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伦理视野中的市民公德建设 被引量:1
1
作者 韩承敏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6-79,共4页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城市伦理是站在城市的伦理纬度,来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在城市生活、城市发展、城市管理中所遇到的社会道德问题。城市居民的公德意识和道德水平是处理公共领域事务的重要因素,市民公德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的...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城市伦理是站在城市的伦理纬度,来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在城市生活、城市发展、城市管理中所遇到的社会道德问题。城市居民的公德意识和道德水平是处理公共领域事务的重要因素,市民公德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城市现代公共领域、有利于城市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有利于城市市民个体与城市共同体良性互动,有利于城市文化底蕴充分发挥作用,使城市独具特色。城市伦理视野中市民公德建设的五个途径是:提炼城市公共主流伦理、加强城市道德立法、突显城市器物与精神情境、优化城市舆论教育手段、使社区成为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开展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伦理 特征 市民公德 途径 城市发展 城市管理
下载PDF
论和谐城市与市民公德 被引量:1
2
作者 韩承敏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81-84,共4页
和谐城市应当是具有民主法治意识、公平正义意识、诚信友爱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安定有序并充满活力的。但目前中国城市中的公共生活领域与私人领域正在分离中,对公共性、公共生活领域与公德概念是模糊的,和谐城市的建设需要健康的... 和谐城市应当是具有民主法治意识、公平正义意识、诚信友爱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安定有序并充满活力的。但目前中国城市中的公共生活领域与私人领域正在分离中,对公共性、公共生活领域与公德概念是模糊的,和谐城市的建设需要健康的公共空间,同时更需要有社会公德的引领,形成道德共契,由此,市民公德建设成为构建和谐城市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城市 内涵 公共生活领域 市民公德
下载PDF
国际旅游目的地视野下市民公德建设对策探析
3
作者 石红英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第3期75-77,共3页
社会公德建设是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提升乐山旅游城市的形象,有助于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基于乐山市民公德素质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国际旅游目的地视野下市民社会公德建设的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市民公德建... 社会公德建设是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提升乐山旅游城市的形象,有助于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基于乐山市民公德素质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国际旅游目的地视野下市民社会公德建设的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市民公德建设,践行乐山精神、加强市民公德教育,制定乐山市民公约、加强法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旅游目的地 市民公德 乐山精神
下载PDF
推进武汉市民公德意识建设研究报告
4
作者 《武汉市民公德意识调查与研究》课题组 林季杉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2014年第B12期327-333,共7页
一个地区的市民公德意识代表了公民道德风尚和文明素养境界,标志着一个地区的软实力,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自从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之后,理论界就武汉市民公德问题进行了发掘、整理和再认识。学者们或者从... 一个地区的市民公德意识代表了公民道德风尚和文明素养境界,标志着一个地区的软实力,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自从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之后,理论界就武汉市民公德问题进行了发掘、整理和再认识。学者们或者从政治学的角度讨论了公德与公共权力的二元互补,或者从社会学的角度讨论了公德对促进社会和谐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德意识 市民公德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武汉 2001年 文明素养 道德风尚 二元互补
下载PDF
The concept of Biirger in Kant's philosophy of law
5
作者 Han Shuif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年第4期19-32,共14页
The concept of Burger (citizen) lies at the heart of Kant's philosophy of law, where it appears in three contexts. Correspondingly, we can distinguish three different senses of the concept: generic, specific and u... The concept of Burger (citizen) lies at the heart of Kant's philosophy of law, where it appears in three contexts. Correspondingly, we can distinguish three different senses of the concept: generic, specific and universal. Re-interpretation of these three senses of the concept enables us to clarify ambiguities and show how this concept has evolved theoretically and how its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universality, construction and coercion should be understood. On the basis of Max Weber's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s of city dweller and citizen, we show the socio-historical origins of the Kantian concept of Biirger.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mechanism for this term's evolution from the sense of "city dweller" to the sense of "citizen" is the universalization of rights. "Citizen" represents a mode of existenc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Recht (law or right) that man himself has constru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ntian philosophy of law Recht city dweller CITIZEN CONTEX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