作者 魏薇 詹贤章 +6 位作者 杨平珍 薛玉梅 方咸宏 廖洪涛 邓海 梁远红 吴书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年第3期211-215,共5页
目的探讨在左室乳头肌(LVPM)消融成功的室性心律失常(VA)的特征和射频消融(RFCA)的疗效。方法回顾2009年6月至2012年9月接受RFCA术的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连续病例,共13例经左室造影证实靶点位于LVPM。分析这13例的体表心电图... 目的探讨在左室乳头肌(LVPM)消融成功的室性心律失常(VA)的特征和射频消融(RFCA)的疗效。方法回顾2009年6月至2012年9月接受RFCA术的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连续病例,共13例经左室造影证实靶点位于LVPM。分析这13例的体表心电图、心内电生理现象和RFCA后随访资料。结果 13例LVPM-VA体表心电图均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QRS波时限171.2±35.4 ms。8例起源于左室前乳头肌,QRS波电轴右偏,胸导联在V3及以前出现S波者6例(6/8,75%);5例起源于左室后乳头肌,QRS波电轴左偏,胸导联全部在V3及以前出现S波。有8例在靶点标测到P电位,1例标测到舒张晚期电位。有9例(9/13,69.2%)在首次消融时成功,其中有3例在随访中复发;4例(4/13,30.8%)首次消融失败。首次消融失败和复发者中有5例接受了重复消融,仅1例末次消融后仍有复发。RFCA共治愈9例(治愈率69.2%)。结论 LVPM-VA的QRS波群特别宽大畸形,左后乳头肌VA胸导联出现S波转变早于左前乳头肌VA。靶点可标测到P电位,RFCA复发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左室乳头肌 室性心律失常 体表心电图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组织多普勒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室乳头肌收缩运动与左室流出道梗阻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游宇光 葛贻珑 +6 位作者 肖文胜 曾庆新 宋建明 任苓 陈卫华 叶军 卢环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29-30,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评估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乳头肌收缩运动与左室流出道(LVOT)梗阻关系的价值。方法:应用组织多普勒(TDI)分别对23例HCM患者和21例正常对照组者左室乳头肌电-机械收缩时间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LVOT...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评估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乳头肌收缩运动与左室流出道(LVOT)梗阻关系的价值。方法:应用组织多普勒(TDI)分别对23例HCM患者和21例正常对照组者左室乳头肌电-机械收缩时间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LVOT梗阻的关系。结果:与正常组VSA、Vsp相比,HCM患者VSA、Vsp明显减小;与正常组TQ-SA、TQ-SP和Inter-△TQ-S比较,HCM患者TQ-SA、TQ-SP和Inter-△TQ-S明显延长(P均<0.01);HCM组VSA、Vsp、TQ-SA、TQ-SP和Inter-△TQ-S与LVOT压差(△P)均具有良好相关性,其中,Inter-△TQ-S与△P的相关性最好(P<0.01)。结论:左室乳头肌电-机械收缩运动不同步是HCM患者LVOT梗阻的主要机制,与其他因素一起共同作用形成LVOT梗阻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多普勒 肥厚型心肌病 左室乳头肌 左室流出道梗阻
下载PDF
超声诊断小儿左室乳头肌及肌腱先天性发育异常1例
3
作者 亦凡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2年第6期428-428,共1页
患者,男性,9个月.6个月后经常呼吸道感染,此次以"肺炎"收住院.心脏听诊发现: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Ⅲ级以上杂音,传导广泛.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缺?).
关键词 超声诊断 小儿 左室乳头肌 肌腱 先天性发育异常
下载PDF
左室乳头肌室早的V_(1)单导联定位法(196)
4
作者 孔记华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21年第1期77-77,共1页
左室乳头肌室早/室速是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其与起源于左室其他部位(例如分支、冠状窦口、流出道和二尖瓣环)室早/室速的形态相似,应用体表12导联心电图准确定位相对较困难。最近,Briceno等提出的V_(1)单导联定位法,有助于快速识... 左室乳头肌室早/室速是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其与起源于左室其他部位(例如分支、冠状窦口、流出道和二尖瓣环)室早/室速的形态相似,应用体表12导联心电图准确定位相对较困难。最近,Briceno等提出的V_(1)单导联定位法,有助于快速识别左室乳头肌室早。[定义]上述方法主要是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室早呈类右束支阻滞图形时,单用V_(1)导联室早QRS波的形态及类本位曲折时限较短等特点,可以初步判定室早起源于左室乳头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乳头肌 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 类本位曲折
原文传递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3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苏启燕 陈良华 +3 位作者 刘同宝 崔连群 唐元升 朱兴雷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0期21-22,共2页
关键词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临床分析 2002年12月 心室流出道梗阻 左室乳头肌 1997年 心电图特点 心肌肥厚 压力阶差 AHCM 临床表现 长期预后 造影结果 心尖部 冠心病 误诊为
下载PDF
左室后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及导管消融治疗 被引量:2
6
作者 梁明 张奇 +6 位作者 杨桂棠 孙鸣宇 金志清 吕洋 王钧琦 韩雅玲 王祖禄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1289-1292,共4页
目的分析起源于左室后乳头肌(LPPM)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患者的心电图特点、电生理特征及导管消融方法。方法选取自2005年8月至2017年10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行电生理检查,证实为起源于LPPM及左后分支(LPF)的VA并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3... 目的分析起源于左室后乳头肌(LPPM)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患者的心电图特点、电生理特征及导管消融方法。方法选取自2005年8月至2017年10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行电生理检查,证实为起源于LPPM及左后分支(LPF)的VA并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起源于LPPM的VA患者17例设为LPPM组,起源于LPF的VA患者22例设为LPF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体表心电图特征,电生理检查及导管消融结果。结果 LPPM组患者中,12例表现为单纯室性早搏(PVC),5例术中合并存在同形态的短阵室性心动过速(VT)。LPPM组中V1导联存在Q波患者13例(76. 5%),LPF组中12例(54. 5%),两组V1导联存在Q波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LPPM组QRS波时程、VA时与窦性心律(SR)时的QRS波宽度比值(VA/SR)均大于LPF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纳入患者均采用三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消融,LPPM组中13例患者于消融靶点处可标测到高尖的浦肯野纤维电位。LPPM组手术即刻消融成功率为76. 5%(13/17),其中,13例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手术即刻消融成功率84. 6%(11/13)。LPF组患者全部应用盐水灌注导管进行消融,手术即刻成功率100. 0%(22/22)。术后随访,LPPM组13例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的患者中2例复发,4例应用普通大头导管消融的患者中1例复发。LPF组患者均未复发。结论与LPF起源的VA患者比较,LPPM起源的VA患者的体表QRS波时程宽,VA/SR比率大;V1导联存在q波的比例高。LPPM起源的VA消融靶点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应用盐水灌注导管,结合CARTO,可提高导管消融治疗的手术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左室乳头肌 左后分支 体表心电图 射频消融术
下载PDF
钙增敏剂MCI-154对内毒素休克大鼠心肌钙反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梅建民 胡德耀 +3 位作者 陈惠孙 刘良明 肖南 卢儒权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16-419,共4页
目的:研究钙增敏剂对内毒素休克大鼠心肌钙反应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离休乳头肌灌流技术,测定大鼠高体左室乳头肌在含0.25~5.5mmol/L的H-K液中的等长收缩张力T及张力的变化速率(±dT/dtmax)的变化。结果:内毒素休克组T及±... 目的:研究钙增敏剂对内毒素休克大鼠心肌钙反应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离休乳头肌灌流技术,测定大鼠高体左室乳头肌在含0.25~5.5mmol/L的H-K液中的等长收缩张力T及张力的变化速率(±dT/dtmax)的变化。结果:内毒素休克组T及±dT/dtmax。在每个钙浓度点上的值均明显低于假休克组,Ca2+-T、Ca2+-±dT/dtmax曲线向下移位。内毒素休克大鼠乳头肌经合1±10-5mol/L的MCO-154的H-K液灌流后,每个钙浓度点上的T和±dT/dtmax均明显增加,接近假休克组,明显高于内毒素休克组,Ca2+-T、Ca2+-±dT/dtmax曲线向上移位。MCI-154的上述作用明显优于甲腈吡酮,且其作用效果不被α、β受体阻断剂及钙通道阻断剂所抑制。结论:钙增敏剂可逆转内毒素休克所致的心肌收缩蛋白对钙反应性的降低,改善内毒素休克机体的心肌收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休克 左室乳头肌 钙增散剂 MCI-154
下载PDF
心尖肥厚性心肌病4例诊断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田志广 林捷 +2 位作者 李海鹰 杨德业 张怀勤 《浙江临床医学》 2006年第9期946-947,共2页
关键词 心尖肥厚性心肌病 诊断分析 左室乳头肌 影像学检查 心肌肥厚 临床表现 住院患者 心尖部
下载PDF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表现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静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7年第4期251-252,共2页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以左室乳头肌以下的心尖部心肌肥厚为特征,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此病男性多见,发病年龄15~80岁,以30~60岁为最多。日本人AHCM多见,约占肥厚型心肌病总病例的20%~40%左右;欧美等国约占3%...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以左室乳头肌以下的心尖部心肌肥厚为特征,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此病男性多见,发病年龄15~80岁,以30~60岁为最多。日本人AHCM多见,约占肥厚型心肌病总病例的20%~40%左右;欧美等国约占3%:我国香港的一组病例报告中,约占40%。目前AHCM的根本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心肌对儿茶酚胺异常敏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心电图表现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AHCM 病例报告 左室乳头肌 心肌肥厚 发病年龄
下载PDF
五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分析
10
作者 丁立群 庞明杰 +1 位作者 姜玲 范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12期958-959,共2页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心肌肥厚主要局限于左室乳头肌以下的心尖部。该病最早由日本学者报道。近年来随着临床经验积累及影像学的发展,我国对该病报道日渐增多,但因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症状不典型...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心肌肥厚主要局限于左室乳头肌以下的心尖部。该病最早由日本学者报道。近年来随着临床经验积累及影像学的发展,我国对该病报道日渐增多,但因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症状不典型以及心电图的非特异性改变,极易误诊为冠心病或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故对我院5例确诊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临床分析 左室乳头肌 特异性改变 症状不典型 心肌肥厚 临床经验 临床资料
下载PDF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0例心电图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俊 《现代医药卫生》 2011年第10期1549-1550,共2页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于非梗阻型心肌病。1976年由日本学者首次发现,该病主要以左室乳头肌以下心肌肥厚为特点。此病男性多见,发病年龄15~80岁,以30~60岁较多,中国人发生率较高,占肥厚型心肌病的2%~5%[1]。...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于非梗阻型心肌病。1976年由日本学者首次发现,该病主要以左室乳头肌以下心肌肥厚为特点。此病男性多见,发病年龄15~80岁,以30~60岁较多,中国人发生率较高,占肥厚型心肌病的2%~5%[1]。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表现几乎均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心电图分析 梗阻型心肌病 左室乳头肌 心电图表现 心肌肥厚 发病年龄 发生率
下载PDF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5例临床分析
12
作者 谷洁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5年第4期56-56,共1页
关键词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临床分析 非特异性ST-T改变 心室流出道梗阻 超声心动图检查 心室间隔肥厚 非对称性 左室乳头肌 病理类型
下载PDF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长期随访分析
13
作者 吴玲玉 杨俊华 《浙江医学》 CAS 2012年第22期1844-1846,共3页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AHCM)是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HCM)中的特殊类型,是指主要局限于左室乳头肌水平以下心尖部的肥厚型心肌病,主要累及左心室,常不伴有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压力阶差。由于该病...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AHCM)是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HCM)中的特殊类型,是指主要局限于左室乳头肌水平以下心尖部的肥厚型心肌病,主要累及左心室,常不伴有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压力阶差。由于该病缺乏特有体征,易被漏诊、误诊。本研究旨在对AHCM的心电图、超声显像特点及临床预后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随访分析 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 临床预后 左室乳头肌 压力阶差 特有体征
下载PDF
Atypical presentation of a ventricular papillary fibroelastoma 被引量:1
14
作者 Julio Perez-Downes Harold Dietzius +2 位作者 Saif Ibrahim Vasant Jayasankar Leslie Oberst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8期534-535,共2页
Papillary fibroelastoma cardiac tumor. The most is the most common valvular common non-valvular site these minors present is the left ventricle, where they usually manifest as ischemic strokes 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pillary fibroelastoma cardiac tumor. The most is the most common valvular common non-valvular site these minors present is the left ventricle, where they usually manifest as ischemic strokes 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lthough these tumors also have a risk of embolization into the peripheral system, reports of such events are exceedingly r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BROELASTOMA ISCHEMIA MYOCARDIUM NEOPLASM THROMBOSIS
下载PDF
背向散射技术结合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检测不同部位冠状动脉狭窄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青 郭瑞强 +2 位作者 陈金玲 刘岚 郝力丹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7期494-496,共3页
目的探讨背向散射技术结合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DSE)能否提高对不同部位冠状动脉狭窄的检测率。方法记录32例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在不同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下左室乳头肌水平短轴观的背向散射积分,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心肌节段分组,... 目的探讨背向散射技术结合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DSE)能否提高对不同部位冠状动脉狭窄的检测率。方法记录32例临床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在不同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下左室乳头肌水平短轴观的背向散射积分,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心肌节段分组,比较各组心肌在各剂量负荷下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异(CVIB)值的变化。结果和正常冠状动脉供血心肌节段相比,狭窄冠状动脉供血心肌节段的CVIB值在静息状态和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下无显著差异,但在大剂量负荷下明显降低。以DSECVIB<4.8dB作为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的阈值,对于左前降支病变,DSECVIB法可提高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对于左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病变,DSECVIB法未能提高检测的敏感性,而提高了特异性和准确率。结论背向散射技术与传统DSE联合应用可提高DSE对不同部位冠状动脉狭窄的检测率,尤其对于左前降支的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 冠状动脉狭窄 背向散射技术 不同部位 背向散射积分 冠状动脉供血 右冠状动脉病变 左前降支 左室乳头肌 不同剂量 造影结果 静息状态 高敏感性 检测率 准确率 特异性 DSE 心肌 冠心病 节段 小剂量 CVI
原文传递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治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邵兴慧 杨艳敏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1年第11期811-813,共3页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y cardiomyopathy,AHCM)是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一个亚型,心肌肥厚主要局限于左室乳头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
关键词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诊治 左室乳头肌 心肌肥厚 心尖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