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巴塞利茨的绘画 |
甘霞明
|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
2014 |
1
|
|
2
|
从巴塞利茨看新表现主义在当代艺术中的位置 |
陈敏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3
|
告别与启程——乔治·巴塞利茨访谈 |
Tim sommer(德)
李黎阳(译)
|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4
|
吉奥尔格·巴塞利茨作品展纽约迈克尔·维尔纳画廊 |
绿雨
|
《世界美术》
|
2003 |
0 |
|
5
|
巴塞利茨VS米斯 |
刘松坤
|
《艺术当代》
|
2008 |
0 |
|
6
|
绘画作品的欣赏与审美 |
王国建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03 |
0 |
|
7
|
因自由而艺术——德国“自由艺术”的生发及其人文社会背景 |
杨起
|
《上海艺术家》
|
2015 |
1
|
|
8
|
形象和形象的涵义——图像学的反思(二) |
托马斯.马克艾韦斯
常宁生
邢莉
|
《艺苑(美术版)》
|
1991 |
0 |
|
9
|
状态之中──德国表现主义女画家多萝泰娅·莎萨尔 |
巩芸林
|
《美术之友》
|
2002 |
0 |
|
10
|
25年的变形——表现主义在中国 |
易英
|
《当代油画》
|
2012 |
2
|
|
11
|
大地优美而悲壮——读徐晓燕的画 |
邵大箴
|
《当代油画》
|
2015 |
0 |
|
12
|
周春芽的文人情怀 |
刘卓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3
|
主题与扩展——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侧记 |
易英
|
《世界美术》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14
|
浅谈绘画通觉 |
王洪义
|
《美苑》
CSSCI
|
1990 |
0 |
|
15
|
传统形态的回归——作为叙事方式的“新表现主义” |
樊林
|
《荣宝斋》
|
2010 |
0 |
|
16
|
历史图像与市场宠儿——当代展览与市场机制中的新表现主义 |
柯鹏
|
《荣宝斋》
|
2010 |
0 |
|
17
|
国际艺讯 |
|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8
|
博伊于斯之后的德国艺术 |
米歇尔.西尔霍尔茨
张红艳
|
《世界美术》
|
1993 |
0 |
|
19
|
世界各地 |
|
《世界美术》
|
1989 |
0 |
|
20
|
回到未来主义 |
罗曼.罗森贝尔
余丁
|
《世界美术》
|
199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