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首例输入性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病病例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陈朱云 谢汉国 +1 位作者 林耀莹 张山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8-390,共3页
目的分析和总结首例输入性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病病例的诊断、治疗过程,为输入性锥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吉氏染色显微镜下进行虫体观察,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发... 目的分析和总结首例输入性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病病例的诊断、治疗过程,为输入性锥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吉氏染色显微镜下进行虫体观察,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发热病人的外周血涂片检出锥虫,经基因扩增和测序,为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诊断为布氏罗得西亚非洲锥虫病;脑脊液检查未检出锥虫,且白细胞≤5mm3,判定为病程第一阶段,采用苏拉明抗锥虫治疗;疗程结束病人症状体征消失,多次复查血液,均未检出锥虫,痊愈出院。结论该例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病,应加强输入性寄生虫病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罗得西亚锥虫 输入性寄生虫病 病例分析
下载PDF
布氏锥虫伊氏亚种体外培养的研究——布氏锥虫伊氏亚种的纯净培养 被引量:10
2
作者 方元 聂海洋 +2 位作者 叶万祥 王元伦 黄福林 《中国兽医科技》 CSCD 1991年第5期5-8,共4页
用无细胞培养系统培养我国3株水牛源布氏锥虫伊氏亚种取得成功。从开始培养的第7天起,向虫数已很少且不增殖的培养物中逐日补种少量滋养层细胞系统培养的培养日龄相同的同株锥虫,于10~17天间逐步建立了适应于无细胞系统的锥虫群体。整... 用无细胞培养系统培养我国3株水牛源布氏锥虫伊氏亚种取得成功。从开始培养的第7天起,向虫数已很少且不增殖的培养物中逐日补种少量滋养层细胞系统培养的培养日龄相同的同株锥虫,于10~17天间逐步建立了适应于无细胞系统的锥虫群体。整个适应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一过性生长期、生长停滞期、初步适应期和完全适应期。至今已连续培养9个月,虫密度一般保持在1×10~6/ml左右,最高可达1.9×10~6/ml。锥虫在培养物内有规律地呈现岛屿状密集分布。长期培养的锥虫仍保持单一细长形态,具表面被膜、对小白鼠有致病力。对已适应于无细胞系统的锥虫,成功地进行了克隆、冻存、复苏后可直接继续培养。实验表明,培养液中2-ME和马血清的适宜浓度分别为0.3mmol和20%,添加0.1mmol次黄嘌呤可使虫密度增加约1倍。用烛罐可取代CO_2-培养箱。基础培养基贮存于-20℃,至少可使用76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虫 布氏锥虫 伊氏亚种 培养
下载PDF
布氏锥虫伊氏亚种体外药敏试验 被引量:12
3
作者 方元 聂海洋 +1 位作者 叶万祥 王元伦 《中国兽医科技》 CSCD 1992年第1期13-16,共4页
应用布氏锥虫伊氏亚种(Trypanosoma brucei evansi,T.b.e)体外药敏试验系统检查了国内6个T.b.e虫株和国外布氏锥虫指名亚种(T.b.b)对苏拉灭(Suramin)、贝尼尔(Berenil)、安锥赛(Antrycide)、咪唑苯脲(Imidocard)和硫胂聚氰胺(Cymelarsan... 应用布氏锥虫伊氏亚种(Trypanosoma brucei evansi,T.b.e)体外药敏试验系统检查了国内6个T.b.e虫株和国外布氏锥虫指名亚种(T.b.b)对苏拉灭(Suramin)、贝尼尔(Berenil)、安锥赛(Antrycide)、咪唑苯脲(Imidocard)和硫胂聚氰胺(Cymelarsan)等5种抗锥虫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准确测定不同虫株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与小鼠治疗试验结果基本相符,发现了国内抗贝尼尔和苏拉灭的T.b.e虫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锥虫 伊氏亚种 药物敏感
下载PDF
体外培养布氏锥虫伊氏亚种的葡萄糖代谢
4
作者 方元 聂海洋 +1 位作者 叶万祥 王元伦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0期10-11,共2页
布氏锥虫伊氏亚种[Trypanosoma(Trypanozoon brucei evansi)下简称伊氏锥虫]在宿主体内以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葡萄糖被酵解为丙酮酸排入体液。其在体外的存活和培养都需有葡萄糖存在。伊氏锥虫病病畜呈现低血糖。为了解体外培养伊氏锥... 布氏锥虫伊氏亚种[Trypanosoma(Trypanozoon brucei evansi)下简称伊氏锥虫]在宿主体内以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葡萄糖被酵解为丙酮酸排入体液。其在体外的存活和培养都需有葡萄糖存在。伊氏锥虫病病畜呈现低血糖。为了解体外培养伊氏锥虫的葡萄糖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锥虫 伊氏亚种 葡萄糖代谢
下载PDF
布氏锥虫伊氏亚种体外培养和体外药敏试验研究
5
作者 方元 聂海洋 +2 位作者 叶万祥 王元伦 顾志香 《传染病信息》 1994年第2期71-71,共1页
本研究在测定适合我国布氏锥虫伊氏亚种(下简称伊氏锥虫)虫株生长的最适条件的基础上,对Baltz培养系统作了改进,建立了无需饲养层培养系统适应过渡直接建立无细胞培养的方法,总结出了一套保证体外培养成功并长期连续培养的技术措施。研... 本研究在测定适合我国布氏锥虫伊氏亚种(下简称伊氏锥虫)虫株生长的最适条件的基础上,对Baltz培养系统作了改进,建立了无需饲养层培养系统适应过渡直接建立无细胞培养的方法,总结出了一套保证体外培养成功并长期连续培养的技术措施。研究中还发现:(1)培养中锥虫有规律地形成集落,其形成和保持有助于锥虫生长繁殖;(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氏锥虫 布氏锥虫 培养系统 细胞培养 技术措施 最适条件 饲养层 亚种 连续培养 系统适应
下载PDF
布氏锥虫马媾疫亚种体外培养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聂海洋 方元 +2 位作者 叶万祥 黄福林 王元伦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4,共3页
用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滋养层系统和无细胞培养系统成功地培养了布氏锥虫马媾疫亚种。开始建立无细胞培养系统培养时,从第6天起每日补种少量滋养层细胞系统培养的虫体,于3周内逐步建立了适应于无细胞培养系统的锥虫群体。长期连续培养两... 用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滋养层系统和无细胞培养系统成功地培养了布氏锥虫马媾疫亚种。开始建立无细胞培养系统培养时,从第6天起每日补种少量滋养层细胞系统培养的虫体,于3周内逐步建立了适应于无细胞培养系统的锥虫群体。长期连续培养两种系统培养物的虫密度均可稳定保持在7—10.O×10~5/ml左右,虫体有规律地呈岛屿状密集分布。培养液内2—ME和马血清的适宜浓度分别为0.3mM和20%,添加0.1mM次黄嘌呤可使培养物虫密度增加1倍左右,用烛罐可取代CO_2培养箱。体外连续培养120天。锥虫仍保持细长形态,具表面被膜,对小白鼠有感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锥虫 马媾疫亚种 体外培养
下载PDF
利用MGE-PCR技术研究锥虫亚属种间与亚种间的分子特性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凤军 郑嘉瑜 +1 位作者 贾万忠 伦照荣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77-282,共6页
目的分析锥虫亚属布氏锥虫、伊氏锥虫和马媾疫锥虫3个种以及布氏锥虫:指名亚种、冈比亚亚种、罗得西亚3个亚种间的遗传变异与进化关系。方法利用移动遗传因子(MGE)-PCR技术对26个锥虫虫株基因组进行扩增,同时利用邻位相连(NJ)法对扩增... 目的分析锥虫亚属布氏锥虫、伊氏锥虫和马媾疫锥虫3个种以及布氏锥虫:指名亚种、冈比亚亚种、罗得西亚3个亚种间的遗传变异与进化关系。方法利用移动遗传因子(MGE)-PCR技术对26个锥虫虫株基因组进行扩增,同时利用邻位相连(NJ)法对扩增产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锥虫亚属的种间及亚种间的遗传差异明显,遗传距离在0到100%间均有分布(平均遗传距离为41.2%);布氏锥虫种内遗传变异度最大,遗传相似系数只有41.15%,伊氏锥虫和布氏锥虫的同源性最高,相似系数为62.94%;布氏锥虫指名亚种和罗得西亚亚种明显高于冈比亚亚种的遗传变异程度。结论锥虫亚属的种及亚种间的遗传变异程度较高;中国与南美洲的伊氏锥虫及中国与南美的马媾疫锥虫均应为同一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虫亚属 伊氏锥虫 马媾疫锥虫 布氏锥虫指名亚种 布氏锥虫罗得西亚亚种 布氏锥虫冈比亚亚种 移动遗传因子-PCR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锥虫抗药性机理的新发现
8
作者 方元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1999年第24期9-9,共1页
病原体的抗药性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其机制尚不完全了解。一般认为细胞摄入抗布氏锥虫药大部分是通过一种至今还未识别的腺苷运输者发生的。瑞士热带研究所的Maser等用酿酒酵母以功能筛过的方法克隆了布氏锥虫指名亚种编码一种核苷... 病原体的抗药性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其机制尚不完全了解。一般认为细胞摄入抗布氏锥虫药大部分是通过一种至今还未识别的腺苷运输者发生的。瑞士热带研究所的Maser等用酿酒酵母以功能筛过的方法克隆了布氏锥虫指名亚种编码一种核苷酸运输者的基因—TbAT1。实验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药性机理 布氏锥虫 酿酒酵母 运输者 指名亚种 分子识别 三聚氰胺 未识别 锥虫 诊断和治疗
下载PDF
布氏锥虫伊氏亚种体外培养的研究——Ⅲ.集落的形成及其生物学意义
9
作者 聂海洋 方元 +1 位作者 叶万祥 王元伦 《兽医大学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107-111,共5页
以无细胞培养系统培养布氏锥虫伊氏亚种(Trypanosma brucei subsp.evansi,简称伊氏锥虫),可见其有规律地形成集落.在每日混匀换液后8h开始虫体向局部聚集,形成集落;随着聚集过程的进展,集落范围缩小,虫密度增高,与周围境界愈加明显.12h... 以无细胞培养系统培养布氏锥虫伊氏亚种(Trypanosma brucei subsp.evansi,简称伊氏锥虫),可见其有规律地形成集落.在每日混匀换液后8h开始虫体向局部聚集,形成集落;随着聚集过程的进展,集落范围缩小,虫密度增高,与周围境界愈加明显.12h集落大小趋于稳定,而虫密度仍持续上升至18h其表现为集落内虫体向多层立体分布发展.虫体不附着于培养器皿,运动活泼.在集落虫密度不断增高的同时,集落内单个虫体逐渐减少,而由分裂态虫体形成的小虫簇相应增多.集落实际上是旺盛分裂增殖的虫体群落.从培养8h起,每2h把培养物混匀1次,其前12h虫密度增长情况与始终静置培养的培养物基本一致,但12h后不再增殖,而后者则持续增殖至18h致使前者的最高虫密度仅为后者的约3/4.结果说明,集落的形成和保持有助于生长繁殖,是伊氏锥虫固有的生物学特性.本文还讨论了其形成机制和生物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锥虫 伊氏亚种 培养 生物学
原文传递
1例输入性非洲锥虫病的病原学鉴定 被引量:18
10
作者 孙懿 黄韦华 +7 位作者 牛紫光 王慧 郭杰 胡晓霞 俞靖龙 周道银 翁亚丽 邓安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0-354,共5页
目的对1例输入性非洲锥虫病患者进行实验室诊断与病原体鉴定。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发病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集血样、脑脊液,瑞氏-吉氏染色涂片后镜检。用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表达位点相关基因(ESAG)、布氏锥虫冈比亚亚种(T.b.... 目的对1例输入性非洲锥虫病患者进行实验室诊断与病原体鉴定。方法收集患者的临床发病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集血样、脑脊液,瑞氏-吉氏染色涂片后镜检。用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表达位点相关基因(ESAG)、布氏锥虫冈比亚亚种(T.b.gambiense)特异性糖蛋白(TgsGP)和18S rRNA(M18S-Ⅱ-Tb)基因、布氏锥虫罗得西亚种(T.b.rhodesiense)特异性血清抗性相关(SRA)基因的特异性引物扩增患者血样基因组DNA。另进行血常规、脑脊液常规、血生化、血免疫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双下肢无力伴浅表淋巴结肿大4月余,入院时嗜睡,偶有情绪异常,伴贫血(血红蛋白85 g/L)、电解质紊乱(钠124 mmol/L、氯87 mmol/L)、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显著增高(球蛋白63 g/L)等表现。流行病学调查示,患者有非洲加蓬共和国务工史,期间有数次昆虫叮咬史。患者外周血镜检查见锥虫鞭毛体。PCR扩增结果示,ESAG、TgsGP和M18S-Ⅱ-Tb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出286、308、150 bp的条带。结论综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流行病学史、病原学和PCR检测结果,确诊为布氏冈比亚锥虫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锥虫冈比亚亚种 感染 诊断 输入性病例
原文传递
2例输入性非洲锥虫病的随访预后研究
11
作者 李元元 陈小玲 +3 位作者 刘青 王新宇 陈木新 刘琴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3-296,共4页
目的对2例罕见的输入性非洲锥虫病(human african trypanosomiasis,HAT)病例治疗后进行随访研究,评判治疗效果,从而为输入性锥虫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例输入性罗德西锥虫病病例在治疗完成后第1、3、11、25个月以及1例输入性... 目的对2例罕见的输入性非洲锥虫病(human african trypanosomiasis,HAT)病例治疗后进行随访研究,评判治疗效果,从而为输入性锥虫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例输入性罗德西锥虫病病例在治疗完成后第1、3、11、25个月以及1例输入性冈比亚锥虫病病例在治疗完成后第1、3、8、12个月,分别检测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及脑脊液和血液中锥鞭毛体,比较治疗时、治疗后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根据其检测结果进行治疗效果和预后评判。结果罗德西亚锥虫病病例在治疗后第1、3、11、25个月,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1、4、2个/μL;冈比亚锥虫病病例在治疗后第1、3、8、12个月,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分别为3、6、4、3个/μL。2例病例在随访中均未在脑脊液和血液中查见锥鞭毛体。结论经过规范治疗,2例输入性锥虫病病例恢复良好,没有复发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锥虫 布氏锥虫罗德西亚 布氏锥虫冈比亚亚种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