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与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的比较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晗 黄一飞 +1 位作者 张同河 傅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1175-1177,共3页
目的:评价二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和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无足够囊膜支撑无晶状体眼患者117例117眼,1997-03/2002-12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组1植入柔韧开放袢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2植入单片式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 目的:评价二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和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无足够囊膜支撑无晶状体眼患者117例117眼,1997-03/2002-12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组1植入柔韧开放袢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2植入单片式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所有患者均随访1a以上,在每次随访中,进行视力和眼压检查;对术后结果和并发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术后祼眼视力在0.5以上者中组2优于组1,但两组最佳矫正视力在0.5以上者两组无差异;组1(16/56)并发症发生多于组2(8/61);与术前角膜內皮细胞密度相比,人工晶状体植入2wk后组1(5.0%)的内皮损失多于组2(2.5%),但术后1a随访两组角膜内皮损失无差异。结论:相比于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会有较好的结果和较少的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房人工晶状体 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 视力 并发症 角膜内皮
下载PDF
小切口可折叠四襻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振茂 肖凯霖 +1 位作者 张少斌 王耿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40-443,共4页
目的评价小切口可折叠四襻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治疗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12例(21眼)马凡综合征伴透明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晶状体摘出联合IOL巩膜固定植入... 目的评价小切口可折叠四襻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治疗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12例(21眼)马凡综合征伴透明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晶状体摘出联合IOL巩膜固定植入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其中,IOL巩膜固定采用了小切口(2.85 mm)、可折叠、一片式、四襻固定型美国博士伦Akreos IOL。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术中、术后未见并发症。术后第1天2眼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术前UCVA为0.01~0.30 (0.13±0.11),BCVA为0.01~0.60 (0.29±0.17)。随访33~73(57.75±13.78)个月,术后最后一次随访,UCVA为0.10~0.80(0.41±0.22),BCVA为0.20~1.00(0.70±0.27),两者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OL位置居中,瞳孔圆。结论小切口可折叠四襻固定型Akreos IOL悬吊术治疗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凡综合征 晶状体半脱位 小切口 可折叠四襻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虹膜夹型与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在无晶状体眼患者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Kumar Aalok Singh Vipin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843-1847,共5页
目的:分析无晶状体患者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ICIOL)与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SFIOL)在视力、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共纳入2018-10/2020-02在我院门诊就诊的60例60眼无晶状体眼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 目的:分析无晶状体患者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ICIOL)与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SFIOL)在视力、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共纳入2018-10/2020-02在我院门诊就诊的60例60眼无晶状体眼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组I患者行ICIOL植入术,组II患者行SFIOL植入术。筛除既往有眼部病变和视网膜手术史患者。术前、术后随访9mo。结果:随访9mo后,ICIOL组中26例(87%)患者,SFIOL组中24例(80%)患者达到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 AR)为0.50~0.00。两组BCVA均值具有可比性。ICIOL组手术时间较SFIOL组更短(P<0.01)。SFIOL组并发症明显增多,而ICIOL组的并发症较少。结论:两组的视觉结果具有可比性。在无晶状体矫正中,ICIOL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是较SFIOL更好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 后囊 白内障 虹膜夹人工晶状体 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 疗效比较
下载PDF
Ⅰ期前房型与Ⅱ期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有并发症的白内障手术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杨阳 李依焕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2130-2133,共4页
目的:白内障术中发生并发症后囊膜支撑力不充分,比较Ⅰ期前房与Ⅱ期巩膜固定人工晶状体(IOL)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3-01/2014-12期间白内障术中发生并发症后导致囊膜支撑力不充分,行Ⅰ期前房(ACIOL)或Ⅱ期经巩膜固定IOL植入术的... 目的:白内障术中发生并发症后囊膜支撑力不充分,比较Ⅰ期前房与Ⅱ期巩膜固定人工晶状体(IOL)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3-01/2014-12期间白内障术中发生并发症后导致囊膜支撑力不充分,行Ⅰ期前房(ACIOL)或Ⅱ期经巩膜固定IOL植入术的患眼病例进行回顾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84眼行Ⅰ期ACIOL,79眼行Ⅱ期巩膜固定IOL。Ⅰ期ACIOL组和Ⅱ期巩膜固定IOL组术后1a BCVA(LogMAR)分别为0.30±0.64、0.33±0.34(t=0.407,P=0.712),最近一次随访的BCVA分别为0.67±0.55、0.62±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5,P=0.545)。Ⅰ期ACIOL组出现了更多的早期术后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13,P<0.001);两组术后晚期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1,P=0.267)。回归分析显示Ⅰ期ACIOL和Ⅱ期巩膜固定IOL植入术有着相似的最后一次随访BCVA(t=0.397,P=0.957),而晚期并发症的发生则与较差的最终视力预后相关(t=22.156,P<0.001)。结论:在白内障术中发生并发症导致囊膜支撑不充分时,行Ⅰ期前房(ACIOL)或Ⅱ期巩膜固定IOL植入术的患者在远期视力效果和术后并发症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期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Ⅱ期巩膜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有并发症的白内障手术 囊膜支撑不充分
下载PDF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的巩膜缝线固定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赵慧玲 葛娴 +1 位作者 许哲 徐雯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4年第4期268-272,共5页
目的通过对巩膜缝线固定置换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手术治疗中远期IOL脱位的手术前后比较,评价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22年3月—2024年3月期间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中远期IOL脱位患者19例(23... 目的通过对巩膜缝线固定置换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手术治疗中远期IOL脱位的手术前后比较,评价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22年3月—2024年3月期间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中远期IOL脱位患者19例(23眼),行巩膜缝线固定置换后房型IOL手术治疗。统计患者手术前后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角膜内皮计数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过1个月~1年的随访,患者术后的UCVA、BCVA均较术前提高(P<0.05),IOP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巩膜缝线固定置换后房型IOL手术对中远期IOL脱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脱位 人工晶状体取出 巩膜缝线固定
下载PDF
人工晶状体无缝线桥型巩膜层间固定术与睫状沟缝线悬吊术后1年临床效果的比较
6
作者 贾雍 田陌奇 +4 位作者 郭丽莎 张百珂 廖沙 史臻 田学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1,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晶状体(IOL)无缝线桥型巩膜层间固定术与睫状沟缝线悬吊术后1年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1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行IOL无缝线桥型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患者14例(14眼)作为层间固定组,同期行IOL...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晶状体(IOL)无缝线桥型巩膜层间固定术与睫状沟缝线悬吊术后1年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1月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行IOL无缝线桥型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患者14例(14眼)作为层间固定组,同期行IOL睫状沟缝线悬吊术的患者15例(15眼)作为缝线悬吊组。随访1年,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数(SE)、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CC)、眼压及IOL位置等。结果术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两组患者UCVA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术后各时间点层间固定组患者UCVA均好于缝线悬吊组(F=4.560、6.411、5.373,均为P<0.05)。术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两组患者的BCV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层间固定组患者的BCVA均优于缝线悬吊组(F=6.170、6.957、10.624,均为P<0.05)。术后层间固定组表现为远视漂移,缝线悬吊组表现为近视漂移。术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层间固定组患者SE分别为(0.59±0.30)D、(0.57±0.27)D和(0.64±0.29)D,缝线悬吊组患者分别为(-0.75±0.44)D、(-0.72±0.42)D和(-1.12±0.64)D。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ECC均较术前明显降低(t=8.579、21.929,均为P<0.001)。两组所有术眼术前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随访期间眼压平稳。随访期间IOL位置均居中,未见明显偏心及倾斜,无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发生。结论IOL无缝线桥型巩膜层间固定术与睫状沟缝线悬吊术后均可使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视力,都存在屈光漂移,但无缝线桥型巩膜层间固定术临床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巩膜层间固定 睫状沟 缝线悬吊 屈光漂移
下载PDF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后屈光状态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斐 李明武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5-389,共5页
目的:研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巩膜层间固定术后屈光状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03/2021-12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后房型IOL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患者55例55眼。根据手术步骤不同分为常规组(35眼)及改良组(20眼)。应用IOL Maste... 目的:研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巩膜层间固定术后屈光状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03/2021-12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行后房型IOL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患者55例55眼。根据手术步骤不同分为常规组(35眼)及改良组(20眼)。应用IOL 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及SRK/T公式计算IOL屈光度及预留屈光度,记录术前角膜散光值。术后1、3mo行验光,IOL 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及Pentacam眼前段分析仪检查,记录术后角膜散光及总散光值,计算等效球镜度数作为实际屈光度。采用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计算IOL倾斜度及偏心值。结果:患者55眼后房型IOL巩膜层间固定术后呈现远视漂移,术后3mo患者屈光误差为0.75±0.63D。术后3mo实际屈光度与术前预留屈光度有差异(t=2.553,P=0.011)。无论常规组或改良组,术后均表现为远视漂移。常规组术后1、3mo屈光误差为0.80±0.43、0.84±0.46D,改良组术后1、3mo屈光误差为0.43±0.39、0.47±0.26D,两组间比较均有差异(1mo:t=3.500,P=0.001;3mo:t=3.311,P=0.002)。术后1、3mo,两组间角膜散光无差异(均P>0.05)。两组间总散光比较,改良组均低于常规组(1mo:t=3.884,P<0.001;3mo:t=3.314,P=0.002)。改良组术后1、3mo IOL倾斜度及偏心值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组内比较:两组术后1mo与术后3mo IOL倾斜度及偏心值均无差异(P>0.05)。患者55眼中,术后2眼一过性眼压升高,2眼一过性低眼压,药物治疗后恢复,1眼玻璃体积血自行吸收。结论:后房型IOL巩膜层间固定术安全有效,术后存在远视漂移。增加植入IOL屈光度,术前预留轻度近视可预防术后远视化,但长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层间固定 人工晶状体 屈光漂移 远视 散光
下载PDF
一种改良微创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临床观察
8
作者 赵瑞苓 王兵 +1 位作者 唐蕾蕾 高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980-984,共5页
目的:观察隐形锚钩式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非对照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01/2020-12我院收治的无晶状体、人工晶状体脱位或晶状体脱位患者19例19眼,所有患者均接受锚钩式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植入手术。观... 目的:观察隐形锚钩式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非对照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01/2020-12我院收治的无晶状体、人工晶状体脱位或晶状体脱位患者19例19眼,所有患者均接受锚钩式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植入手术。观察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裸眼视力(UCV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有无倾斜和并发症。结果:术前和术后1 mo,UCVA(LogMAR)为1.06±0.63和0.40±0.26(P<0.01),BCVA(LogMAR)为0.27±0.51和0.06±0.15(P=0.09),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406±625和2004±759 cells/mm~2(P=0.13)。术后1d房水闪辉2级或以上3眼,角膜后弹力层皱褶2眼,一过性眼压升高2眼。随访24 mo均未发生人工晶状体脱位。结论:锚钩式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技术,组织间线头顺行进入-逆向固定,类似锚钩原理,达到了良好的人工晶状体稳定性和视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层间 人工晶状体固定 锚钩 缝线 脱位
下载PDF
YAMANE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的改良与应用
9
作者 姜惠 范玮 《眼科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16-121,共6页
YAMANE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是近年出现的一种人工晶状体悬吊术式。该文介绍了笔者结合实际条件对其改良后的手术步骤,手术关键点及使用经验。在缺乏足够囊膜支撑的条件下,此手术方式微创、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在随访期... YAMANE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是近年出现的一种人工晶状体悬吊术式。该文介绍了笔者结合实际条件对其改良后的手术步骤,手术关键点及使用经验。在缺乏足够囊膜支撑的条件下,此手术方式微创、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在随访期间(最长5年),视力稳定,未出现人工晶状体脱位、移位、倾斜,人工晶状体夹持及人工晶状体襻暴露等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悬吊术 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 凸缘襻技术
下载PDF
微创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技术的要点
10
作者 金海鹰 娄炜 章尧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4年第4期247-253,共7页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广泛开展,IOL脱位已成为眼科常见病。对于IOL脱位的病例,微创、简便且可靠地固定脱位的IOL是IOL固定术的发展方向。本文将就微创IOL固定术的发展进行梳理,并结合笔者临床实践的心得和体会...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广泛开展,IOL脱位已成为眼科常见病。对于IOL脱位的病例,微创、简便且可靠地固定脱位的IOL是IOL固定术的发展方向。本文将就微创IOL固定术的发展进行梳理,并结合笔者临床实践的心得和体会,对微创无巩膜瓣IOL缝线固定技术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脱位 人工晶状体固定 巩膜缝线固定 无缝线巩膜层间固定
下载PDF
法兰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屈光预测误差分析
11
作者 刘钊 蔡善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3-336,共4页
法兰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植入术(FIHFT)因其可以避免人工晶状体脱位或因缝线降解或断裂造成的半脱位以及可以消除因缝线引起的炎症或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并且患者术后视力有明显改善等优势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主流方案之一。但... 法兰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植入术(FIHFT)因其可以避免人工晶状体脱位或因缝线降解或断裂造成的半脱位以及可以消除因缝线引起的炎症或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并且患者术后视力有明显改善等优势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主流方案之一。但目前国内对于FIHFT存在的可能导致术后屈光预测误差的因素尚无系统性分析。本文分析了FIHFT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导致术后屈光预测误差的原因,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兰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屈光不正 法兰 巩膜层间固定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两种术式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治疗晶状体脱位的疗效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铭浩 李伟 +3 位作者 苏锐锋 苏畅 高冰 陈兴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58-962,共5页
目的:对比25G玻璃体切割联合人工晶状体经睫状沟巩膜缝线固定术和无缝线巩膜隧道层间固定术治疗晶状体完全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05/2021-09在我院确诊为晶状体完全脱位于玻璃体腔的患者40例40眼,其中行25G玻... 目的:对比25G玻璃体切割联合人工晶状体经睫状沟巩膜缝线固定术和无缝线巩膜隧道层间固定术治疗晶状体完全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05/2021-09在我院确诊为晶状体完全脱位于玻璃体腔的患者40例40眼,其中行25G玻璃体切割联合人工晶状体经睫状沟巩膜缝线固定术者21眼(缝线组),行25G玻璃体切割联合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隧道层间固定术者19眼(无缝线组)。随访至术后3mo,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ECC)、中央角膜厚度(CCT)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无缝线组手术用时显著短于缝线组(31.79±6.01min vs 45.38±8.04min,P<0.001)。两组患者术后BCV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均P<0.05),术后1wk无缝线组BCVA(LogMAR)显著优于缝线组(0.32±0.14 vs 0.57±0.25,P<0.001)。术后3mo,两组患者CECC均低于术前(均P<0.01)。缝线组术后1wk CCT大于术前和术后3mo(均P<0.01),无缝线组手术前后CCT无显著变化。随访期间,无缝线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缝线组(26%vs 38%,P>0.05)。结论:25G玻璃体切割联合人工晶状体无缝线巩膜隧道层间固定术治疗晶状体完全脱位手术时间短,术后视力提升快,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脱位 25G玻璃体切割术 人工晶状体 睫状沟巩膜缝线固定 无缝线巩膜隧道层间固定
下载PDF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无巩膜瓣睫状沟缝线固定术15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晓英 方一惟 冉起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8期1457-1458,共2页
目的:探讨无巩膜瓣经睫状沟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IOL)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对无晶状体囊膜支撑患者15例15眼进行无巩膜瓣经睫状沟固定的PC-IOL植入手术,巩膜外缝线采用巩膜层间"W"字形穿行、末端烧灼固定法... 目的:探讨无巩膜瓣经睫状沟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IOL)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对无晶状体囊膜支撑患者15例15眼进行无巩膜瓣经睫状沟固定的PC-IOL植入手术,巩膜外缝线采用巩膜层间"W"字形穿行、末端烧灼固定法。一期手术5例,二期手术10例。术后随访0.5~3(平均1.8)a,观察视力恢复、缝线位置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视力≥0.5者10眼(67%),术中少量出血4眼(27%),人工晶状体偏斜3眼(20%),黄斑囊样水肿2眼(13%);无1例发生缝线暴露或滑脱。结论:在无晶状体囊膜支撑时,无巩膜瓣经睫状沟缝攀缝线固定PC-IOL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房人工晶状体 缝线固定 巩膜
下载PDF
经睫状环前端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被引量:4
14
作者 管怀进 吴坚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无后囊膜支撑的对眼内组织损伤较小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方法。方法自行设计经睫状环前端穿透巩膜缝线固定植入无足够晶状体后囊支撑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预期28例(28眼)手术均获成功,术中术后无明显并发症,随访0.5—2a... 目的探讨无后囊膜支撑的对眼内组织损伤较小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方法。方法自行设计经睫状环前端穿透巩膜缝线固定植入无足够晶状体后囊支撑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预期28例(28眼)手术均获成功,术中术后无明显并发症,随访0.5—2a,视力恢复>0.5者18例(64%)。结论经睫状环前端巩膜缝线固定无后囊膜支撑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方法较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 白内障 睫状环前端 巩膜 缝线固定 晶状体后囊膜
下载PDF
经巩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在先天性晶状体脱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靳光明 李雪沛 +2 位作者 刘臻臻 张恩恩(综述) 郑丹莹(审校) 《眼科学报》 2020年第5期360-364,共5页
先天性晶状体脱位是一种具有潜在致盲风险的眼科疾病,手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其手术时机的确定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尚有争议。截至目前,先天性晶状体脱位最为经典的术式仍为经巩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trans-scleral suture-... 先天性晶状体脱位是一种具有潜在致盲风险的眼科疾病,手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其手术时机的确定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尚有争议。截至目前,先天性晶状体脱位最为经典的术式仍为经巩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trans-scleral suture-fixed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sf-PC-IOL),但该术式在有效挽救患者视力损害的同时存在缝线线结暴露、缝线断裂等风险。针对上述并发症的术式改良引起眼科医生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经巩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这一经典术式的优缺点进行综述,并就具有潜在推广价值的术式改良策略进行评述,以期为先天性晶状体脱位的防治提供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晶状体脱位 巩膜后房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 术式选择
下载PDF
儿童经巩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蔡萌 丁相奇 《临床眼科杂志》 2022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分析儿童经巩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例(10只眼)经巩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发病... 目的分析儿童经巩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例(10只眼)经巩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其发病特征、治疗方法、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情况。结果10例患儿中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巩膜缝线暴露情况,所有患儿均接受玻璃体内注射抗生素。感染严重的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5例患儿接受单纯玻璃体切除术,2例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及1例联合气体填充。术后随访12个月,8例患儿术后视力提高,1例视力无改善,1例患儿视力下降。患儿治疗后BCVA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线结暴露是引起儿童经巩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重要原因,严格处理手术细节,开发改良手术方式,对于预防此类眼内炎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内炎 儿童 巩膜后房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
下载PDF
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低眼压的处理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怡 方艳文 卢奕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68-770,共3页
目的探讨复杂性视网膜病变及严重眼外伤进行晶状体切除及玻璃体切除术的患者,Ⅱ期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眼压的发生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作者早期开展Ⅱ期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目的探讨复杂性视网膜病变及严重眼外伤进行晶状体切除及玻璃体切除术的患者,Ⅱ期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眼压的发生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作者早期开展Ⅱ期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共34例(34眼),其中3眼是虹膜隔型人工晶状体,6眼同期行虹膜修补瞳孔成形术。结果本组34眼中有8眼(23.53%)术后发生低眼压,其中4眼为一过性低眼压,术后5~7d前房黏弹剂再注入后,眼压逐渐恢复正常;另4眼伴有脉络膜脱离,其中3眼经皮质类固醇治疗后眼压恢复,1眼术后10d行脉络膜上腔放液及注气术,眼压恢复。术后视力提高者32眼(94.1%)。随访6~18个月,人工晶状体均无明显倾斜偏位,视网膜脱离无复发。结论对于复杂性视网膜病变及严重眼外伤进行晶状体切除及玻璃体切除的患者,Ⅱ期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眼压是较易发生的并发症,经治疗可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巩膜缝线固定 低眼压
下载PDF
无巩膜瓣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伟奇 阎亦农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1999年第3期150-152,共3页
目的:评估无巩膜瓣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效果。方法:26例26只无晶状体眼接受了改良无巩膜瓣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23只眼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或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中后囊破裂者行一期固定术,3只眼白内障囊内摘出术后... 目的:评估无巩膜瓣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效果。方法:26例26只无晶状体眼接受了改良无巩膜瓣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23只眼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或白内障囊外摘出术中后囊破裂者行一期固定术,3只眼白内障囊内摘出术后无晶状体眼行二期植入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0个月。矫正视力在05或05以上者20只眼(769%)。术后主要并发症是角膜水肿和葡萄膜炎。结论:无巩膜瓣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是后囊膜破裂或无后囊膜的无晶状体眼进行眼内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缝线固定 巩膜
下载PDF
改良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9
作者 姜惠 陈浩 +2 位作者 杨尚飞 冯莉文 范玮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85-389,共5页
目的:观察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术后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病例随访观察。选取2017-12/2018-09于华西医院眼科行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患者5例,定期随访患者术后的裸眼视力(Log... 目的:观察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术后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病例随访观察。选取2017-12/2018-09于华西医院眼科行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患者5例,定期随访患者术后的裸眼视力(LogMAR)、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等效球镜度数、眼压及人工晶状体位置等。结果:患者3例术后矫正视力达0.0,术后等效球镜度数与目标屈光度相差为0.11~0.62D。术后3mo,1例患者裸眼视力达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2,另1例患者术前存在角膜白斑及黄斑前膜牵拉水肿,矫正视力达到了术前验光最佳矫正效果。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人工晶状体袢凸缘及袢均保持在巩膜层间良好的位置,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未见明显偏心及倾斜。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出现低眼压及其它并发症。结论:YAMANE式巩膜层间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切口小,无需制作巩膜瓣,不使用缝线及生物胶,手术时间短,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且固定良好。此手术方式需要经过一定的学习曲线,掌握术中关键点操作,可以为患者带来快速、良好、稳定的术后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手术 晶状体 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巩膜层间无缝线后房人工晶状体固定
下载PDF
先天性晶状体脱位患者术后人工晶状体脱位的原因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20
作者 马逸远 刘思源 +1 位作者 靳光明 郑丹莹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4年第4期254-259,共6页
目的探究先天性晶状体脱位(CEL)患者经巩膜人工晶状体(IOL)缝襻固定术后发生IOL脱位的原因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对123例(220眼)接受经巩膜IOL缝襻固定术的CE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VA)、眼压(IOP... 目的探究先天性晶状体脱位(CEL)患者经巩膜人工晶状体(IOL)缝襻固定术后发生IOL脱位的原因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对123例(220眼)接受经巩膜IOL缝襻固定术的CE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VA)、眼压(IOP)及IOL位置等。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评估CEL患者术后IOL脱位的危险因素。结果在随访期间(随访时间:36~9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共有16例(17眼)术后发生IOL脱位,发生时间为术后2~78个月,平均为术后(38.2±23.3)个月。缝线断裂、缝线松脱、IOL襻断裂和术后眼外伤是导致IOL脱位的主要原因。广义估计方程分析显示,男性(OR:7.897,95%CI:1.025~60.859,P=0.047)、三片式IOL(AR40e,OR:3.344,95%CI:1.092~10.237,P=0.034)、眼外伤(OR:18.874,95%CI:2.271~156.849,P=0.007)及术后眼轴增长(OR:2.215,95%CI:1.022~4.800,P=0.044)是CEL患者术后IOL脱位的危险因素。结论IOL脱位是CEL患者经巩膜IOL缝襻固定术后的一种相对罕见但重要的远期并发症,其中缝线断裂和松脱为主要原因。因此,在缝线的选择和手术固定技术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以降低术后IOL脱位的风险。同时术后应加强随访,特别是对于男性患者,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晶状体脱位 巩膜人工晶状体缝襻固定 人工晶状体脱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