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分析健康人群和圆锥角膜患者的巩膜形态差异
1
作者 万超 刘波 +3 位作者 余涛 吴楠 董玉志 杨于力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0期3079-3083,共5页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扫描并测量健康眼和圆锥角膜眼的巩膜形态,并评估两者之间的差异,以期为巩膜镜的精准验配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2024年3月至2024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OCT检查的63例受试者作为...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扫描并测量健康眼和圆锥角膜眼的巩膜形态,并评估两者之间的差异,以期为巩膜镜的精准验配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2024年3月至2024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OCT检查的63例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患病,将其分为健康组(42例,80眼)和圆锥角膜组(21例,40眼)。每位受试者都接受眼前节OCT检查,采集角-巩膜地形图,测量并获得角巩膜连接角(CSJA)、巩膜角(SA)、矢高(SH)和巩膜环曲(ST)等角巩膜参数。分别比较不同弦长、不同方位的上述参数之间的差异,同时对两组受试者的这些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健康组上方、颞侧、下方、鼻侧CSJ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圆锥角膜组上方、颞侧、下方、鼻侧CSJ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圆锥角膜组鼻侧CSJA小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10.0 mm弦长处鼻上方SA最大,颞下方最小,12.8 mm、14.0 mm、15.0 mm弦长处SA均是颞侧最大,鼻上方最小。圆锥角膜组10.0 mm弦长处鼻上方SA最大,颞侧最小;12.8 mm弦长处颞侧SA最大,鼻上方最小;14.0 mm和15.0 mm弦长处颞下方SA最大,鼻侧最小。圆锥角膜组12.8 mm弦长处上方、颞侧、鼻下方,14.0 mm弦长处鼻上方、下方、鼻下方,15.0 mm弦长处鼻上方SA均大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0.0、12.8、14.0、15.0 mm弦长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S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圆锥角膜组10.0、12.8、14.0、15.0 mm弦长处SH均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圆锥角膜组10.0、12.8、14.0、15.0 mm弦长处ST均大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巩膜整体是不规则的,尤其是水平方向极不对称,并且随着弦长增加,这种不规则程度越大。相较于健康眼,圆锥角膜眼呈现出更加不规则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形态 健康眼 圆锥角膜 巩膜 巩膜
下载PDF
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形态、黄斑轮廓形态临床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刘维锋 赵雁之 +2 位作者 李春英 黄国富 钟翔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58-1161,共4页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形态、黄斑轮廓形态类型,并比较其在单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分布情况。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90例163高度近视眼,利用DRI-OCT Atlantis、眼底照相检测相关数据,分析后巩膜形态、黄斑轮廓形态类别和分...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形态、黄斑轮廓形态类型,并比较其在单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分布情况。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90例163高度近视眼,利用DRI-OCT Atlantis、眼底照相检测相关数据,分析后巩膜形态、黄斑轮廓形态类别和分布情况;按META-PM标准分成单纯高度近视眼组和病理性近视眼组,对比两组不同后巩膜形态、黄斑轮廓形态分布概况。结果 163眼高度近视眼,Ⅰ型后巩膜形态44眼(27.0%)、Ⅱ型后巩膜形态85眼(52.1%)、Ⅲ型后巩膜形态15眼(9.2%)、Ⅸ型后巩膜形态15眼(9.2%)、Ⅶ型4眼(2.5%)。黄斑水平轮廓形态153眼中Ⅰ型31眼(占20.3%)、Ⅱ型23眼(占15.0%)、Ⅲ型87眼(占56.9%)、Ⅳ型12眼(占7.8%);黄斑垂直轮廓形态149眼中Ⅰ型104眼(占69.8%)、Ⅲ型28眼(占18.8%)、Ⅳ型17眼(占11.4%)。综合水平和垂直分布160眼中:Ⅲ+Ⅰ型62眼(占38.8%);Ⅰ+Ⅰ型26眼(占16.3%);Ⅲ+Ⅲ型22眼(占13.8%);Ⅱ+Ⅰ型20眼(占12.5%);Ⅳ+Ⅳ型10眼(占6.3%);其余7种类型共20眼(占12.5%)。不同黄斑水平轮廓形态在单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分布眼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7;P<0.01)。结论单纯高度近视主要以Ⅱ型、Ⅰ型后巩膜形态为主,黄斑水平轮廓形态主要以Ⅲ型为主,黄斑垂直轮廓形态主要以Ⅰ型为主,综合以水平Ⅲ型+垂直Ⅰ型为主。Ⅸ型后巩膜形态、Ⅳ型不规则型黄斑水平轮廓多见于病理性近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病理性近视 近视性黄斑病变 巩膜形态 黄斑轮廓形态
下载PDF
后巩膜形态对高度近视患者眼球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旭东 王力文 王玮 《当代医学》 2019年第6期73-75,共3页
目的研究后巩膜形态对高度近视患者眼球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进行观察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65例,共90只眼睛纳入研究,根据患者眼睛的后巩膜形态分为后极部型(A组)27只眼睛、黄斑型(B组)43只眼睛以及视盘周围型(C组... 目的研究后巩膜形态对高度近视患者眼球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进行观察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65例,共90只眼睛纳入研究,根据患者眼睛的后巩膜形态分为后极部型(A组)27只眼睛、黄斑型(B组)43只眼睛以及视盘周围型(C组)20只眼睛。观察并比较后巩膜形态对高度近视患者眼球的影响。结果 3组患者1环视网膜厚度以及中央区域脉络膜厚度无明显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B组患者相比,C组患者中央、上方及下方的视网膜厚度差异明显,C组患者1环和2环区域的脉络膜厚度差异明显,C组患者全区域、上方、下方和鼻侧的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明显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厚度、中央区域脉络膜厚度以及神经纤维层厚度均出现改变,不同后巩膜形态极部区域的高度近视患者眼球具有显著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形态 高度近视 眼球 影响
下载PDF
高度近视眼不同后巩膜形态黄斑中心凹分布研究
4
作者 刘维锋 樊江波 +5 位作者 徐月圆 朱璇 闵亚兰 刘毅琦 兰雪莉 黄国富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04-1507,共4页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黄斑中心凹在不同后巩膜形态的分布。方法:收集2016-05/2018-02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高度近视患者126例207眼,按照Curtin的后巩膜形态分类方法分为三组:A组为Ⅰ和Ⅱ型后巩膜形态眼,B组为Ⅲ型后巩膜形态眼,C组为Ⅶ、...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黄斑中心凹在不同后巩膜形态的分布。方法:收集2016-05/2018-02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高度近视患者126例207眼,按照Curtin的后巩膜形态分类方法分为三组:A组为Ⅰ和Ⅱ型后巩膜形态眼,B组为Ⅲ型后巩膜形态眼,C组为Ⅶ、Ⅸ、Ⅹ型后巩膜形态眼。将眼底后极部区域分为1、2、3区域。测量中心凹至通过视盘中心垂直线的水平距离(HDFCO)、中心凹至通过视盘中心水平线的垂直距离(VDFCO)和视力。研究在高度近视不同后巩膜形态中心凹位置的分布。结果:在后极部1区,3眼(1.5%)均来自A组。在后极部2区,117眼(56.5%)来自A组,15眼(7.2%)来自B组,13眼(6.3%)来自C组。三组HDFCO分别为5037±507、4771±509、5585±773μm(F=8.38,P<0.01)。三组VDFCO分别为615±297、643±322、504±363(F=0.87,P=0.41)。在后极部3区,43眼(20.7%)来自A组,7眼(3.4%)来自B组,9眼(4.4%)来自C组。三组HDFCO分别为5048±683、4444±540、5293±840(F=3.13,P=0.05)。三组VDFCO分别为1385±484、1225±201、1664±318μm(F=2.18,P=0.12)。中心凹位于2区和3区的高度近视眼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为4.87±0.22和4.77±0.27(t=-1.55,P=0.12)。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中心凹位置在不同后巩膜形态中发生轻微变化,对最佳矫正视力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巩膜形态 中心凹 视力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度近视眼后巩膜改变相关因素的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程瑞萍 赵敏 +5 位作者 秦力维 郑英 曹敏丽 常虹 吕建红 侯晓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8期784-786,共3页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形态改变与眼轴长度、近视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ATL超9型APOOGE-8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0—10.0MHz。对26例正常眼,36例轻中度近视眼,51例高度近视眼后巩膜进行观...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形态改变与眼轴长度、近视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ATL超9型APOOGE-8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0—10.0MHz。对26例正常眼,36例轻中度近视眼,51例高度近视眼后巩膜进行观察。并对26例正常眼,17例轻中度近视眼,26例高度近视眼的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PCA)进行检测。结果:轻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的眼轴长度与近视程度呈正相关性。两者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Y=-3510.3+1668.1X,R=0.9432,P〈0.0001。后巩膜形态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高度近视眼组、轻中度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A血流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高度近视组的CRA、PCA的收缩期(PSV)、舒张期(EDV)、平均血流速度(AV)均减低,CRA的阻力指数(RI)升高(P〈0.05)。轻中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血管、睫状血管系统血供不足与后巩膜形态变化的类型、眼轴长度、近视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密切相关,是引起高度近视眼病理性眼底改变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眼 彩色多普勒 巩膜形态 眼轴长度
下载PDF
巩膜镜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钟宇玲 薛劲松 +2 位作者 徐英男 胡艳 蒋沁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09-2112,共4页
巩膜镜是一种拱形覆盖角膜及角巩膜缘的大直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用于日间配戴。随着对巩膜镜相关的研究逐步加深,巩膜镜治疗眼科疾病被更多的应用到临床。与常规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相比,巩膜镜着落在巩膜上,在镜片后表面与角膜前表面... 巩膜镜是一种拱形覆盖角膜及角巩膜缘的大直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用于日间配戴。随着对巩膜镜相关的研究逐步加深,巩膜镜治疗眼科疾病被更多的应用到临床。与常规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相比,巩膜镜着落在巩膜上,在镜片后表面与角膜前表面之间形成一个液态穹窿,能够创造理想的眼表环境,并且具有不接触角膜表面及角巩膜缘,保护角膜组织,矫正角膜不规则散光,减少高阶相差,延缓或避免相关眼部疾病采用手术治疗,应用范围广,稳定性好及配戴舒适等优点。镜片材料、设计工艺、专业人员配镜技术及眼科成像技术的提高等推动了巩膜镜的临床应用。目前巩膜镜主要用于解决不规则角膜、眼表疾病及屈光不正等眼科疾病。本文旨在对巩膜镜的发展历史、适应证、验配及相关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简要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 接触镜 适应证及验配 前节巩膜形态 不规则角膜 眼表疾病 屈光不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