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马伦贝格病毒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来华 郑小龙 +8 位作者 王群 肖西志 邓明俊 魏乃林 于红光 辛学谦 孙涛 赵玉然 王宫璞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5-179,共5页
施马伦贝格病毒病(Schmallenberg virus,SBV)是一种新发现的动物传染病,因于2011年底在德国施马伦贝格镇首次发现而临时得名,随后蔓延于西欧(包括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卢森堡、西班牙、英国和丹麦),并分别在奥地利、波兰... 施马伦贝格病毒病(Schmallenberg virus,SBV)是一种新发现的动物传染病,因于2011年底在德国施马伦贝格镇首次发现而临时得名,随后蔓延于西欧(包括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卢森堡、西班牙、英国和丹麦),并分别在奥地利、波兰、瑞典和芬兰等国的牛、山羊、绵羊中检测到抗体。遗传分析显示该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正布尼亚病毒属(Orthobunyavirus)西姆布血清群病毒(Simbu serogroup viruses)的亲缘关系最密切,西姆布血清群病毒是已知的反刍动物病原,可通过节肢动物媒介(蚊、蠓)传播。施马伦贝格病毒病有2种不同的临床症状:成年牛出现短暂轻微/温和的病症(产奶量减少、发热、腹泻)和新生哺乳动物(牛、羊)死产和先天缺陷。因为同群类似的病毒不是人畜共患病病原,也无该病毒致人发病的证据,但现阶段尚不能完全排除。尽管目前没有特效的药物和疫苗,但因已有类似病毒(赤羽病)的疫苗,疫苗接种应是控制该病的可能选项。因施马伦贝格病毒是一种新发现的病毒,许多方面尚不清楚,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马伦贝格病毒 布尼亚病毒属西姆布血清群病毒 反刍动物 节肢动物媒介
下载PDF
无锡市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许祝平 钱燕华 +3 位作者 施超 谭文文 周建刚 喻荣彬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目的对无锡市人群、动物及节肢类虫媒生物新布尼亚病毒感染情况,分析感染谱、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控制疫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调查病例,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 目的对无锡市人群、动物及节肢类虫媒生物新布尼亚病毒感染情况,分析感染谱、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控制疫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调查病例,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总抗体,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进行病原学诊断。结果 2010-2011年,共调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疑似病例66例,疑似病例确诊阳性率为7.58%,确诊病例病死率为60.00%(3/5)。一般人群总抗体阳性率为0.23%(2/866);家畜类动物337只,抗体阳性率为2.08%,阳性率较高的动物为鹅(33.33%)、羊(6.76%)和鸡(0.67%);野生类动物115只,抗体阳性率为1.74%,阳性率较高的动物为鼠(2.13%)。节肢类虫媒生物中未发现核酸检测阳性者。结论初步确认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谱包括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包括轻症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该病可能为人畜共患病,可能宿主动物为鼠、羊和鸡;年龄偏大和生活在丘陵地区可能是SFTS发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属 病毒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新疆艾比湖布尼亚病毒的分离与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3
3
作者 刘然 张桂林 +6 位作者 孙响 郑重 刘晓明 赵焱 刘栓奎 党荣理 赵彤言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39-942,共4页
目的 发现新疆艾比湖地区潜在流行的蚊媒病毒.方法 采用接种敏感宿主细胞法分离培养病毒;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和序列聚类分析对病毒株种属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从当地优势蚊种凶小库蚊(36.6%)中分离获得一株引起BHK-21细胞病变的... 目的 发现新疆艾比湖地区潜在流行的蚊媒病毒.方法 采用接种敏感宿主细胞法分离培养病毒;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和序列聚类分析对病毒株种属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从当地优势蚊种凶小库蚊(36.6%)中分离获得一株引起BHK-21细胞病变的病毒,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该病毒属于布尼亚科正布尼亚属(Orthobunyavirus,Bunyaviridae)成员,暂定名为艾比湖布尼亚病毒.RT-PCR扩增进一步获得长为651 bp和980 bp的病毒基因组S、M节段的部分序列,对上述序列的比对分析显示艾比湖布尼亚病毒与分离自南非的Germiston布尼亚病毒同源关系最为接近,S节段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似然率分别为90.6%和95.0%.M节段变异性高,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似然率仅为78.6%和86.1%.结论 艾比湖布尼亚病毒是国内新发现的一株蚊媒布尼亚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属 蚊媒病毒 凶小库蚊 艾比湖湿地
原文传递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和斑疹伤寒临床特征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苏倩 李旭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85-585,589,共2页
新型布尼亚病毒和立克次体感染均可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现对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和斑疹伤寒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将2011年5~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收治的14例新型布尼亚... 新型布尼亚病毒和立克次体感染均可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现对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病例和斑疹伤寒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将2011年5~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收治的14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者和8例斑疹伤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40~81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布尼亚病毒属 斑疹伤寒
原文传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诊断方法的比较与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程宁宁 杜燕华 +4 位作者 黄学勇 李懿 赵伊珂 马红霞 许汴利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2期210-214,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诊断中的结果差异,为快速、准确诊断新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河南省SFTS专项监测系统收集的158例SFTS患者的急性期血清标本,分别应用Real-time PCR和... 目的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诊断中的结果差异,为快速、准确诊断新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河南省SFTS专项监测系统收集的158例SFTS患者的急性期血清标本,分别应用Real-time 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Ig M法进行检测;选取其中有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的109对标本,应用ELISA-Ig M和ELISA-Ig G法进行检测。比较3种方法对SFTS阳性检出率的差异,同时分析采血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 158例SFTS患者的急性期血清标本,Real-time PCR的阳性检出率(76.58%)高于ELISA-Ig M(4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13,P<0.05);109例有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的病例,ELISA-Ig G的阳性检出率(75.23%)与Real-time PCR的阳性检出率(72.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P>0.05);无论在急性期还是恢复期,Ig M抗体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Ig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1.68和6.25,均P<0.05);随着采血时间的延长,Ig M和Ig G抗体的阳性检出率均有增加的趋势(Z分别为6.42和10.08,均P<0.05)。结论 Real-time PCR法适用于SFTS病例的早期诊断,ELISA-Ig G法适用于SFTS恢复期标本的检测,ELISA-Ig M法可作为一种辅助方法指导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属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REAL-TIMEPCR IGM IgG
下载PDF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利群 王荃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64-66,共3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feverwiththrombocytopeniasyndrome,SFTS)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feverwiththrom.bocytopeniasyndromebuyavirus,SFTSV)感染人体所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feverwiththrombocytopeniasyndrome,SFTS)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feverwiththrom.bocytopeniasyndromebuyavirus,SFTSV)感染人体所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新发传染病。2006年,我国河南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humangranulocyticanaplasmosis,HGA)后,安徽、湖北、山东等其他省份陆续有疑似病例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尼亚病毒属 发热 血小板减少
下载PDF
新发现的动物传染病——施马伦贝格病 被引量:2
7
作者 胡德刚 高彦生 +1 位作者 王冲 杨素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17-222,共6页
施马伦贝格病是2011年11月首次在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反刍动物中发现的,由布尼亚病毒科正布尼亚病毒属的新成员———施马伦贝格病毒引起的一种新发动物传染病,主要危害绵羊、牛、山羊和野牛。作者对新近发现的施马伦贝格病的发... 施马伦贝格病是2011年11月首次在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反刍动物中发现的,由布尼亚病毒科正布尼亚病毒属的新成员———施马伦贝格病毒引起的一种新发动物传染病,主要危害绵羊、牛、山羊和野牛。作者对新近发现的施马伦贝格病的发生历史、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变化、诊断方法等作一综述。在欧洲施马伦贝格病疫情蔓延迅速,严重危害反刍动物健康,威胁畜牧业生产安全,已经引起欧盟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中国是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与贸易大国,且中欧农产品贸易往来频繁,应保持高度警惕性,适时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严防这种新发动物传染病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马伦贝格病 施马伦贝格病毒 布尼亚病毒 布尼亚病毒属 动物传染病 新发疾病
下载PDF
奉贤地区奶牛赤羽病血清学的调查 被引量:1
8
作者 顾晓 瞿慧 +1 位作者 刘淡宁 李东尧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6年第3期118-118,共1页
赤羽病又名阿卡斑病,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正布尼亚病毒属辛波病毒群的赤羽病病毒所引起的牛、绵羊和山羊的一种多形性虫媒传染病。以流产、早产、死胎、胎儿畸形、木乃伊、新生胎儿发生关节弯曲积水性无脑综合征(简称AH综合征)为特征的... 赤羽病又名阿卡斑病,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正布尼亚病毒属辛波病毒群的赤羽病病毒所引起的牛、绵羊和山羊的一种多形性虫媒传染病。以流产、早产、死胎、胎儿畸形、木乃伊、新生胎儿发生关节弯曲积水性无脑综合征(简称AH综合征)为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1-2]。该病为虫媒性传染病,传播媒介为吸血的蚊、库蠓等[3]。该病首次于1961年在日本群马县赤羽村发现此病,故而得名[4]。该病易发生在热带和温带,澳大利亚、南非、肯尼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羽病 布尼亚病毒属 阿卡斑病 布尼亚病毒 积水性无脑 病毒 绵羊和山羊 胎儿畸形 关节弯曲 库蠓
下载PDF
广东省阿卡斑病毒和OYAV的检测及分子特征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吴德 张欣 +5 位作者 张欢 谈琦琪 周惠琼 王环宇 梁国栋 宋铁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4-91,共8页
阿卡斑病毒(Akabane virus,AKV)和Oya病毒(Oya virus,OYAV)均属于泛布尼亚病毒科、正布尼亚病毒属的两种病毒,可引起动物疾病,目前广东省尚不清楚是否存在这两种病毒。为了解这两种病毒在广东省的存在状况及分子特征,2018年4月至7月,分... 阿卡斑病毒(Akabane virus,AKV)和Oya病毒(Oya virus,OYAV)均属于泛布尼亚病毒科、正布尼亚病毒属的两种病毒,可引起动物疾病,目前广东省尚不清楚是否存在这两种病毒。为了解这两种病毒在广东省的存在状况及分子特征,2018年4月至7月,分别在广东省的佛山、信宜、河源和阳江四个地市利用人诱法和诱蚊灯法采集吸血昆虫标本。采集的标本分类后,按20~50只/批,蠓虫按200~500只/批分装,液氮保存运输。标本破碎离心后,上清用于接种细胞和病毒核酸提取。Real-time RT-PCR检测AKV和OYAV阳性的样本用于S基因的扩增、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本次研究共采集各类吸血昆虫421批次,Real-time RT-PCR检测AKV阳性10份,均来自蠓虫标本,RT-PCR检测AKV阳性5份,其中4份成功测序;Real-time RT-PCR检测OYAV阳性15份,其中蠓虫13份、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各1份,RT-PCR检测OYAV阳性6份,其中4份成功测序。病毒分离结果均为阴性。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序列共分为5个血清群,本次研究的8条序列均位于Simbu群,其中4个新毒株与OYAV代表株NIV86209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可达96.87%,氨基酸同源性最高为100%;另外4株新病毒与AKV代表株GXLCH02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达98.60%,氨基酸同源性最高为99.57%。本研究结果揭示,AKV和OYAV在广东省的虫媒中分布广泛,主要以蠓虫分布为主,来自蠓虫中的新OYAV和AKV与其它媒介或宿主中的AKV和OYAV高度同源,未显示明显媒介差异的分子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卡斑病毒(AKV) Oya病毒(OYAV) 布尼亚病毒属 分子特征
原文传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赵海燕 孙静 +6 位作者 严晓敏 熊亚莉 黄睿 张勇扬 张昭萍 宋培新 吴超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临床特征及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动态观察40例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指标,比较存活组(33例)和死亡组(7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ALT、AST、CK、乳酸脱氢酶(LDH)、P...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临床特征及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动态观察40例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指标,比较存活组(33例)和死亡组(7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ALT、AST、CK、乳酸脱氢酶(LDH)、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在病程各时间点的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死亡危险因素采用单一变量分析。结果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APTT在病程第1~7天分别为56.40s和44.45s(Z=5.419,P=O.040),病程第8~10天分别为66.25s和36.85S(Z=10.112,P=0.009),病程第11~13天分别为(125.06±11.88)S和(33.44±6.50)S(t=45.760,P〈0.01)。病程第11~13天,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的ALT分别为(783.00±210.12)U/L和(137.33±89.59)U/L(t=7.989,P=0.016),AST分别为890U/L和99u/L(Z=60.248,P〈0.01),CK分别为2315u/L和314U/L(Z=122.065,P〈0.01),LDH分别为1075U/L和509U/L(Z=44.642,P〈0.01),PT分别为16S和11S(Z=7.917,P=0.031),TT分别为120S和20S(Z=1361.674,P〈0.01)。病程第11~13天是疾病进展的关键时期,患者的神志改变(OR=6.60,95%CI:2.94~14.80)、出血(OR=9.29,95%CI:1.48~58.47)、PT〉15s(OR=24.00,95%CI:1.99~289.60)、APTT〉70s(OR=42.67,95%CI:3.54~514.85)、TT〉120s(OR=0.14,95%CI:0.02~0.88)是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SFTS发病早期APTT、TT及PT升高且随病程进展呈进行性延长提示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属 死亡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