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差别易感性模型的儿童亲子依恋研究综述
1
作者 刘艳 陈建文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102-110,共9页
依恋是个体与生活中特定对象间建立的强烈情感联系,它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差别易感性模型是遗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的主要理论模型之一,它强调某些易感性特征儿童在积极养育环境中会发展得“更好”,而在消极养育环境中会... 依恋是个体与生活中特定对象间建立的强烈情感联系,它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差别易感性模型是遗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的主要理论模型之一,它强调某些易感性特征儿童在积极养育环境中会发展得“更好”,而在消极养育环境中会发展得“更差”。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基于差别易感性模型的儿童亲子依恋研究主要包括依恋风格、依恋与情绪调节、依恋与适应行为和依恋干预等4个方面。这一领域研究的意义启示主要包括3个方面:从可塑性角度看待“困难气质”个体;从可控性角度重视养育环境塑造;从交互作用视角重视依恋干预和代际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别易感性 亲子依恋 依恋干预 养育环境 安全型依恋 情绪调节 依恋风格
下载PDF
感觉加工敏感性对亲子互动的影响:基于差别易感性模型
2
作者 代鑫 《心理学进展》 2023年第3期1134-1140,共7页
感觉加工敏感性作为一种具备双重环境易感性的特质,在亲子双向互动的过程中会同时对父母的教养行为和儿童对父母行为的感知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家庭中亲子关系的构建。以往研究揭示了感觉加工敏感性对亲子互动的影响模式符合差别易感性模... 感觉加工敏感性作为一种具备双重环境易感性的特质,在亲子双向互动的过程中会同时对父母的教养行为和儿童对父母行为的感知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家庭中亲子关系的构建。以往研究揭示了感觉加工敏感性对亲子互动的影响模式符合差别易感性模型,但只考虑了父母或儿童敏感性水平的单向影响,而没有同时考虑二者的双向作用,忽略了亲子互动中的双向驱动效应。因此,本文将从差别易感性理论出发,在梳理前人探究父母或儿童敏感性对父母的教养行为和儿童对父母行为的感知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同时考察亲子双方的敏感性作用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加工敏感性 教养方式 差别易感性模型 亲子双向互动
下载PDF
家庭养育环境与儿童发展:差别易感性假说 被引量:14
3
作者 马园园 周荃 邢淑芬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931-1941,共11页
差别易感性假说认为儿童对养育环境的影响的敏感性不同,一些儿童比其他儿童更易受消极养育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也更易受积极的、支持性养育环境的有利影响。首先本文阐述了差别易感性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建立差别易感性的统计标准;其次,重... 差别易感性假说认为儿童对养育环境的影响的敏感性不同,一些儿童比其他儿童更易受消极养育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也更易受积极的、支持性养育环境的有利影响。首先本文阐述了差别易感性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建立差别易感性的统计标准;其次,重点梳理了近年来差别易感性模型的行为、生理和基因方面的实证研究证据,即它们作为调节因素是如何调节养育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最后,对该领域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小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别易感性 养育 气质 生理 基因
下载PDF
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自差别易感性模型的证据 被引量:6
4
作者 赵德懋 冯姝慧 邢淑芬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10-1320,共11页
差别易感性模型认为,携带某种基因型的个体既容易受到消极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容易受到积极的、支持性环境的有利影响。随着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涌现出关于基因-环境对儿童发展交互作用的大量研究,主要包括5-HTTLPR... 差别易感性模型认为,携带某种基因型的个体既容易受到消极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容易受到积极的、支持性环境的有利影响。随着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涌现出关于基因-环境对儿童发展交互作用的大量研究,主要包括5-HTTLPR、DRD4、MAOA、COMT和BDNF五种基因与环境因素(如,母亲敏感性、压力性生活事件和家庭养育环境等)对儿童发展的交互作用,支持了差别易感性模型。但是,关于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机制、携带易感性基因个体的种族和性别差异问题以及优势敏感性假说的验证,都是该领域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基因 差别易感性 优势敏感性
下载PDF
“脆弱性”还是“可塑性”:差别易感性模型 被引量:11
5
作者 周荃 肖晶 +2 位作者 何莉 赵德懋 邢淑芬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47-751,共5页
素质-应激模型认为,部分个体具有与生俱来的"脆弱性"素质,比他人更易受到消极环境的负面影响。差别易感性模型却认为,一部分人是具有更高的发展"可塑性"而不是脆弱性,他们比其他人不仅更易受到不利环境的消极影响,... 素质-应激模型认为,部分个体具有与生俱来的"脆弱性"素质,比他人更易受到消极环境的负面影响。差别易感性模型却认为,一部分人是具有更高的发展"可塑性"而不是脆弱性,他们比其他人不仅更易受到不利环境的消极影响,也更易受到积极的、支持性环境的有利影响。首先,对比分析了素质-应激模型和差别易感性模型的基本观点;其次,论述差别易感性模型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的实证研究;最后,讨论了差别易感性模型的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别易感性 素质-应激模型 发展可塑性 脆弱性
原文传递
父母心理控制和儿童消极情绪性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共同作用:“素质-压力”还是“差别易感性” 被引量:33
6
作者 高鑫 丁碧蕾 +1 位作者 冯姝慧 邢淑芬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8-37,共10页
本研究以226名学前儿童和其父母为研究对象,从儿童气质-家庭环境交互作用的视角,采用父母报告的方法收集数据,考察了父母心理控制及儿童消极情绪性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共同作用。结果发现:在预测外化问题时,父亲和母亲心理控制的主效应均显... 本研究以226名学前儿童和其父母为研究对象,从儿童气质-家庭环境交互作用的视角,采用父母报告的方法收集数据,考察了父母心理控制及儿童消极情绪性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共同作用。结果发现:在预测外化问题时,父亲和母亲心理控制的主效应均显著,同时父亲心理控制与儿童消极情绪性的交互作用也显著。显著性区域分析发现,高消极情绪性的学前儿童更易受高父亲心理控制的不利影响,也更易受低父亲心理控制的有利影响,该结果支持差别易感性模型;在预测内化问题时,父亲和母亲心理控制的主效应及其与儿童消极情绪性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说明无论是对高消极情绪性还是低消极情绪性儿童,父母心理控制对其内化问题的影响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控制 消极情绪性 问题行为 素质-压力 差别易感性
原文传递
感觉加工敏感性的研究综述
7
作者 冯绍瑶 《社会科学前沿》 2024年第3期563-571,共9页
感觉加工敏感性是指个体对信息的处理更为深入、情绪反应性高、富有同理心、对环境的细微之处意识更强,以及容易受到过度刺激。作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以往研究发现了其作为环境敏感标志物的证据,它可能是独立于其他环境敏感特征的一... 感觉加工敏感性是指个体对信息的处理更为深入、情绪反应性高、富有同理心、对环境的细微之处意识更强,以及容易受到过度刺激。作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以往研究发现了其作为环境敏感标志物的证据,它可能是独立于其他环境敏感特征的一种结构,也发现其与许多积极和消极发展结果的关联,说明它既具有消极的一面,也具有可塑性。根据以往神经影像学的研究,验证了感觉加工敏感性的部分消极特性,但其神经基础尚不清楚。未来的工作可能会进一步探索感觉加工敏感性是否是一种更基础的环境敏感特征,同时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为高敏感个体制订个性化的干预措施,而对于感觉加工敏感性的神经基础,则可能侧重于从静息态的角度去进一步探索各个脑网络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加工敏感性 环境敏感性 差别易感性 FMRI
下载PDF
“脆弱性”或“易感性”对儿童问题行为影响的理论探索
8
作者 刘盼婷 王琼 葛操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8-62,共5页
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与发展与其个体本身、家庭环境以及与家庭有关的各种因素息息相关。遗传因素在环境因素与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中扮演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有时会符合不同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素质-压力模型和差别易感性模型。在不同时... 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与发展与其个体本身、家庭环境以及与家庭有关的各种因素息息相关。遗传因素在环境因素与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中扮演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有时会符合不同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素质-压力模型和差别易感性模型。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研究方法是导致结果不同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区分年龄阶段,区分特定气质,区分测量方法,进行更加系统的横向研究,问题行为发展的理论模型遵循一贯性原则还是发展性原则需要在横向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纵向研究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质-压力模型 差别易感性模型 气质 问题行为
下载PDF
兰花型、蒲公英型还是郁金香型? 环境与神经生物特征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燕 孙芯芸 +1 位作者 陈矜之 计邹慧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2年第7期437-448,共12页
围绕环境和神经生物学特征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分别介绍了素质压力模型/双重风险模型、环境的生物敏感性理论/环境的差别易感性模型,以及近年提出的优势敏感性假说,并从表型特征、内表型机制和遗传多态性(基因)三个角度介绍了相关领域的... 围绕环境和神经生物学特征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分别介绍了素质压力模型/双重风险模型、环境的生物敏感性理论/环境的差别易感性模型,以及近年提出的优势敏感性假说,并从表型特征、内表型机制和遗传多态性(基因)三个角度介绍了相关领域的实证研究。最后分析和展望了该领域研究在教育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质压力模型 双重风险模型 环境的生物敏感性模型 差别易感性模型 优势敏感性假说
下载PDF
心理干预的优先获益者——来自发展可塑性的研究证据 被引量:7
10
作者 闫玉朋 夏勉 江光荣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0-260,共11页
近些年,发展可塑性领域出现两个新模型——差别易感性模型和优势敏感性模型,两个模型均表明个体从积极环境中的获益具有差异性。而心理干预作为一种特殊的积极环境被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中。已有的研究已经发现一些证据表明,具备某些特... 近些年,发展可塑性领域出现两个新模型——差别易感性模型和优势敏感性模型,两个模型均表明个体从积极环境中的获益具有差异性。而心理干预作为一种特殊的积极环境被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中。已有的研究已经发现一些证据表明,具备某些特征的当事人从心理干预中获益更多。这些特征包括人格和气质类、遗传类和生理类。本质上,这些研究在处理"什么对谁最有效"的问题,但现有研究仅能部分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心理干预的效果差异有多少可归于这些易感特征,是有待继续回答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干预 发展可塑性 差别易感性 优势敏感性
下载PDF
利他行为的遗传基础:来自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证据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海虹 尚思源 谢晓非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74-1588,共15页
利他行为是指个体耗损自身资源帮助他人的行为。近年来,研究者关注利他行为的遗传基础,基于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两类研究方法,探讨了利他行为的遗传率,证实利他行为确实受遗传所影响,以及发现了4类利他候选基因,包括多巴胺受体基因... 利他行为是指个体耗损自身资源帮助他人的行为。近年来,研究者关注利他行为的遗传基础,基于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两类研究方法,探讨了利他行为的遗传率,证实利他行为确实受遗传所影响,以及发现了4类利他候选基因,包括多巴胺受体基因、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催产素受体基因、和加压素受体基因,并在此基础上讨论环境在基因对利他影响中的作用。一方面基因与环境相关联,二者共同影响利他行为,即基因-环境相关;另一方面基因的效应受环境影响,即差别易感性模型。未来研究需拓展神经生物系统探索,注重全基因组研究、元分析和机制探索,进行系统的环境干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他行为 基因 基因-环境相关 差别易感性
下载PDF
不同睡眠时间参数对学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差异化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邢淑芬 李倩倩 +2 位作者 高鑫 马园园 傅锐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69-1281,共13页
研究选取78名5~7岁的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睡眠日志法测量了儿童的夜间睡眠比、总睡眠时长和周末补偿睡眠三个睡眠时间的指标,同时采用母亲报告法收集儿童的消极情绪性, 3个月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一套标准化测量程序评... 研究选取78名5~7岁的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睡眠日志法测量了儿童的夜间睡眠比、总睡眠时长和周末补偿睡眠三个睡眠时间的指标,同时采用母亲报告法收集儿童的消极情绪性, 3个月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一套标准化测量程序评估儿童的执行功能,探讨三个睡眠时间参数对不同消极情绪性学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差异化影响。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儿童的同时性语言能力之后,夜间睡眠比能够显著预测儿童三个月之后的执行功能;儿童的消极情绪性与周末补偿睡眠对执行功能的三个子成分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当周末补偿睡眠较少时,高消极情绪性儿童的执行功能显著低于低消极情绪性儿童;当周末补偿睡眠较多时,高消极情绪性儿童的执行功能显著高于低消极情绪性儿童,该结果符合差别易感性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时间 执行功能 消极情绪性 差别易感性 学前儿童
下载PDF
多巴胺受体基因DRD4与家庭亲密度或矛盾性对大学生亲社会倾向的交互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云强 顾伟伟 +3 位作者 邱逸鹭 王志琳 郭本禹 葛芹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032-2046,共15页
多巴胺D4受体基因(DRD4)与人类社会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已有研究较多关注DRD4-7R而忽视亚洲人群出现频率最高的DRD4-4R.DRD4基因多态性与家庭亲密度或矛盾性对亲社会倾向是否具有交互作用、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等问题尚未有定论.本研究... 多巴胺D4受体基因(DRD4)与人类社会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已有研究较多关注DRD4-7R而忽视亚洲人群出现频率最高的DRD4-4R.DRD4基因多态性与家庭亲密度或矛盾性对亲社会倾向是否具有交互作用、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等问题尚未有定论.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探究DRD4基因多态性与家庭亲密度或矛盾性对大学生亲社会倾向的交互作用,并采用显著性区域法和再参数化回归模型分析该交互作用是否符合差别易感性模型.结果发现,(1)DRD4-2R(7R)基因型与矛盾性对男性大学生利他的亲社会倾向、非DRD4-4R基因型与亲密度对男性大学生匿名的亲社会倾向、非DRD4-4R基因型与矛盾性对男性大学生利他的亲社会倾向、DRD4-3R(5R/6R)基因型与亲密度对男性大学生匿名的亲社会倾向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即对男性大学生而言,与非携带者相比,家庭亲密度或矛盾性更能显著预测DRD4-2R(7R)、非DRD4-4R以及DRD4-3R(5R/6R)基因型携带者的亲社会倾向.(2)显著性区域法(Ros)和再参数化回归模型分析均表明,上述4个交互作用均符合差别易感性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受体基因 亲密度 矛盾性 亲社会倾向 差别易感性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