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2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希氏束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脏结构学参数与功能学参数影响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黄琴 李奎 +3 位作者 王建灵 周红 钟惠 朱正芬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探究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心脏结构学参数与功能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04例AVB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HBP组和RVAP组各52例,HBP组行HBP治疗,RVAP组行RVAP治疗,比较两组术前... 目的:探究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心脏结构学参数与功能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04例AVB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HBP组和RVAP组各52例,HBP组行HBP治疗,RVAP组行RVAP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心脏结构学参数、心脏起搏参数、心率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QRS时限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前后心脏结构学参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心脏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阻抗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前、术后1个月,两组HR、SV、CI、LVEF、QRS时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6个月,HBP组HR、SV、CI、LVEF显著高于RVAP组(均P<0.05),RVAP组QRS波时限显著低于HBP组(P<0.05);结论:HBP对AVB患者的电-机械同步性优于RVAP,近期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房室传导阻滞 心脏结构学 心功能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斑点追踪技术对左束支起搏与希氏束起搏患者心肌收缩应变及同步性的评价
2
作者 刘锦源 雍永宏 +5 位作者 吴红平 单其俊 常青 张艳娟 李明霞 季玲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3-248,共6页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与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患者起搏器植入1年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进行评价。方法:获取LBBP患者(40例)、HBP患者(40例)、对照组(40例)标准心尖...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与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HBP)患者起搏器植入1年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进行评价。方法:获取LBBP患者(40例)、HBP患者(40例)、对照组(40例)标准心尖四腔、三腔、两腔和短轴二尖瓣、心尖水平图像;分别测量和比较LBBP、HBP患者与对照组纵向、圆周和径向应变、纵向应变达峰时间弥散度(peak strain dispersion,PSD)、左室扭转、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nterventricular mechanical delay time,IVMD);计算和比较圆周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ime to peak circumferential strain,T-sd-CS)、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ime to peak radial strain,T-sd-RS)。结果:HBP组短轴心尖平面T-sd-CS大于对照组,其余心室电活动及机械同步性参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LBBP组QRS波宽度大于HBP组和对照组(P<0.05);LBBP组短轴心尖平面T-sd-CS大于HBP组和对照组(P<0.05);LBBP组左室纵向PSD大于HBP组和对照组(P<0.05);各组间左心室短轴径向应变、T-sd-RS、纵向应变、扭转角度及IVMD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LBBP组与HBP组、对照组相比,左心室内同步性稍延迟;LBBP组与HBP组、对照组心肌收缩功能基本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应变 应变达峰时间弥散度 支起搏 希氏束起搏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世远 李虹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16期2992-2995,共4页
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传统右心室起搏及双心室起搏因易定位、植入简便、脱位率低等原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由于其是非生理性起搏,扰乱了正常心肌的激动顺序,且长期应用导致心室间和(或)心室内收缩的失同步,使病人的心力衰竭症状恶... 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传统右心室起搏及双心室起搏因易定位、植入简便、脱位率低等原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由于其是非生理性起搏,扰乱了正常心肌的激动顺序,且长期应用导致心室间和(或)心室内收缩的失同步,使病人的心力衰竭症状恶化。希氏束起搏通过刺激正常心脏传导系统,将产生的电信号经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系统下传,从而使心室产生收缩同步,改善血流动力学。由于专业工具的缺乏及不同个体希氏束解剖位置各异,希氏束的定位及导线的植入较困难。综述希氏束的解剖结构、希氏束起搏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希氏束起搏 生理性起搏 综述
下载PDF
希氏束区及毗邻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定位方法
4
作者 黄金焕 李世兴 +5 位作者 李健 国建萍 苑洪涛 时向民 郭红阳 单兆亮 《心脏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671-675,共5页
目的 经导管射频消融是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的常用治疗手段。在消融前通过VA的心电图(ECG)形态多能有效判定VA的起源位置,指导消融。但对于希氏束区(HIS)、右心室流出道后部(pRVOT)和三尖瓣前侧壁(TA-AL)等毗邻位置的ECG形态定位仍... 目的 经导管射频消融是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的常用治疗手段。在消融前通过VA的心电图(ECG)形态多能有效判定VA的起源位置,指导消融。但对于希氏束区(HIS)、右心室流出道后部(pRVOT)和三尖瓣前侧壁(TA-AL)等毗邻位置的ECG形态定位仍有很大难度。本研究旨在提出一种ECG诊断方法鉴别它们的起源点位置。方法 本研究连续入组了75例HIS(n=18)、pRVOT(n=42)和TA-AL(n=15)成功消融的VA患者。应用ECG参数中具有最高诊断性能的测量值来开发诊断方法。结果 在得到的这些ECG参数中,具有区分这些不同起源部位最佳诊断效能的参数是Ⅰ导联R波振幅和QRS波时程。最佳的ECG鉴别方法是Ⅰ导联R波振幅和QRS波时程的组合应用。HIS:Ⅰ导联R波振幅> 0.49 mV,QRS时程≤125.5 ms(敏感性72.2%、特异性100%);pRVOT:Ⅰ导联R波振幅≤0.49 mV,QRS波时程> 125.5 ms(敏感性88.1%,特异性81.8%);TA-AL:Ⅰ导联R波振幅> 0.49 mV,QRS波时程> 125.5 ms(敏感性66.7%,特异性95.0%)。这些诊断标准应用于判定VA起源部位的总体准确率为88.9%。结论 起源于HIS附近的VA其Ⅰ导联多为正向R波,且QRS波时程较短。Ⅰ导联R波振幅和QRS波时程的联合应用可用于定位VA起源于HIS、pRVOT或TA-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 室性心律失常 右室流出道 三尖瓣 ECG
下载PDF
希氏束旁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
5
作者 黄金焕 李世兴 单兆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71-773,共3页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指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表现为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多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可通过导管消融根治[1]。希氏束旁室性心律失常(PH-VA),是指心律失常的最早的起搏点可以标测到希氏束电...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指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表现为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多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可通过导管消融根治[1]。希氏束旁室性心律失常(PH-VA),是指心律失常的最早的起搏点可以标测到希氏束电位或距离右心室或左心室侧希氏束<1cm,占所有IVA患病率的3%~9%[2-3]。PH-VA行导管消融时存在损伤正常传导系统的风险,在技术上具有挑战性[4]。一直以来,提高PH-VA导管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众多电生理医生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希氏束 导管消融术 室性期前收缩
下载PDF
希氏束起搏研究进展
6
作者 熊翠 杨莹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4期5354-5359,共6页
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 HBP)是通过将起搏电极植入希氏束而实现的一种生理性起搏技术。它通过天然传导系统激动心室,可避免起搏器诱发的心肌病等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起搏替代方式。HBP不仅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动过缓,还... 希氏束起搏(His bundle pacing, HBP)是通过将起搏电极植入希氏束而实现的一种生理性起搏技术。它通过天然传导系统激动心室,可避免起搏器诱发的心肌病等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起搏替代方式。HBP不仅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动过缓,还能实现心脏再同步及作为心力衰竭患者的替代疗法。现有数据表明,HBP在维持或恢复心室同步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此外,与传统右心室起搏相比,HBP的心房颤动发生率降低。在需要高百分比起搏时,其临床益处尤其显著。近年来HBP的研究发展迅速,本文对国内外关于HBP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便掌握其最新的前沿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生理性起搏 临床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希氏束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7
作者 龙历 文松海 +3 位作者 王治忠 李奕斐 曾召平 罗琳璇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20期86-89,共4页
目的分析希氏束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心律失常、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希氏束起搏植入术。对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 目的分析希氏束起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心律失常、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希氏束起搏植入术。对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其治疗效果,对患者的心功能、心律失常、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等进行评价。结果(1)患者手术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指标(maximum rate of change of left chamber pressure,LVdp/dt)高于术前外,术后其余心功能指标均比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前后的室性早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均术后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各项生活质量分值均比术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希氏束起搏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此种干预形式不仅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提升,并且还可使心律失常状态得到缓解,有助于提高其运动能力、生活质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希氏束起搏 心功能 心律失常 运动能力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体表希氏束信号的逐拍检测 被引量:1
8
作者 田蕴青 黄华明 房兴业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 1996年第1期7-10,共4页
一、系统组成 本文提出了一种逐拍检测希氏束信号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靠白适应谱线增强技术。用这种方法可以将希氏束信号从大量不相关噪声(主要是肌电噪声)中提取出来。 (1)
关键词 心电图 希氏束电图 体表希氏束信号 逐拍检测
下载PDF
希氏束起搏临床应用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
9
作者 张金龙 侯小锋 邹建刚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20-1224,共5页
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会导致心室失同步,左心室结构改变以及增加心衰住院风险。而希氏束起搏是符合生理的起搏方式,通过希浦系统传导可实现理想的双心室同步激动。希氏束起搏是具有可行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起搏方式。而且可以避免左室... 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会导致心室失同步,左心室结构改变以及增加心衰住院风险。而希氏束起搏是符合生理的起搏方式,通过希浦系统传导可实现理想的双心室同步激动。希氏束起搏是具有可行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起搏方式。而且可以避免左室失同步。文中就希氏束的纵向分离解剖结构及意义,直接希氏束起搏和希氏旁起搏的定义,希氏束起搏的再同步化治疗以及希氏束起搏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直接希氏束起搏 旁起搏
下载PDF
心腔内超声评价希氏束起搏心脏血流动力学和解剖结构重构 被引量:6
10
作者 尹立雪 蔡力 +11 位作者 李春梅 邓燕 程力剑 李爽 王珊 Tim Laske Nancy Rakow Terrell Williams 郑昌琼 李德玉 汪天富 郑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5期670-672,共3页
目的 采用单一的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检测和评价直接希氏束起搏诱导的心室激动顺序、心脏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重构。方法 六只急性闭胸直接希氏束起搏狗模型。采用美国Medtronic导向引导鞘管和主动螺旋电极 ,在心... 目的 采用单一的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检测和评价直接希氏束起搏诱导的心室激动顺序、心脏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重构。方法 六只急性闭胸直接希氏束起搏狗模型。采用美国Medtronic导向引导鞘管和主动螺旋电极 ,在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引导下将起搏电极分别置放于希氏束 (n =6)和右室心尖 (n =6)。所有部位的起搏频率均控制为 12 0次 /min。采用二维灰阶、血流频谱多普勒和组织多普勒技术 ,分别测量和计算心脏不同部位起搏时心室各房室和相连大血管解剖结构内径和容量、心肌的激动顺序和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 ,并进行不同起搏状态上述测量参数的配对统计比较。结果 希氏束起搏状态下 ,左心室壁内心肌的激动顺序、心脏主要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窦性心律状态下相同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与右心室心尖起搏状态下相同参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单一的心腔内超声和组织多普勒技术能够有效地量化评价心脏起搏状态下的心脏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血流动力学 重构 希氏束
下载PDF
犬希氏束起搏的心脏电生理和血液动力学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宁 傅向华 +3 位作者 李世强 苗智慧 董力 于占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3-236,共4页
目的 :探讨希氏束起搏电极定位技术及心脏电生理和血液动力学变化特点。方法 :健康犬在全麻呼吸机通气下 ,开胸 ,将特制希氏束 (HisB)标测 /起搏电极进行HisB电位标测 ,确定HisB起搏位点 ;并将心室起搏电极固定于右室尖部分别构成HisB -... 目的 :探讨希氏束起搏电极定位技术及心脏电生理和血液动力学变化特点。方法 :健康犬在全麻呼吸机通气下 ,开胸 ,将特制希氏束 (HisB)标测 /起搏电极进行HisB电位标测 ,确定HisB起搏位点 ;并将心室起搏电极固定于右室尖部分别构成HisB - VVI、RVA - VVI单腔心脏起搏 ,对比分析其心脏电生理和血液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 :HisB起搏阈值参数符合心室起搏要求 ;HisB - VVI起搏QRS波较RVA - VVI起搏变窄 ;心输出量 (CO)较自身增加1 8.81 % ,RVA - VVI起搏反而降低约 5 .41 % ;每搏量 (SV)接近于自身窦性心律 ,但明显高于RVA - VVI起搏约 2 5 .59% ;左室每搏功 (LVSW )和右室每搏功 (RVSW)等参数亦明显优于RVA - VVI心脏起搏。结论 :HisB起搏由于将心室起搏位点从传统的右室尖改为His束 ,从而保持了近于正常生理性心室激动顺序和心室收缩同步性 ,故可维持整个心脏协调有序的收缩和舒张 ,产生优于RVA - VVI起搏的血液动力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起搏 希氏束 血液动力学 电生理学 心功能试验
下载PDF
希氏束起搏和传统右室心尖起搏对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贾晓艳 李赐恩 +2 位作者 景莉娟 宋卫锋 陶海龙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8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比较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室心尖起搏(RVAP)在保持左室结构和收缩功能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和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因房室传导阻滞住院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共39例患者,其中HBP组... 目的比较希氏束起搏(HBP)与右室心尖起搏(RVAP)在保持左室结构和收缩功能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和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因房室传导阻滞住院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共39例患者,其中HBP组成功植入患者15例,RVAP组成功起搏器植入18例,随访观察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结果 HBP组NYHA心功能分级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P>0.05),RVAP组NYHA心功能分级由术前平均1.4下降至2.5(1.4±0.7 vs.2.5±0.9,P<0.001);HBP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前后LVEF、LVEDD变化无明显变化(P>0.05),RVAP组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LVEF显著降低[(58.3±6.3)%vs.(50.8±7.5)%,P=0.002],LVEDD显著增加[(43.1±4.6)mm vs.(53.3±7.9)mm,P<0.001]。结论与传统右室心尖起搏相比,希氏束起搏对于收缩功能和左室舒张末内径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右室心尖起搏 心功能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舒张末内径
下载PDF
豚鼠及大鼠离体心脏希氏束电图的记录 被引量:3
13
作者 钮伟真 刘萍 +1 位作者 高燕丽 焦晓慧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76-477,共2页
关键词 豚鼠 大鼠 希氏束电图 Langendorff心脏灌流法 心电图
下载PDF
邻近希氏束的快速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良华 苏启燕 +5 位作者 刘同宝 董建增 杨树国 张奎星 唐元升 朱兴雷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84-486,共3页
目的:探讨邻近希氏束的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的策略。方法:对43例邻近希氏束的心动过速患者常规进行电生理检查,明确其机制后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希氏束旁路的消融在心动过速时进行,而室性心动过速则在窦性心... 目的:探讨邻近希氏束的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的策略。方法:对43例邻近希氏束的心动过速患者常规进行电生理检查,明确其机制后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希氏束旁路的消融在心动过速时进行,而室性心动过速则在窦性心律时消融。记录手术过程、所用器材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3例中,10例为希氏束旁路,2例为房性心动过速,30例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为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首次射频消融成功率为93%(40/43),复发2例,再次消融均成功。30例使用了SwartzR0鞘管。3例房室结双径路患者消融慢径路时出现一过性房室阻滞。结论:邻近希氏束的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成功率较高,但有一定的特殊性,应采取不同的消融策略,术中尤需避免损伤希氏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术 射频电流 希氏束
下载PDF
极低射线下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希氏束旁旁路6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鹏 沈利水 +4 位作者 吴灵敏 郑黎晖 陈刚 牛国栋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86-691,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希氏束旁旁路(PHAP)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远期预后。方法:连续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和(或)预激综合征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射频导管...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希氏束旁旁路(PHAP)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远期预后。方法:连续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和(或)预激综合征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的PHAP患者69例。男性47例(68.1%),平均年龄(32.1±18.3)岁。通过穿刺股静脉途径,行心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PHAP引起的AVRT或心室预激后,在三维标测系统下进行PHAP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期间精确记录X线曝光时间及剂量。结果:69例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即刻成功率97.1%(67/69),2例因合并三度房室阻滞(房室旁路是唯一的前传通路)而放弃手术。除1例在射频过程中出现一过性三度房室阻滞外,术中和术后长期随访均无并发症发生。中位透视时间为112(0,781)s,中位辐射剂量为2.24(0,16.2)mGy。14例(20.3%)患者全程通过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完成了电极放置、旁路标测及消融,实现了零射线操作。中位随访期30(12~45)个月,有2例复发,远期随访成功率97.0%(63/67)。根据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年龄、性别、放电时间及消融功率等因素与长期预后无关。结论:在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引导下,对PHAP进行电生理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安全有效,且长期预后良好。该技术可有效的将患者及医务人员的电离辐射损害降至极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旁旁路 极低射线 射频导管消融 室上性心动过速 预激
下载PDF
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立志 白雪 杨思进 《西部医学》 2010年第7期1259-1261,共3页
目的通过对希氏束起搏及心尖部起搏的心电生理学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比较,探讨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43例有起搏植入适应症的患者,采用无创胸电生物阻抗法连续血液动力学监护系统及超声心动图对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 目的通过对希氏束起搏及心尖部起搏的心电生理学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比较,探讨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43例有起搏植入适应症的患者,采用无创胸电生物阻抗法连续血液动力学监护系统及超声心动图对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EF),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导线阻抗以及各部位起搏前后QRS时限进行测试比较。结果希氏束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导线阻抗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QRS时限长,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和射血分数(EF)比希氏束起搏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对心脏功能影响大(P<0.05)。结论希氏束起搏比心尖部起搏具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接近于自身窦性心律,希氏束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 起搏 血液动力学
下载PDF
希氏束旁起源房性心动过速心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疗效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云龙 张俊蒙 +4 位作者 韩智红 汪烨 任学军 陈方 李学斌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4年第6期696-699,共4页
目的:分析起源于希氏束旁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心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选自2009年1月至2014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证实起源点位于希氏束旁的房速,简称希氏束旁... 目的:分析起源于希氏束旁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心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选自2009年1月至2014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证实起源点位于希氏束旁的房速,简称希氏束旁房速18例,其中男2例,女16例,年龄31-68(40±9)岁,病史1-10年。对患者临床特征、心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希氏束旁房速大多为女性,16例表现为阵发性,为心房或心室程序刺激诱发和终止,2例为无休止心动过速。所有患者房速心电图P波窄而低幅,Ⅱ,Ⅲ,aVF和V1导联P波负正双向,Ⅰ、aVL导联为直立,V2-V6导联P波负向。右房激动标测示心内最早激动位于希氏束附近,并领先于体表P波起始(15±3)ms。16例患者于无冠窦内消融成功,2例于右房希氏束旁消融成功,均无并发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希氏束旁房速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心电图特征及心房内激动顺序,应首选无冠窦途径消融,长期随访房速行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速 射频消融 希氏束 主动脉无冠窦 电生理特征
下载PDF
希氏束起搏对心脏电、机械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任骋 钱雪松 +2 位作者 盛宇峰 李柯蓓 王莉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6期652-656,677,共6页
目的通过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希氏束起搏,进一步验证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临床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室率患者或病态... 目的通过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希氏束起搏,进一步验证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临床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室率患者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接受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传统右心室起搏组和希氏束起搏组,至少随访6个月,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成功率及术后的心脏电和机械同步性、心脏功能、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等情况。结果希氏束起搏组最终完成研究36例,传统右心室起搏组完成研究35例。希氏束起搏组在术中、术后6个月的起搏阈值均高于传统右心室起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希氏束起搏组在术中、术后6个月的起搏感知、起搏阻抗与传统右心室起搏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希氏束起搏组术后6个月的QRS宽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希氏束起搏组术后6个月的QRS宽度明显低于传统右心室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房室间同步性参数LVFT/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希氏束起搏组在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nterventricular mechanical delay,IVMD)及左心室心肌12个节段的收缩期达峰值速度时间的标准差(Ts-SD)均明显低于传统右心室起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希氏束起搏组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高于传统右心室起搏组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以及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和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希氏束起搏治疗心房颤动伴缓慢心室率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需要更高的起搏阈值,能够获得更好的心室电及机械同步性,并且对LVEF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心脏电 心脏机械同步性 心功能
下载PDF
经希氏束起搏患者的观察和护理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伟珍 苏蓝 陈秀青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9期53-54,65,共3页
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心脏起搏器应用日益广泛,埋藏式心脏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心脏再同步起搏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pacemaker defibrilla-tors,CRTD)、抗房颤起搏器等在... 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心脏起搏器应用日益广泛,埋藏式心脏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心脏再同步起搏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pacemaker defibrilla-tors,CRTD)、抗房颤起搏器等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1],而生理性心脏起搏器的应用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文提及的希氏束起搏(His loundle paecng,HBP)能使心室内收缩保持同步,是理想的真正意义上的心室生理起搏。因其操作有一定难度以及术者对其慢性起搏参数可靠性的担忧,至2012年止全球文献报道成功 HBP 的病例数仅300余例[2]。我院心脏中心积极改进技术,从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在积累了大量成功起搏器手术的基础上,为122例有常规心脏起搏适应证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患者成功实施了HBP,通过良好的术前准备,术中的积极配合和术后的观察处理,一定程度上使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降低,提高了手术成功率,现将其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观察 护理
下载PDF
希氏束起搏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范建华 钱剑峰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8年第4期547-551,共5页
传统右室起搏改变心室激动顺序,容易导致心室激动不同步、心房颤动及三尖瓣反流,而希氏束起搏能够沿着正常传导系统下传,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是目前最理想的生理性起搏方式。现就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生理性起搏 同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