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室间隔起搏与左束支起搏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1
作者 何亚菲 林文华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5期2777-2781,共5页
综述左室间隔起搏(LVSP)与左束支起搏(LBBP)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LVSP和LBBP的区别在于LBBP夺获左束支,而LVSP仅夺获心肌,LBBP是一种新的起搏方式,可用于规避希氏束起搏或右心室起搏的局限性,可以绕过心脏传导系统中的病理区域为病人... 综述左室间隔起搏(LVSP)与左束支起搏(LBBP)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LVSP和LBBP的区别在于LBBP夺获左束支,而LVSP仅夺获心肌,LBBP是一种新的起搏方式,可用于规避希氏束起搏或右心室起搏的局限性,可以绕过心脏传导系统中的病理区域为病人提供生理起搏方式,保证了起搏后窄QRS宽度和快速的左室激动时间,具有较低的起搏夺获阈值,并可作为典型LBBB病人的心脏再同步起搏器(CRT)潜在替代方案,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间隔起搏 左束支起搏 综述
下载PDF
左室间隔起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何强 王瑾 +1 位作者 刘慧慧 李小明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2年第10期906-909,927,共5页
左束支区域起搏包括左束支起搏(LBBP)和左室间隔起搏(LVSP),LVSP是经室间隔对左侧心内膜下左束支区域进行起搏,以实现生理性起搏,其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初步证实。相较于希氏束起搏,LVSP阈值低而稳定,而相较于LBBP,LVSP操作过程简... 左束支区域起搏包括左束支起搏(LBBP)和左室间隔起搏(LVSP),LVSP是经室间隔对左侧心内膜下左束支区域进行起搏,以实现生理性起搏,其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已初步证实。相较于希氏束起搏,LVSP阈值低而稳定,而相较于LBBP,LVSP操作过程简单,学习周期短,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LVSP的相关研究及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间隔起搏 生理性起搏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右室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慢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及hs-CRP、NT-proBNP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忠喜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85-688,共4页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RVA)和右室间隔(RVOT)起搏治疗对慢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慢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RVA组和RVOT组各40例,...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RVA)和右室间隔(RVOT)起搏治疗对慢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慢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RVA组和RVOT组各40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的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30 d、60 d及1年RVA组心电图监测QRS波宽时限均显著长于RVOT组(P<0.01)。术后RVOT组左心室舒张容积明显低于RVA组,但RVOT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率及心脏起搏量明显升高(P<0.05);两组术后心功能不全者级别越高hs-CRP、NT-proBNP指标越高,随访1年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VOT起搏能改善慢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术后中长期治疗效果好,更适合做起搏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间隔起搏起搏 慢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 心功能
下载PDF
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螺旋电极导线与心尖部翼状电极导线起搏阈值随访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方冬平 张英川 +3 位作者 李海宴 郭成军 车海波 郝蓬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71-72,共2页
目的 :对比植入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螺旋电极导线与右室心尖部翼状电极导线 2组患者的起搏阈值。方法 :于植入时、植入后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 4个月测试起搏阈值 ,平均随访 12个月 (3~ 2 4个月 )。结果 :随访期... 目的 :对比植入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螺旋电极导线与右室心尖部翼状电极导线 2组患者的起搏阈值。方法 :于植入时、植入后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 4个月测试起搏阈值 ,平均随访 12个月 (3~ 2 4个月 )。结果 :随访期间阈值无明显差别。结论 :应用螺旋电极导线固定于右室流入道间隔部永久起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流入道间隔起搏 起搏阈值 心脏起搏器植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