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_(1)导联r'波振幅结合阻抗变化评价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深度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强辉 蒋粤萍 +2 位作者 詹碧鸣 黄钱伟 胡金柱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278,共6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时,V_(1)导联r’波振幅结合阻抗变化判断电极植入的合适深度。方法: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心脏结构正常、有起搏器植入指征并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住院患者78例,收集患者...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时,V_(1)导联r’波振幅结合阻抗变化判断电极植入的合适深度。方法: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心脏结构正常、有起搏器植入指征并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住院患者78例,收集患者基线数据、术中数据和影像学资料,以及术后3、6、9和12个月的随访情况。将起搏时V_(1)导联r’波振幅、阻抗、电极植入深度进行线性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70例(89.7%)起搏时V_(1)导联QRS波末端出现r’波,8例(10.3%)QRS波表现为r S、RS型或终末端无r’波。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r’波振幅与电极植入深度呈正相关(r=0.424,P<0.01),与阻抗呈负相关(r=-0.256,P=0.03);电极植入深度与阻抗无明显相关性(r=-0.132,P=0.27)。回归分析显示,电极植入深度是r’波振幅的重要影响因素(回归系数=0.056,P=0.000)。结合建立的回归模型和阻抗大小显示,V_(1)导联r’波振幅在0.24~0.69 mV范围内,阻抗在648.30~828.90Ω之间,电极植入深度6~11 mm最合适,穿孔风险小,且能较大概率成功夺获左束支,起搏参数满意,起搏QRS波时限较窄。在术中、术后48 h及12个月随访期间内,患者均未出现电极穿孔、血栓栓塞、心脏填塞、感染、导线脱位等并发症。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起搏方式。在左束支区域起搏时,V_(1)导联r’波振幅在一定合适范围内,并结合阻抗变化可指导左束支区域起搏,有助于降低电极穿孔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r’波振幅 电极穿孔 阻抗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对老年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心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邓华 李凌 朱丹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78-485,共8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对老年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期间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8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脏...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对老年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期间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8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脏起搏电极植入部位分为两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于右心室间隔处植入心脏起搏器,观察组患者于左束支区域植入心脏起搏器。分别于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观察各指标变化,包括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参数[左心室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ime to peak longitudinal strain standard deviation,Tls-SD)、最大差值(time to peak longitudinal strain maximum difference,Tls-dif),左心室收缩期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ime to peak radial strain standard deviation,Trs-SD)、最大差值(time to peak radial strain maximum difference,Trs-dif),左心室收缩期环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ime to peak circumferential strain standard deviation,Tcs-SD)、最大差值(time to peak circumferential strain maximum difference,Tcs-dif)]以及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心腔大小[右心房内径(right atrial inner diameter,RAD)、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等。于术后12个月测定起搏参数(感知、阈值、阻抗、心室起搏比例),并统计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12个月内心力衰竭再入院、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心功能指标LVEF、CO、CI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心腔大小指标RAD、LAD、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尤其是术后12个月[RAD:(36.63±2.22)mm vs.(40.13±1.61)mm,LAD:(31.09±1.14)mm vs.(38.32±1.08)mm,LVEDD:(49.76±3.22)mm vs.(54.63±3.14)mm,LVESD:(40.64±2.11)mm vs.(48.11±3.24)mm,P<0.05]。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左心室收缩同步性指标LSDI、Tls-SD、Tls-dif、Trs-SD、Trs-dif、Tcs-SD、Tcs-dif均低于对照组,尤其是术后12个月[LSDI:4.86%±0.83%vs.9.49%±0.48%,Tls-SD:(14.42±1.78)ms vs.(25.00±1.43)ms,Tls-dif:(50.92±4.53)ms vs.(90.17±8.41)ms,Trs-SD:(50.37±4.33)ms vs.(69.44±6.52)ms,Trs-dif:(141.03±15.64)ms vs.(179.04±18.42)ms,Tcs-SD:(37.85±3.41)ms vs.(48.10±4.62)ms,Tcs-dif:(130.09±14.53)ms vs.(158.09±18.57)ms,P<0.05]。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NT-proBNP浓度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起搏程控参数起搏感知、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起搏阈值低于对照组[(0.66±0.10)V vs.(0.75±0.12)V,P<0.05];两组起搏程控参数起搏感知、阻抗、阈值均处于正常范围。观察组心室起搏比例低于对照组(43.23%±4.53%vs.73.43%±6.56%,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心力衰竭再入院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0%vs.22.50%,P<0.05)。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技术在改善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心功能方面优于右心室间隔起搏技术,术后12个月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更有利于保护心功能,起搏参数稳定,属于一种有效且安全的起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心室间隔起搏 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心功能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3
作者 张永旭 王岳松 +4 位作者 杨达 董学滨 曹明勇 汪韶君 涂克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846-1850,共5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和心房高频事件(atrial high rate episodes,AHRE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84例行起搏治...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术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和心房高频事件(atrial high rate episodes,AHRE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84例行起搏治疗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根据心室电极位置分为LBBaP组(n=42)和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组(n=42)。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时限(QRSd)、心室起搏参数,并发症、脑卒中事件和NOAF、AHREs发生率。结果(1)LBBaP组术后NOAF、AHREs发生率均低于RVSP组(P<0.05)。(2)LBBaP组的p-QRSd短于RVSP组(P<0.05)。(3)两组患者心室起搏参数、并发症及脑卒中事件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右室起搏,LBBaP术后AHREs、NOAF的发生率较低,可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室起搏 心房颤动 心房高频事件 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在改善右束支阻滞、射血分数降低患者心功能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张历 韩青 +2 位作者 廖然 柳万千 陈玲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75-78,共4页
目的探究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在改善右束支阻滞(RBBB)、射血分数降低(LVEF)≤35%患者心电图及心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到2022年8月期间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80例RBBB且LVEF≤35%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 目的探究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在改善右束支阻滞(RBBB)、射血分数降低(LVEF)≤35%患者心电图及心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到2022年8月期间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80例RBBB且LVEF≤35%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及试验组(40例)。对照组给予双室起搏(Bi-V),试验组给予LBBaP。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径(LVDED)、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D)、NN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每5分钟NN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ST-T波改变情况、心力衰竭再入院率、死亡发生率、主要并发症(心脏穿孔、心包积血、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和急性心肌梗死)。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LVDED、LVEF、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DED低于本组治疗前,LVEF高于本组治疗前,6MWD长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6MWD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ST-T波改变率高于对照组,SDNN、rMSSD、SDANN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及心电图指标,降低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束支阻滞 射血分数 心电图 心功能改善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应用于心脏同步化治疗系统的对比研究
5
作者 梁好 顾翔 朱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7-641,共5页
目的评估在需要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心力衰竭(HF)患者中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具备置入心脏同步化治疗(CRT)起搏器Ⅰ类和Ⅱ类适应证的HF患者128例,其... 目的评估在需要行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心力衰竭(HF)患者中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具备置入心脏同步化治疗(CRT)起搏器Ⅰ类和Ⅱ类适应证的HF患者128例,其中因冠状窦电极置入失败而置入左束支电极32例作为LBBP组,行传统双心室起搏(BVP)96例作为BVP组。观察置入时2组起搏参数等指标,于术后第1、3、6、12个月至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律失常与心脏起搏器”专病门诊随诊,之后每3~4个月随访1次,完善临床评估、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起搏器功能程控等检查,记录因HF再入院或死亡事件。结果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末次随访QRS波时限、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P<0.05);LBBP组末次随访QRS波时限、NYHA心功能分级低于BVP组,LVEF高于BVP组(P<0.05)。2组置入时和末次随访的起搏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LBBP组和BVP组再入院率比较无显著差异(18.75%vs 16.67%,P>0.05)。结论LBBP安全有效,可改善HF患者心功能,可能为传统CRT无效患者提供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疗法 左束支区域起搏
下载PDF
高龄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分析
6
作者 刘文武 梁晋 +3 位作者 陈成 戴悦晴 伍雯婷 钱钧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74例在马鞍山市中心医院行LBBaP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年龄>80岁)、低龄组(60岁<年龄<80岁),比较两组基线临床资料,手术相关指...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74例在马鞍山市中心医院行LBBaP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年龄>80岁)、低龄组(60岁<年龄<80岁),比较两组基线临床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及随访1年的起搏器参数,心脏彩超参数以及并发症情况,观察LBBaP在高龄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在185例患者中,174例成功行LBBaP,成功率94.1%。高龄组患者成功率与低龄组相似(93%vs.94%,P=0.805),两组术中起搏器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龄组患者在平均年龄、糖尿病、冠心病、肾功能异常、心力衰竭等合并症均高于低龄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高龄组阈值、感知较术中有所上升(P<0.05),阻抗有所下降(P=0.034)。低龄组感知较术中上升(P=0.001)、阻抗下降(P<0.001);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术前提高(P<0.05),其中高龄组改善更明显(P=0.008);两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1)。两组术后起搏参数保持稳定,三尖瓣反流未有进展,手术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LBBaP在高龄患者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生理性起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高龄 生理性起搏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应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陈冠之 丁立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03,共5页
生理性起搏如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电机械收缩同步性,而左束支区域起搏相较于希氏束起搏植入成功率高,起搏阈值低而稳定,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左束支区域起搏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可行性、安全... 生理性起搏如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能明显改善心脏电机械收缩同步性,而左束支区域起搏相较于希氏束起搏植入成功率高,起搏阈值低而稳定,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左束支区域起搏用于合并左束支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初步证实,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左束支区域起搏在合并左束支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相关研究及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慢性心力衰竭 左束支阻滞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对心室起搏患者心脏功能、血浆BNP水平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
8
作者 胡钦 韩卫卫 +3 位作者 梁洁 周峰 计承 刘金波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6期549-553,共5页
目的 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对心室起搏患者心脏功能、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的62例需心室起搏的患者,按心脏起搏电极植入部位不同分为LBBP组(3... 目的 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对心室起搏患者心脏功能、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就诊于石家庄市人民医院的62例需心室起搏的患者,按心脏起搏电极植入部位不同分为LBBP组(32例)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组(30例),比较两组心脏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二尖瓣环处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a)、二尖瓣口舒张早期的血流峰值速度(E)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的比值(E/Ea)]、起搏参数及QRS波时限、血浆BNP和6 min步行试验(6-MWT)和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术后6个月,RVSP组LVEF、TAPSE相比术前RVSP组和术后6个月LBBP组均降低(P<0.05),术后6个月RVSP组LAVI、E/Ea相比术前RVSP组和术后6个月LBBP组均升高(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LBBP组和RVSP组起搏参数(阈值、感知、阻抗)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LBBP组QRS波时限均低于RVSP组(P<0.05)。两组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与RVSP相比,LBBP应用于心室起搏患者可有效降低术后血浆BNP水平和QRS波时限,有助于心脏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心脏功能 血浆B型脑钠肽 心律失常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对需心室起搏病人左室功能、起搏器程控参数的影响
9
作者 胡钦 韩卫卫 +3 位作者 梁洁 周峰 计承 刘金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4期682-686,共5页
目的:探究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对需心室起搏病人左心室功能、起搏器程控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于我院需心室起搏的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右室低位间隔部起搏,研究组予以LBBAP。... 目的:探究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对需心室起搏病人左心室功能、起搏器程控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于我院需心室起搏的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以右室低位间隔部起搏,研究组予以LBBAP。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左室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右房内径(RAD)]、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心电图参数(QRS波宽度),并比较两组起搏器程控随访(术后1、3、6、12个月)期间起搏参数(阈值、阻抗、感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1、3、6、12个月LVEF均高于对照组,LAD、RAD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3、6、12个月血浆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3、6、12个月QRS波宽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3、6、12个月阻抗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3、6、12个月阈值、阻抗、感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08%与19.15%,P<0.05)。结论:与右室低位间隔部起搏比较,LBBAP对心室起搏病人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更小,可改善心电图参数,且起搏参数稳定,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心室起搏 右室低位间隔部起搏 左心室功能
下载PDF
巨大右心房使用左室传送导管(6250VIC)行左束支区域起搏1例
10
作者 张善稳 杨仕钰 +1 位作者 程训民 何国祥 《贵州医药》 2024年第1期106-107,共2页
给右心房巨大的患者植入心室电极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一问题可采用多种方法:采用右心室主动电极;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电极;C315鞘引导下使用3830电极行左束支区域起搏。本病例在使用上述几种电极植入失败后,巧妙地在左心室传送导管... 给右心房巨大的患者植入心室电极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一问题可采用多种方法:采用右心室主动电极;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电极;C315鞘引导下使用3830电极行左束支区域起搏。本病例在使用上述几种电极植入失败后,巧妙地在左心室传送导管的引导下将3830电极植入左心室间隔部,完成左束支区域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右心房 左束支区域起搏 左心室传送导管 3830电极
下载PDF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经左束支区域起搏后对其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影响
11
作者 胡德佳 卢姗姗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17期91-93,共3页
目的分析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或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对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影响,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苏州京东方医院收治63例行永久性... 目的分析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或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对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影响,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苏州京东方医院收治63例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患者的意愿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2例,RVSP治疗)和研究组(31例,LBBaP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左、右房室瓣反流束的缩流颈宽度,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对照组患者术后1、6、12个月的左、右房室的瓣反流束的缩流颈宽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与对照组比,术后1、6、12个月研究组患者左、右房室的瓣反流束的缩流颈宽度均更低(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比较;研究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的左、右房室的瓣反流束的缩流颈宽度比;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经RVSP、LBBaP治疗对心功能、并发症的影响相当,而相较于RVSP,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经LBBaP治疗可有助于减轻对瓣膜反流面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超声心动图 瓣膜反流面积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后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医证候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田伟 张大炜 +1 位作者 李腾飞 王靖 《西部中医药》 2023年第4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后中医证候及心功能的变化。方法:入选64例接受左束支区域起搏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进行中医辨证,同时测定患者血B型脑钠肽水平。结果: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前缓慢性心... 目的:探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后中医证候及心功能的变化。方法:入选64例接受左束支区域起搏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进行中医辨证,同时测定患者血B型脑钠肽水平。结果: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以心气虚证为主,占51.6%,其余为心阳虚证、心血瘀阻证和心阴虚证。术后心气虚证所占比例显著减少(51.6%VS 35.9%),心阴虚证所占比例较前明显增加(17.2%VS 34.3%)。在血B型脑钠肽变化方面,术前辨证属心气虚证患者平均血B型脑钠肽为(157.30±68.72)pg/mL,术后显著下降为(112.19±33.47)pg/mL,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3种证型的患者术前术后BNP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显著影响,术后心阴虚证患者比例显著增加,对心气虚证患者心功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缓慢性 左束支区域起搏 中医证候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在房室传导阻滞并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廖然 张历 韩青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31期55-58,63,共5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LBBP)在房室传导阻滞并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LBBP)在房室传导阻滞并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术中采用右心室低位间隔部起搏,观察组术中采用LBBP。观察两组起搏参数、心室房室同步性、心功能变化及不良预后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感知、阻抗及阈值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左心室充盈时间与RR间期比值(LVFT/RR)均低于本组术后即刻,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QRS波时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QRS波时限低于本组术后即刻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均优于术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预后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BBP能够减少对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有助于保持良好的机械同步性,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房室传导阻滞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心功能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14
作者 韦颖 《内科》 2023年第3期278-281,共4页
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经室间隔对左侧心内膜下左束支区域进行起搏,从而达到生理性起搏的目的,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与传统的右室起搏相比,LBBAP更符合生理特点,能够有效地减少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等的发生风险。LBBAP... 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经室间隔对左侧心内膜下左束支区域进行起搏,从而达到生理性起搏的目的,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与传统的右室起搏相比,LBBAP更符合生理特点,能够有效地减少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等的发生风险。LBBAP相较于希氏束起搏更便于植入定位,且起搏阈值较低,稳定性较高,操作难度也相对较小。本文就近年来LBBAP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生理性起搏 右室起搏 心律失常 综述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
15
作者 马建军 顾维民 +1 位作者 艾尼瓦尔·吉力力 阿依尼尕尔·马木提 《新疆医学》 2023年第11期1317-1320,共4页
目的评价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是否优于右室间隔起搏。方法入选2020年6月-2021年12月于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确诊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20例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测定术中及术后3 d、3月起搏阈值、感知... 目的评价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是否优于右室间隔起搏。方法入选2020年6月-2021年12月于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确诊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20例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测定术中及术后3 d、3月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同时随机选取同时间段行右室间隔起搏(RVSP)患者20例进行对照,比较两组上述指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前两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BP组与RVSP组的术中平均透视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LBBP组术中平均曝光剂量超过RVSP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BBP组术后3 d、3月心脏超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起搏时的QRS时限(pQRSd)别较术前缩小、时限缩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SP组术后LVEDD、QRSd与术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LBBP组与RVSP组之间比较,两组术后3月LVEDD与pQRSd均提示LBBP组较RVSP组缩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两组患者均无电极脱位、室间隔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在短期内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优于右室间隔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缓慢性心律失常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新发房颤及心功能影响的对比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靖 林苏华 +2 位作者 李煜 许健 林镇国 《心脏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68-172,共5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对高心室起搏比例患者中远期新发房颤及心功能影响。方法以因II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行DDD起搏器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入组LBBAP高心室起搏比例组(LBBAPhigh组)、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高心室起搏比例...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对高心室起搏比例患者中远期新发房颤及心功能影响。方法以因II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行DDD起搏器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入组LBBAP高心室起搏比例组(LBBAPhigh组)、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高心室起搏比例组(RVSP-high组)、RVSP低心室起搏比例组(RVSP-low组)。随访内容包括:各随访节点心房频率大于180次/min、持续时间大于1 min且发生自动模式转换(AMS)事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参数、NT-proBNP水平。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新发房颤的时间曲线,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对比三组患者半年期心超参数与NTproBNP水平。结果与LBBAP-high组比较,起搏QRS宽度RVSP-low组升高(P<0.01),RVSP-high组升高(P<0.01)。随时间延长,患者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率逐渐增高。三组患者记录到房颤事件共有59例(57%),其中,LBBAP-high组15例(44%)、RVSP-low组11例(38%)、RVSP-high组33例(82%)。RVSP-high组患者新发房颤比率比LBBAP-high组及RVSP-low组显著增高(P<0.01)。以False Discovery Rate(FDR)法进行两两比较:LBBAP-high组和RVSP-high组组间的窦律保持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RVSP-high组和RVSP-low组组间的窦律保持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LBBAP-high组和RVSP-low组组间的窦律保持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起搏比例的右室间隔部起搏(HR=3.004;95%CI:1.615~5.586;P<0.01)、低射血分数(HR=1.029;95%CI:1.004~1.054;P<0.05)及高血压(HR=1.889;95%CI:1.05~3.40;P<0.05)是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仅高比例的右室间隔部起搏(HR=5.572;95%CI:2.444~12.701;P<0.01)及高血压(HR=2.752;95%CI:1.342~5.642;P<0.05)是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半年随访,与LBBAP-high组(223±63)pg/mL比较,RVSP-high组(752±54)pg/mL的NT-proBNP水平升高(P<0.01);与RVSP-low组(405±48.7)pg/mL组比较,RVSP-high组的NT-proBNP水平升高(P<0.01)。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作为更为生理性的起搏方式,减少了新发房颤的比例。在这组患者中,左束支区域起搏未对患者中远期心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室间隔部起搏
下载PDF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起搏参数稳定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海威 袁钟毓 +5 位作者 王泽峰 孙卫平 崔乃元 刘雨桐 张晓萍 吴永全 《中国医药》 2023年第12期1783-1787,共5页
目的比较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的起搏参数的稳定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心脏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比较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的起搏参数的稳定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心脏双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室电极植入部位分为RVSP组(155例)和LBBP组(106例)。收集并比较2组基线临床资料,术后和1年随访时程控参数(心室感知、心室阈值、心室阻抗)。结果LBBP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大于RVSP组(均P=0.002)。2组患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LBBP组QRS波宽度较RVSP组明显缩窄[(110±21)ms比(140±29)ms](t=8.204,P<0.001)。术后,2组心室感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4),LBBP组心室阈值高于RVSP组[(0.86±0.33)V比(0.69±0.22)V],心室阻抗低于RVSP组[(734±200)Ω比(913±276)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组术后1年随访结果显示:LBBP组心室感知、心室阈值高于RVSP组,心室阻抗低于RV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BBP组心室起搏比例高于RVSP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结论在永久起搏器植入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中,RVSP与LBBP起搏参数均安全稳定,相比于RVSP,LBBP有利于维持良好的心脏收缩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慢性心律失常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左束支区域起搏 起搏参数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与右室间隔起搏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中的对比研究
18
作者 石明明 黄贤胜 +6 位作者 王虹 李舒承 王晓晓 王青松 张娜 高海超 梁浩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17期2949-2954,2959,共7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与右室间隔起搏(RVSP)相比较的具体优势。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因三度AVB于该院住院并具备永久起搏治疗...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与右室间隔起搏(RVSP)相比较的具体优势。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分析。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因三度AVB于该院住院并具备永久起搏治疗适应证的患者56例,26例行LBBaP,30例行RVSP,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心电图QRS波宽度;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患者术前,术后3、6个月左心房前后径(LAAD)、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程控仪测定2组患者术中,术后3、6个月心室电极参数;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的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值;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LBBaP组患者QRS波宽度窄于RV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患者阈值、感知、阻抗均在正常范围内,LBBaP组术后无阈值增高现象。LBBaP组患者术后6个月LAAD和LVEDD低于RVSP组,LBBaP组患者术后6个月LVEF高于RV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LBBaP组患者NT-proBNP值低于RVSP组,术后6个月时差别进一步扩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RVSP相比,LBBaP是一种更理想且安全的生理性起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起搏 人工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室间隔起搏
下载PDF
双定位法左束支区域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
19
作者 刘文武 梁晋 +2 位作者 陈成 武雯婷 钱钧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5期317-321,共5页
目的:探讨双定位法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马鞍山市中心医院接受LBBaP的105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手术成功患者分为常规法LBBaP植入组(t-LBBaP组,n=46)和双定位法LBBaP植入组(d... 目的:探讨双定位法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马鞍山市中心医院接受LBBaP的105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手术成功患者分为常规法LBBaP植入组(t-LBBaP组,n=46)和双定位法LBBaP植入组(d-LBBaP组,n=59)。比较2组基线临床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和随访1年期间起搏器参数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在105例患者中,99例成功行LBBaP,成功率94.3%。t-LBBaP组成功率42/46(91.3%),d-LBBaP组成功率57/59(96.6%)。d-LBBaP组电极植入尝试次数[(1.89±0.88)次对(2.64±1.01)次]、X线曝光时间[(9.22±4.27)min对(13.34±5.47)min)]、手术时间[(86.32±10.10)min对(95.29±15.90)min]、术后3 d肌钙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t-LBBaP组(P均<0.05)。t-LBBaP组术后6个月起搏器阈值较术中上升,d-LBBaP组术后1个月、t-LBBaP组术后6个月起搏器感知较术中上升,2组术后6个月起搏器阻抗较术中下降(P均<0.05)。随访过程中2组间起搏器阈值、感知、阻抗等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中及术后随访1年的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定位法LBBaP可以准确判断电极位置,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是安全、可行的生理性起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双定位法 可行性 生理性起搏
下载PDF
左束支区域起搏操作技巧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艺民 王泽峰 +1 位作者 史婧 张俊蒙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633-637,共5页
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aP)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型生理性起搏方式[1],包括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图1)和左心室间隔起搏(left ventricular septal pacing,LVSP)[2]。LBBP是经静脉穿间隔... 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LBBaP)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型生理性起搏方式[1],包括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图1)和左心室间隔起搏(left ventricular septal pacing,LVSP)[2]。LBBP是经静脉穿间隔后起搏近端左束支或其分支的起搏技术,通常同时夺获或不夺获局部左心室间隔心肌[2]。LVSP是在左束支区域的间隔起搏,仅捕获左心室间隔心肌,且未捕获左束支或未达到左束支捕获标准[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 生理性起搏 手术技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