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1
作者 施辉秋 洪一帆 蔡楚伟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目的:分析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23年9月于我院诊断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并行血管内治疗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 目的:分析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23年9月于我院诊断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并行血管内治疗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共置入40枚支架,手术成功率100.00%;随访期间均无发生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21例患者完成脑血管造影或CTA复查,支架内再狭窄率23.80%;30 d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5.00%;不同mori分型和不同血管部位比较中30 d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基底动脉 重度狭窄 支架成形术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疗效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承东 张贤军 +2 位作者 宫文韬 王乃东 张勇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3年第3期345-349,共5页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21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30例椎动脉开口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椎动脉植入支架的不同将其分为药物洗脱支架组(n=121)和金属裸...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21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30例椎动脉开口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椎动脉植入支架的不同将其分为药物洗脱支架组(n=121)和金属裸支架组(n=109)。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狭窄程度、术后即刻血管残余狭窄程度、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至出院前时间、出院时卒中或死亡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情况、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即刻,两组患者血管残余狭窄程度均低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本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至出院前时间、出院时卒中或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两组患者卒中或TIA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药物洗脱支架组患者再狭窄率为7.55%(8/106),低于金属裸支架组患者的23.53%(24/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均安全、有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且药物洗脱支架效果更好,可有效降低术后远期支架内再狭窄率、卒中或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开口狭窄 药物洗脱支架 金属裸支架 疗效
下载PDF
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30例血管内支架治疗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东 李慎茂 +3 位作者 朱凤水 缪中荣 焦力群 凌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32-234,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我院3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患者;术中先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术,同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我院3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患者;术中先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术,同期在颈动脉保护伞下采用自膨支架进行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术,观察其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近期疗效。结果 30例患者共成功植入自膨支架30枚,椎动脉开口同期共成功植入31枚球囊扩张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均〈20%,技术成功率达100%(30/30),围手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脑出血等并发症。30例患者在术后第2 d复查颈、椎动脉超声及颅多普勒超声,均未发现再狭窄。14例表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患者术后症状缓解12例(85.7%,12/14)。30例患者在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亦无TIA及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结论同期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开口重度狭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但远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 动脉颅外段 动脉开口 重度狭窄 支架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A对椎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的诊断价值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晗 郭曼 刘犇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22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A对椎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性收集2021年1月—2023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收治的160例疑似椎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CT血管造...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A对椎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性收集2021年1月—2023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收治的160例疑似椎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共计115例阳性患者,其中有5例患者双侧椎动脉重度狭窄。以DSA作为金标准,分别比较CDUS、CTA以及CDUS联合CTA与DSA的诊断符合率及影像率,并进行一致性分析,评价其对椎动脉重度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CDUS单独检出椎动脉重度狭窄70处,诊断符合率为58.3%;CTA单独检出椎动脉重度狭窄92处,诊断符合率76.7%;CDUS联合CTA检出椎动脉重度狭窄99处,诊断符合率为82.5%,三者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US诊断阳性85例、阴性75例、误诊10例、漏诊40例;CTA诊断阳性98例、阴性62例、误诊7例、漏诊24例;CDUS+CTA诊断阳性107例、阴性53例、误诊4例、漏诊12例;CDUS+CTA联合检查诊断椎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DUS、CTA单一检查,误诊率、漏诊率均低于CDUS、CTA单一检查,同DSA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65)。结论:CDUS联合CTA对椎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对比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
下载PDF
颈部动脉超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可行性研究
5
作者 刘天友 胡春峰 +2 位作者 贺克平 江汇浪 单奔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674-680,共7页
目的探讨颈部动脉超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就诊、单侧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205例,作为研究组。其中35例舒张期血流信号消失,故选取其... 目的探讨颈部动脉超声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就诊、单侧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205例,作为研究组。其中35例舒张期血流信号消失,故选取其余170例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椎动脉椎间段管径,上述患者进一步分为椎间段管径纤细组(90例)及管径正常组(80例)。选取同期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一侧椎动脉生理性纤细且无狭窄的患者90例以及两侧椎动脉管径正常且无狭窄的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研究组及对照组双侧椎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管径(D)、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阻力指数(RI),并计算两侧椎动脉以及患侧椎动脉与同侧颈内动脉各参数差值。以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分析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可行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PSV和EDV减低,RI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径纤细组:椎动脉RI≥0.74、两侧椎动脉RI差值≥0.13、椎动脉与颈内动脉RI差值≥0.15,是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3项参数联合应用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5,联合因子最佳临界值为0.674,其诊断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敏感度为97.0%,特异度为96.3%,诊断效能进一步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径正常组:椎动脉RI≥0.74、EDV≤12.05 cm/s、两侧椎动脉RI差值≥0.09、EDV差值≥5.0 cm/s、椎动脉与颈内动脉RI差值≥0.10,是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5项参数联合应用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2,联合因子最佳临界值为0.631,其诊断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敏感度为96.4%,特异度为95.6%,诊断效能进一步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动脉超声可有效评估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或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动脉超声 动脉颅内段 重度狭窄或闭塞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血管超声检查在椎动脉开口狭窄中的诊断效能
6
作者 刘兰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16期135-137,共3页
目的:分析血管超声检查在椎动脉开口狭窄中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189例疑似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血管超声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并依据是否存在... 目的:分析血管超声检查在椎动脉开口狭窄中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189例疑似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血管超声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并依据是否存在椎动脉开口狭窄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另选取同期80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健康组,比较三组血管超声检查各项参数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血管超声各项参数水平单项及联合检查诊断椎动脉开口狭窄的效能。结果:金标准结果显示,189例疑似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中椎动脉开口狭窄74例,检出率为39.15%(74/189),设为狭窄组;非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115例,设为非狭窄组;狭窄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水平均高于非狭窄组、健康组,且非狭窄组高于健康组;狭窄组椎动脉内径水平低于非狭窄组、健康组,且非狭窄组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SV、EDV、椎动脉内径、PI、RI水平单项及联合检查诊断椎动脉开口狭窄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4、0.866、0.848、0.743、0.610、0.918,且联合检测诊断椎动脉开口狭窄的效能最高。结论:血管超声各参数水平联合检测诊断椎动脉开口狭窄的效能高于各参数水平单项检测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开口狭窄 血管超声 动脉内径 搏动指数 阻力指数
下载PDF
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倪贵华 赵卫东 +3 位作者 田向阳 倪小宇 孙波 陈林芳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6-148,共3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住院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支架成形术的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采用DSA或CTA评估患者术后半年时再狭窄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住院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支架成形术的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采用DSA或CTA评估患者术后半年时再狭窄情况,分析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44例资料完整的患者被纳入分析,其中共有11例(25%)患者发生支架术后再狭窄,但发生症状性再狭窄需要再次治疗仅1例。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性别、年龄、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狭窄侧别(左侧、右侧)、术前狭窄率、残余狭窄率和狭窄部位长度、随访时间、支架品牌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狭窄组吸烟的比例(54.5%)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18.2%)(P=0.045);再狭窄组狭窄处远端正常椎动脉直径[(3.1±0.4)mm]明显小于无再狭窄组[(3.8±0.5)mm](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和椎动脉直径是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与吸烟和椎动脉直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开口狭窄 支架 狭窄
下载PDF
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 被引量:9
8
作者 杨咏波 黄玉杰 +5 位作者 刘翼 游潮 孙剑涛 那世杰 王斌 施圣晖 《华西医学》 CAS 2008年第5期1092-1093,共2页
目的:评价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的临床效果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33例单纯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的手术方式及效果。结果:33例患者共置入37个支架,头昏短期改善率为87%,10~15个月改善率为70%... 目的:评价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的临床效果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33例单纯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的手术方式及效果。结果:33例患者共置入37个支架,头昏短期改善率为87%,10~15个月改善率为70%,后循环再梗塞率为4%,再狭窄率为17.4%。结论: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效果确切有效,部分患者需要同时治疗椎动脉开口处伴随的严重扭曲。少数术后再狭窄常见于使用裸支架的患者,可行再狭窄段药物洗涤支架置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开口狭窄 球囊成形支架置入术 裸支架 药物支架 狭窄
下载PDF
定向斑块切除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同侧锁骨下、椎动脉重度狭窄1例报告 被引量:6
9
作者 谷涌泉 张成超 +5 位作者 齐立行 杨盛家 王大帅 吴中俭 郭连瑞 汪忠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73-475,共3页
随着腔内技术的迅猛发展,支架成形术已成为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重要治疗手段。椎动脉开口合并锁骨下动脉狭窄是较常见的颅外供血血管阻塞性疾病,也是引起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侧上肢缺血和后循环脑梗死的重要原因[1,2]。... 随着腔内技术的迅猛发展,支架成形术已成为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重要治疗手段。椎动脉开口合并锁骨下动脉狭窄是较常见的颅外供血血管阻塞性疾病,也是引起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侧上肢缺血和后循环脑梗死的重要原因[1,2]。我科曾成功应用定向斑块切除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椎动脉硬化所致重度狭窄患者[3],2018年7月我们将此技术应用于同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重度狭窄1例,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狭窄 球囊治疗 重度狭窄 药物涂层 动脉 同侧 斑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下载PDF
复杂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令强 张之营 +1 位作者 缪中荣 焦力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1期809-812,共4页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复杂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3年11月至2007年12月对5例复杂性多发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行了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结果5例患者中,一侧椎动脉闭塞4例,另1例双侧椎动脉...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复杂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3年11月至2007年12月对5例复杂性多发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进行了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结果5例患者中,一侧椎动脉闭塞4例,另1例双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治疗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合并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狭窄4例,另1例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多发重度狭窄。狭窄率80%~95%,狭窄段长度10~20mm。支架植入手术全部成功,血管残余狭窄均小于20%,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全部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均消失。本组5例患者术后6~12个月分别行DSA检查随访,均未发现再狭窄,近期疗效满意。结论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预防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的安全、有效方法,近期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重度狭窄 支架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椎动脉重度狭窄支架植入前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11
作者 黄家明 王先伟 +1 位作者 胡启飞 陈东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1期14-16,共3页
椎-基底动脉狭窄(Vertebrobasilar artery stenosis,VBAS)是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约占20%[1]。但是,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颈内动脉系统,椎动脉狭窄的诊断的报道相对较少,不利于此类疾病的早... 椎-基底动脉狭窄(Vertebrobasilar artery stenosis,VBAS)是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约占20%[1]。但是,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颈内动脉系统,椎动脉狭窄的诊断的报道相对较少,不利于此类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控制[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动脉狭窄 颈内动脉系统 支架植入 缺血性脑卒中 脑血管病 预防和控制 重度狭窄
下载PDF
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柏龄 陈文伙 陈跃鸿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88-1490,共3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漳州市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43例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狭窄组)的危险因素,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所有除外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102... 目的:探讨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漳州市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43例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狭窄组)的危险因素,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所有除外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102例(对照组)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饮酒史、糖尿病、高脂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高血压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这3个因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吸烟史、高血压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行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与椎动脉狭窄开口相关性最高(P=0.003,OR=2.605),吸烟(P=0.009,OR=2.071)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P=0.031,OR=1.952)次之。结论: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椎动脉开口狭窄的重要相关危险因素,应加强高血压病的管理和治疗,加强戒烟宣传工作,加强脑卒中二级预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供血不足 动脉开口狭窄 LOGISTIC回归分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双微导丝技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 被引量:3
13
作者 袁波 黄晓松 +2 位作者 龙先瑜 谭莉 李慎茂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使用双微导丝技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探讨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66例经DSA或CTA颈部血管超声证实椎动脉开口处狭窄并符合支架植入指征的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植入,观察使用双微导丝技术的安全性和有... 目的通过观察使用双微导丝技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探讨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66例经DSA或CTA颈部血管超声证实椎动脉开口处狭窄并符合支架植入指征的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植入,观察使用双微导丝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66例患者椎动脉开口狭窄使用双微导丝技术后,支架植入成功率达100%,支架覆盖狭窄部位准确。支架到位困难、支架移位、血管痉挛及术中斑块脱落等并发症大幅度减少,在1、3、6个月随访时按Malek评分,52例评定分为1分,14例评定分为2分。结论采用双微导丝技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导微丝技术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动脉开口狭窄
下载PDF
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支架置入与药物治疗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林 周清安 徐建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第1期13-14,共2页
目的观察比较重度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治疗的疗效是否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方法选择127例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70%)的患者,分为支架置入组52例和药物治疗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再发后循环缺血事件的随访结果。两组患者平均随访(... 目的观察比较重度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治疗的疗效是否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方法选择127例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70%)的患者,分为支架置入组52例和药物治疗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再发后循环缺血事件的随访结果。两组患者平均随访(18.3±10.9)个月。结果支架置入组再次发生后循环缺血事件1例(1.9%),药物治疗组再次发生后循环缺血事件14例(18.6%)。结论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治疗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药物治疗 支架置入 重度狭窄 治疗疗效 起始部 动脉 患者 缺血事件
下载PDF
介入治疗右侧锁骨下动脉瘤合并左侧椎动脉狭窄及术后内漏1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立强 俞恒锡 +3 位作者 杨盛家 齐一侠 李明飞 燕超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期52-54,共3页
患者,女性,66岁。住院检查发现右侧锁骨下动脉瘤(subclavian artery aneurysm,SAA)1个月于2013年6月29日转入本院。患者1个月前因心慌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以心肌缺血诊治,行胸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 患者,女性,66岁。住院检查发现右侧锁骨下动脉瘤(subclavian artery aneurysm,SAA)1个月于2013年6月29日转入本院。患者1个月前因心慌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以心肌缺血诊治,行胸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示左侧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梭形动脉瘤,大小约2.7 cm×1.8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锁骨下动脉 动脉 内漏 动脉狭窄 覆膜支架 梭形动脉 心肌缺血 胸廓内动脉 术后 支架植入术
下载PDF
椎动脉开口狭窄支架置入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何黎明 刘保国 +2 位作者 张国忠 肖罡 姚晨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14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26例患者,通过血管造影术,观察椎动脉狭窄对患者脑血流的客观影响,对椎动脉狭窄>50%的症状性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手术全部...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26例患者,通过血管造影术,观察椎动脉狭窄对患者脑血流的客观影响,对椎动脉狭窄>50%的症状性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手术全部成功,26例患者在支架放置术中均没有发生斑块脱落而造成脑栓塞,随访6~38个月,平均(18.0±4.3)个月,随访期间经DSA或CTA复查,21例椎动脉形态良好,1例失访,3例出现轻中度再狭窄,1例重度狭窄。结论支架置入技术上是安全的,疗效满意,术后综合治疗降低了患者再次发生症状性缺血事件的风险,脑缺血症状的改善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开口 卒中 支架置入
下载PDF
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治疗方案选择及临床预后对比 被引量:5
17
作者 罗根培 李润雄 吴志强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对比评价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治疗方案及临床预后。方法观察对象为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6-08—2017-08治疗的60例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经单双号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观察组... 目的对比评价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治疗方案及临床预后。方法观察对象为东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6-08—2017-08治疗的60例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经单双号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支架成形术治疗,对比2组血管狭窄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析2组血管闭塞发生率、新发脑梗死发生率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记录观察组椎动脉起始部再狭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管狭窄率及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管狭窄率和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管狭窄率以及NIHSS评分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血管闭塞发生率和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亦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患者椎动脉起始部再狭窄发生率26.67%。结论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接受支架成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优异,可缓解血管狭窄程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该术式具有较高的再狭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 后循环脑卒中 支架成形术 血管狭窄 狭窄 新发脑梗死
下载PDF
右椎动脉狭窄合并左锁骨下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一例报道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剑涛 黄玉杰 +2 位作者 杨咏波 那世杰 王斌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02-102,共1页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动脉狭窄 发作性晕厥 高血压病史 凝血功能正常 腔隙性梗塞 意识不清
下载PDF
远端保护装置下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 被引量:2
19
作者 袁波 谭莉 +1 位作者 黄晓松 刘秋庭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评价在远端保护装置下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分析22例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成形术时应用远端保护装置,并对手术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在远端保护装置下22例患者共置入22... 目的评价在远端保护装置下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分析22例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成形术时应用远端保护装置,并对手术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在远端保护装置下22例患者共置入22个支架,术后椎动脉开口造影证实,狭窄由76.0%±9.6%下降至13.9%±3.2%。技术成功率95.4%,1例因血管痉挛,放置保护装置失败。在1、3、6个月随访时按Malek评分,12例评定分为1分,10例评定分为2分。结论在保护装置下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保护装置 动脉开口狭窄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侧支循环与后循环缺血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丽 白雪 《医学综述》 2012年第24期4267-4269,共3页
目的应用减影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探讨不同的侧支循环与后循环缺血(PC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1年1月在赤峰市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 目的应用减影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探讨不同的侧支循环与后循环缺血(PC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1年1月在赤峰市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住院患者102例,根据CTA或DSA检查结果分为有侧支循环组和无侧支循环组,分析不同的侧支循环与PCI的相关性。结果有侧支循环组脑梗死发病率低于无侧支循环组(P=0.031);无侧支循环重症脑梗死患者比例较有侧支循环组高(P=0.043);有侧支循环组发病后30 d临床表现的好转率较高(P=0.021);有侧支循环的脑梗死组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侧支代偿方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有侧支循环的脑梗死发病率低、临床症状较轻、预后好,以多种侧支循环方式代偿的PCI患者临床症状较轻、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 侧支循环 后循环缺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