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统化”与“多元性”:观察秦汉魏晋巴蜀史的重要线索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民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31,共5页
在巴蜀这一族群复杂、文化多元的地区,其地域性差异的消除和共同性因素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和艰难的过程。地方社会"一统化"与"多元性"因素的激荡,构成秦汉魏晋巴蜀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明显特点。
关键词 一统 多元 秦汉魏晋 巴蜀史
下载PDF
邓少琴先生与巴蜀史研究
2
作者 林向 杨荣新 《四川文物》 2000年第5期54-56,共3页
关键词 邓少琴 巴蜀史研究 中国 四川 生平 研究成果
全文增补中
行旅与古史辨:顾颉刚的巴蜀史研究及其当代价值
3
作者 敬川 彭文斌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96-102,共7页
顾颉刚在抗战期间长期寓留成都、重庆之间,与四川各界互动频繁,同时顾颉刚也多次在四川开展考察与游历,这些经历促成了顾颉刚关于巴蜀史的研究;顾颉刚用“层累”史观进行的巴蜀古史研究从文献和史实层面分析巴蜀与中原的关系问题,批驳... 顾颉刚在抗战期间长期寓留成都、重庆之间,与四川各界互动频繁,同时顾颉刚也多次在四川开展考察与游历,这些经历促成了顾颉刚关于巴蜀史的研究;顾颉刚用“层累”史观进行的巴蜀古史研究从文献和史实层面分析巴蜀与中原的关系问题,批驳了古人建立的伪史系统;顾颉刚在巴蜀史志研究过程中所蕴含的批判精神,将文献记载与行旅考察的现实情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也值得今天巴蜀文献整理、巴蜀历史研究中传承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巴蜀史 层累
下载PDF
地方科技史的编撰模式探索——以巴蜀科技史研究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查有梁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3-199,共7页
《巴蜀文化通史》中有单独的一卷:巴蜀科技史卷。本文通过介绍巴蜀科技史卷的编写,从而一般地探索"地方科技史的编撰模式"。巴蜀科技史属于"地方科技史"。撰写科技史有三种模式:通史模式;学科模式;融合模式,即分科... 《巴蜀文化通史》中有单独的一卷:巴蜀科技史卷。本文通过介绍巴蜀科技史卷的编写,从而一般地探索"地方科技史的编撰模式"。巴蜀科技史属于"地方科技史"。撰写科技史有三种模式:通史模式;学科模式;融合模式,即分科(或分领域)通史模式。我们认为采用"融合模式"比较适合。具体论述了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子文化";巴蜀科学技术成就的内涵;巴蜀科技史有独特的世界意义;巴蜀科技史研究的现状。提出编撰地方科技史的模式探索与选择,指出我们的差距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科技 巴蜀科技 编撰模式
下载PDF
邓少琴先生与巴蜀史研究
5
作者 林向 《成都文物》 2000年第1期27-29,共3页
著名的历史学、博物馆学家邓少琴先生对于长江航运史、地方史志、川康金石、川康史地都有很深的造诣,关于巴蜀史研究尤为学术界称道。他的的钜著《巴史新探》、《巴史再探》、《巴史三探》、《蜀故新诠》,是我们治巴蜀史与巴蜀考古者... 著名的历史学、博物馆学家邓少琴先生对于长江航运史、地方史志、川康金石、川康史地都有很深的造诣,关于巴蜀史研究尤为学术界称道。他的的钜著《巴史新探》、《巴史再探》、《巴史三探》、《蜀故新诠》,是我们治巴蜀史与巴蜀考古者案头必备的重要文献之一,结集为《巴蜀史迹探索》,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在1983年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少琴 巴蜀史研究 中国 生平 研究 学术著作 学术精神
全文增补中
“楚子灭巴,巴子五人流入黔中”考──楚巴关系及廪君巴迁徒走向新认识 被引量:5
6
作者 田敏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39-43,共5页
首先对当代学者关于楚灭巴的五种观点以及“巴子五人流入黔中”即迁入今湘西玉溪地区的看法进行了分析、辩论,认为这些观点均与有关史料不符,难以成立。继而对黔中的来源、其最早地理及其地理涵义的演变作了考证,认为“巴子五人流入... 首先对当代学者关于楚灭巴的五种观点以及“巴子五人流入黔中”即迁入今湘西玉溪地区的看法进行了分析、辩论,认为这些观点均与有关史料不符,难以成立。继而对黔中的来源、其最早地理及其地理涵义的演变作了考证,认为“巴子五人流入黔中”是指巴族迁入了川东南乌江流域方黔中,“楚子灭巴”是指灭清江流域的廪君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徒 巴蜀史 巴族 楚族 禀君巴 楚巴关系 五溪 黔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