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河-哀牢山断裂带——喜山期陆内大型左行走滑剪切带 被引量:45
1
作者 吴海威 张连生 嵇少丞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8,共8页
红河-哀牢山断裂带,由两条主要的糜棱岩带及其所夹的变质岩块体组成,是一条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带内糜棱岩叶理产状多为较陡,拉伸线理近水平。大量的S-C构造、旋转眼球体、多米诺牌式构造和布丁构造,以及断裂带两侧的构造线牵引形态都... 红河-哀牢山断裂带,由两条主要的糜棱岩带及其所夹的变质岩块体组成,是一条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带内糜棱岩叶理产状多为较陡,拉伸线理近水平。大量的S-C构造、旋转眼球体、多米诺牌式构造和布丁构造,以及断裂带两侧的构造线牵引形态都指示左行剪切。剪切带应变机制复杂,剪切应变值变化较大,估算走滑位移量在200km以上。据地质和同位素年龄资料,推断走滑剪切运动发生在喜山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喜山期 左行走滑断裂
下载PDF
从地球物理场信息探讨阿尔金断裂带东北尾端效应和延伸 被引量:6
2
作者 邱爱美 李百祥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9-154,共6页
据区域地球物理资料分析,阿尔金—祁连山弧形巨型重力梯级带展布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构成青藏地块与塔里木、华北地块的分界,NEE向密集重力梯级带反映出阿尔金断裂带呈左行走滑兼有逆冲;祁连山西段NWW向弧形重力高、重力低相间分布,反... 据区域地球物理资料分析,阿尔金—祁连山弧形巨型重力梯级带展布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构成青藏地块与塔里木、华北地块的分界,NEE向密集重力梯级带反映出阿尔金断裂带呈左行走滑兼有逆冲;祁连山西段NWW向弧形重力高、重力低相间分布,反映出祁连造山带内挤压推覆、逆冲叠置、盆山耦合的构造格局;在敦煌—金塔之间,基于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带东北段存在尾端效应,产生一系列与NEE向走滑断裂伴生的NNE向拉分断陷盆地,大陆碱性玄武岩充填在拉分空间,引起与重力低对应的磁异常;由于能量的消减和转换致使阿尔金断裂终止于金塔盆地花海断陷,向东并未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场特征 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 挤压逆冲推伏构造 尾端效应 拉分盆地
下载PDF
阿尔金-祁连山接合部重力场特征及其构造变形 被引量:5
3
作者 何海军 李绪善 李百祥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3-19,共7页
根据阿尔金、祁连山接合部新近完成的6幅1:20万区域重力调查资料,在区内划分出4处不同重力场特征和构造变形。北东东向密集重力梯级带反映出阿尔金断裂带为左行走滑兼有逆冲,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带夹持重力高和重力低,反映了其为隆起与... 根据阿尔金、祁连山接合部新近完成的6幅1:20万区域重力调查资料,在区内划分出4处不同重力场特征和构造变形。北东东向密集重力梯级带反映出阿尔金断裂带为左行走滑兼有逆冲,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带夹持重力高和重力低,反映了其为隆起与坳陷组成的断裂构造带。扭、压、张3种构造变形应力场效应共存,以扭应力为主,在不同地段兼有压、张性。祁连山造山带西段呈北西西向弧形重力高、重力低相间分布,反映了挤压推覆、逆冲叠置、盆山耦合的构造格局,反映出祁连造山带内挤压型盆山偶合的对应关系。据估算,香毛山、大雪山两重力梯级带侏罗纪至今,最小位移量为分别为140km、120km。敦煌盆地、苏海盆地重力场疏缓开阔,具有变形相对较弱的稳定地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特征 阿尔金-祁连山接合部 构造变形 左行走滑断裂 挤压逆冲推覆构造
下载PDF
晚古近纪柴达木盆地西南缘区域应力场演化——从其毗邻的阿达滩盆地得到的佐证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进寿 陈捷 +3 位作者 拜永山 许云甫 张开成 常革红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3-57,共5页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与之毗邻的阿达滩盆地对周边造山带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响应敏感,并有较多的地质记录。中新生代以后,其与阿尔金断裂带同处于统一左行走滑剪切应力场作用之下,构造形迹保存较好。通过对盆地内沉积建造、断裂系性质及区域...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与之毗邻的阿达滩盆地对周边造山带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响应敏感,并有较多的地质记录。中新生代以后,其与阿尔金断裂带同处于统一左行走滑剪切应力场作用之下,构造形迹保存较好。通过对盆地内沉积建造、断裂系性质及区域构造特征的识别分析,推断柴达木盆地西南缘在始新世时构造活动处于南北向挤压环境,而渐新世后则转换为左行平移构造应力之下。推测柴达木西南缘在三维空间上应当存在着来自塔里木地块斜向上的推挤力。通过盆地沉积及构造序列分析,初步建立了该区晚古近纪构造运动阶段性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达滩盆地 阶段性演化 左行走滑断裂 阿尔金 渐新世
下载PDF
川滇南北向构造带早中生代构造变形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陈虹 胡健民 +1 位作者 渠洪杰 武国利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281-1294,共14页
贺兰-川滇南北向构造带是划分中国大陆东西的地幔陡变带,其南段川滇南北向构造带是由几个性质不同的构造系统叠加组成的复杂构造带.研究发现,位于扬子地块西缘的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发育由雁行状左行走滑断裂为骨架的走滑构造带.走滑构造... 贺兰-川滇南北向构造带是划分中国大陆东西的地幔陡变带,其南段川滇南北向构造带是由几个性质不同的构造系统叠加组成的复杂构造带.研究发现,位于扬子地块西缘的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发育由雁行状左行走滑断裂为骨架的走滑构造带.走滑构造带经历了两期构造叠加,早期变形为北东-南西挤压应力场形成的一系列北西-南东走向的逆冲断裂,晚期北西-南东挤压应力场环境下沿先前的逆冲断层形成一系列左行走滑断裂.在这些左行走滑断裂之间,发育一些中生代盆地,盆地沉积相和古流向研究显示,这些盆地的形成受走滑断裂控制.因此,依据盆地内最老地层限定,扬子西缘走滑构造带形成于早中生代.作者认为,这个走滑构造带的形成,很可能与晚三叠世-侏罗纪时期扬子地块顺时针旋转并持续向北俯冲-碰撞有关,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在早中生代中国大陆的主体碰撞拼贴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南北向构造带 扬子地块西缘 早中生代构造变形 中生代盆地 左行走滑断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