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阮元的书法理论及其碑学成就
1
作者 丁永刚 茅云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76-78,共3页
帖学派书法经隋、唐、宋、元、明各代逐步形成、发展、完善 ,到清代前期盛极而衰。阮元应时之需 ,撰《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系统地总结分析魏、晋以来书法的变化 ,将其划分为南北两大系统 ,论述了碑帖的形成及其特点 ,认为北... 帖学派书法经隋、唐、宋、元、明各代逐步形成、发展、完善 ,到清代前期盛极而衰。阮元应时之需 ,撰《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系统地总结分析魏、晋以来书法的变化 ,将其划分为南北两大系统 ,论述了碑帖的形成及其特点 ,认为北派才是书法的正传 ,保存了隶书的古意 ,而北派书法又源于碑石 ,因此主张学习书法应以习碑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元 帖学碑学 南北书派 北碑南
下载PDF
晚明表现主义书风与碑学思想的滥觞研究
2
作者 张淑华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7-222,共6页
多年来学界一致认为,晚明表现主义书风的形成源于当时的包括政治、经济及16世纪中叶以来的心学与童心说等文艺思潮,晚明时期人们"尚奇"、"追新慕异"的审美风尚及二王传统帖学以外的碑学思想却常被研究者所忽视。本... 多年来学界一致认为,晚明表现主义书风的形成源于当时的包括政治、经济及16世纪中叶以来的心学与童心说等文艺思潮,晚明时期人们"尚奇"、"追新慕异"的审美风尚及二王传统帖学以外的碑学思想却常被研究者所忽视。本文以晚明时期的社会审美风尚为切入点,通过对晚明时期石碑的考古发掘、碑学观念之生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晚明表现主义书风成因乃二维物化结构:当时的尚"奇"风尚、王阳明心学及李贽童心说的文艺思想以及儒家忠义刚正精神等构成其精神元素;"二王帖学"系统及晚明碑学为其物质元素。研究进一步认为,尚"奇"风尚决定了晚明书家的审美取向,碑学思想的滥觞成其审美的最高法度。可以说,晚明表现主义书风源于碑学思想,它是最早向碑学习,帖中含碑的范例。由于清王朝的建立,这股书风尚未臻于极致就被肢解,然而,它对后世文艺笔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表现主义书风 碑学思想 碑学
下载PDF
经学异变与海派崛起——书法“大千体”反思及其价值重估 被引量:1
3
作者 唐波 《西泠艺丛》 2020年第4期11-18,81,共9页
近年来,"大千体"书法在张大千艺术研究中颇为流行,但大多仍停留在"自成一体"的阐释层面,对于"大千体"社会学层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由于"大千体"书法源于"碑学",而"碑学"... 近年来,"大千体"书法在张大千艺术研究中颇为流行,但大多仍停留在"自成一体"的阐释层面,对于"大千体"社会学层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由于"大千体"书法源于"碑学",而"碑学"兴起又与传统经学遭遇明代心学的异变紧密相关。在明代心学和乾嘉金石学的影响下,书学打破了"帖学"遵循的"传承"与"创变"的传统,而转向"碑学"的"门户"与"流派"之争。至此,"帖学"时代追求一线单传的文脉观转变成了"碑学"时代多元并存的逻辑。民初张大千以敏锐的商业嗅觉,深刻认识到画家之画与书法、诗之间的重要关联,选择性拜入"曾李门户",以"碑学"入手,最终修炼成了"诗书画"三绝合一的高超技能,吻合了商业文化多元并举的内在逻辑,成为"海派"新宠及近现代书画史上的传奇人物。因此,从"碑学"和"海派"的角度而论,"大千体"的价值恰好在于"诗书画"三绝合一的综合性,而非书法的单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王”书风 碑学 大千体 海派 商业化 反思与重估
原文传递
略谈《兰亭集序》书法的渊源与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素 《中国书法》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共12页
本文主要根据『兰亭论辩』争论当时是否存在《兰亭集序》这类行书,追溯《兰亭》行书的渊源,兼谈《兰亭》书法的影响.本文认为,行书本为刘德昇于东汉晚期所造,经过汉末、三国、西进出土文献印证,到东晋王羲之时代,其隶味由浓厚逐渐发展... 本文主要根据『兰亭论辩』争论当时是否存在《兰亭集序》这类行书,追溯《兰亭》行书的渊源,兼谈《兰亭》书法的影响.本文认为,行书本为刘德昇于东汉晚期所造,经过汉末、三国、西进出土文献印证,到东晋王羲之时代,其隶味由浓厚逐渐发展到淡泊,均有迹可寻.因此,说王羲之时代没有《兰亭》这类行书,是不能成立的.此后,由于南朝萧梁周兴嗣《千字文》包含了《兰亭》的书法,可以断定,《兰亭》在南朝不仅存在,而且已有一定的影响.入唐之后,由于太宗皇帝推崇《兰亭》书法,更加奠定了《兰亭》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独领风骚的不二地位,但也因此引发了《兰亭》书法的真伪之争.而这种真伪之争,发展到清代,蜕变成为了重碑轻帖的碑、帖之争.在此影响之下,自清末至当下,所谓『兰亭论辩』、实质也都成为了碑、帖之辩.为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碑学与帖学属于两种风格和两个系统,从来就没有可比性.如果大家都有这种正确认识,给『兰亭论辩』画句号的日子真的不远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论辩 行书书法 碑学 渊源与影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