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礼·仁·差等之爱与博爱
1
作者 董平 《新世纪图书馆》 CSSCI 2014年第12期76-82,共7页
由于孟子对墨子"兼爱"的批评,人们便通常认为儒家是讲"爱有差等"的,而既谓"爱有差等"即不是"博爱"。但事实上,如果儒家不讲博爱,则"泛爱众"之义为虚设,"博爱之谓仁"为无... 由于孟子对墨子"兼爱"的批评,人们便通常认为儒家是讲"爱有差等"的,而既谓"爱有差等"即不是"博爱"。但事实上,如果儒家不讲博爱,则"泛爱众"之义为虚设,"博爱之谓仁"为无稽。本文对"差等之爱"提出了全新诠释,且认为在"恕"的意义上,"差等之爱"即是通达于"博爱"的根本途径,"差等之爱"的最终境界,即是无限宏大的博爱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论语》礼 仁者 差等之爱
下载PDF
親親相隱與差等之愛——儒家倫理、政治及孝道擴展的結構
2
作者 岳賢雷 《诸子学刊》 2019年第1期1-13,共13页
儒家認爲,"親親相隱"並不破壞(否定)政治正義(所謂"直"),後者正是存在於以前者爲中心的差等結構之中,所謂"直在其中矣"。第一,差等原則才是真正符合正義的原則;第二,無差别原則包含在差等結構之中。差等... 儒家認爲,"親親相隱"並不破壞(否定)政治正義(所謂"直"),後者正是存在於以前者爲中心的差等結構之中,所謂"直在其中矣"。第一,差等原則才是真正符合正義的原則;第二,無差别原則包含在差等結構之中。差等之愛的結構即孝道擴展的結構,"親親相隱"的本質即在於退出政治領域,以保護親情倫理,因此不可能導致政治上的腐敗,其典型體現在孟子稱舜"竊負而逃"的思想實驗中。這個故事尤其能説明政治以倫理爲基礎,但正義絶非不重要,而是要由脱離事件相關人倫理關係的政治身份人來維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親親相隱 差等之 大義滅親 竊負而逃 倫理 政治正義
下载PDF
“差等之爱”与“博爱” 被引量:16
3
作者 董平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49,128,共10页
由于孟子对墨子"兼爱"的批评,人们通常认为儒家是讲"爱有差等"的,而既谓"爱有差等"即不是"博爱"。然如果儒家不讲博爱,则"泛爱众"之义为虚设,"博爱之谓仁"为无稽。本文鉴... 由于孟子对墨子"兼爱"的批评,人们通常认为儒家是讲"爱有差等"的,而既谓"爱有差等"即不是"博爱"。然如果儒家不讲博爱,则"泛爱众"之义为虚设,"博爱之谓仁"为无稽。本文鉴别出了"差等之爱"的二重内涵,提出了全新诠释,且认为在"恕"的意义上,"差等之爱"即是"仁"的不同实践境界,是通达于"博爱"的根本途径。"差等之爱"的最终境界,即是无限宏大的博爱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差等之爱
原文传递
平等与差等:师爱的抉择及其伦理依据
4
作者 卜玉华 《基础教育》 2010年第6期3-8,共6页
在现实生活中,教育时常需要处理“平等之爱”与“差等之爱”之间的冲突。“平等之爱”作为基本人权在今天民主化的生活中为人们所推崇,但在现实生活中它易把人性中丰富多彩的情感置于理性的压制之中;“差等之爱”虽顾及人的私人情谊... 在现实生活中,教育时常需要处理“平等之爱”与“差等之爱”之间的冲突。“平等之爱”作为基本人权在今天民主化的生活中为人们所推崇,但在现实生活中它易把人性中丰富多彩的情感置于理性的压制之中;“差等之爱”虽顾及人的私人情谊但存在着侵蚀社会平等和法律公正的危险,并有可能抑制公共精神的发育,尤其在教育中,差等之爱的处理更需慎重。为此,如何有效处理学生差异发展中弱者和优者的最大利益,我们应既吸纳亚里士多德、罗尔斯以及罗纳德·德沃金的方略,也应考虑诺丁斯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之爱 差等之爱 伦理依据
下载PDF
儒家仁爱观念的差等性问题探究——兼论仁爱与兼爱、博爱的区别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绪晶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4期88-96,共9页
与墨家的"兼爱"相比,儒家强调仁爱是一种"差等之爱"。对于"差等之爱",人们存在较多的歧义与误解。其实,儒家"差等之爱"并不违背普遍之爱,而是对普遍之爱的一种具体呈现,两者是"理一分殊&q... 与墨家的"兼爱"相比,儒家强调仁爱是一种"差等之爱"。对于"差等之爱",人们存在较多的歧义与误解。其实,儒家"差等之爱"并不违背普遍之爱,而是对普遍之爱的一种具体呈现,两者是"理一分殊"的关系。这里,"差等"并没有偏爱、权益不平等之义,而是基于人的自然情感和人伦差序立说的。具体说来,"差等之爱"可以从仁爱情感的自然生发次序的不同以及针对不同的对象具有不同的施爱的方式这两个向度上来理解。儒家的"差等之爱"与基督教的"博爱"并不矛盾,它们是基于不同的层面来论说的。儒家"差等之爱"强调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推己及人"的相互感通、相互理解的和谐友爱关系,为解决现代社会的道德与价值重建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等之爱
下载PDF
仁爱、兼爱与博爱--儒、墨伦理文化与基督教伦理文化比较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少恩 孙秀芳 田会轻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14,共5页
仁爱、兼爱与博爱分别作为轴心时期儒、墨、耶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三家思想在追求和平、注重践行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然而从其各自特性上分析,三家之爱在基本立足点、发生逻辑、爱的超越性等方面上又有各自独特之处。综合比较各自特... 仁爱、兼爱与博爱分别作为轴心时期儒、墨、耶思想体系的核心观念,三家思想在追求和平、注重践行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然而从其各自特性上分析,三家之爱在基本立足点、发生逻辑、爱的超越性等方面上又有各自独特之处。综合比较各自特点,我们应着重挖掘儒家仁爱的精髓,从本体与功夫和可行性方面探索"差等之爱"与"一体之仁"关系,证明儒家仁爱的宽博性,从而重新认识和定位儒家的仁爱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 差等之爱 宽博
下载PDF
《西铭》的宇宙论是宗法模式的吗?——何炳棣先生《西铭》解读献疑
7
作者 孙自磊 《天府新论》 2024年第1期24-33,共10页
已故史学家何炳棣先生认定《西铭》的宇宙本体论是宗法模式的,否定其有博爱或平等观念。何先生对《西铭》后半段的解释偏离了《西铭》的主旨与方向,把程朱理一分殊的诠释判定为否定博爱与平等,实属重大误解。张载在政治社会思想上主张... 已故史学家何炳棣先生认定《西铭》的宇宙本体论是宗法模式的,否定其有博爱或平等观念。何先生对《西铭》后半段的解释偏离了《西铭》的主旨与方向,把程朱理一分殊的诠释判定为否定博爱与平等,实属重大误解。张载在政治社会思想上主张宗法制,但不等于《西铭》的宇宙论也是宗法模式的,不能据此否定《西铭》具有博爱与平等观念。把博爱与差等之爱对立起来,对两种观念都极为有害。借助对若干博爱观念的讨论,重新肯定差等之爱之于博爱的重要性,突出差等之爱中厚薄之分的意义,具有较大理论价值。差等之爱是个人特殊义务的重要内容,否定特殊义务,对个人的道德生活与人生规划极为不利。当今应突出自由选择的特殊义务的重要性,而儒家传统所强调的血亲伦理,仍是特殊义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情感的“爱”不能成为命令的对象,却仍为“博爱”的核心。尽管不宜再把这种情感视作道德评价的对象,但这不意味着其是给定的。以《西铭》为代表的儒家工夫论,对培养真诚的一体之仁仍有其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铭》 差等之爱 特殊义务
下载PDF
论儒家仁爱思想在生态伦理应用中的困难
8
作者 雷爱民 《晋阳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60-67,共8页
仁爱被认为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仁爱思想中的"一体之仁"被引申和发挥较多。实际上儒家的仁爱思想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差等之爱",一个是"一体之仁",二者在生态伦理应用中会碰到... 仁爱被认为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仁爱思想中的"一体之仁"被引申和发挥较多。实际上儒家的仁爱思想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差等之爱",一个是"一体之仁",二者在生态伦理应用中会碰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它们与生态平等观、生态中心论等观念不相符合。强烈的家庭和血亲原则与人类整体的优先倾向是传统儒家伦理的基本精神,其中仁爱思想的"一体之仁"观念也是在人伦秩序与人文世界中彰显,因此,生态伦理学要对儒家仁爱思想进行诠释就有其限度与难以绕过的原则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等之爱 一体之仁
下载PDF
中西方爱的伦理思想及其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金明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76-80,共5页
在中西方伦理思想中,“爱”都是一个十分核心的概念。差等之爱与平等之爱是中西方“爱”的伦理思想的明显差异。中国历史上的儒家的差等之爱,长期以来被国人奉为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并局限于五伦与三纲为基础的礼制框架内,从而使其无法... 在中西方伦理思想中,“爱”都是一个十分核心的概念。差等之爱与平等之爱是中西方“爱”的伦理思想的明显差异。中国历史上的儒家的差等之爱,长期以来被国人奉为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并局限于五伦与三纲为基础的礼制框架内,从而使其无法跳出宗法血缘社会的羁縻。而在西方社会,关于平等之爱的思想总是与正义、平等、博爱、自由、法治等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并广泛渗透到以平等为其本质之一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系统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等之爱 等之爱 比较
下载PDF
儒家道德哲学中的“同然”与“差等”之辨——以孟子为中心的思考
10
作者 马越 《新经济》 2019年第12期82-87,共6页
儒家学说中的“同然”与“差等”之辨,体现了中国哲学对“普遍与特殊”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关注。“同然”是人心之共同基础,这背后指向对某种普遍人性的理解;“差等”则是指人们在现实实践层面上待人处事中所表现出的亲疏远近、先后次... 儒家学说中的“同然”与“差等”之辨,体现了中国哲学对“普遍与特殊”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关注。“同然”是人心之共同基础,这背后指向对某种普遍人性的理解;“差等”则是指人们在现实实践层面上待人处事中所表现出的亲疏远近、先后次序之分,这种差异性与后天的经验规定相关联。“同然”与“差等”这对范畴在孟学之中的统一可用“性体推用”之说来概括,论证“推用”之所以成立的关键处在于对斯洛特“共情”理论的引入。天赋性善之四端心性为“体”,“亲亲、仁民、爱物”之推扩为“用”。性体为人心之所同然,推用为实践之差等序列。“同然”是“推用”外在显现的内在依据,“推用”是“同然”在现实实践中的必然落实方式。二者在“共情”能力的帮助下融情入理,实现统一。在现代的学术视野下,对“同然”与“差等”问题的反思和探讨,也将带给我们对自身传统文化与社会良性发展的更多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同然之爱 差等之爱 性体推用 共情
下载PDF
解构与重建:儒家生态伦理的困境及反思 被引量:3
11
作者 陆永胜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6-20,共5页
儒家生态理论思想对于传统儒家学说具有解构和重建的双重意义,这主要体现为:解构由天到人的德性生成模式,反向建构生态伦理的生生之德;解构"天"与"人"形上合一的模式,重建"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宇宙观;以... 儒家生态理论思想对于传统儒家学说具有解构和重建的双重意义,这主要体现为:解构由天到人的德性生成模式,反向建构生态伦理的生生之德;解构"天"与"人"形上合一的模式,重建"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宇宙观;以差等之爱建构有限度的一体之仁观,解构"仁"与"欲"的现实紧张。儒家生态伦理的建构不是断章取义后的意义串联,对之保持反思是使其更具有理论逻辑性和实践意义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生态伦理 生生之德 天人合一 差等之爱 一体之仁
下载PDF
非儒和斥墨中的儒墨之同
12
作者 辛晓霞 向世陵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年第6期6-11,共6页
墨子"非儒",但所谓"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只是讥讽儒家在践履中不能真正贯彻这一原则,反因私爱而废尊卑。墨子所设定的和兼爱相对立的是巫马子唯"我"之爱的差等之爱,这与儒家所倡导的差等之爱截然不同。同... 墨子"非儒",但所谓"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只是讥讽儒家在践履中不能真正贯彻这一原则,反因私爱而废尊卑。墨子所设定的和兼爱相对立的是巫马子唯"我"之爱的差等之爱,这与儒家所倡导的差等之爱截然不同。同样,孟子虽然批评墨子的兼爱导致无父,是为禽兽,但孟子的着眼点不在于兼爱的爱一切人的层面,而是基于卫护儒家学派的地位和孔子道统的卫道之辩。儒墨俱道仁义,同倡爱人,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博爱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儒 斥墨 差等之爱 墨子
下载PDF
儒学一些基本观念的再理解
13
作者 董平 《国际儒学论丛》 2018年第1期96-108,242,共14页
第一,用'下学而上达'来概括儒家的一般思想,可能比'内圣外王'更可靠;第二,所谓的集体性恰好是通过个体性的自觉张扬来获得体现的;第三,关于宗法制,正是从孔夫子开始,儒家恰好表达了一种要超越宗法的卓越努力,对于个体... 第一,用'下学而上达'来概括儒家的一般思想,可能比'内圣外王'更可靠;第二,所谓的集体性恰好是通过个体性的自觉张扬来获得体现的;第三,关于宗法制,正是从孔夫子开始,儒家恰好表达了一种要超越宗法的卓越努力,对于个体自我的突破,对于血亲伦理的突破,对于宗法本身的突破,然才有可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第四,在儒家思想当中,实际是以差等之爱为基础或者说为手段,而最终导向博爱;第五,礼是高于法制的,它既包含法制,也高于法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圣外王 个体性 宗法制 差等之爱 礼制
下载PDF
试析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原因及其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晔 《作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X期166-167,共2页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精神之一,"孝文化"不仅仅存在于儒家理论思想中,而且具有一定的原发性和综合性,同时"孝文化"也存在于西方思想文化中。本文选取了《论语》与《圣经》两部具有"孝文化...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精神之一,"孝文化"不仅仅存在于儒家理论思想中,而且具有一定的原发性和综合性,同时"孝文化"也存在于西方思想文化中。本文选取了《论语》与《圣经》两部具有"孝文化"代表性的名著进行研究,首先对中西方"孝文化"的内容进行比较,然后对中西方"孝文化"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最后从各个角度分析了中西方"孝文化"各自的局限性以及二者差异的社会影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文化 差等之爱 家庭本位
原文传递
儒家仁爱思想在生态伦理应用中的困难
15
作者 雷爱民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7年第6期149-150,共2页
在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当中,仁爱思想中的“一体之仁”被引申和发挥较多。实际上儒家的仁爱思想还包含另一个侧面,即“差等之爱”。所谓“差等之爱”指仁爱在具体表现时不是没有区分,也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有轻重缓急、先后本末之分。由于儒... 在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当中,仁爱思想中的“一体之仁”被引申和发挥较多。实际上儒家的仁爱思想还包含另一个侧面,即“差等之爱”。所谓“差等之爱”指仁爱在具体表现时不是没有区分,也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有轻重缓急、先后本末之分。由于儒家的“差等之爱”原则从血亲人伦关系开始,因此,它根本上不能与生态伦理学上所倡导的生态平等主义相混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 差等之爱 生态伦理学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 人伦关系 一体之仁 平等主义 本末
原文传递
儒家与道德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世英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33,共17页
本文就道德的根源问题,探讨了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发展过程:从孔子的“孝悌———为仁之本”经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之端”到宋明道学家的“万物一体”之“仁”,是一个逐步明确的以“万物一体”为道德的本体论根源的思想发展过程,也是... 本文就道德的根源问题,探讨了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发展过程:从孔子的“孝悌———为仁之本”经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之端”到宋明道学家的“万物一体”之“仁”,是一个逐步明确的以“万物一体”为道德的本体论根源的思想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突破以血缘亲情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转向博爱精神的过程。但宋明道学一直到王阳明,都没有达到近代的人人平等享有基本权利的思想水平,关键在于儒家的“存天理,去人欲”的旧观念。作者主张把宋明道学的“万物一体”观与叶适、李贽、戴震的重功利、重情欲的思想结合起来,并参考西方近代的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建立一种新型的“万物一体”的伦理道德观,这种道德观既主张在维护人的生存基本权利面前人人平等,又承认差等之爱存在一定的空间。作者最后希望人皆能扩大“一体同类感”的范围和广度,为整个人类世界走向“和而不同”的大同局面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奠定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等之爱 等之爱 万物一体 同类感
原文传递
经典与时代——关于“父子相隐”的争议与反思
17
作者 华军 杨猛 《社会科学文摘》 2019年第8期25-27,共3页
'父子相隐'之道关于'父子相隐',《论语·子路》有如下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结合原文可见,叶公言'... '父子相隐'之道关于'父子相隐',《论语·子路》有如下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结合原文可见,叶公言'直'在于讲述治下之民能够遵行法则而不顾亲情,体现了法则至上的原则;孔子言'直'重在'父子相隐',体现了自然直情至上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子相隐 亲亲互隐 差等之爱
原文传递
从先秦儒家道德价值思想看当代中国人的道德危机
18
作者 戴曦 《前沿》 2013年第22期51-52,共2页
现代社会日趋多元化,中国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很多道德滑坡现象。清末民初的大思想家章太炎曾说过:"道德衰之,诚亡国灭种之根基"。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共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方面。先秦儒家的... 现代社会日趋多元化,中国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很多道德滑坡现象。清末民初的大思想家章太炎曾说过:"道德衰之,诚亡国灭种之根基"。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共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方面。先秦儒家的道德思想对中国人的道德取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儒家的仁、忠恕之道、修身、差等之爱等道德价值思想出发,阐述了儒家道德价值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有利和不利影响。通过梳理、分析先秦儒家道德价值思想,为解决现代社会出现的时弊提供路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社会 先秦儒家 道德价值 差等之爱
原文传递
儒学现代转型的情理进路
19
作者 胡骄键 《社会科学文摘》 2020年第1期14-16,共3页
传统儒家哲学的现代转型实际上存在两条进路。一条是熊十力开创的,由牟宗三等现代新儒家继承与发扬的道德心性进路;另一条是冯友兰开创的,经蒙培元推阐,到黄玉顺"生活儒学"思想体系才取得集大成形态的"情理"进路。... 传统儒家哲学的现代转型实际上存在两条进路。一条是熊十力开创的,由牟宗三等现代新儒家继承与发扬的道德心性进路;另一条是冯友兰开创的,经蒙培元推阐,到黄玉顺"生活儒学"思想体系才取得集大成形态的"情理"进路。对于前者,学术界大多无异议。但对于后者的认识,人们大多囿于冯友兰《新理学》之"理",而忽视了"新理学"思想体系里"情"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之仁 本源性 冯友兰 黄玉顺 现代转型 差等之爱 情理合一 情理观 主体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