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罗家坝等川东考古遗址谈巴賨文化
被引量:
3
1
作者
彭金祥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7-150,共4页
达州宣汉罗家坝、重庆云阳李家坝、涪陵小田溪战国墓地、巫山双堰塘等川东几处考古遗址显示,巴人早就进入了农耕社会,玉器与礼器反映了其社会形态,巴賨文化也较为发达。先秦时期巴人处于部落酋长时代,其青铜器反映了它与中原文化的联系...
达州宣汉罗家坝、重庆云阳李家坝、涪陵小田溪战国墓地、巫山双堰塘等川东几处考古遗址显示,巴人早就进入了农耕社会,玉器与礼器反映了其社会形态,巴賨文化也较为发达。先秦时期巴人处于部落酋长时代,其青铜器反映了它与中原文化的联系;船形棺板痕迹则反映了其葬式。出土文物充分反映了巴賨民族尚武、喜好舞蹈、崇巫、尚酒、崇尚殉葬和船棺葬等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家坝
川东
考古遗址
巴賨
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扬雄赋“东有巴賨”考辨
被引量:
1
2
作者
何易展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72-78,共7页
巴賨关系研究涉及到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问题,关于巴賨关系的论见,目前歧说并杂。或有以賨与巴不同,各为二族之名,其亦多以扬雄《蜀都赋》"东有巴賨"为其张目。然究《蜀都赋》之文本,恐引者多为臆说绞词。今结合巴賨的文化生...
巴賨关系研究涉及到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问题,关于巴賨关系的论见,目前歧说并杂。或有以賨与巴不同,各为二族之名,其亦多以扬雄《蜀都赋》"东有巴賨"为其张目。然究《蜀都赋》之文本,恐引者多为臆说绞词。今结合巴賨的文化生成以及巴、賨的字源本义等诸问题,考源辨始,以期釐清巴賨关系及其文化源流,寻求文献理据的梳理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觅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文化
《蜀都赋》
巴賨
关系
文化生成
古音通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巴賨”到“巴中”——《蜀都赋》“巴賨”的语义结构与地理空间
3
作者
何易展
《励耘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75-97,共23页
扬雄《蜀都赋》语“东有巴賨”,左思《蜀都赋》谓“于东则左绵巴中”,其后宋人章樵将“巴賨”之地即注为“巴中”,首揭二者渊承。无论“巴寅”在赋中是作为地域概念还是部分学者所引证的族属性质,此皆需对赋中“巴”“寅”义指及其...
扬雄《蜀都赋》语“东有巴賨”,左思《蜀都赋》谓“于东则左绵巴中”,其后宋人章樵将“巴賨”之地即注为“巴中”,首揭二者渊承。无论“巴寅”在赋中是作为地域概念还是部分学者所引证的族属性质,此皆需对赋中“巴”“寅”义指及其二者之关系重新进行文史互证与再探讨。扬雄《蜀都赋》在今天文化学者的论著中不断被作为巴蜜关系史较早的理论源头加以阐释和诠读,但考已陈诸种观点,既缺乏文献理据的分析,更缺少从文化人类学视野进行解构与认知。兹析扬雄《蜀都赋》“巴賨”本义,考辨原始,或可厘清巴、寅关系及其文化生成等诸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都赋》
巴賨
巴中
义衍
古音通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巴賨文化
4
作者
杨铭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2022年第1期84-91,共8页
扬雄《蜀都赋》说“东有巴賨,绵恒百濮”,形象地指出了长江流域,尤其以嘉陵江流域最为集中的賨人分布态势。秦汉至南北朝,賨人迁徙频繁,影响颇巨,除了建国成汉以外,巴賨文化内涵丰富,诸如崇巫信道、巴歌渝舞、左语蛮俗、悬棺而葬、人虎...
扬雄《蜀都赋》说“东有巴賨,绵恒百濮”,形象地指出了长江流域,尤其以嘉陵江流域最为集中的賨人分布态势。秦汉至南北朝,賨人迁徙频繁,影响颇巨,除了建国成汉以外,巴賨文化内涵丰富,诸如崇巫信道、巴歌渝舞、左语蛮俗、悬棺而葬、人虎变幻,不一而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賨
崇巫信道
巴歌渝舞
左语蛮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扬雄《蜀都赋》“巴賨”考论
被引量:
1
5
作者
何易展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4-143,共10页
扬雄《蜀都赋》语"东有巴賨",引发了后来学者对"巴賨"关系的探讨,并不断被作为巴賨关系史较早的理论源头加以阐释和解读,但考述各种观点,尚存文献理据的不足,更缺乏从文化人类学视野进行的解释与认知。因此,倘若追...
扬雄《蜀都赋》语"东有巴賨",引发了后来学者对"巴賨"关系的探讨,并不断被作为巴賨关系史较早的理论源头加以阐释和解读,但考述各种观点,尚存文献理据的不足,更缺乏从文化人类学视野进行的解释与认知。因此,倘若追溯和辟清这一问题的原始,有必要从文学和文献学的角度对扬雄《蜀都赋》"巴賨"进行重新考释,辨析其本义,从而厘清巴、賨的文化生成以及巴、賨的字源本义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文化
《蜀都赋》
巴賨
关系
文化生成
古音通假
原文传递
题名
从罗家坝等川东考古遗址谈巴賨文化
被引量:
3
1
作者
彭金祥
机构
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系
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7-150,共4页
文摘
达州宣汉罗家坝、重庆云阳李家坝、涪陵小田溪战国墓地、巫山双堰塘等川东几处考古遗址显示,巴人早就进入了农耕社会,玉器与礼器反映了其社会形态,巴賨文化也较为发达。先秦时期巴人处于部落酋长时代,其青铜器反映了它与中原文化的联系;船形棺板痕迹则反映了其葬式。出土文物充分反映了巴賨民族尚武、喜好舞蹈、崇巫、尚酒、崇尚殉葬和船棺葬等文化特征。
关键词
罗家坝
川东
考古遗址
巴賨
文化
分类号
G12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扬雄赋“东有巴賨”考辨
被引量:
1
2
作者
何易展
机构
四川文理学院巴文化研究院
秦巴文化产业研究院
出处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72-78,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5BZW05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M552293)
四川省教育厅2017年科研创新团队项目(17TD0032)
文摘
巴賨关系研究涉及到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问题,关于巴賨关系的论见,目前歧说并杂。或有以賨与巴不同,各为二族之名,其亦多以扬雄《蜀都赋》"东有巴賨"为其张目。然究《蜀都赋》之文本,恐引者多为臆说绞词。今结合巴賨的文化生成以及巴、賨的字源本义等诸问题,考源辨始,以期釐清巴賨关系及其文化源流,寻求文献理据的梳理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觅合。
关键词
巴文化
《蜀都赋》
巴賨
关系
文化生成
古音通假
Keywords
Ba culture
Shudu Fu
relationship between Ba and Cong
culture generation
interchangeabilit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ound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巴賨”到“巴中”——《蜀都赋》“巴賨”的语义结构与地理空间
3
作者
何易展
机构
西南大学文学院
四川文理学院巴文化研究院
出处
《励耘学刊》
CSSCI
2017年第1期75-97,共23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先唐巴文化文献集成与研究”,项目编号:15BZW05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清代汉赋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M552293
文摘
扬雄《蜀都赋》语“东有巴賨”,左思《蜀都赋》谓“于东则左绵巴中”,其后宋人章樵将“巴賨”之地即注为“巴中”,首揭二者渊承。无论“巴寅”在赋中是作为地域概念还是部分学者所引证的族属性质,此皆需对赋中“巴”“寅”义指及其二者之关系重新进行文史互证与再探讨。扬雄《蜀都赋》在今天文化学者的论著中不断被作为巴蜜关系史较早的理论源头加以阐释和诠读,但考已陈诸种观点,既缺乏文献理据的分析,更缺少从文化人类学视野进行解构与认知。兹析扬雄《蜀都赋》“巴賨”本义,考辨原始,或可厘清巴、寅关系及其文化生成等诸问题。
关键词
《蜀都赋》
巴賨
巴中
义衍
古音通假
Keywords
Shu Du Fu
Ba Cong
Bazhong
meaning derivation
interchangeabilityof the ancient Chinese sound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巴賨文化
4
作者
杨铭
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出处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2022年第1期84-91,共8页
文摘
扬雄《蜀都赋》说“东有巴賨,绵恒百濮”,形象地指出了长江流域,尤其以嘉陵江流域最为集中的賨人分布态势。秦汉至南北朝,賨人迁徙频繁,影响颇巨,除了建国成汉以外,巴賨文化内涵丰富,诸如崇巫信道、巴歌渝舞、左语蛮俗、悬棺而葬、人虎变幻,不一而足。
关键词
巴賨
崇巫信道
巴歌渝舞
左语蛮俗
分类号
K23 [历史地理—中国史]
G127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扬雄《蜀都赋》“巴賨”考论
被引量:
1
5
作者
何易展
机构
四川文理学院巴文化研究院
出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4-143,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先唐巴文化文献集成与研究"(15BZW05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清代汉赋学研究"(2014M552293)
文摘
扬雄《蜀都赋》语"东有巴賨",引发了后来学者对"巴賨"关系的探讨,并不断被作为巴賨关系史较早的理论源头加以阐释和解读,但考述各种观点,尚存文献理据的不足,更缺乏从文化人类学视野进行的解释与认知。因此,倘若追溯和辟清这一问题的原始,有必要从文学和文献学的角度对扬雄《蜀都赋》"巴賨"进行重新考释,辨析其本义,从而厘清巴、賨的文化生成以及巴、賨的字源本义等问题。
关键词
巴文化
《蜀都赋》
巴賨
关系
文化生成
古音通假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罗家坝等川东考古遗址谈巴賨文化
彭金祥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扬雄赋“东有巴賨”考辨
何易展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从“巴賨”到“巴中”——《蜀都赋》“巴賨”的语义结构与地理空间
何易展
《励耘学刊》
CSSCI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巴賨文化
杨铭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扬雄《蜀都赋》“巴賨”考论
何易展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