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市民社会与共同体——基于《穆勒评注》的文本研究
1
作者 李斌 王欣欣 《肇庆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3-68,共6页
本文基于《穆勒评注》的文本分析出发,首先阐述了马克思通过批判穆勒理论而形成的交往异化理论,揭露出了从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出发所反映出的人的类本质存在。之后,本文进一步阐述马克思想要通过交往异化理论所建立的新的市民社会理论,... 本文基于《穆勒评注》的文本分析出发,首先阐述了马克思通过批判穆勒理论而形成的交往异化理论,揭露出了从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出发所反映出的人的类本质存在。之后,本文进一步阐述马克思想要通过交往异化理论所建立的新的市民社会理论,是以异化等于劳动外化并发展为私人所有为线索的,其中包含着对于穆勒理论的最终驳斥。同时,《穆勒评注》还包含着从异化的类到异化的人的回归的一条隐线,揭露了原始共同体社会的存在。最终,本文得出结论,市民社会与共同体在马克思的视角看来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其中包含着从原始共同体到市民社会再到未来共同体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图,对我国目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勒评注》 市民社会 共同体 文本分析
下载PDF
从市民社会走向人类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视野
2
作者 张宜强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7,共8页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考察批判中指出,资本增殖逻辑深嵌于市民社会之中,导致市民社会成为虚假共同体的渊薮。当资本主义通过全球化将市民社会投射到世界范围时,其所造就的各种形式的共同体也只是形式不同的国际虚假共同体,其目的是以虚...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考察批判中指出,资本增殖逻辑深嵌于市民社会之中,导致市民社会成为虚假共同体的渊薮。当资本主义通过全球化将市民社会投射到世界范围时,其所造就的各种形式的共同体也只是形式不同的国际虚假共同体,其目的是以虚假共同体为中介,创造虚假共同利益,扩大掠夺范围,借机完成资本增殖目标。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延续了马克思站在全人类角度考察世界历史的逻辑理路,在世界普遍交往的现实中摆脱了资本主义以虚假共同体推进世界历史进程的范式,倡导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承接了从批判性揭露到建构性指明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践行了实现共同利益的承诺,澄明了其投身全球治理实践的合法性,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虚假共同体 市民社会 人类社会 世界历史
下载PDF
马克思对个体与共同体分裂的批判和超越——基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探析
3
作者 李娜 黄黎明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93-101,共9页
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是解剖共同体逻辑、探究个体与共同体分裂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从《德法年鉴》时期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批判开始,站在解放全人类的高度对两者进行了深刻分析与重新定义,作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 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是解剖共同体逻辑、探究个体与共同体分裂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从《德法年鉴》时期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批判开始,站在解放全人类的高度对两者进行了深刻分析与重新定义,作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阐明了“市民社会”是真实而异化的共同体,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中揭露出以“国家”为主要形式的政治共同体的虚幻本质和导致分裂的私有制根源。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马克思展开了共同体形态演进的逻辑分析,提出诉诸于人类解放的真正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是对个体与共同体分裂的超越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共同体 市民社会 国家 真正共同体
下载PDF
从社会共同体到政治共同体——市民社会理论视角下的《社会契约论》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垭梁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73-76,共4页
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只存在自然状态与政治状态的区分,也只有作为动物的人和作为政治公民的人不同。卢梭那里所谓的"社会状态"指的是政治状态。人在获得理性的同时通过缔结契约进入了政治状态,并脱离自然状态。从市民... 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只存在自然状态与政治状态的区分,也只有作为动物的人和作为政治公民的人不同。卢梭那里所谓的"社会状态"指的是政治状态。人在获得理性的同时通过缔结契约进入了政治状态,并脱离自然状态。从市民社会理论的角度看,卢梭显然跳过了社会状态从而又忽略了政治公民之外的人的身份——市民。也因此,在卢梭的理论中存有一些在他自身理论体系内无法自圆其说的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社会契约论 社会共同体 政治共同体
下载PDF
从本源共同体到现代市民社会——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产生史
5
作者 陈飞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8-83,99,共7页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为了澄清市民社会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回到人类历史的第一个阶段,详细考察了本源共同体的三种形式:亚细亚共同体、古典古代共同体、日耳曼共同体。在这三种形式中,马克思认为,只有日耳曼共同体才...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为了澄清市民社会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回到人类历史的第一个阶段,详细考察了本源共同体的三种形式:亚细亚共同体、古典古代共同体、日耳曼共同体。在这三种形式中,马克思认为,只有日耳曼共同体才蕴含着向市民社会过渡的可能性,其他两种共同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不可能自动进入现代市民社会。在本源共同体瓦解和现代市民社会产生的过程中,货币和资本起到了推动历史的"主动轮"作用,离开货币和资本我们无法真正理解现代市民社会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亚细亚共同体 古典古代共同体 日耳曼共同体
下载PDF
从共同体到市民社会——论恩格斯对共同体社会及其解体机制的探讨
6
作者 李永杰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21,共7页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探讨了古代共同体社会及其解体的机制。古代社会的共同体特征表现在:古代社会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古代社会以共有制为基础;古代社会分工很不发达;古代社会按照习俗、惯例生活。...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探讨了古代共同体社会及其解体的机制。古代社会的共同体特征表现在:古代社会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古代社会以共有制为基础;古代社会分工很不发达;古代社会按照习俗、惯例生活。古代共同体的解体机制表现在:分工、商品交换等因素促使共同体开始解体,社会开始由血缘共同体转变为地区共同体。总体来说,共同体解体(走向市民社会)的逻辑是:从共同体本位到个体本位;社会结构从浑然一体到结构分化;从人的依赖性到物的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市民社会 恩格斯 解体机制
下载PDF
从共同体走向社会——流动人口的市民化研究
7
作者 丛囡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24-25,共2页
流动人口在从农村共同体向城市社会转移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吸纳和社会拒入的悖论而落入到了从农村到社会的断裂,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流动人口通过沉淀完成城市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而要通过制度改革和法律保护为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在从农村共同体向城市社会转移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吸纳和社会拒入的悖论而落入到了从农村到社会的断裂,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流动人口通过沉淀完成城市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而要通过制度改革和法律保护为流动人口市民化创造良好的外在条件;同时流动人口也要主动地提升素质,认同市民角色,重建关系网络,以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共同体 社会 市民
下载PDF
共同体、市民社会与国家——西方思想史中的马克思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文堂 《理论视野》 CSSCI 2013年第9期16-17,共2页
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首先概念上来说,要理解西方的“社会”和“国家”,就遇到了语言上的障碍,遇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别。费孝通先生等一群燕京大学生当年在翻译来访的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的一个句子Communityisnotsociety时,遇到了... 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首先概念上来说,要理解西方的“社会”和“国家”,就遇到了语言上的障碍,遇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别。费孝通先生等一群燕京大学生当年在翻译来访的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的一个句子Communityisnotsociety时,遇到了很大困惑,因为从梁启超以来,这两个概念一般都未加区别而译成了“社会”,他们考虑来考虑去,最后将community译成了“社区”。但是尽管这样,中文中仍看不出滕尼斯意义上的本质差别,因为两者都带有一个“社”字,这是一个核心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与国家 西方思想史 共同体 马克思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市民 文化差别 社会学家
下载PDF
从马克思本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兼谈日本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思考 被引量:2
9
作者 丁瑞媛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第1期4-9,共6页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市民社会异化本质的批判,强调“自由人联合体”才是人类社会真正的共同体。日本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注重回归马克思的原初语境,提出市民社会与共同体两种历史存在形式之...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市民社会异化本质的批判,强调“自由人联合体”才是人类社会真正的共同体。日本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注重回归马克思的原初语境,提出市民社会与共同体两种历史存在形式之间的对立是市民社会理论批判的前提,主张通过“共同体→市民社会→社会主义”的逻辑来理解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延长线上的丰富与发展。本文从马克思提出的本源共同体三种形式谈起,聚焦日本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新解读,从而进一步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共同体 市民社会 人类命运共同体 日本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雇佣劳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历史性演化
10
作者 王东升 《经济研究参考》 1998年第26期17-22,共6页
社会主义的任何理论问题最终都要经受实践的考验,各个层面上的、科学的理论认识也要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完善,其中就包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雇佣劳动和劳动力商品有无存在的必然性等问题。现在的问题,已不是在理论上继续否认雇佣劳动和... 社会主义的任何理论问题最终都要经受实践的考验,各个层面上的、科学的理论认识也要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完善,其中就包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雇佣劳动和劳动力商品有无存在的必然性等问题。现在的问题,已不是在理论上继续否认雇佣劳动和劳动力商品化这一事实的存在,而应是在理论上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科学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雇佣劳动 劳动力商品 劳动 生产资料 劳动力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直接结合 受雇 共同体 剩余价值
下载PDF
从共同体到市民社会——雇佣劳动发生史的政治哲学解读 被引量:8
11
作者 田毅松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9-75,共7页
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中,马克思集中讨论了三种共同体形式。结合文本不难发现,马克思讨论共同体诸形式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之一——雇佣劳动的产生或劳动者自由身份的确立问题。因此,以自由为主要特征... 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中,马克思集中讨论了三种共同体形式。结合文本不难发现,马克思讨论共同体诸形式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之一——雇佣劳动的产生或劳动者自由身份的确立问题。因此,以自由为主要特征的雇佣劳动的发生史是理解从共同体向市民社会发展的核心,而生产力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则是共同体解体和市民社会确立的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共同体雇佣劳动 自由身份
原文传递
重述法治社会的形成及其特点——兼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如何可能 被引量:14
12
作者 林喆 《金陵法律评论》 2002年第2期3-15,共13页
亚里士多德确立了西方古典法治理念的法律至上、正义、法律中立、平等、民主和中庸的原则。市民社会和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存在是西方法治社会存在的前提。中国的法治之路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西方。“依法治国”的推行,从一开始便表现出“... 亚里士多德确立了西方古典法治理念的法律至上、正义、法律中立、平等、民主和中庸的原则。市民社会和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存在是西方法治社会存在的前提。中国的法治之路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西方。“依法治国”的推行,从一开始便表现出“依规治国”的强势劲头。执政党以“法治国”作为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更多地强调的是一种执政方式的转变。国家成为建构“法治国”的主体和主要推动力量,以及突现道德的治国功能,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特色。在当今中国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不可能通过如西方社会那样的方式从市民社会的土壤中逐渐地生长出来,而更可能通过政府或半政府行为促成。目前所需要建构的应当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精神或理念——“职业认同”,其内容应当以现代法治精神和法治原则为基础。“职业认同”无法通过行政的方式构建,其自然生长的过程将是漫长的,且依附着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职业共同体 “依法治国” 法治社会 市民社会 “政治文明” 西方法 执政方式 执政党 法律至上 法治原则
下载PDF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演进逻辑 被引量:7
13
作者 胡寅寅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4-27,共4页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研究以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为起点,通过对市民社会既积极又消极的双重特征的分析与考察,马克思建立了由市民社会过渡到真正的共同体的理论演进逻辑。在特殊利益...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研究以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为起点,通过对市民社会既积极又消极的双重特征的分析与考察,马克思建立了由市民社会过渡到真正的共同体的理论演进逻辑。在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逐步一致和人的本质理论逐步展开的双重逻辑推动下,共同体必然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遵循这样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逻辑,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演进的最终归宿必然指向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共同体 市民社会 真正的共同体
下载PDF
马克思早期政治共同体思想中的国家治理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邵发军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35,共6页
马克思在批判近代自由主义国家观的前提下,赋予了国家政治共同体的身份,从而提出了政治共同体建构的现代政治价值原则,在这一基础上,马克思早期政治共同体思想中的国家治理理论得以彰显。从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 马克思在批判近代自由主义国家观的前提下,赋予了国家政治共同体的身份,从而提出了政治共同体建构的现代政治价值原则,在这一基础上,马克思早期政治共同体思想中的国家治理理论得以彰显。从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视角来看,马克思早期政治共同体思想中的国家治理理论,在政治共同体与法律、政治共同体与市民社会和政治共同体与意识形态三大关系方面,为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提供了政治价值论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市民社会 政治共同体 国家治理
下载PDF
市民意识与现代社会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冠增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9期63-66,共4页
以往,人们认为所谓的现代化就是西方化(Westernization)和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这当然是过高地评价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忽视了东方文化中积极、合理的因素;不过,东方的传统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和否定了西方社会中优良的东西。... 以往,人们认为所谓的现代化就是西方化(Westernization)和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这当然是过高地评价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忽视了东方文化中积极、合理的因素;不过,东方的传统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排斥和否定了西方社会中优良的东西。比如对市民意识,我们今天也未必就有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阶级 古代城市 西方社会 市民社会 市民意识 现代社会 城市共同体 传统思想 中世纪 西方化
下载PDF
古典市民社会理念的历史流变及其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佃来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7-623,共7页
在市民社会理论史上,古典市民社会理论传统是由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开创并加以发展的。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创构,古典市民社会理念主要反映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现实,因此直接体现为古希腊、古罗马思想的主流。但在尔后的文化长河中,... 在市民社会理论史上,古典市民社会理论传统是由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开创并加以发展的。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创构,古典市民社会理念主要反映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现实,因此直接体现为古希腊、古罗马思想的主流。但在尔后的文化长河中,它仍然作为一种支配性话语而起作用,影响到中世纪、近代乃至当代思想家的学术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市民社会理念 亚里士多德 西塞罗 政治共同体 阿伦特
下载PDF
市民社会: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主题 被引量:6
17
作者 高峰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41-45,共5页
社会学究竟以什么作为研究对象,这还是个远未澄明的问题。本文以华勒斯坦关于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界线为依据,从学科共同体和社会结构分化等角度论证市民社会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主题的合理性;从"市民社会"概念含义的演变界... 社会学究竟以什么作为研究对象,这还是个远未澄明的问题。本文以华勒斯坦关于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界线为依据,从学科共同体和社会结构分化等角度论证市民社会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主题的合理性;从"市民社会"概念含义的演变界定其当下的社会学意义以及市民社会对当代中国社会的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社会 市民社会 研究主题 学科共同体 社会结构分化
下载PDF
“新唯物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根基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同舫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7,共13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蕴深厚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根基。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以“人类社会”为立脚点,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逻辑起点的转变、从经验直观到唯物辩证思维方式的革新以及从虚假的共同体到真正的共同体现实归...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蕴深厚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根基。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以“人类社会”为立脚点,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逻辑起点的转变、从经验直观到唯物辩证思维方式的革新以及从虚假的共同体到真正的共同体现实归宿的转变。“市民社会”依附于私有制实现与资产阶级的“合谋”,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无序扩张,导致世界秩序结构的总体失衡。从新唯物主义这一哲学根基出发,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立足“人类社会”,彰显出新唯物主义力求改变世界的理论特质,超越了以私人利益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解释原则,走向契合人类交往本质并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了新唯物主义理论逻辑与现代文明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市民社会 人类社会 哲学根基
下载PDF
市民社会的文化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新生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6-109,共4页
现代社会是一个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相互分离而又良性互动的结构体 ,在这个结构体中 ,市民社会是基础性的领域。市民社会是个人的特殊性得到充分表现的世界 ,因此 ,市民社会的文化是一种高扬个体主体性的文化 ,它所努力创造的是一个表现... 现代社会是一个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相互分离而又良性互动的结构体 ,在这个结构体中 ,市民社会是基础性的领域。市民社会是个人的特殊性得到充分表现的世界 ,因此 ,市民社会的文化是一种高扬个体主体性的文化 ,它所努力创造的是一个表现个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存价值的观念世界。市民社会的文化既不同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价值统一性 ,也不同于国家意识形态所欲求的思想一致性 ,而是试图在多元价值目标并存的前提条件下 ,达致社会生活的公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社会共同体 个人 文化
下载PDF
查尔斯·泰勒共同体概念的生存论考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韩升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76-79,共4页
查尔斯·泰勒是当代西方共同体主义政治哲学的代表人物。泰勒的共同体概念是对近代以来共同体意义失落的忧思,是对文化多元主义时代之承认要求的高度关注,是对人类和谐政治生活的积极筹划。对泰勒的共同体概念进行生存论考察有助于... 查尔斯·泰勒是当代西方共同体主义政治哲学的代表人物。泰勒的共同体概念是对近代以来共同体意义失落的忧思,是对文化多元主义时代之承认要求的高度关注,是对人类和谐政治生活的积极筹划。对泰勒的共同体概念进行生存论考察有助于我们反省日益原子化的现代生活以在理性而冷静的践行中走向美好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尔斯·泰勒 共同体 现代性 承认 市民社会 公共领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