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英语语言的“帝国性”及其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胡晓琼 Peter Kelly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00-103,共4页
英语正在疯狂席卷全球,很多语言受到威胁与挑战,甚至濒临消亡。本文就英语迅猛渗透至世界各个角落的原因,相关国家政府的反应,人们的担忧,单语制世界的可能性,多种语言消亡是否是灾难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 英语 帝国性 官方语言 弱势语言
下载PDF
俄罗斯的“帝国性”特征与“安全困境”
2
作者 薛福岐 《俄罗斯学刊》 2023年第3期5-18,共14页
安全是任何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俄罗斯也不例外。俄罗斯拥有与美国比肩、足以保障自身安全的核武库,庞大的常规军力和强大的战争能力,从军事实力角度其安全能够得到充分保障。与此同时,俄罗斯对安全的理解,对“绝对安全”的追求,... 安全是任何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俄罗斯也不例外。俄罗斯拥有与美国比肩、足以保障自身安全的核武库,庞大的常规军力和强大的战争能力,从军事实力角度其安全能够得到充分保障。与此同时,俄罗斯对安全的理解,对“绝对安全”的追求,安全优先等不仅体现在思想观念层面,更是构成其内外政策文件的基本内涵和内外政策实践的“绝对命令”,且具有极强连续性。俄罗斯这种一方面拥有足够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对安全无止境追求的现象可谓是一种独特的“安全困境”。对于这一现象,可以从俄罗斯国家身份“帝国性”特征与“安全困境”二者之间的关系角度进行解释。俄罗斯国家身份“帝国性”特征与“安全困境”互为前提、相互建构、相互强化。俄罗斯向现代国家的转型则需要十分强大的内生性思想资源以及对政治权力与社会的关系的必要调整。因而这也是我们观察俄罗斯未来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帝国性 “安全困境” 国家转型
下载PDF
民族大一统论和内在化了的帝国性在近代中国 被引量:1
3
作者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2-43,共12页
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国民族认识的探讨阐述中华民族论中所蕴含的内在化了的帝国性。为此本文把当时中国人的民族认识分为文化民族和国家民族进行探讨,并阐述容满立宪派和排满革命派的民族论为什么及如何都只能归结为民族帝国主义和单一民族... 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国民族认识的探讨阐述中华民族论中所蕴含的内在化了的帝国性。为此本文把当时中国人的民族认识分为文化民族和国家民族进行探讨,并阐述容满立宪派和排满革命派的民族论为什么及如何都只能归结为民族帝国主义和单一民族论,并由此把文化民族作为反思作为国家民族的中华民族论中所蕴含的帝国性的理论对策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大一统 中华民族 民族帝国主义 帝国性 文化民族
下载PDF
《吾国至上》中的戏剧策略与文化殖民
4
作者 陈琛 陈红薇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111-116,共6页
《吾国至上》是英国当代女剧作家丁布莱克·韦藤贝克的著名代表作。该剧以"剧中剧"的元戏剧形式讲述了流放到澳大利亚的英国囚犯在的拉尔夫·克拉克少尉的指导下排演乔治·法夸尔的喜剧《招兵官》的故事。在该剧... 《吾国至上》是英国当代女剧作家丁布莱克·韦藤贝克的著名代表作。该剧以"剧中剧"的元戏剧形式讲述了流放到澳大利亚的英国囚犯在的拉尔夫·克拉克少尉的指导下排演乔治·法夸尔的喜剧《招兵官》的故事。在该剧中,戏剧策略表面上体现了对囚犯的解放和救赎,但本质上却是一种复杂和隐匿的文化殖民形式。本文从该剧中戏剧启蒙对等级身份的预设、戏剧生产对殖民他者的规训和同化以及戏剧艺术对英帝国性认同的建构三个方面入手,论证了戏剧策略仍归属霸权文化的殖民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策略 文化殖民 启蒙 戏剧生产 帝国性
下载PDF
从东洋史到东亚史再到亚洲史:走向认识体系之重构 被引量:3
5
作者 柳镛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6-40,共5页
明治时期日本确立"东洋史"为历史学三分体系(本国史—东洋史—西洋史)之一,是为其皇国史观之延伸。20世纪前半期中国和韩国沿用了日本的三分体系,并且吸收了日本版的"东洋史"。之后,韩、中两国逐渐克服"东洋史... 明治时期日本确立"东洋史"为历史学三分体系(本国史—东洋史—西洋史)之一,是为其皇国史观之延伸。20世纪前半期中国和韩国沿用了日本的三分体系,并且吸收了日本版的"东洋史"。之后,韩、中两国逐渐克服"东洋史"认识体系的固有弊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日、韩三国一些学者经过摸索,确立"东亚史"为另一个历史认识体系,以替代"东洋史"。2012年,韩国政府正式给高中学生增加"东亚史"科目。"东亚史"是许多地域史(regional history)之一,它一方面包括本国史,另一方面又连接世界史,在这一点上与"东洋史"根本不同。虽然"东亚史"的认识体系还未完全确立,但学者仍在继续努力将之构造成完整的认识体系。与此同时,对南亚、西亚、中亚等地域史的研究也相应展开。依此将促使地域史有机地互相关联和组织,最终重构"亚洲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洋史 东亚史 亚洲史 本国史 地域史 帝国性
下载PDF
试论俄罗斯国际地位在国际体系演进中的变迁
6
作者 蔡湫元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80-85,共6页
自9世纪下半叶古罗斯国家成型后,其版图一直处于缺乏天然地理屏障的草原地带,基于生存与安全的本能意识,历代罗斯统治者不断寻求疆域的扩张,其国际地位在国际体系演进中发生变迁。俄罗斯的崛起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共同成为了18世纪的... 自9世纪下半叶古罗斯国家成型后,其版图一直处于缺乏天然地理屏障的草原地带,基于生存与安全的本能意识,历代罗斯统治者不断寻求疆域的扩张,其国际地位在国际体系演进中发生变迁。俄罗斯的崛起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共同成为了18世纪的欧洲历史最具代表意义的两大事件之一。彼得大帝的亲政与实行的西化改革为俄罗斯崛起提供了先决条件,而1721年的大北方战争的完胜则正式宣告了俄国作为欧洲大陆强权之一的身份。一方面,正是所处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的欧亚兼备、非东非西的文明属性和相对独立的民族特性,并导致了俄罗斯相对孤立于西欧基督教文明的地位及其独特的“帝国性”;另一方面,俄罗斯侧翼国家的身份则体现在了对国家体系权力格局的持久性影响。这种影响无疑是长期存在的,尽管其内容、形式乃至性质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未来,俄罗斯传统上具有二重性的“双头鹰”外交战略对其未来外交的主导作用将更加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国际地位 帝国性 国际体系
下载PDF
华语语系文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森林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37,共14页
"华语语系研究"概念的提出与探讨,主要源自史书美、王德威与石静远等美国学者在这个领域所做的论述努力。本文将梳理他们在论述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希望日后学界对于华语语系的研究,可以从垂直而平行的单一语系层面,转向横向... "华语语系研究"概念的提出与探讨,主要源自史书美、王德威与石静远等美国学者在这个领域所做的论述努力。本文将梳理他们在论述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希望日后学界对于华语语系的研究,可以从垂直而平行的单一语系层面,转向横向而交叉的跨语系层面,带来更为丰富繁复的思考空间与思辨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语系研究 中国 离散中国人 中国中心主义 帝国 文学的综理会商
下载PDF
"受邀请的帝国"?——战后美利坚帝国属性再议
8
作者 梁志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 2022年第1期294-307,共14页
20世纪80年代,挪威著名历史学家吉尔·伦德斯塔德针对美国霸权的崛起提出了"受邀请的帝国"的概念.战后美国全球同盟体系形成的过程昭示,无论是在地域上还是在时间上,"受邀请的帝国"概念的适用范围都极其有限,... 20世纪80年代,挪威著名历史学家吉尔·伦德斯塔德针对美国霸权的崛起提出了"受邀请的帝国"的概念.战后美国全球同盟体系形成的过程昭示,无论是在地域上还是在时间上,"受邀请的帝国"概念的适用范围都极其有限,远不能用于指代美利坚帝国."二战"结束后的美国是一个具有多重面相的帝国:某些情况下,是一个"受邀请的帝国";个别情境中,甚至还是一个"被要挟的帝国";更多时候,则是一个"压制性的帝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吉尔·伦德斯塔德 "受邀请的帝国" "被要挟的帝国" "压制帝国"
原文传递
When Two Sisters Jointly.Ruled an Empire
9
作者 Valentine J. Belfiglio 《Sociology Study》 2016年第6期410-416,共7页
This study will examine the ascent of two women as emperors of the Eastern Roman Empire within the context of constructivism and feminis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Constructivism emphasizes ideas, such as the co... This study will examine the ascent of two women as emperors of the Eastern Roman Empire within the context of constructivism and feminis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Constructivism emphasizes ideas, such as the content of language and social discourse, over institutions or power. Feminism critique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 a male-centered and dominated discipline. This paper addresses important issues. The first issue i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scent of two women as Chief Executives of a patriarchal system. The second issue is to increase understanding of how gender is constructed and functions in social, cultural, historical,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s, particularly as they intersect with political leadership roles. The thesis of this study is that class, political ambition, and political adroitnes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gender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in determining the rise of women to high political office. The work implies that women at the higher end of the social stratum have a significant advantage over men and women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social strat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RUCTIVISM FEMINISM class political ambition political adroitnes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