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种帘蛤科贝类及4个地理种群文蛤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分析 被引量:34
1
作者 程汉良 夏德全 +4 位作者 吴婷婷 孟学平 吉红九 董志国 陈淑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9-116,共8页
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1758)、青蛤(Cyclina sinensis G.,1791)、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 L.,1758)、江户布目蛤(Protothaca jedoensis L.,1874)、薄片镜蛤(Dosinia corrugata R.,1850)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 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1758)、青蛤(Cyclina sinensis G.,1791)、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 L.,1758)、江户布目蛤(Protothaca jedoensis L.,1874)、薄片镜蛤(Dosinia corrugata R.,1850)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A.,1850)6种帘蛤科贝类和4个地理种群文蛤(大连、连云港、湛江、防城港)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这一序列在种质鉴定、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子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测序结果表明,所有物种扩增片段长度均为709 bp,序列A+T含量(62.2%-67.6%)明显高于GC含量.物种间共有变异位点311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202个;文蛤4个地理种群间共有变异位点46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2个.此区段共编码235个氨基酸,种间共有氨基酸变异位点85个;文蛤种群间只有1个氨基酸变异位点.以COⅠ基因片段序列为标记,用大竹蛏(Solen grandis)作外群,构建了帘蛤科贝类的系统发生树,其拓扑结构显示4个地理种群文蛤首先聚为1个单元,然后与青蛤聚在一起,最后所有帘蛤科物种聚为一枝,与外群相区别,其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基本一致,说明COⅠ基因适合作为该科贝类种群遗传结构和系统发生研究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帘蛤科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 系统发生学 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
下载PDF
帘蛤科贝类r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14
2
作者 程汉良 夏德全 +3 位作者 吴婷婷 孟学平 吉红九 董志国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02-710,共9页
根据18SrDNA、5.8SrDNA和28SrDNA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了文蛤(MeretrixmeretrixL.)、青蛤(CyclinasinensisG.)、硬壳蛤(MercenariamercenariaL.)和江户布目蛤(ProtothacajedoensisL.)4种帘蛤科贝类的第一内转... 根据18SrDNA、5.8SrDNA和28SrDNA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了文蛤(MeretrixmeretrixL.)、青蛤(CyclinasinensisG.)、硬壳蛤(MercenariamercenariaL.)和江户布目蛤(ProtothacajedoensisL.)4种帘蛤科贝类的第一内转录间隔区(ITS1)和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TS2)序列,并进行了测序。结果表明,文蛤、青蛤、硬壳蛤和江户布目蛤的ITS1扩增产物大小分别为978bp、663bp、757bp和942bp,GC含量分别为61.55%、60.78%、62.48%和64.86%~64.97%,其中ITS1序列长度分别为900bp、585bp、679bp和864bp,是迄今已报道双壳贝类中变化范围最大的,GC含量分别为61.67%、61.03%、63.03%和65.51%~65.62%,江户布目蛤种内ITS1序列有个体差异;ITS2扩增产物大小分别为644bp、618~620bp、593bp和513~514bp,GC含量分别为61.18%、61.29%~61.81%、62.73%和61.48%~61.60%,其中ITS2序列长度分别为412bp、386~388bp、361bp和281~282bp,GC含量分别为65.29%、65.21%~66.06%、67.87%和67.38%~67.62%,青蛤和江户布目蛤种内ITS2序列有个体差异。4种蛤ITS1和ITS2序列种间差异很大,有明显的长度多态性,ITS2种间序列相似度73.0%~89.1%,与ITS1的种间序列相似度48.7%~81.5%相比略高。此外,在4种蛤ITS1和ITS2序列中各发现2个与rRNA加工有关的保守区。通过对ITS1和ITS2序列的组装获得了4种蛤5.8SrRNA基因完整序列,序列长度都是157bp,GC含量57.96%~58.60%,4种蛤5.8SrRNA基因相对保守,种间序列差异度0-6.0%,共有10个变异位点,其中转换4处,颠换6处,硬壳蛤和江户布目蛤5.8SrRNA基因序列完全相同。以ITS2序列(包含5.8SrRNA和28SrRNA基因部分序列)为标记,调用北极蛤科的Arcticaislandica相应序列数据作外群,构建了帘蛤科贝类的系统发育树,其拓扑结构显示江户布目蛤与硬壳蛤亲缘关系最近,青蛤与其他3物种的亲缘关系最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帘蛤科 核糖体DNA 内转录间隔区 5.8S RRNA基因 系统发育分析 物种鉴定
下载PDF
基于16S rDNA序列的帘蛤科贝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程汉良 周旻纯 +5 位作者 陈冬勤 彭永兴 董志国 易乐飞 孟学平 申欣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57-662,共6页
对21种帘蛤科贝类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这一序列在种质鉴定、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价值。试验结果表明,所有物种扩增片段长度504~642bp,具有明显的长度多态性,序列A+T含量59.2%~69.0%,明显高于GC... 对21种帘蛤科贝类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这一序列在种质鉴定、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价值。试验结果表明,所有物种扩增片段长度504~642bp,具有明显的长度多态性,序列A+T含量59.2%~69.0%,明显高于GC含量。物种间共有变异位点447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351个。以16SrDNA片段序列为标记,以中国蛤蜊做外群,构建了帘蛤科贝类的系统发生树,拓扑结构显示,帘蛤科贝类形成3个明显类群,缀锦蛤亚科的13个种形成一个单系群,其结点自展值为93%。第二类群由雪蛤亚科、帘蛤亚科和镜蛤亚科的种类组成,结点自展值为87%。第三类群由仙女蛤亚科、青蛤亚科、楔形蛤亚科和文蛤亚科的种类组成,结点自展值为100%。结合拓扑结构分析和序列比对分析,本研究支持将短文蛤和丽文蛤订为文蛤的同物异名的观点,建议将丽文蛤和短文蛤订为文蛤的地理亚种;支持将薄片镜蛤和Dosinia angulosa订为2个独立种的观点;宜将波纹巴非蛤和织锦巴非蛤订为2个独立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帘蛤科 线粒体DNA 16S RDNA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序列的帘蛤科贝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程汉良 彭永兴 +5 位作者 董志国 易乐飞 孟学平 申欣 周旻纯 陈冬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744-2753,共10页
对21种帘蛤科贝类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这一序列在种质鉴定、分子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测序结果表明,所有物种扩增片段长度均为707 bp(含引物),序列... 对21种帘蛤科贝类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这一序列在种质鉴定、分子系统发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测序结果表明,所有物种扩增片段长度均为707 bp(含引物),序列A+T含量(62.4%—67.8%)明显高于G+C含量。物种间共有变异位点379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334个;此区段共编码235个氨基酸,种间共有氨基酸变异位点100个。以COI基因片段序列为标记,用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作外群,构建了35种帘蛤科贝类(其中14种贝类COI序列从GenBank下载)的系统发生树,结合拓扑结构分析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支持将短文蛤(Meretrix petechinalis)和丽文蛤(M.lusoria)订为文蛤(M.meretrix)的同物异名的观点,建议将丽文蛤和短文蛤订为文蛤的地理亚种;支持将薄片镜蛤(Dosinia corrugata)和D.angulosa订为2个独立种的观点;认为将波纹巴非蛤(Paphia undulata)和织锦巴非蛤(P.textile)订为2个独立种是合适的。COI基因序列含有丰富的遗传信息,适合作为帘蛤科贝类种群遗传结构和系统发生研究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帘蛤科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 系统发生
下载PDF
6种帘蛤科贝类18S rRNA基因全序列比较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程汉良 彭永兴 +3 位作者 王芳 孟学平 阎斌伦 董志国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59-567,共9页
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青蛤(Cyclina sinensis)、江户布目蛤(Protothaca jedoensis)、薄片镜蛤(Dosinia corrugata)、紫石房蛤(Saxidomus purpuraus)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6种帘蛤科(Veneridae)贝... 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青蛤(Cyclina sinensis)、江户布目蛤(Protothaca jedoensis)、薄片镜蛤(Dosinia corrugata)、紫石房蛤(Saxidomus purpuraus)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6种帘蛤科(Veneridae)贝类的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并测序,以期获得这一序列的基本特征,评估其种间变异程度,探讨这一序列在种类鉴定和分子系统发育等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测序结果表明,文蛤、青蛤、江户布目蛤、薄片镜蛤、紫石房蛤和菲律宾蛤仔18S rRNA基因序列全长分别为1900bp、1838bp、1831bp、1831bp、1829bp和1833bp。序列中A、T、C和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0%、24.0%、24.2%和27.8%。用MEGA软件对6种帘蛤18S rRNA基因全序列进行了分析,对位排列后的总长度1 906 bp,其中变异位点210个,简约信息位点28个,si/sv=1.4(46/32)。从GenBank下载了7种帘蛤科贝类18S rDNA全序列,与本研究实测的6种帘蛤一起用MegAlign软件对其18S rDNA序列进行了比对,物种间序列相似百分比为88.7%-99.7%。文蛤与其他12物种间序列差异较大,序列差异百分比均超过了10%,其他各物种间序列差异百分比不超过3%。以异韧带亚纲(Anomalodesmata)笋螂目(Pholadomyoida)的Lyonsia floridana和Cardiomya costellata为外群,采用相邻连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了帘蛤科贝类的系统发育树,其拓扑结构显示雪蛤亚科(Chioninae)、帘蛤亚科(Venerinae)和镜蛤亚科(Dosiniinae)的种类首先聚在一起,形成一个聚类簇;缀锦蛤亚科(Tapetinae)、卵蛤亚科(Pitarinae)、仙女蛤亚科(Callistinae)、青蛤亚科(Cyclininae)和文蛤亚科(Meretricinae)的种类先后分别单独聚成一枝;最后所有帘蛤科物种聚为一枝,与外群相区别,说明18S rDNA序列适合作为帘蛤科系统发育研究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帘蛤科 18S RRNA基因 分子系统发育
下载PDF
帘蛤科4种养殖蛤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的fAFLP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彭永兴 程汉良 +4 位作者 夏德全 吴婷婷 孟学平 吉红九 董志国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5-51,共7页
利用荧光标记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fAFLP)技术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青蛤(Cyclina sinens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4种帘蛤科贝类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种间关系进行了研... 利用荧光标记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fAFLP)技术对文蛤(Meretrix meretrix)、青蛤(Cyclina sinens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4种帘蛤科贝类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选择EcoRⅠ/MseⅠ进行酶切,使用6个E+3/M+3引物组合进行扩增,共获得1096个位点,多态位点比率95.1%,片段长度50-456bp。其中,文蛤、青蛤、菲律宾蛤仔和硬壳蛤分别得到681,715,702和694个位点,相应的多态位点比率为76.8%,81.7%,83.0%和75.1%,得到17个种特异性位点,可作为4物种特征标记。分析了群体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以及种间遗传相似系数。结果表明,硬壳蛤群体遗传相似系数最高(0.6709),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0.2360);菲律宾蛤仔群体遗传相似系数最低(0.5925),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0.2618);根据遗传相似系数采用UPGMA法构建了4物种32个体的聚类图,表明文蛤与菲律宾蛤仔遗传关系最近,青蛤与其他3物种遗传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标记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fAFLP) 遗传多样性 帘蛤科(Veneridae) 分子标记 系统发育分析 物种鉴定
下载PDF
我国重要帘蛤科(Veneridae)贝类的16S rRNA序列系统学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赵婷 吴琪 潘宝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00-1505,共6页
本文对我国隶属于帘蛤科(Veneridae)10个亚科、17个属、20种贝类的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系统学分析,上述动物的16S rRNA片段长度在438—648bp之间,利用PAUP软件包在对序列比对基础上构建了邻接系统树(NJ)和最大拟然系统树(ML)。16S r... 本文对我国隶属于帘蛤科(Veneridae)10个亚科、17个属、20种贝类的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系统学分析,上述动物的16S rRNA片段长度在438—648bp之间,利用PAUP软件包在对序列比对基础上构建了邻接系统树(NJ)和最大拟然系统树(ML)。16S rRNA数据显示,我国帘蛤科贝类由三个主要分支组成,美女蛤亚科中的加夫蛤属(Gafrarium)可能是一个单型属,该属与美女蛤属合并为加夫蛤属比较恰当。帘蛤亚科与雪蛤亚科应属于不连续的分类单元。另外,青蛤亚科与仙女蛤亚科均应作为独立的亚科存在。本文的研究结论与修订后的帘蛤科形态分类观点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壳类 帘蛤科 16S RRNA基因 分子系统学
下载PDF
帘蛤科两种经济贝类种群的ITS-1序列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吴琪 潘鹤婷 潘宝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1期20-23,共4页
利用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对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的养殖群体和青蛤(Cyclinasinensis)的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经过PCR扩增、连接与测序后,得到硬壳蛤ITS-1的长度为718~724 bp,青蛤的为665~683 bp,序列用Clu... 利用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对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的养殖群体和青蛤(Cyclinasinensis)的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经过PCR扩增、连接与测序后,得到硬壳蛤ITS-1的长度为718~724 bp,青蛤的为665~683 bp,序列用ClustalX1.83多重比对后,在725 bp组成的同源片段中有714个碱基序列为保守位点,通过DNAsp软件分析,该种群的核酸多态性指数Pi为0.00302,每位点Eta为0.00304,并检测出4个单倍型(Haplotype)序列.青蛤在由695 bp组成的同源片段中有644个碱基序列为保守位点,该种群的Pi为0.03071,每位点Eta为0.0378,共测出6个单倍型(Haplotype)序列.利用PAUP4.10软件计算出每个种群内单倍型序列间的相对遗传距离,其中,硬壳蛤的遗传距离仅为0.0014~0.0056,说明其DNA遗传多样性的丰度较低;而野生青蛤种群的遗传距离为0.0036~0.0105,说明其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文章还初步讨论了双壳类遗传多样性变动的因素及种质保护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帘蛤科 硬壳 ITS-1序列 遗传多样性 单倍型基因
下载PDF
四种帘蛤科贝类同工酶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程汉良 孟学平 +2 位作者 董志国 夏德全 吴婷婷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5-77,共3页
文蛤、青蛤、菲律宾蛤仔和硬壳蛤隶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帘蛤科,广泛分布于朝鲜、日本及我国沿海,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2001年全国养殖产量已突破200万吨,仅次于牡蛎,在贝类中列第二位.
关键词 海水养殖贝类 帘蛤科 同工酶 软体动物门 菲律宾 养殖产量 硬壳 双壳纲
下载PDF
中国海滑蛤属Liocyma(双壳纲:帘蛤科)一新种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爱君 徐凤山 冷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96-798,共3页
滑蛤属至今已发现的种都分布于北半球,这些种类都是冷水种。新种Liocyma chinensis是一个温水种,采自渤海莱州湾,这是滑蛤属在亚洲大陆最南的分布界线。新种的发现,增加了黄、渤海动物区系中的冷水性因素。
关键词 软体动物 双壳纲 帘蛤科 新种 黄、渤海
下载PDF
香港海区双壳类帘蛤科一新种
11
作者 江锦祥 徐凤山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2年第4期291-293,共3页
帘蛤科一新种——扁平美女蛤Circe(Laevicirce)hongkongensis sp.nov.系于1988年采自香港大潭湾潮下带。新种的主要特征是两壳极扁平,铰合部宽阔,区别于本亚属的其他种。
关键词 双壳类 帘蛤科 海区 香港
下载PDF
14种帘蛤科贝类线粒体基因组特征与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颜成瑞 苗菁 叶莹莹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4期285-292,共8页
利用从genbank数据库摘录了帘蛤科Veneridae的14种贝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其特征,并研究帘蛤科贝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A+T碱基含量高于G+C碱基含量,线粒体基因组表现出明显的碱基偏倚现象。对蛋白质编码基因分析,ATG并... 利用从genbank数据库摘录了帘蛤科Veneridae的14种贝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其特征,并研究帘蛤科贝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A+T碱基含量高于G+C碱基含量,线粒体基因组表现出明显的碱基偏倚现象。对蛋白质编码基因分析,ATG并不是唯一的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有TAA和TAG两种;密码子组成表现出亲缘关系近的密码子组成差异较小,而亲缘关系远的差异较大。研究还发现14个物种线粒体基因排列顺序存在差异,有基因重排现象和ATP8基因缺失现象,可能是和物种生活环境有关。选取巴非蛤属的和蔼巴非蛤,真曲巴非蛤,织锦巴非蛤,波纹巴非蛤来研究帘蛤科贝类线粒体基因组选择压力,结果表明其12种蛋白质编码基因的Ka/Ks均介于0和1之间,表明基因受到纯化选择作用。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计算的遗传距离和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所得结论与传统形态分类基本一致,说明线粒体基因适合作为帘蛤科系统发育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帘蛤科贝类 线粒体全基因组 基因重排 选择压力分析 系统进化
下载PDF
中国近海文蛤属(双壳纲,帘蛤科)的系统分类学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素萍 王鸿霞 徐凤山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3-479,共7页
长期以来,我国的文蛤分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混乱现象,它已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文蛤的水产养殖和遗传育种等相关研究。利用比较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我国沿海分布的文蛤属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澄清了混淆种,修订了物种名称,确立了... 长期以来,我国的文蛤分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混乱现象,它已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文蛤的水产养殖和遗传育种等相关研究。利用比较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我国沿海分布的文蛤属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澄清了混淆种,修订了物种名称,确立了我国沿海文蛤的分类地位,对文蛤属的分类系统进行分子重建。结果表明短文蛤和丽文蛤为近缘种先聚到一起,然后与斧文蛤聚到一起,而琴文蛤、文蛤与该属其它 3 种文蛤的分歧时间较早。研究结果将为文蛤的分类研究、遗传育种、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壳纲 帘蛤科 系统分类 中国海.
原文传递
10种帘蛤科贝类COI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道海 李洪英 +2 位作者 吴秋颖 孙玉林 文菁 《生物资源》 CAS 2018年第3期277-284,共8页
应用通用引物扩增了凸加夫蛤(Gafrarium tumidum)、锯齿巴非蛤(Paphia gallus)、细纹卵蛤(Pitar striatum)、钝缀锦蛤(Tapes dorsatus)、裂纹格特蛤(Marcia hiantina)5种帘蛤科贝类COI基因片段,并与Gen Bank数据库收录的加夫... 应用通用引物扩增了凸加夫蛤(Gafrarium tumidum)、锯齿巴非蛤(Paphia gallus)、细纹卵蛤(Pitar striatum)、钝缀锦蛤(Tapes dorsatus)、裂纹格特蛤(Marcia hiantina)5种帘蛤科贝类COI基因片段,并与Gen Bank数据库收录的加夫蛤(Gafrarium pectinatum)、沟纹巴非蛤(Paphia exarata)、日本卵蛤(Pitar japonicum)、日本格特蛤(Marcia japonica)、四射缀锦蛤(Tapes belcheri)5种帘蛤科贝类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物种扩增片段长度均为616 bp,序列A+T平均含量(62.9%)明显高于G+C含量。在616个位点中,保守位点数为282个,变异位点数为334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数为283个。以COI基因片段序列为标记,以海螂科砂海螂(Mya arenaria)作外群,构建了帘蛤科贝类的系统进化树,其拓扑结构显示:细纹卵蛤和日本卵蛤聚为一枝,凸加夫蛤和加夫蛤聚为一枝,锯齿巴非蛤和沟纹巴非蛤聚为一枝,四射缀锦蛤单独聚为一枝,钝缀锦蛤、裂纹格特蛤和日本格特蛤聚为一枝,最后所有帘蛤科物种聚为一枝,与外群相区别,其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基本一致。研究表明,线粒体COI基因作为帘蛤科贝类DNA条形码在物种鉴定方面具有可靠性,可以作为物种分类的重要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帘蛤科 线粒体COI基因 系统发育
原文传递
文蛤“科浙2号” 被引量:1
15
《中国水产》 CAS 2022年第2期107-111,共5页
一、品种概况(一)培育背景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又称为短文蛤,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帘蛤目(Veneroida),帘蛤科(Veneridae),文蛤属(Meretrix),是一种重要的滩涂经济贝类。文蛤作为一种广温埋栖性贝类,在我... 一、品种概况(一)培育背景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又称为短文蛤,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帘蛤目(Veneroida),帘蛤科(Veneridae),文蛤属(Meretrix),是一种重要的滩涂经济贝类。文蛤作为一种广温埋栖性贝类,在我国从辽宁到广西沿海内湾和河口滩涂都有分布。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文蛤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增养殖对象,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海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养殖 软体动物门 广西沿海 出口创汇 双壳纲 帘蛤科 品种概况
下载PDF
青蛤室内常温育苗技术
16
作者 郝咏芳 黄金勇 +1 位作者 袁甜 魏国庆 《科学养鱼》 2024年第2期69-70,共2页
青蛤隶属帘蛤科,俗称黑蛤、牛眼蛤等,营埋栖生活,生活在近海泥沙或沙质潮间带,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滩涂养殖贝类。青蛤属于辽宁沿海的土著贝类,分布地域广,适应能力强,在辽东湾可供增养殖面积大。近... 青蛤隶属帘蛤科,俗称黑蛤、牛眼蛤等,营埋栖生活,生活在近海泥沙或沙质潮间带,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滩涂养殖贝类。青蛤属于辽宁沿海的土著贝类,分布地域广,适应能力强,在辽东湾可供增养殖面积大。近年来,由于海区污染、采捕过度等原因,辽宁地区青蛤苗种的自然资源急剧下降,许多地方近乎绝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养殖 增养殖 育苗技术 采捕 帘蛤科 自然资源 辽东湾
下载PDF
文蛤种贝不同促熟、催产方式的效果对比研究
17
作者 张新峰 王玉清 +2 位作者 崔玥 张绍龙 吴涛 《科学养鱼》 2024年第4期70-71,共2页
文蛤属帘蛤目、帘蛤科、文蛤属,是一种埋栖型的双壳经济贝类。文蛤适应性强、养殖周期短、产量高、肉质鲜美、营养价值丰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文蛤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文蛤的自然资源量却日渐萎缩,为满足滩涂、池塘养殖需... 文蛤属帘蛤目、帘蛤科、文蛤属,是一种埋栖型的双壳经济贝类。文蛤适应性强、养殖周期短、产量高、肉质鲜美、营养价值丰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文蛤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文蛤的自然资源量却日渐萎缩,为满足滩涂、池塘养殖需求,开展文蛤人工育苗势在必行。在文蛤人工育苗过程中,可通过对文蛤种贝进行性腺促熟和催产,提早获卵,以达到延长文蛤生产周期、提高人工育苗经济效益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育苗 池塘养殖 催产 帘蛤科 营养价值 自然资源 性腺促熟
下载PDF
文蛤遗传标记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东丽 林志华 +1 位作者 董迎辉 王昭萍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9-123,共5页
关键词 遗传标记 软体动物门 双壳贝类 沿海 双壳纲 帘蛤科 辽河口
下载PDF
皱肋文蛤人工育苗试验 被引量:2
19
作者 蔡葆青 尤颖哲 +1 位作者 陈何东 郑秀玲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5-35,共1页
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属帘蛤目,帘蛤科,主要分布于越南和我国广西、台湾等区域,常栖息在潮间到20米水深处以及泥沙底。该品种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很受消费者、养殖者的欢迎,现已成为越南等国家、地区的贝类当家养殖品种。据相... 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属帘蛤目,帘蛤科,主要分布于越南和我国广西、台湾等区域,常栖息在潮间到20米水深处以及泥沙底。该品种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很受消费者、养殖者的欢迎,现已成为越南等国家、地区的贝类当家养殖品种。据相关报道,越南2009年的皱肋文蛤出口达17624吨,2010年出口量、价格比同期又有上涨,养殖前景一片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育苗试验 养殖品种 营养丰富 养殖前景 出口量 帘蛤科
下载PDF
环沟格特蛤生化成分的周年变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邱德全 李复雪 《热带海洋》 CSCD 1999年第1期46-51,共6页
周年逐月采集环沟格特蛤(Katelysiarimularis),分别测定软体部、性腺、足肌和消化腺的蛋白质、脂肪、糖的含量,并测定性腺甾类激素和以细胞磷推算的DNA和RNA含量。结果表明,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变化与性... 周年逐月采集环沟格特蛤(Katelysiarimularis),分别测定软体部、性腺、足肌和消化腺的蛋白质、脂肪、糖的含量,并测定性腺甾类激素和以细胞磷推算的DNA和RNA含量。结果表明,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变化与性腺发育周期一致,糖的变化与蛋白质和脂肪相反,提示该种蛤在性腺生长周期糖类向蛋白质和脂肪转化,并且随着性腺的发育,消化腺和足肌的蛋白质和脂肪转运到性腺。环沟格特蛤的甾类激素、DNA和RNA的含量变化与蛋白质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有一致性,提示甾类激素是促进性腺蛋白质合成的内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沟格特 生化组分 甾类激素 性腺发育 帘蛤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