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和雷达差分干涉技术测量形变的对比研究及其意义
1
作者 毛先进 许昭永 +3 位作者 钱家栋 胡毅力 杨润海 王彬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3-322,共10页
分别叙述了激光干涉技术和雷达差分干涉技术的原理及应用.采用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实验室观测试样在加压过程中的形变,研究不同破裂孕育区所表现的不同应变异常场特征.采用雷达差分干涉技术可以测量地形及地表形变,并且有西藏玛尼、张... 分别叙述了激光干涉技术和雷达差分干涉技术的原理及应用.采用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实验室观测试样在加压过程中的形变,研究不同破裂孕育区所表现的不同应变异常场特征.采用雷达差分干涉技术可以测量地形及地表形变,并且有西藏玛尼、张北—尚义等地震前后的形变测量结果.指出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与雷达差分干涉技术相似,都是以条纹变化图研究形变异常场特征.因此,对雷达差分干涉技术测量的孕震过程中的形变场,特别是临近大震发生前的形变场特征进行观测和以激光干涉技术进行实验及对比研究均将很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干涉技术 雷达差分干涉技术 干涉条纹图 形变异常图
下载PDF
基于差分干涉技术的流域边坡稳定性调查研究
2
作者 徐行 《吉林水利》 2022年第12期18-23,共6页
形变监测对于流域边坡稳定性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稳定性调查主要通过人工巡查或在边坡加装监测仪器的方式进行,这些方法运行维护成本较高且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准确度无法保证。差分干涉技术作为当前从卫星雷达遥感获取的对地... 形变监测对于流域边坡稳定性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稳定性调查主要通过人工巡查或在边坡加装监测仪器的方式进行,这些方法运行维护成本较高且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准确度无法保证。差分干涉技术作为当前从卫星雷达遥感获取的对地观测数据中提取地形信息最主要的技术手段,能够较好的解决传统监测手段的诸多问题。本文以贵州省北盘江流域光照电站至马马崖电站河段为例,选用L波段ALOS PALSAR-2数据,基于差分干涉技术,对该段流域在2019年至2020年时段内的边坡形变信息进行提取,获取到10处发生过形变的边坡位置。同时,对这些发生过形变的边坡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大部分边坡存在发生形变的痕迹,证明了该方法对于流域边坡稳定性调查的适用性,同时也为该段流域后续的调查治理工作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边坡 边坡稳定性 差分干涉技术 合成孔径雷达
下载PDF
SAR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在地震区域形变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谭衢霖 付卓 胡吉平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32,共5页
合成孔径雷达(SAR)差分干涉测量是一种最新的大地形变测量遥感技术方法.利用欧洲空间局1996年4月15日获取的地球资源卫星ERS-1数据和4月16日获取的ERS-2数据,以及1997年12月2日获取的ERS-2数据,应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发生于1997年11月... 合成孔径雷达(SAR)差分干涉测量是一种最新的大地形变测量遥感技术方法.利用欧洲空间局1996年4月15日获取的地球资源卫星ERS-1数据和4月16日获取的ERS-2数据,以及1997年12月2日获取的ERS-2数据,应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发生于1997年11月8日的西藏玛尼地震进行了提取区域形变场的应用研究.从得到的变化检测条纹图中可识别出地表破裂带,并可定量推算震中周围和两条断裂带附近的变形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断裂为左行平移性质,断裂带南侧水平错动的最大变形量至少超过2.8m,北侧水平错动的最大变形量至少超过1.75m.差分干涉测量分析结果与地面调查及已有的相关研究资料符合得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差分干涉技术 地表形变 测量
下载PDF
星载D-INSAR技术及初步应用——以西藏玛尼地震为例 被引量:14
4
作者 单新建 马瑾 +2 位作者 柳稼航 王长林 宋晓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39-446,T004,共9页
近 10a来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INSAR ,InterferometricSyntheticApertureRadar;简称 :干涉雷达 )测量技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已成为极具有潜力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较详细地介绍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D -I... 近 10a来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INSAR ,InterferometricSyntheticApertureRadar;简称 :干涉雷达 )测量技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已成为极具有潜力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较详细地介绍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D -INSAR ,DifferentialINSAR ;简称 :差分干涉雷达 )技术的基本原理 ,并以 1997年 11月 8日西藏玛尼地震为例 ,通过三通差分干涉处理 ,获取了玛尼地震前后的地表变形场。通过分析可知 ,变形梯度带与发震断层平行 ,均沿NEE -SWW(2 5 0°)分布 ,断层水平错距近 5m ,最大隆起斜距向位移量为 98cm ,最大沉降斜距向位移量为 95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 差分干涉技术 地表垂直形变场 玛尼地震 断层 变形梯度带
下载PDF
SBAS-InSAR矿区沉陷监测与动态预计模型参数研究
5
作者 靳雨田 胡海峰 蔡音飞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0-34,共5页
基于Sentinel-1A数据,利用小基线集差分干涉(SBAS-InSAR)技术监测了山西省孝义市高阳煤矿2018—2020年地表时序沉降,与实际开采情况吻合;根据SBAS-InSAR监测结果对幂指数Knothe时间函数的参数进行反演,建立了参数与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关系... 基于Sentinel-1A数据,利用小基线集差分干涉(SBAS-InSAR)技术监测了山西省孝义市高阳煤矿2018—2020年地表时序沉降,与实际开采情况吻合;根据SBAS-InSAR监测结果对幂指数Knothe时间函数的参数进行反演,建立了参数与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关系,构建了基于时间和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地表沉降动态预测模型;用地表观测站水准监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可为高阳煤矿及其周边矿区地表沉陷动态监测和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 小基线集差分干涉技术 高阳煤矿 幂指数Knothe预测模型
下载PDF
孕震过程中几个典型形变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胡毅力 文丽敏 +1 位作者 杨润海 吴小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187,共6页
采用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观测刻有不同“构造”的试样在加压过程中的形变,研究不同破裂孕育区所表现的不同应变异常场特征。其实验结果与大同6.1级地震前后的应变场分布和运用雷达差分干涉技术测量的西藏玛尼地震、张北—尚义地震后... 采用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观测刻有不同“构造”的试样在加压过程中的形变,研究不同破裂孕育区所表现的不同应变异常场特征。其实验结果与大同6.1级地震前后的应变场分布和运用雷达差分干涉技术测量的西藏玛尼地震、张北—尚义地震后的形变结果对比发现:(1)在一个大地震前后,孕震区出现特征形变场并可以由实验验证;(2)激光实时干涉计量技术与雷达差分干涉技术相似,激光全息技术可以在各种模拟条件下研究多种形式的形变异常场特征。建议用雷达差分干涉技术测量和研究孕震过程中的形变场特别是临近大震发生前的形变场特征,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和观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干涉技术 雷达差分干涉技术 形变异常干涉条纹图 孕震区 形变异常场特征
下载PDF
浅析D-InSAR在煤矿开采沉陷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晶晶 郭增长 《矿山测量》 2006年第2期79-81,44,共4页
文章通过分析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在矿区的应用,为矿区开采沉陷监测怕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技术方法,从而弥补常规沉陷监测技术的不足,为开采沉陷预计等提供更多数据。该文分析了国内外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 文章通过分析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在矿区的应用,为矿区开采沉陷监测怕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技术方法,从而弥补常规沉陷监测技术的不足,为开采沉陷预计等提供更多数据。该文分析了国内外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和D-InSAR技术发展及其在矿区地表沉陷监测中的应用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法,并为实现煤矿区开采沉陷实时动监测等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干涉技术 开采沉陷 矿区监测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南极Lambert流域冰川运动速度提取与精度验证 被引量:7
8
作者 刘爽 童小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4-400,共7页
冰川运动速度是计算极地物质平衡和对冰盖和冰架数值模拟的重要参数.针对传统冰川运动速度提取算法的不足和局限,基于差分干涉技术(DInSAR)和多孔径干涉技术(MAI)开展二维冰川运动速度的提取研究.将该算法应用于南极Lambert流域冰川运... 冰川运动速度是计算极地物质平衡和对冰盖和冰架数值模拟的重要参数.针对传统冰川运动速度提取算法的不足和局限,基于差分干涉技术(DInSAR)和多孔径干涉技术(MAI)开展二维冰川运动速度的提取研究.将该算法应用于南极Lambert流域冰川运动速度的提取,得到了研究区域高精度的二维冰川运动速度场,将采用偏移量跟踪算法提取的冰川运动速度和本文提取的冰川运动速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精度评价;结合研究区域已有历史观测数据,分析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Lambert流域冰川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基于DInSAR和MAI的冰川运动速度提取算法优于偏移量跟踪算法;近20年的冰川运动速度时间序列数据显示Lambert流域的冰川运动速度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运动速度 差分干涉技术 多孔径干涉技术 Lambert冰川 精度验证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 SAR数据反演逐鹿县7.5地震形变信息
9
作者 张岩 《价值工程》 2017年第12期156-158,共3页
利用遥感手段对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进行研究已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成果,本文将在区域地质构造基础上采用Sentinel-1SAR数据对逐鹿县7.5地震进行研究,分析区域断裂带对地震形变信息的影响,反演地震形变信息。数据处理方法采用D-In SAR中的... 利用遥感手段对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进行研究已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成果,本文将在区域地质构造基础上采用Sentinel-1SAR数据对逐鹿县7.5地震进行研究,分析区域断裂带对地震形变信息的影响,反演地震形变信息。数据处理方法采用D-In SAR中的两轨法和三轨法进行对比分析,来验证逐鹿县7.5地震的形变特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反演地震形变信息具有高效性、准确性和广域性,为地震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逐盆地断裂带 数字高程模型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技术 地标形变反演
下载PDF
卫星雷达数据与处理软件在德钦县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最优选取研究
10
作者 牛宗硕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6期926-930,共5页
德钦县地质灾害监测项目主要运用的技术手段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简称In SAR,该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监测精度高等特点。当前,雷达卫星和处理软件多种多样,根据德钦县地质环境特征,选取合适的雷达卫星和处理软件,... 德钦县地质灾害监测项目主要运用的技术手段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简称In SAR,该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监测精度高等特点。当前,雷达卫星和处理软件多种多样,根据德钦县地质环境特征,选取合适的雷达卫星和处理软件,是保证地质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取得良好监测结果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比覆盖德钦县的雷达卫星数据,探讨数据处理软件的优缺点,采用最优原则,分析适合德钦县地质灾害监测的雷达卫星和处理软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雷达卫星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 差分雷达干涉技术
下载PDF
利用Sentinel-1A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时间序列监测陇东地区地面沉降变形 被引量:8
11
作者 魏聪敏 葛伟鹏 +1 位作者 邵延秀 吴东霖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64-872,共9页
基于覆盖陇东地区同一轨道的97景Sentinel-1A卫星影像,在ISCE和StaMPS数据处理平台上利用PS-InSAR技术进行叠加数据处理,获得研究区自2014年10月至2019年5月的年平均地表LOS向形变场,并对形变场结果进行二维网格滤波处理,获取沉降中心... 基于覆盖陇东地区同一轨道的97景Sentinel-1A卫星影像,在ISCE和StaMPS数据处理平台上利用PS-InSAR技术进行叠加数据处理,获得研究区自2014年10月至2019年5月的年平均地表LOS向形变场,并对形变场结果进行二维网格滤波处理,获取沉降中心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陇东地区主要存在两类形变,一类是由构造活动引起的地表形变,主要分布在海原断裂与六盘山东麓断裂转换区附近,跨海原断裂年平均形变约为1 mm/a,而六盘山东麓断裂附近断层无明显变形,鄂尔多斯块体内部变形微弱;另一类则是由人类工业活动,如煤矿开采、地下水开采活动等导致的地表沉降,主要影响区域为华亭矿区和宁正矿区,均呈现漏斗状沉降形态,年均最大沉降分别约为8 mm/a和30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哨兵卫星Sentinel-1A 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技术 地表形变监测 陇东地区 矿区沉降速率
原文传递
探索新型技术在孟家窑村北地面沉降监测的可行性研究
12
作者 牛宗硕 孙新辉 《价值工程》 2016年第17期155-158,共4页
孟家窑村位于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南部,毗邻矾山磷矿。该磷矿西部采矿区位于孟家窑村北,距地表约400米。村北农田多次出现地面沉降,严重地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磷矿的安全部门已经对矿区内部进行了实时动态监测,但位于孟家窑村北的外... 孟家窑村位于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南部,毗邻矾山磷矿。该磷矿西部采矿区位于孟家窑村北,距地表约400米。村北农田多次出现地面沉降,严重地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磷矿的安全部门已经对矿区内部进行了实时动态监测,但位于孟家窑村北的外部地表区域,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剧烈,一直没有探索到适合的监测手段。本文将探索一种新型的地表沉降监测技术——D-In SAR技术,研究并讨论该技术监测的可行性,为该地区的监测预警提供了技术依据和立项参考,同时也为孟家窑村民和矿区工人提供了一种安全保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水文地质作用 雷达卫星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技术 三轨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