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步法提取RNA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汉坦病毒RNA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劲松 翟俊辉 +3 位作者 孟令英 陈梅玲 李军保 张松乐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1996年第10期438-440,共3页
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汉坦病毒(Hantavirus)的基因RNA,同时与细胞分离病毒的敏感性进行比较。用异硫氰酸胍-载体吸附法,一步提取汉坦病毒RNA。将脑腔接种汉坦病毒频临死亡的乳鼠脑制成10... 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汉坦病毒(Hantavirus)的基因RNA,同时与细胞分离病毒的敏感性进行比较。用异硫氰酸胍-载体吸附法,一步提取汉坦病毒RNA。将脑腔接种汉坦病毒频临死亡的乳鼠脑制成10%的悬液,并系列稀释,从10(-1)到10(-12)的12梯度。结果表明,该引物能够扩增出汉坦病毒H8205株的RNA,说明汉坦病毒H8205株与76-118株在M片段上具有共同的保守序列。RT-PCR可以检测出4.64×10(-3)TCLD(50)/ml的病毒,而用Vero-E6细胞只能分离检测出4.64×10(-2)TCLD(50)/ml,所以RT-PCR检测病毒比细胞分离检测病毒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汉坦病毒 转录-多聚反应
下载PDF
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核心抗原和抗体检测丙肝的方法比较
2
作者 焦扬 《医药论坛杂志》 2008年第24期47-48,50,共3页
目的通过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检测丙肝病毒核心抗原(HCV-cAg)和抗体(HCV-Ab),和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丙肝RNA,来了解三种方法对丙肝病毒(HCV)感染检测的优点和缺点。方法采用HCV游离核心抗原试剂盒、HCV-AbELISA试剂盒... 目的通过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检测丙肝病毒核心抗原(HCV-cAg)和抗体(HCV-Ab),和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丙肝RNA,来了解三种方法对丙肝病毒(HCV)感染检测的优点和缺点。方法采用HCV游离核心抗原试剂盒、HCV-AbELISA试剂盒和丙肝病毒PCR检测试剂盒,对来自入院前或手术前筛查的180例临床样本和24例丙肝或疑似丙肝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HCV-cAg,HCV-Ab和HCV-RNA检测。结果200例筛查样本HCV-Ab均为阴性,HCV-cAg阳性3例,其中RT-RNA阳性1例;25例HCV-Ab阳性的样本检出HCV-cAg阳性13例,RT-RNA阳性15例。HCV-cAg与RT-RNA符合率为86.67%(13/15)。结论HCV核心抗原检出时间早于抗体,HCV-cAg检测试剂盒可作为HCV抗体检测的补充试剂,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是一个很敏感的方法,但其技术复杂,环境、条件要求较高,不易被多数实验室接受和推广,可用来对HCV感染作确证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肝病毒抗体 丙肝病毒核心抗原 转录多聚反应
下载PDF
差异显示反转录PCR技术的建立和改进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斌 袁建刚 +2 位作者 潘美辉 俞耀庭 强伯勤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1996年第6期463-467,共5页
本文对差异显示反转录PCR(DDRT-PCR)的一系列条件进行了探索和改进,建立了有效的DDRT-PCR方法。特别是单锚定碱基引物Oligo(dT)_(12)M(M=A,G,C)的应用,不但得到了十分良好的实验结果,... 本文对差异显示反转录PCR(DDRT-PCR)的一系列条件进行了探索和改进,建立了有效的DDRT-PCR方法。特别是单锚定碱基引物Oligo(dT)_(12)M(M=A,G,C)的应用,不但得到了十分良好的实验结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实验成本和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显示转录 聚合反应
下载PDF
基因转录产物作为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潜在诊断指征
4
作者 Hansen M.B Skov L +2 位作者 MennéT Olsen J 谱敏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5年第10期52-53,共2页
The standard procedure for diagnosing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is to perform a patch test. Because this has several disadvantages,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in vitro test system would be of immense value. Gene trans... The standard procedure for diagnosing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is to perform a patch test. Because this has several disadvantages,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in vitro test system would be of immense value. Gene transcripts that distinguish allergies from non-allergies may have the potential to serve as the molecular basis for such a diagnostic tool. In this study, we use the microarray technology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in allergen-stimulated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 from 3 chromium-allergic patients versus 3 healthy controls. Using an Affymetrix GeneChip., the gene expression was analysed in PBMC cultures grown with 100 μg/ml CrCl3 or in media alone for 24 hr. A total of 26 genes wer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by more than twofold (P < 0.01) in allergen-activated PBMCs from patients compared with controls. 18 of these were upregulated, whereas 8 were downregulated. The expression of 1 downregulated gene, CASP8, was also found specifically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an expanded population including 4 additional chromium allergic patients and 1 additional control subject by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analysis. The expression of 2 upregulated genes, ETS2 and CISH, correlated with a high-proliferative response following CrCl3 exposure. Additionally, real-time RT-PC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same gene expression changes are valid for nickel allergies, potentially making the expression profile more widely available. The 26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 may potentially function as diagnostic markers for contact sensi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性变态反应 转录产物 基因表达变化 斑贴试验 基因芯片分析 外周血单核细胞 过敏患者 多聚反应 差异表达 体外试验
下载PDF
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联合间接免疫荧光法对儿童下呼吸道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早期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国英 樊冒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69-270,共2页
目的评价实时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联合间接免疫荧光(IIF)法(联检法)对提高儿童下呼吸道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检出率的效果。方法临床可疑非典型肺炎患儿152例采用联检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P)、嗜肺军团菌(LP)、肺炎衣原体(CP)和Q热立... 目的评价实时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联合间接免疫荧光(IIF)法(联检法)对提高儿童下呼吸道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检出率的效果。方法临床可疑非典型肺炎患儿152例采用联检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P)、嗜肺军团菌(LP)、肺炎衣原体(CP)和Q热立克次体(QP)感染情况,同时采用间接血凝法、免疫荧光法或微量凝聚试验等多种方法进行验证。对比分析各种检测方法对MP、LP、CP和QP的检出率。并以此检验结果为依据,对所有检出的非典型病原菌感染病例使用敏感抗生素,观察治疗后患儿心率、呼吸、体温和WBC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独采用IIF法与RT-PCR法检测比较,对MP、LP、CP和QP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采用联检法时,对MP和LP感染的检出率和总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其余3种检测方法(Pa<0.05)。根据联检法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临床疗效较好。结论使用联检法可明显提高MP和LP感染的检出率和总的检出率,有效避免漏诊,但对能否提高CP和QP感染的检出率,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多聚反应 间接免疫荧光 下呼吸道 非典型感染 儿童
原文传递
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熔 廖静 +3 位作者 李戈 孙怀强 石毓君 杨季云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1798-1800,1822,共4页
目的建立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qRT)-PCR方法检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EL-AML1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aqMan探针qRT-PCR技术,2-△△ct相对定量法动态检测20例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初诊期... 目的建立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qRT)-PCR方法检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EL-AML1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aqMan探针qRT-PCR技术,2-△△ct相对定量法动态检测20例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初诊期(20例)、缓解期(20例)、复发期(2例),及15例骨髓形态学正常的非肿瘤非血液病儿童作为对照组的TEL-AML1融合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初诊期、缓解期、复发期及对照组的TEL-AML1中位数表达水平分别为0.62、0.31、0.76、0.23,初诊期和复发期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Pa<0.05),初诊期和复发期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缓解第33天TEL-AML1水平高表达(>对照组的P75)患儿的复发率、无病生存率期间显著高于和低于低表达患儿(Pa<0.05)。20例患儿首次诱导治疗第33天骨髓均达完全缓解,高表达8例均在强化治疗、维持治疗后TEL-AML1水平下降,但其中1例患儿在维持治疗期间TEL-AML1水平又异常升高后复发,另1例患儿在停药后2个月TEL-AML1水平再上升后复发。诱导缓解第33天qRT-PCR检测8例微小残留病阳性,骨髓形态学、染色体核型分析均阴性,实时反转录-PCR检测5例阳性。结论 qRT-PCR是一种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方法,诱导缓解第33天TEL-AML1融合基因水平可用于早期判断预后,TEL-AML1水平的变化可用于监测微小残留病、预测复发,指导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L-AML1 实时荧光定量转录多聚反应 微小残留病 白血病 儿童
原文传递
mRNA差异显示技术及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卫秦芝 庄志雄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2-365,共4页
关键词 MRNA差异显示技术 毒理学 mRNA差异显示转录聚合反应PCR技术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反式激活基因TAHCCP2的克隆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建军 成军 +4 位作者 刘妍 杨倩 纪冬 党晓燕 王春花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3年第12期1893-1896,共4页
目的:筛选与克隆 HCV 核心蛋白反式激活新型靶基因.方法:以 HCV 核心蛋白表达质粒 pcDNA3.1(-)-core 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 pcDNA3.1(-)为平行对照,提取 mRNA 并进行抑制性消减杂交(SSH)分析.对于所获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其中之一... 目的:筛选与克隆 HCV 核心蛋白反式激活新型靶基因.方法:以 HCV 核心蛋白表达质粒 pcDNA3.1(-)-core 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 pcDNA3.1(-)为平行对照,提取 mRNA 并进行抑制性消减杂交(SSH)分析.对于所获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其中之一为新型基因片段,从转染 pcDNA3.1(-)-core 的 HepG2细胞提取总 RNA,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获得该新基因的全长序列,并测序证实.结果:新基因命名为 TAHCCP2,编码序列全长为429个核苷酸(nt),编码产物由142个氨基酸残基(aa)组成,测序证实 TAHCCP2克隆正确.在 GenBank 中注册,注册号为 AY039043.结论:筛选与克隆 HCV 核心蛋白反式激活新型靶基因TAHCCP2,为进一步研究 HCV 核心蛋白反式激活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探索新型治疗技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 式激活基因 TAHCCP2基因 克隆 转录多聚反应 分子生物学机制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反式激活靶基因的克隆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建军 成军 +7 位作者 刘妍 张黎颖 郭江 纪冬 杨倩 党晓燕 王春花 徐志强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 (SSH )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 (bioinformatics)筛选并克隆乙型肝炎病毒 (HBV)e抗原(HBeAg)反式激活新型靶基因。方法 以HBeAg表达质粒pcDNA3 .1(-) HBeAg转染HepG2细胞 ,以空载体pcDNA3 .1(-)为平行对照 ,提... 目的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 (SSH )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 (bioinformatics)筛选并克隆乙型肝炎病毒 (HBV)e抗原(HBeAg)反式激活新型靶基因。方法 以HBeAg表达质粒pcDNA3 .1(-) HBeAg转染HepG2细胞 ,以空载体pcDNA3 .1(-)为平行对照 ,提取mRNA并进行抑制性消减杂交 (SSH)分析。对于所获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 ,其中之一为新型基因片段 ,与GenBank中注册的已知功能基因序列没有同源性 ,利刚表达序列标签 (EST)序列的搜索和比对 ,进行电子拼接 ,根据基因起始密码子的KozaK规则和终止密码子下游保守的多聚腺苷酸信号序列 ,确定新型基因序列。从HepG2细胞提取总RNA ,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扩增获得该新基因的全长序列 ,并测序证实 ,命名为HBeAgTP ,在GenBank中注册 ,注册号为AY42 3 62 4。结果 HBeAgTP基因的编码序列全长为 3 2 4个核苷酸 (nt) ,编码产物由 10 7个氨基酸残基 (aa)组成。结论 HBeAg反式激活新型靶基因HBeAgTP的筛选与克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E抗原 式激活靶基因 克隆 转录多聚反应 基因转染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作用和意义探讨 被引量:14
10
作者 古洁若 张汉伟 +3 位作者 赵丽珂 黄烽 颜光美 余得恩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4年第4期270-276,共7页
目的通过比较强直性脊柱炎(AS)病人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药物(remicade)治疗前后的膝关节滑膜细胞的基因谱变化,找出缓解AS病情相关的主要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并探讨MMP-3潜在调控的作用和在AS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和意义。... 目的通过比较强直性脊柱炎(AS)病人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药物(remicade)治疗前后的膝关节滑膜细胞的基因谱变化,找出缓解AS病情相关的主要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并探讨MMP-3潜在调控的作用和在AS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和意义。方法从AS病人在remicade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关节滑膜细胞的基因表达谱(用含1176基因的cDNA微阵列检测)结果中筛选的靶基因即差异表达最显著的MMP-3为特异性刺激因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它诱导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炎症相关基因TNF-α、c-jun和c-fos的表达。结果比较AS病人治疗前后的关节滑膜细胞基因差异表达的结果,MMP-3治疗后下调最显著(P=0.0147)。与MMP-3聚类在一起的基因有111个,和MMP-3相关性最强的基因是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前体(TIMP)-1;MMP-3能显著诱导PBMC的TNF-α、c-jun和c-fos的表达。结论在remicade治疗AS过程中,下调MMP-3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检测MMP-3在关节滑膜细胞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可作为AS诊断和病情进展监控的参考指标;MMP-3下调,可能使TNF-TNFR2-JNK-AP-1信息通道的激活状态减弱,从而减少致炎因子的释放,调整异常的基质降解和血管形成等病理因素,缓解AS炎症、减少软骨和骨质破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基质金属蛋白-3 REMICADE 转录-聚合反应 MMP-3 关节滑膜细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金属蛋白抑制剂 单克隆抗体药物 (TNF)-Α 抗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c-fos c-jun 基因差异表达 治疗前后 基因表达谱
下载PDF
肝郁证模型大鼠海马内差异表达片段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孛立甲 金光亮 《吉林中医药》 2012年第5期507-509,共3页
目的:通过对肝郁证模型大鼠的海马内差异表达片段的分析,探讨生物信息学在证候研究领域的应用。方法:对实验前期分离出的差异表达片段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首先利用UniGene数据库进行ESTs聚类,使用软件对ESTs进行拼接,完成拼接之后,对... 目的:通过对肝郁证模型大鼠的海马内差异表达片段的分析,探讨生物信息学在证候研究领域的应用。方法:对实验前期分离出的差异表达片段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首先利用UniGene数据库进行ESTs聚类,使用软件对ESTs进行拼接,完成拼接之后,对重新组装的contig进行注释。结果:差异表达的1号片段与12号片段分别代表了GSK3b与St3gal5这两个基因转录产物;进一步将GSK3b与St3gal5的功能加以分析后,提示这两个基因产物可能与肝郁证的发生、发展相关。结论:海马是逍遥散调节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的重要作用部位,众多基因参与了逍遥散对慢性应激的调节,生物信息学方法在证候研究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 肝郁证 逍遥散 生物信息学 差异显示转录聚合反应
下载PDF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克隆乙型肝炎病毒前-X蛋白反式激活基因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倩 张黎颖 +5 位作者 成军 洪源 刘妍 王琳 董菁 张树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1609-1611,共3页
目的: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前-X基因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克隆前-X反式激活相关基因,了解该段基因的可能生物学功能. 方法:构建表达质粒pcDNA3.1(-)-前-X,转染HepG2 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 目的: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前-X基因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克隆前-X反式激活相关基因,了解该段基因的可能生物学功能. 方法:构建表达质粒pcDNA3.1(-)-前-X,转染HepG2 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转染的HepG2细胞为对照;提取转染后细胞的mRNA,反转录为cDNA.cDNA经RsaI 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成两组,分别与两种不同的接头衔接,再与对照组cDNA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及两次抑制多聚酶链反应(PCR),将产物与pGEM-Teasy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并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选克隆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 结果:成功构建前-X基因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 消减文库.文库扩增后得到45个白色克隆,进行茵落PCR 分析,均得到200-1000 bp插入片段.挑取含有插入片段的30个克隆进行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13种已知功能基因序列. 结论:应用SSH技术成功构建了前-X基因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该文库的建立为阐明该基因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 式激活基因 克隆 CDNA消减文库 乙型肝炎病毒(HBV) HepG2细胞 X蛋白 基因差异表达 式激活相关基因 前-X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生物学功能 pcDNA3 多聚反应 文库扩增 插入片段 同源性分析 PCR扩增
下载PDF
大鼠缺血脑中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13
作者 皮荣标 银巍 +4 位作者 苏兴文 苏涛 邱鹏新 郑素秋 颜光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557-1562,共6页
目的鉴定大鼠脑缺血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急性脑缺血模型,采用荧光差异显示RT-PCR法结合反Northern杂交快速鉴定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发现差异表达的基因9个,其中6个已知的序列和3个未知序列;已知基因中上调的是musmu... 目的鉴定大鼠脑缺血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急性脑缺血模型,采用荧光差异显示RT-PCR法结合反Northern杂交快速鉴定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发现差异表达的基因9个,其中6个已知的序列和3个未知序列;已知基因中上调的是musmusculusab1-interactor1,homosapiensCGI-99protein,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3,homosapiensnuclearreceptorco-repressor,下调的是homo-sapiensnuclearmatrixproteinp84和coatomerproteincomplex,subunitgamma2。结论荧光差异显示法结合反Northern杂交是一种有效的快速鉴定差异表达基因的方法;脑缺血时,缺血侧和非缺血侧存在基因的差异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基因 印迹法 RNA 荧光差异显示 转录聚合反应
下载PDF
鲨鱼再生肝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14
作者 朱爱萍 吴小华 +5 位作者 于晓惠 张敏 常秀峰 徐清华 焦保权 张洁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38-42,共5页
目的筛选鲨鱼再生肝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通过条纹斑竹鲨鱼肝脏2/3部分切除模型建立获得正常及再生24 h肝组织;采用20条10碱基随机引物和2条锚定引物通过差别显示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differential display reverse transcription p... 目的筛选鲨鱼再生肝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通过条纹斑竹鲨鱼肝脏2/3部分切除模型建立获得正常及再生24 h肝组织;采用20条10碱基随机引物和2条锚定引物通过差别显示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differential display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DRT-PCR)技术对正常和再生24 h肝组织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结果获得10条差异序列,比对检测到其中3条与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已表达序列标志(NCBI EST)库的序列有较高相似性,并且5条序列在肝再生过程表达上调,另5条表达下调。结论本实验结果为肝再生相关功能新基因及肝再生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有效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斑竹鲨 肝脏 差别显示转录-聚合反应 基因表达调控 差异表达基因
下载PDF
不同胎龄胎儿皮肤内应激活化蛋白激酶基因的表达及其变化
15
作者 廉英明 葛世丽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136-138,i005,共4页
目的:探讨应激活化蛋白激酶1,应激活化蛋白激酶2,应激活化蛋白激酶3及其上游信号分子(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4和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7)基因在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和出生后机体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变化特征。方法:实验于2004... 目的:探讨应激活化蛋白激酶1,应激活化蛋白激酶2,应激活化蛋白激酶3及其上游信号分子(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4和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7)基因在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和出生后机体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变化特征。方法:实验于2004-01/05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毒理研究室完成。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皮肤的结构特征后,提取18例不同胎龄(13~32周)的胎儿皮肤和6例出生后机体(4~16岁)皮肤组织的总RNA,分离mRNA,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这5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在早期妊娠胎儿的皮肤组织中,应激活化蛋白激酶2,应激活化蛋白激酶3,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4和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7基因表达较弱,分别为0.277±0.084,0.077±0.020,0.004±0.005,0.060±0.012,随着胎龄的增加,皮肤组织内这4种基因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分别为0.383±0.072,0.168±0.078,0.046±0.005,0.105±0.052,在出生后机体皮肤中,这4种基因的转录含量升至最高,分别为0.571±0.061,0.220±0.054,0.081±0.007,0.103±0.027,分别是早期胚胎皮肤的2.1,2.9,20.1和1.7倍(P<0.01)。应激活化蛋白激酶1基因表达水平在中期妊娠胎儿皮肤组织中升至最大为0.307±0.028,然后随着胎龄的增加,该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在出生后机体皮肤内该基因表达量是0.111±0.002,与早期妊娠胎儿皮肤相比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早期胚胎皮肤组织中,应激活化蛋白激酶2,应激活化蛋白激酶3,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4和分子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激酶7基因的低表达可能与皮肤细胞快速增殖、创面迅速愈合、细胞趋向凋亡减少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皮肤 不同胎龄 丝裂素活化蛋白激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表达及 应激活化蛋白激 转录-多聚反应 基因 基因表达水平 皮肤组织 早期妊娠 出生后 变化特征 信号分子 结构特征 发育时期
下载PDF
单眼视觉剥夺大鼠视皮质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丁沛 徐磊 +1 位作者 李学礼 王尧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1期24-26,共3页
本实验利用差异显示反转录PCR(DDRT PCR)技术分析单眼视觉剥夺大鼠左、右侧视皮质基因差异表达情况 ,并通过反Northern杂交去除假阳性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片段。最终获得 3个差异表达基因片段。通过克隆、测序和同源性比较发现 ,其中一个片... 本实验利用差异显示反转录PCR(DDRT PCR)技术分析单眼视觉剥夺大鼠左、右侧视皮质基因差异表达情况 ,并通过反Northern杂交去除假阳性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片段。最终获得 3个差异表达基因片段。通过克隆、测序和同源性比较发现 ,其中一个片段 5’端的 166个碱基与人KIAA0 541蛋白的mRNA编码区的166bp区段有 83%的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眼视觉剥夺 视皮质 差异显示转录聚合反应 表达序列标签 大鼠
下载PDF
差异显示逆转录PCR鉴定约氏疟原虫红前期发育相关基因及其特征分析
17
作者 张锡林 宋蓓 +1 位作者 吕扬 何谐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4-9,共6页
目的寻找约氏疟原虫红前期发育相关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并推测其功能。方法分别提取约氏疟原虫感染大鼠(IL)和正常大鼠(UL)肝脏总RNA,根据疟原虫基因A+T含量高(〉70%)的特点,设计可选择性扩增约氏疟原虫基因的G+C含量为40%... 目的寻找约氏疟原虫红前期发育相关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并推测其功能。方法分别提取约氏疟原虫感染大鼠(IL)和正常大鼠(UL)肝脏总RNA,根据疟原虫基因A+T含量高(〉70%)的特点,设计可选择性扩增约氏疟原虫基因的G+C含量为40%的引物,采用差异显示RT—PCR(differential display RT—PCR,DD—PCR)技术进行扩增,筛选差异片段,经TA克隆后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获得6个约氏疟原虫红前期发育相关基因PyHs4、PyHs5、PyHs6、PyHs7、PyHs8、PyHs9;其中PyHs4与约氏疟原虫乙酰葡糖胺磷酸变位酶(phosphoacetylglucosamine mutase,AGM,ID:PY02130)基因具有91%的相似性,PyHs5与约氏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3(erythrocyte membrance prontein3,PyEMP3,ID:PY05500)基因具有100%的同源性,PyHs6、PyHs7、PyHs8、PyHs9经Blast序列分析为疟原虫基因,但功能未知。结论应用DD-PCR技术成功扩增了约氏疟原虫红前期发育相关基因,为进一步进行重组表达、功能及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约氏 差异显示转录聚合反应 红前期 差异基因
原文传递
小鼠衰老相关新基因Arzc的克隆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等 张俊武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4-198,共5页
目的鉴别和克隆与小鼠衰老相关的新基因。方法采用改进的差异显示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D DR T-PCR)技术分析正常老化和年轻BA LB/C小鼠大脑皮层m R NA的差异表达,差异显示的新表达序列标签(EST)经N orthern杂交验证后,作为出发序列,利用... 目的鉴别和克隆与小鼠衰老相关的新基因。方法采用改进的差异显示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D DR T-PCR)技术分析正常老化和年轻BA LB/C小鼠大脑皮层m R NA的差异表达,差异显示的新表达序列标签(EST)经N orthern杂交验证后,作为出发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设计引物,以小鼠大脑皮层总R NA的反转录产物为模板通过PCR克隆全长cD NA。结果差异显示分析共获得表达差异明显的EST42条,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其中29条为已知基因cD NA片段,13条可能为新EST。对新EST进行N orthern杂交验证后,对确证在正常老化鼠皮层表达明显下调的1个EST,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克隆全长cDN A,得到1个新的1382bp的cD NA序列,命名为Arzc,获得G enBank注册号A Y344585。该序列含有1个261bp的开放阅读框,推测的编码多肽包含86个氨基酸残基,与噬菌体编码的重组酶/整合酶的一段氨基酸序列有较高同源性。结论鉴别并克隆到一个可能与小鼠衰老相关的新基因A rz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显示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小鼠 衰老 表达序列标签 基因
下载PDF
RT-PCR及RFLP分析技术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诊断和S1基因分型的研究 被引量:27
19
作者 磨美兰 李康然 韦平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77-282,共6页
本研究使用分别扩增整个S1糖蛋白基因 (引物A)和S1糖蛋白基因N_端高变区Ⅰ (引物B)的 2对引物对 3个IBV标准株M41、Connecticut、Arkansas及 5个地方分离株 (C60 ,D41A ,D41B ,A112 1,A1171)进行RT_PCR扩增。用引物A时 ,有 5个IBV毒株... 本研究使用分别扩增整个S1糖蛋白基因 (引物A)和S1糖蛋白基因N_端高变区Ⅰ (引物B)的 2对引物对 3个IBV标准株M41、Connecticut、Arkansas及 5个地方分离株 (C60 ,D41A ,D41B ,A112 1,A1171)进行RT_PCR扩增。用引物A时 ,有 5个IBV毒株扩增到目的片段 (172 0bp) ;用引物B时 ,所有 8个IBV毒株均得到与预计大小相符的目的产物 (2 2 8bp)。对 172 0bp的PCR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进行酶切 ,结果得出 3个不同的RFLP图谱 ,其中M41、Connecticut、D41B具有相同的HaeⅢ酶切图谱。Arkansas和D41A则分别具有互不相同的图谱 ;对 2 2 8bp的PCR产物进行DdeⅠ、RsaⅠ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根据它们的RFLP图谱 ,8个IBV毒株可分为 5个基因型。综合 2对引物的PCR产物的RFLP分析结果 ,8个IBV毒株可分为 7个基因型 ,分型的结果与传统的血清学方法吻合。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和技术具有快速、简单、特异、灵敏等优点 ,为现场流行毒株的定型(基因型 /血清型 )及其S1基因变异的跟踪研究以及更有效防制传染性支气管炎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S1基因 转录多聚反应 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 分型
下载PDF
PDGF-D和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20
作者 赵林 张才全 +2 位作者 廖刚 龙结根 汤为学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05-1309,共5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PDGF-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组织中PDGF-D和VEGF蛋白的表达,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部分胃癌组织标本PDGF-D...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PDGF-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组织中PDGF-D和VEGF蛋白的表达,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部分胃癌组织标本PDGF-D和VEGFmRNA,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PDGF-D和VEGF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P<0.05);PDGF-D和VEGF的表达与胃癌的TNM分期、侵袭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DGF-D的表达还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PDGF-D和VEGF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PDGF-D和VEGF在胃癌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与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转录多聚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