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希腊民族认同中的各别主义与泛希腊主义 被引量:8
1
作者 徐晓旭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72,共10页
笔者将"各别主义"界定为希腊人的各城邦、各部落彼此独立,各自为政和相互竞争的状态;将"泛希腊主义"界定为认为所有希腊人——无论来自哪个城邦或部落——彼此之间都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共性和共同利益的观念、言论及... 笔者将"各别主义"界定为希腊人的各城邦、各部落彼此独立,各自为政和相互竞争的状态;将"泛希腊主义"界定为认为所有希腊人——无论来自哪个城邦或部落——彼此之间都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共性和共同利益的观念、言论及与之相关的行动。各别主义和泛希腊主义分别构成古代希腊民族认同机制中的亚群体性和群体性内在动力。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张力。这种张力遍及城邦利益、民族概念、血缘观念、语言及方言、宗教、生活方式和"希腊人-蛮族人两极对立"观念等诸多领域,贯穿于城邦、部落和民族等各种规模的共同体层次当中。希腊人在这种张力之中确认着自己的共同身份,划定着与外族人的界限,建构着自己的民族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 民族认同 各别主义 希腊主义 张力
下载PDF
试析古典泛希腊主义的两种面相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志超 黄晓博 《外国问题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34-41,118,共9页
泛希腊主义定义模糊,涵盖芜杂。自治(或自由)与征服是古典泛希腊主义的两种不同面相,二者单独或共同主导了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泛希腊主张和实践,存在着明显的共生和冲突关系。泛希腊主义的两种面相构成的张力有助于古典时代希腊城邦的生... 泛希腊主义定义模糊,涵盖芜杂。自治(或自由)与征服是古典泛希腊主义的两种不同面相,二者单独或共同主导了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泛希腊主张和实践,存在着明显的共生和冲突关系。泛希腊主义的两种面相构成的张力有助于古典时代希腊城邦的生存和发展,但同时也呈现出一种"悖论",进一步凸显了泛希腊主义的灵活性和包容性。从自治(或自由)面相与征服面相入手分析泛希腊主义,可以深化对这一重要历史现象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主义 自治 自由 征服
下载PDF
伊索克拉底的“泛希腊主义”与民族认同观念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渊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8-132,共5页
伊索克拉底是公元前四世纪"泛希腊主义"的代表人物,其"泛希腊主义"作为民族认同观念的重要表现形式,主要解决希腊民族的自我识别以及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问题。在他对希腊人、马其顿人和蛮族人的认识中,希腊民族认同... 伊索克拉底是公元前四世纪"泛希腊主义"的代表人物,其"泛希腊主义"作为民族认同观念的重要表现形式,主要解决希腊民族的自我识别以及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问题。在他对希腊人、马其顿人和蛮族人的认识中,希腊民族认同中的血缘、文化等传统因素虽还不时发挥作用,但决定性因素则是伊索克拉底希望实现希腊民族团结、发起对蛮族战争的政治诉求,其"泛希腊主义"也因此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这对希腊化时代的民族思想和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索克拉底 希腊主义 民族认同 政治目标
下载PDF
中世纪思想与希腊主义
4
作者 朱红文 《江淮论坛》 CSSCI 1995年第1期54-57,共4页
关键词 中世纪 希腊思想 经院哲学 亚里士多德 近代科学 文艺复兴时期 希腊主义 古代希腊 希伯来文明 自然哲学
下载PDF
希腊主义和希伯来主义冲突——试探《无名的裘德》两位配角的价值观冲突
5
作者 陈斌敏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110-113,共4页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文如其人,反映了作者在受到希腊主义和希伯来主义两种思想影响后,其价值观也受到相应冲击。希腊主义和希伯来主义两种价值观的冲突在这部小说中两位个性、信仰、行为迥异的男女配角身上彰显出来。...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无名的裘德》文如其人,反映了作者在受到希腊主义和希伯来主义两种思想影响后,其价值观也受到相应冲击。希腊主义和希伯来主义两种价值观的冲突在这部小说中两位个性、信仰、行为迥异的男女配角身上彰显出来。希腊主义的利己主义、反传统教义思想和不受任何社会习俗约束的个性在女配角阿拉贝拉身上得到充分体现,而希伯来主义的利他主义、清教徒思想和对社会习俗的绝对服从在男配角费乐生身上得到淋漓尽致地表达。小说中两位配角的价值观冲突不仅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思想冲突,更折射了维多利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给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名的裘德 希腊主义 希伯来主义 配角 冲突
下载PDF
欧洲人的认同:从古代“泛希腊主义”到欧洲联盟
6
作者 卜思嘉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41-44,共4页
"泛希腊主义"是一个具有古希腊语词源的现代名词。本文将"泛希腊主义"界定为各城邦的希腊人对于民族的整体认同。这种民族认同最初体现在血缘、宗教活动等方面,因为共同反抗波斯的战争而得到强化并最终确立。在政... "泛希腊主义"是一个具有古希腊语词源的现代名词。本文将"泛希腊主义"界定为各城邦的希腊人对于民族的整体认同。这种民族认同最初体现在血缘、宗教活动等方面,因为共同反抗波斯的战争而得到强化并最终确立。在政治宣传过程中,通常采用"泛希腊主义"原本包含的内容来服务于希腊城邦的利益。这样的运用形成了强化内部认同而与外部竞争的态势。对于正在发展且日益壮大的欧洲联盟,也可以采取相类似的角度,从整体认同的建构入手,探讨新时代的欧洲成为"日益紧密的联盟"的社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认同 希波战争 希腊主义 欧盟
下载PDF
古奥运会民族认同的形成——泛希腊主义与各别主义的冲突、融合 被引量:3
7
作者 蔡艺 吴光远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8-40,61,共4页
竞技在古希腊社会已经成为区分"希腊人"与"蛮族人"的重要维度。这一基于竞技运动所产生的民族认同,我们可以从古奥运会中窥得概貌。在泛希腊主义的推动下,古奥运会成为唤起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力载体,担负着实现希... 竞技在古希腊社会已经成为区分"希腊人"与"蛮族人"的重要维度。这一基于竞技运动所产生的民族认同,我们可以从古奥运会中窥得概貌。在泛希腊主义的推动下,古奥运会成为唤起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力载体,担负着实现希腊人民族认同的历史使命。尽管各别主义在古奥运会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中设置了重重障碍,但这些障碍却始终无法阻挠民族认同形成的大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奥运会 民族认同 希腊主义 各别主义
原文传递
欧洲虚无主义的生成与古典自然的回归——马堡弟子对海德格尔“返乡之路”的祛魅
8
作者 周昆杰 《西部学刊》 2024年第8期144-147,共4页
在欧洲虚无主义的生成与克服上,马堡弟子同海德格尔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一方面,他们都倾向于使用海德格尔对思想史的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来回溯虚无主义的生成史,并以海德格尔的“存在”为基本动因,回到古希腊自然主义寻找克服虚无主... 在欧洲虚无主义的生成与克服上,马堡弟子同海德格尔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一方面,他们都倾向于使用海德格尔对思想史的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来回溯虚无主义的生成史,并以海德格尔的“存在”为基本动因,回到古希腊自然主义寻找克服虚无主义的方案。另一方面,他们都想通过对海德格尔“返乡之路”进行祛魅,并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然而他们却都终身未能走出海德格尔的思想运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自然主义 欧洲虚无主义 海德格尔
下载PDF
色诺芬《长征记》中的泛希腊主义书写
9
作者 李渊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8-56,共9页
色诺芬的《长征记》描述了希腊雇佣军在波斯境内征战的经历。他的书写中蕴含着对希腊人认同的重视与肯定,特别注意突出其本人对凝聚希腊雇佣军的作用,对不符合泛希腊主义的事迹做了特殊处理;该书也反映出作者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蛮族观念... 色诺芬的《长征记》描述了希腊雇佣军在波斯境内征战的经历。他的书写中蕴含着对希腊人认同的重视与肯定,特别注意突出其本人对凝聚希腊雇佣军的作用,对不符合泛希腊主义的事迹做了特殊处理;该书也反映出作者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蛮族观念,该观念对强化希腊人认同具有意义。书中记载存在与泛希腊主义看似不相吻合之处,但此冲突有现实与思想基础,也是泛希腊主义和城邦自身特点的产物,它符合色诺芬突出个人作为泛希腊主义拥护者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诺芬 《长征记》 希腊主义 蛮族
原文传递
哈德良的亲希腊主义政策及其后果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礼捷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6-113,共8页
希腊人延续至哈德良时期对罗马统治的排斥和抗拒,成为影响罗马帝国稳定的重要隐患。亲希腊主义政策使罗马对希腊事务及情感的控制,因希腊民族特性的削弱得以加强;同时大量优待政策的颁行,也极大地促进了希腊城市精英对罗马统治权威的顺... 希腊人延续至哈德良时期对罗马统治的排斥和抗拒,成为影响罗马帝国稳定的重要隐患。亲希腊主义政策使罗马对希腊事务及情感的控制,因希腊民族特性的削弱得以加强;同时大量优待政策的颁行,也极大地促进了希腊城市精英对罗马统治权威的顺从与合作。可以说这两种局面的形成既是哈德良期望的结果,也是他继承和实施亲希腊主义政策的根本动机。但亲希腊主义在地域上对希腊世界的分隔,以及在阶层上对希腊整体的罗马认知的撕裂,致使希腊民族认同趋于复杂和多层化,并最终导致希腊人罗马认同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主义 希腊 哈德良 罗马认同
原文传递
伊索克拉底的《泛希腊集会辞》与泛希腊主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珵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6-138,160,共13页
伊索克拉底《泛希腊集会辞》的泛希腊主义提倡城邦和睦,并非希腊统一,其包含着与"雅典中心主义"的差异与交融。当两者被调和而共同为反波斯战争和雅典一斯巴达联合领导权宣传时,泛希腊主义经常被强调。对伊索克拉底而言,在呼... 伊索克拉底《泛希腊集会辞》的泛希腊主义提倡城邦和睦,并非希腊统一,其包含着与"雅典中心主义"的差异与交融。当两者被调和而共同为反波斯战争和雅典一斯巴达联合领导权宣传时,泛希腊主义经常被强调。对伊索克拉底而言,在呼吁雅典领导权的论述策略中,"雅典中心主义"更具实际意义。他既利用这一观念对抗斯巴达人,为雅典在公元前4世纪重新恢复帝国时代领导地位的诉求提供动力,又利用泛希腊主义证明雅典领导权具有合法的道德、舆论和历史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索克拉底 《泛希腊集会辞》 希腊主义 雅典中心主义 反波斯战争
原文传递
伊索克拉底的泛希腊主义和雅典中心主义——以《泛希腊集会演说辞》为中心的考察
12
作者 曹剑波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2015年第2期115-119,共5页
伊索克拉底《泛希腊集会演说辞》中的泛希腊主义提倡城邦和睦,而非希腊统一民族的形成,其包含着与“雅典中心主义”情结的互异与交融。当两者被调和,并以共同为反波斯战争和雅典-斯巴达联合领导权加以宣传时,泛希腊主义经常被强调... 伊索克拉底《泛希腊集会演说辞》中的泛希腊主义提倡城邦和睦,而非希腊统一民族的形成,其包含着与“雅典中心主义”情结的互异与交融。当两者被调和,并以共同为反波斯战争和雅典-斯巴达联合领导权加以宣传时,泛希腊主义经常被强调;“雅典中心主义”在呼吁雅典领导权的论述策略中对伊索克拉底而言更具实际意义。他既利用“雅典中心主义”对抗斯巴达人,从而为雅典在前4世纪重新恢复其帝国旧有领导地位的诉求提供动力,又利用泛希腊主义作为证明雅典领导权合法性的道德、舆论和历史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索克拉底 《泛希腊集会演说辞》 希腊主义
原文传递
论古希腊怀疑主义对专制的消解
13
作者 张超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29-33,共5页
古希腊怀疑主义对传统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的颠覆不仅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早期的哲学创设,古希腊怀疑主义对三大领域的批判也消解了专制的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基础,进而使得民主的观... 古希腊怀疑主义对传统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的颠覆不仅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早期的哲学创设,古希腊怀疑主义对三大领域的批判也消解了专制的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基础,进而使得民主的观念和思想一直或隐或现于西方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历史长河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怀疑主义 专制 形而上学 认识论 伦理学
下载PDF
亲希腊主义和反犹主义——阿诺德和他的德国模型
14
作者 高斯曼 黄晚(译) 《跨文化研究》 2016年第1期76-114,共39页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反犹主义,只是在19世纪犹太人解放之后才发展起来。阿诺德不仅借来了他有名的希腊主义(Hellenism)和希伯来主义(Hebraism)的对立,也借来了他的孪生理想: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人,体现文化的国家。德国亲希腊主义或新人...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反犹主义,只是在19世纪犹太人解放之后才发展起来。阿诺德不仅借来了他有名的希腊主义(Hellenism)和希伯来主义(Hebraism)的对立,也借来了他的孪生理想: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人,体现文化的国家。德国亲希腊主义或新人文主义的基础是确信古希腊代表了一种自由、和谐的理想状态,在那种状态下,每个个体的全部才能和城邦或共同体都得到了自由、和谐的发展。阿诺德对生活在一个颓废、衰败的世界中有着强烈的感受,《文化和无政府》是他对此的回应。这种感受不仅在同时代的罗金斯那里,在较早的诗人像拜伦和雪莱那里也可以发现。他从洪堡和德国新人文主义者那里借来了和谐、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以此来对抗维多利亚中期英国紧迫、丑恶的现实:丑陋、狭隘的个人被隔断了与自然和美的经验之间的交流,奴役于专门化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主义 德国新人文主义 反犹主义 阿诺德 社会批评
原文传递
和约还是敕令——对色诺芬《希腊史》中所谓“大王和约”实质与译名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思伟 徐松岩 《古代文明》 CSSCI 2012年第1期8-17,112,共10页
从古希腊人对邦际关系的理解看,所谓"大王和约"不是一则和平条约。首先,该条约不是在对等条件下订立的,而是在波斯击败希腊诸邦后制定的,希腊诸邦并无任何发言权;其次,订立条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避免战争,争取和平,而是以实现... 从古希腊人对邦际关系的理解看,所谓"大王和约"不是一则和平条约。首先,该条约不是在对等条件下订立的,而是在波斯击败希腊诸邦后制定的,希腊诸邦并无任何发言权;其次,订立条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避免战争,争取和平,而是以实现波斯夺取领地、征收赋税的利益为目的;最后,条约订立后,并未实现和平,反而使希腊世界更加混乱无秩。人们将其译为"大王和约"一方面是受到色诺芬泛希腊主义历史观念影响,另一方面源于近现代古典学者将古典希腊理想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王和约” 敕令 希腊主义
下载PDF
古希腊美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汪瑞 《中国美术》 2016年第5期146-151,共6页
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和摇篮,可以说,真正意义的欧洲美术从古希腊伊始。希腊三面临海,北面连接欧洲大陆。境内多天然良港,为航海和对外贸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环境。内陆土地贫瘠,但是盛产大理石,为建筑和雕刻艺术提供了极佳的物质... 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和摇篮,可以说,真正意义的欧洲美术从古希腊伊始。希腊三面临海,北面连接欧洲大陆。境内多天然良港,为航海和对外贸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环境。内陆土地贫瘠,但是盛产大理石,为建筑和雕刻艺术提供了极佳的物质材料。古代希腊先后建立了200多个城邦国家,其中以雅典和斯巴达最为强大。城邦国家对内部公民实行民主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化时代 拉泽 季克 希腊主义时代 菲迪亚斯 克里特 巴特农神庙 拉庇泰人 浮雕 雕塑 艺术风格 雕塑家 美术家 狮子门 多利安柱式 希腊 古代希腊
下载PDF
希腊化文化对西欧的影响
17
作者 杨巨平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59-60,共2页
古希腊文化奠定了西欧文化的基础。古希腊文化主要是通过罗马而传之后世。“我们都是希腊人”,19世纪的法国浪漫派画家德拉克瓦曾如此感慨地说过。但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一,希腊文化主要包括希腊古典时期的城邦文化,以及希腊化时期... 古希腊文化奠定了西欧文化的基础。古希腊文化主要是通过罗马而传之后世。“我们都是希腊人”,19世纪的法国浪漫派画家德拉克瓦曾如此感慨地说过。但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一,希腊文化主要包括希腊古典时期的城邦文化,以及希腊化时期希腊——马其顿人统治之世界文化;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希腊与东方各地的文化因素相互交流、融汇的结果。二,希腊化文化不仅是对古典文化形式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化时期 希腊文化 文化遗产 文化形式 希腊主义 世界文化 西欧文化 三个问题 东罗马帝国 文化因素
下载PDF
关于希腊化时代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0
18
作者 沈坚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57-62,共6页
一 “希腊化”(Hellenism)一词,又作“希腊主义”,为19世纪德意志历史学家德罗伊森首创,用以概括古代地中海东部地区由亚历山大东征而开创的一整个时代的历史与文化发展特点。其后,“希腊化时代”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一般认为,始于公元前... 一 “希腊化”(Hellenism)一词,又作“希腊主义”,为19世纪德意志历史学家德罗伊森首创,用以概括古代地中海东部地区由亚历山大东征而开创的一整个时代的历史与文化发展特点。其后,“希腊化时代”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一般认为,始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发起东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化时代 希腊文化 公元前 希腊 亚历山大 希腊文明 埃及人 希腊主义 犹太人 东方民族
下载PDF
古风和古典时代希腊人的波斯观
19
作者 韩耀鑫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1期79-85,共7页
蛮族观在古希腊有着逐渐变化的过程。古风时代的希腊人并没有贬低蔑视异族人的蛮族观念,随着希腊人对自我认同的加强,与异族人的不断接触中,蛮族"他者"形象被构建出来。希波战争是希腊人蛮族观转变的重大事件,此后波斯人成为... 蛮族观在古希腊有着逐渐变化的过程。古风时代的希腊人并没有贬低蔑视异族人的蛮族观念,随着希腊人对自我认同的加强,与异族人的不断接触中,蛮族"他者"形象被构建出来。希波战争是希腊人蛮族观转变的重大事件,此后波斯人成为与希腊人区分对立的蛮族主体。雅典人是"他者"的大宗制造者,"他者"意象受到雅典现实政治的影响。公元前5世纪末4世纪初,希腊人的波斯蛮族观在泛希腊主义的促成下发展为明确的优劣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蛮族 波斯人 “他者” 希腊主义
下载PDF
租界与教会的希腊——希伯来精神
20
作者 陈明远 《社会科学论坛》 2013年第8期22-40,共19页
欧洲文明的两大支柱——希腊文化和希伯来信仰,在四千年华夏文明的土壤上,其传播、嫁接的生命力,注定是艰难曲折的。百年租界文化尽管地区不够广,但影响深远,在现代中国文教事业上的开拓性和示范性,不可抹杀。近现代西方文明与基督教有... 欧洲文明的两大支柱——希腊文化和希伯来信仰,在四千年华夏文明的土壤上,其传播、嫁接的生命力,注定是艰难曲折的。百年租界文化尽管地区不够广,但影响深远,在现代中国文教事业上的开拓性和示范性,不可抹杀。近现代西方文明与基督教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现代意义上的中学、大学、学院和各种正规学校,首先在租界出现,而最早的现代学校,多由基督教传教士开办或与教会有关。教会大学建立以前,中国传统教育大约处于西方16世纪宗教改革以前的水平,即以古典文史知识为主;到20世纪初,在华最好的教会大学的水平接近了同时代欧美一般大学的程度,这一飞跃同教会大学是分不开的。特别应注意到:革新的教会学校沪江大学,确立了教会大学中国化的"沪江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理性主义 希伯来宗教信仰 基督教会 教会学校 报刊 译述西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