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稀疏形状组合模型的左心室外膜图像分割 被引量:1
1
作者 樊崇皓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5年第11期101-102,共2页
针对心脏磁共振成像中的左心室外膜分割,本文对稀疏形状组合模型(Sparse Shape Composition model,SSC)进行改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先验的分割方法:首先根据改进稀疏形状组合模型对其进行定位;再使用形状约束GCV以定位结果作为... 针对心脏磁共振成像中的左心室外膜分割,本文对稀疏形状组合模型(Sparse Shape Composition model,SSC)进行改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先验的分割方法:首先根据改进稀疏形状组合模型对其进行定位;再使用形状约束GCV以定位结果作为约束形状进行初分割;之后使用改进稀疏形状组合模型对初分割结果进行去噪。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左心室外膜有效定位、分割,定位误差为2.74mm,分割误差为1.90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疏形状组合模型 先验 形状约束GCV 左心室外膜分割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联合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初步应用
2
作者 张斌 乔建忠 +3 位作者 汪杰 潘令新 王园 熊恩来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8期585-590,共6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LBBP)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可行性,并评估对心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在铜陵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LBBP联合左心室心外膜起搏(LVEP)以优化CRT(联合起搏)的心力衰竭患者11例,评估成功...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LBBP)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可行性,并评估对心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在铜陵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LBBP联合左心室心外膜起搏(LVEP)以优化CRT(联合起搏)的心力衰竭患者11例,评估成功率及安全性。比较术前、术中不同起搏方式及术后QRS宽度,随访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指标,评估LBBP优化CRT对心功能改善的效果。结果11例患者平均年龄(68.7±9.5)岁,行联合起搏成功7例。术前、LVEP、LBBP及联合起搏后心电图平均QRS宽度分别为163.6 ms、151.4 ms、125.7 ms、129.3 ms,其中联合起搏QRS宽度分别低于术前(P<0.001)及LVEP(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与LB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BP后QRS宽度低于LVE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3个月后,联合起搏LVEF由术前31.7%上升至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NYHA心功能分级、LVEDd及心胸比例均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BBP联合LVEP以优化CRT可行性高,能够改善心脏电同步性及心功能,可能成为后期心力衰竭器械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束支起搏 左心室外膜起搏 优化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评价微创心外膜左心室重建对左心室功能和形态影响的研究
3
作者 王建 肖栋 +5 位作者 赵之伟 肖国胜 王斌 张国明 卢庆 王焱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在评价微创心外膜左心室重建对室壁瘤患者心室功能和形态影响中的作用。方法: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连续纳入因心肌梗死后室壁瘤接受微创心外膜左心室重建的10例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患者接受心脏磁共振常规扫描、...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在评价微创心外膜左心室重建对室壁瘤患者心室功能和形态影响中的作用。方法: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连续纳入因心肌梗死后室壁瘤接受微创心外膜左心室重建的10例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患者接受心脏磁共振常规扫描、长轴和短轴电影及延迟增强序列扫描,使用CVI42软件进行左室节段性心功能测量和几何形态参数测量。结果:MRI检查均顺利完成并获得了具有诊断价值的图像。术后1个月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增加,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容积指数、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和容积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减小;静息状态心输出量和心输出指数明显增加;术后患者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左心室长轴、短轴、心尖轴均明显减小;左心室球形指数和心尖锥形指数明显减小。相关性分析提示,左心室重建术后,左室射血分数与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心尖锥形指数均呈负相关。结论:微创心外膜左心室重建可改善患者左心室形态和功能,心脏磁共振可用于评价手术前后的心室形态和功能,预测患者术后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心外膜左心室重建 心脏磁共振 缺血性心力衰竭 室壁瘤
下载PDF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心室心外膜多点电极同步治疗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冯天鹰 何怡华 +2 位作者 张烨 郎瑞 韩建成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5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微创外科方法植入左心室心外膜多点电极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11头中华小型猪,雌雄不限,体质量22.0~26.4 kg,平均体质量24.6 kg。以快速心室起搏诱发心力衰竭造动物模型,其中...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微创外科方法植入左心室心外膜多点电极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11头中华小型猪,雌雄不限,体质量22.0~26.4 kg,平均体质量24.6 kg。以快速心室起搏诱发心力衰竭造动物模型,其中6头(实验组)接受左心室心外膜多点电极起搏器植入;5头为对照组,接受左心室单点冠状静脉窦植入电极。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左心室心肌同步性治疗进行影像获取。对术前与术后的左心室短轴径向应变、长轴纵向应变、圆周应变及局部心肌旋转进行分析。结果 CRT后,实验组左心室长轴纵向应变、圆周应变、局部心肌旋转分别为11.76±1.32、12.52±1.31、6.44±1.81,对照组分别为8.97±1.47、10.68±2.64、4.61±1.37;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左心室短轴径向应变(17.47±2.94 vs 17.96±3.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左心室心外膜多点电极起搏器植入更能提高左心室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对左心室同步性进行准确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左心室外膜 多点电极
下载PDF
心外膜左心室重建术对前间壁瘢痕形成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短期安全性及疗效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建 肖国胜 +9 位作者 王斌 林智 尤颢 胡珀元 杨谦 赖可可 苏茂龙 温红梅 赵之伟 王焱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8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初步评价使用Revivent系统进行心外膜左心室重建术,在前间壁瘢痕形成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7年2月起,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使用Revivent系统完成10例前间壁瘢痕形成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外膜左... 目的初步评价使用Revivent系统进行心外膜左心室重建术,在前间壁瘢痕形成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7年2月起,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使用Revivent系统完成10例前间壁瘢痕形成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外膜左心室重建术。本文使用磁共振分析这10例手术的短期临床效果并对初步的操作经验作一总结。结果入选10例前间壁瘢痕形成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9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55.2±13.9)岁。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顺利出院。术后1个月患者的NYHA分级由(2.9±0.6)改善至(1.5±0.5)(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由(27.8±8.4)%提升至(37.5±11.4)%(增加35.0%,P<0.01),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由(149.9±61.6)ml降至(109.9±58.0)ml(降低26.7%,P<0.01),收缩末期容积指数由(84.8±36.7)ml/m2降至(63.0±34.2)ml/m2(降低25.7%,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由(203.0±64.0)ml降至(167.9±58.2)ml(降低17.3%,P<0.01),舒张末期容积指数由(114.5±37.8)ml/m2降至(96.2±35.2)ml/m2(降低16.0%,P<0.01)。心输出量由(4.0±1.5)L/min增加至(4.8±1.2)L/min(增加20.0%,P=0.034),心脏指数由(2.2±0.7)L/(min?m2)增加至(2.7±0.7)L/(min?m2)(增加22.4%,P=0.023)。结论使用Revivent系统行心肌梗死后心外膜左心室重建术能够明显减少左心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积/容积指数,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改善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对前间壁广泛瘢痕形成的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大样本、长期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膜左心室重建术 缺血性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 心脏磁共振
下载PDF
经胸外科行左心室心外膜导线植入术3例
6
作者 王津津 项美香 +1 位作者 林艳 蒋峻 《心电与循环》 2022年第5期477-479,共3页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技术和手段,可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本文报道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3例扩张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冠状静脉窦放置左心室导...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技术和手段,可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本文报道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3例扩张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冠状静脉窦放置左心室导线失败后,经胸外科行左心室心外膜导线植入术完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最终心功能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性心肌病 慢性心力衰竭 左心室外膜导线植入术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下载PDF
第80课 左心室顶起源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挑战性射频消融
7
作者 童鸿 《心电与循环》 2017年第6期425-430,共6页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可起源于左心室外膜。左心室顶部是特发性心外膜室性心律失常的最常见起源部位,解剖上位于左心室口主动脉部分的上方,占据左心室上部的大部。连续45例症状性特发性左心室顶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射频消融。16例于心大静脉...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可起源于左心室外膜。左心室顶部是特发性心外膜室性心律失常的最常见起源部位,解剖上位于左心室口主动脉部分的上方,占据左心室上部的大部。连续45例症状性特发性左心室顶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射频消融。16例于心大静脉主干、7例于横跨左心室顶基部的心大静脉分支中实施成功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左心室外膜 射频消融 室性期前收缩 心大静脉 起源部位 外膜 主动脉
下载PDF
开胸前后左室外膜的心表电图
8
作者 冯志强 余微 +2 位作者 崔泽忠 俞利平 喻式程 《泸州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91-95,共5页
用接触电极经胸壁穿刺在心包壁层记录家兔、豚鼠和犬左心室外膜的心表电图(SEG),同反映左心室面体表心电图进行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闭胸条件下左心室外膜的SEG与同步记录的反映左心室面体表ECG的各波方向和产生机理是一致的.开胸... 用接触电极经胸壁穿刺在心包壁层记录家兔、豚鼠和犬左心室外膜的心表电图(SEG),同反映左心室面体表心电图进行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闭胸条件下左心室外膜的SEG与同步记录的反映左心室面体表ECG的各波方向和产生机理是一致的.开胸后SEG的QRS时限延长、ST段抬高或压低和T波倒置是由于心外股温度降低、心肌供血不足所致心肌冲动传导缓慢和其极反向所致.在缺血缺氧和药物等因素对心脏电活动影响的研究中,SEG是一个比ECG更为灵敏的电生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外膜 心表电图 心肌缺血 复极反向 闭胸
下载PDF
经胸植入左心室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治疗儿童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疗效及心脏同步性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刘海菊 李小梅 +3 位作者 崔建 徐忠华 马雪静 江河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1787-1791,共5页
目的探讨经胸植入左心室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治疗儿童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效果及对心脏同步性的影响。 方法选择因CAVB和CLBBB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接受左心室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的... 目的探讨经胸植入左心室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治疗儿童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效果及对心脏同步性的影响。 方法选择因CAVB和CLBBB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接受左心室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患儿26例。年龄(2.3±2.1)岁(1个月~9岁);体质量(11.2±5.8) kg(5~32 kg);其中男15例,女11例;CAVB 24例,CLBBB所致扩张型心肌病2例。纳入15例年龄相仿的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于儿科门诊就诊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分析26例患儿植入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器的效果,采用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估其对心脏同步性的影响。 结果26例患儿植入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器均获成功,其中21例植入左心房、左心室心外膜双腔起搏器,5例植入左心室心外膜单腔起搏器,无手术并发症发生。随访(28.2±15.1)个月(1~51个月),全部心房电极及心室电极有效率为100%。心房电极感知、心室电极阈值和心室电极阻抗较术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例植入前存在心功能不全患儿,左心室舒张末内径由术前(48.50±11.10) mm缩小至(40.67±6.4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P=0.030);射血分数(LVEF)由术前0.27±0.08提高至0.53±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2,P=0.004)。2例右心室永久起搏患儿,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经更换为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后分别于术后1.5年、2.0年心功能恢复正常。术后行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同步性者15例,与对照组比较,LVEF、室间隔-侧壁运动延迟时间、室间隔至左心室后壁运动延迟时间及左心室内收缩不同步指数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需要接受心外膜起搏器治疗的儿童中,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器安全有效,可保护左心室心肌收缩同步性,避免或逆转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外膜起搏 起搏器综合征 儿童 心室间同步性 左心室内同步性
原文传递
特发性左心室流出道心外膜侧室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祖禄 韩雅玲 +2 位作者 王守力 王效增 Warren M Jackman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1年第6期339-341,共3页
目的 报道 9例经电生理检查证实的特发性左心室流出道心外膜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体表心电图及电生理检查特点。方法 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15-58岁,6例为运动诱发的持续性室速,3例为运动诱发的非持续性室速。结果 室... 目的 报道 9例经电生理检查证实的特发性左心室流出道心外膜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体表心电图及电生理检查特点。方法 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15-58岁,6例为运动诱发的持续性室速,3例为运动诱发的非持续性室速。结果 室速时,9例体表心电图 QRS波全部呈现右束支阻滞图形(8例胸前导联 V1-V6呈现高 R波),Ⅱ、Ⅲ、aVF导联为高 R波,I、aVL导联为 QS波。电生理检查,右心室和左心室心内膜标测未发现最早心室激动点,在较早心室心内膜激动处的心内电图多呈现起始部低幅电位,提示远场电位。心室内起搏标测未发现与室速体表心电图12导联QRS波形态相同的起搏点。8例通过心脏静脉系统标测发现最早的心室激动点[体表心电图最早QRS波前15-50 ms,平均(32 ± 12)ms]和完全或近乎完全的起搏标测位于心大静脉的远端 1例、心前间隔静脉的近端7例。1例患者在左心室流出道消融成功,1例患者在心大静脉远端血管内消融成功。其他患者在右心室和/或左心室内消融失败。结论 心脏静脉标测可以鉴别出特发性左心室流出道心外膜侧室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 室性心动过速 左心室流出道心外膜 电生理 ILVT RVOT-V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