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西县发现野生秃杉巨树及其群落 被引量:1
1
作者 周丹 杜凡 +1 位作者 王萌 候昭强 《林业调查规划》 2014年第6期26-27,共2页
秃杉是优良用材树种和园林树种,各地多有栽培,目前尚未发现秃杉胸径超过2 m的记录。2013年8月,在全国第二次野生重点保护植物调查中,于维西县发现野生秃杉巨大植株及其群落。在该秃杉巨树附近存在较大面积的天然秃杉林群落。维西县野生... 秃杉是优良用材树种和园林树种,各地多有栽培,目前尚未发现秃杉胸径超过2 m的记录。2013年8月,在全国第二次野生重点保护植物调查中,于维西县发现野生秃杉巨大植株及其群落。在该秃杉巨树附近存在较大面积的天然秃杉林群落。维西县野生秃杉林的发现扩大了秃杉在云南的自然分布区域,为今后秃杉造林和培育提供极为难得的优良种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秃杉巨树 秃杉林群落 分布区域 优良种源 维西县
下载PDF
以机载激光雷达为核心的多源遥感巨树检测
2
作者 杨承伶 李振 《广西林业科学》 2023年第3期367-372,共6页
为探讨以机载激光雷达为核心的多源遥感巨树检测方法,准确、快速和高效地提取区域范围内巨树位置及信息,以有较大面积天然林分布、地形较复杂且高差较大的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为研究区,以2018年获取的机载激光雷达点云及2015年获取的高... 为探讨以机载激光雷达为核心的多源遥感巨树检测方法,准确、快速和高效地提取区域范围内巨树位置及信息,以有较大面积天然林分布、地形较复杂且高差较大的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为研究区,以2018年获取的机载激光雷达点云及2015年获取的高分辨率航摄正射影像为数据源,建立基于多源遥感的巨树检测方法。对分类后的机载激光雷达点云进行高程归一化处理,以20 m×20 m分辨率生成点云最大高栅格图;对点云最大高栅格图进行异常值检测,筛选出>50 m的像元,并排除坡度>60°区域的像元,生成巨树初检矢量;将巨树初检矢量叠加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及高分辨率航摄正射影像,进行人工判读,确定其是否为巨树。结果显示,在金秀县共检测出14棵巨树,与实地调研结果一致。以机载激光雷达为核心的多源遥感巨树检测方法,具有坚实的物理机理,利用机载激光雷达对地表进行精准三维刻画,辅以高分辨率光学影像,可十分便捷、准确地识别巨树及提取巨树基本信息,在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树检测 特征识别 机载激光雷达 多源遥感
下载PDF
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主题与诸多元素 被引量:13
3
作者 胡忠青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19,共2页
被喻为“动画诗人”的宫崎骏一直以他鲜明的想象力和深刻的人文精神影响着他的观众,他的动画影片深刻探讨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而独树一帜。影片中别具一格的时代人文氛围,使观众在享受色彩和线条成就的梦幻乐趣得同时,也感受到画面背后深... 被喻为“动画诗人”的宫崎骏一直以他鲜明的想象力和深刻的人文精神影响着他的观众,他的动画影片深刻探讨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而独树一帜。影片中别具一格的时代人文氛围,使观众在享受色彩和线条成就的梦幻乐趣得同时,也感受到画面背后深沉的内在联系,其影片特有的主题与元素,充分展现了他浓郁的人文关怀:以“绿色”作为其特有的眼光,赋予“少女”们神圣的“拯救”使命;喜好以“飞行”和“参天巨树”作为象征式隐喻,在“神明”的世界构建出意义深刻的寓言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崎骏 动画电影 绿色 少女 拯救 神明 飞行 参天巨树
下载PDF
孤寂主体的灵魂沟通 人生归宿的终极反思
4
作者 康化椿 《瞿秋白研究文丛》 2015年第1期276-282,共7页
80年前,瞿秋白面对死亡回溯一生,几十年求索,几十年奋斗,却也有'多余的人'的孤寂之叹。而瞿秋白慷慨悲歌,引颈就戮,如此凛然大气,实在是感乎天地,动人心魄.在这样一棵搏击狂风巨雷的伟岸巨树面前,我们这群生于温润之室、体如扶... 80年前,瞿秋白面对死亡回溯一生,几十年求索,几十年奋斗,却也有'多余的人'的孤寂之叹。而瞿秋白慷慨悲歌,引颈就戮,如此凛然大气,实在是感乎天地,动人心魄.在这样一棵搏击狂风巨雷的伟岸巨树面前,我们这群生于温润之室、体如扶风之柳的小花小草,真的有资格去评说他么?因此,本文虽然早已酝酿发声,却又囿于'佛言':'不可说,一说即是错'。但是心里却总又勃活着瞿秋白的形影,不吐不快,可谓'不说更是错'。一研究瞿秋白的成果浩如烟海,有的充满崇敬,有的独具慧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影 灵魂 佛言 研究 狂风 巨树 小草 人生 伟岸 引颈
原文传递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nalysis of orientation and bending of oligodeoxynucleotides in polypod-like structured DNA 被引量:1
5
作者 Tomoki Shiomi Mengmeng Tan +7 位作者 Natsuki Takahashi Masayuki Endo Tomoko Emura Kumi Hidaka Hiroshi Sugiyama Yuki Takahashi Yoshinobu Takakura Makiya Nishikawa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3764-3771,共8页
We previously demonstrated that polypod-like structured DNA, or polypodna, constructed with three or more oligodeoxynucleotides (ODNs), is efficiently taken up by immune cells such as dendritic cells and macrophages... We previously demonstrated that polypod-like structured DNA, or polypodna, constructed with three or more oligodeoxynucleotides (ODNs), is efficiently taken up by immune cells such as dendritic cells and macrophages, depending on its structural complexity. The ODNs comprising the polypodna should bend to form the polypod-like structure, and may do so by adopting either a bend- type conformation or a cross-type conformation. Here, we tried to elucidate the orientation and bending of ODNs in polypodnas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We designed two types of pentapodnas (i.e., a polypodna with five pods) using 60- to 88-base ODNs, which were then immobilized on DNA origami frames. AFM imaging showed that the ODNs in the pentapodna adopted bend-type conformations. Tetrapodna and hexapodna also adopted bend-type conformations when they were immobilized on frames under unconstrained condition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toward the coherent design of, and th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for, a variety of DNA nano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nanostructure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self-asse nanotechology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