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然悖论、帝国政治、殖民道德--《皮袜子故事集》中的景观书写
1
作者 李应雪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4-250,共7页
文章借助景观理论,从自然景观中的悖论、文化景观中的帝国政治以及道德景观中的英雄主义三个层面剖析《皮袜子故事集》中景观书写的多重内涵。以作品中的自然描写和人物塑造为研究对象,深度透视库柏景观书写中的诡谲。自然景观描绘中的... 文章借助景观理论,从自然景观中的悖论、文化景观中的帝国政治以及道德景观中的英雄主义三个层面剖析《皮袜子故事集》中景观书写的多重内涵。以作品中的自然描写和人物塑造为研究对象,深度透视库柏景观书写中的诡谲。自然景观描绘中的意图舛讹和逻辑悖论使自然在库柏的“凝视”下蜕变为记录“文明足迹”的场所。原始自然成为文明暴力和权利空间的“能指”,指向帝国政治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勾连。自然在象征层面同印第安人命运趋同,同为被观看、征服和拓殖的“他者”。班布尔身上的“自然道德”是早期白人殖民者“拓荒”精神的体现;他的男性气质催生出可复制和传播的英雄主义,背后是作家对殖民主义道德体系和文化共同体的无意识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袜子故事集》 景观书写 自然悖论 帝国政治 殖民道德
原文传递
“小型独立的塑像时代已经过去”——伍尔夫作品中的塑像叙事与帝国政治
2
作者 朱海峰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5-35,共11页
19世纪以来,英国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为国王、军人和政客等“帝国英雄”建造了大量的塑像,利用塑像的隐性叙事功能鼓吹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从而达到强化民众身份认同和规训社会异己的目的。伍尔夫在日记、随笔和小说中再现了当时社会围绕... 19世纪以来,英国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为国王、军人和政客等“帝国英雄”建造了大量的塑像,利用塑像的隐性叙事功能鼓吹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从而达到强化民众身份认同和规训社会异己的目的。伍尔夫在日记、随笔和小说中再现了当时社会围绕“帝国英雄”塑像引发论争的历史语境,揶揄了隐匿在国王、军人和政客等塑像背后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等话语,揭示了当局利用这些塑像来美化殖民历史和维护统治秩序的意图。她认为这些塑像是过去贵族时代崇尚英雄主义的产物,呼吁当时“民主时代”的人们不要再建造塑像,也不要为它们虚构并不具备的美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尔夫 塑像叙事 帝国政治
原文传递
“半局外人”与帝国政治:《达洛维夫人》中的边缘漫游者 被引量:2
3
作者 孟德燕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0-140,共11页
《达洛维夫人》是伍尔夫典型的城市小说和战后反思小说。本文试图研究伍尔夫如何借用并改造传统的男性漫游者叙事来展现一战后英帝国复杂的政治叙事,从而实现她的写作目的。她采用三个边缘人物--女性、失意的殖民地官员、弹震症患者,作... 《达洛维夫人》是伍尔夫典型的城市小说和战后反思小说。本文试图研究伍尔夫如何借用并改造传统的男性漫游者叙事来展现一战后英帝国复杂的政治叙事,从而实现她的写作目的。她采用三个边缘人物--女性、失意的殖民地官员、弹震症患者,作为漫游者的主体,赋予他们“半局外人”视角,通过他们的都市漫游和变幻的意识流动揭示战后英国的父权制、君主主义及尚武精神如何影响并规训普通人的思想和言行。同时伍尔夫也展示了个体是如何通过行走和阅读城市空间,抵制和反抗这种宏大战略的控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自我主体性,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半局内人”身份也决定了他们反抗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尔夫 边缘漫游者 半局外人 帝国政治
原文传递
优生学与帝国政治——伍尔夫作品中的优生叙事 被引量:8
4
作者 朱海峰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7-172,共16页
本文通过解读伍尔夫的日记、书信、传记,考证她未曾生育这一史实与英国当时盛行的优生学之间的关联,并结合伍尔夫的小说和随笔,挖掘其中较为隐匿的优生叙事策略及政治动机,进而探究优生学如何被挪用到帝国政治中成为规训异己的政治话语... 本文通过解读伍尔夫的日记、书信、传记,考证她未曾生育这一史实与英国当时盛行的优生学之间的关联,并结合伍尔夫的小说和随笔,挖掘其中较为隐匿的优生叙事策略及政治动机,进而探究优生学如何被挪用到帝国政治中成为规训异己的政治话语。伍尔夫通过文学叙事手段揭示了大英帝国利用优生学对所谓的精神病人、下层阶级和其他族裔的规训,再现了对待优生学的不同观点在当时社会所引发的话语交锋,展示了她对优生学的反思和对大英帝国统治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优生叙事 帝国政治
原文传递
新机构与旧制度:马哈茂德二世时期的帝国政治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三义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9-109,共11页
马哈茂德二世把隶属于奥斯曼帝国宫廷的行政机构改成类似于西欧的政府部门。内政部、外交部、财政部、农业部、外贸部、公共工程委员会等取代了原先的各衙门,还成立了军事委员会、最高司法委员会等机构。在改组政府机构的同时,还改善文... 马哈茂德二世把隶属于奥斯曼帝国宫廷的行政机构改成类似于西欧的政府部门。内政部、外交部、财政部、农业部、外贸部、公共工程委员会等取代了原先的各衙门,还成立了军事委员会、最高司法委员会等机构。在改组政府机构的同时,还改善文官的待遇,提高薪俸。但是,帝国的根本制度并未触动,"素丹制—哈里发制"不变,即政教合一的国体不变;管理少数民族和少数教派的"米勒特"制不变;特权和等级制度不变。马哈茂德二世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更注重行省和属地的忠诚;新军队的"新"不仅是装备现代化,关键是完全效命和服从于素丹。马哈茂德二世的政治变革未能挽救危局,并不是由于宗教阶层和旧势力的抵制,而是因为建立新机构仅仅形成表面上的新气象,实质是用新机构来维持旧制度。马哈茂德二世的经济改革效果明显,恰恰是因为废除了"蒂玛"制度,取消了包税制,改变了土地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哈茂德二世 奥斯曼帝国 素丹 哈里发制 帝国政治
原文传递
帝国政治的外交争论
6
作者 胡欣 《国际政治研究》 2003年第2期47-55,共9页
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优势,随着反恐战争的进行,显得越发的明显。伴随着这种超级大国霸权地位的,是一种以单边主义为支柱的“新帝国论”。这一思想的出现不仅仅是源自于西方文明长期以来所持有的优越感,而且也是美国外交对于冷战结束以后... 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优势,随着反恐战争的进行,显得越发的明显。伴随着这种超级大国霸权地位的,是一种以单边主义为支柱的“新帝国论”。这一思想的出现不仅仅是源自于西方文明长期以来所持有的优越感,而且也是美国外交对于冷战结束以后的世界的一个新的反思。但是,建立在这种思想上的美国外交战略,对于自身乃至国际社会而言,都不能说是一个理智的和建设性的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帝国主义 外交战略 霸权主义 帝国政治 自由国际主义 既实主义
原文传递
政治经济秩序的全球断裂——评迈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内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 被引量:2
7
作者 汪民安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39-143,共5页
关键词 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 迈克尔·哈特 安东尼奥·内格里 书评 民族国家 帝国主义 生产类型 后结构主义 权力理论
下载PDF
《中华帝国历史、政治、伦理与宗教论集》文献来源初考 被引量:3
8
作者 魏京翔 《国际汉学》 CSSCI 2021年第3期22-30,204,共10页
17世纪下半叶,西班牙来华多明我会士闵明我出版了七卷本巨著《中华帝国历史、政治、伦理与宗教论集》,从天主教托钵修会的立场构建了彼时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本文立足闵氏的西班牙文原典并利用其他来华传教士的一手文献,翔实剖辨考证... 17世纪下半叶,西班牙来华多明我会士闵明我出版了七卷本巨著《中华帝国历史、政治、伦理与宗教论集》,从天主教托钵修会的立场构建了彼时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本文立足闵氏的西班牙文原典并利用其他来华传教士的一手文献,翔实剖辨考证了《论集》的中外文献出处,以期正本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帝国历史、政治、伦理与宗教论集》 闵明我 西班牙汉学
下载PDF
明朝皇帝政治作为的影响因素——以年龄为观照点的考察 被引量:1
9
作者 赵秀丽 马建平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7-70,共4页
明朝皇帝长寿者仅太祖、成祖、世宗、神宗四人,其他十二位皇帝皆青壮年仙去。这一独特年龄现象对皇帝个体心理和政治作为产生深远影响,对死亡的恐惧,对生的迷恋使他们纷纷走上迷恋丹药祈求长寿、纵情享乐快意人生之路,储君少不经事就继... 明朝皇帝长寿者仅太祖、成祖、世宗、神宗四人,其他十二位皇帝皆青壮年仙去。这一独特年龄现象对皇帝个体心理和政治作为产生深远影响,对死亡的恐惧,对生的迷恋使他们纷纷走上迷恋丹药祈求长寿、纵情享乐快意人生之路,储君少不经事就继承大统,难当大任,倦怠心理使得荒政怠政,所托非人,危及帝国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皇帝 寿龄 帝国政治 影响
下载PDF
沃尔特与《佛教与帝国——西藏早期的政治与宗教文化》
10
作者 黄维忠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87-89,共3页
本文扼要介绍了沃尔特(Michael L.Walter)博士的专著《佛教与帝国——西藏早期的政治与宗教文化》(Buddhism and Empire:th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Culture of Early Tibet)一书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并对之进行了简要评述。
关键词 “博睿藏学文库” 沃尔特 《佛教与帝国——西藏早期的政治与宗教文化》
下载PDF
迟到的帝国焦虑——论鸦片战争前“夷”字翻译中译者、文明话语与赞助人的互动 被引量:1
11
作者 付强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3-148,共6页
从鸦片战争前"夷"字的翻译史可以看出,翻译赞助人的种种现实目的对"夷"字翻译策略的选择影响最大,而欧洲的文明话语只不过被译者有选择地用来为翻译赞助人的需求服务。无论"夷"字被译为"foreigner&q... 从鸦片战争前"夷"字的翻译史可以看出,翻译赞助人的种种现实目的对"夷"字翻译策略的选择影响最大,而欧洲的文明话语只不过被译者有选择地用来为翻译赞助人的需求服务。无论"夷"字被译为"foreigner"还是"barbarian",都无法成为深刻影响中英关系的"翻译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的话语政治 夷/barbarian 欧洲文明话语 翻译赞助人
下载PDF
伪满政府公文文体研究
12
作者 韩雪松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21-125,共5页
伪满"大同元年"颁行的《暂行公文程式令》规定了教书、执政令、院令、省令、训令、指令、布告、咨、呈、函、批等十四种文体。与袁世凯1914年颁行的复辟性质的公文程式不同,伪满"大同"时期公文并未沿袭清末公牍体系... 伪满"大同元年"颁行的《暂行公文程式令》规定了教书、执政令、院令、省令、训令、指令、布告、咨、呈、函、批等十四种文体。与袁世凯1914年颁行的复辟性质的公文程式不同,伪满"大同"时期公文并未沿袭清末公牍体系,反而基本承袭了1916年段祺瑞政府的新公文程式,二者不仅文体名称大量相同,文体功能也高度一致。《暂行公文程式令》在"康德元年"被新颁布的《公文程式令》和《关于训令及其他公文程式之件》所替代,新公文程式带有鲜明的封建性与殖民性,新增的"诏书"、"敕书"等更集中印证了伪满公文文体由"共和"政治表达到"帝国"政治表达、由现代文体架构到保守文牍体系的明显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满洲国 大同时期 公文程式 伪满档案 段祺瑞政府 共和政治 帝国政治
下载PDF
侦探的敏锐与偏执:评《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 被引量:1
13
作者 孔新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14-216,共3页
刘禾教授《帝国的话语政治》一书,是一次重新书写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两大帝国关系史的尝试,亦是一次具有强烈现实志向的"阅读帝国"的努力。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视角,进而丰富了我们对于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交流史的理解;同时利用... 刘禾教授《帝国的话语政治》一书,是一次重新书写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两大帝国关系史的尝试,亦是一次具有强烈现实志向的"阅读帝国"的努力。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视角,进而丰富了我们对于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交流史的理解;同时利用敏感与犀利的"侦探"技艺,达成对"殖民主义史学"的批判乃至颠覆,并将其驳斥为西方帝国主义秩序的必要环节。尽管"殖民主义史学"有这样那样的错失,但本书准心理主义的诠释取向遮蔽了政治、经济向度上的历史实体,以一种化约主义取代了另一种化约主义,因其过度敏锐而难逃"偏执"之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的话语政治 帝国 民族主义 殖民主义史学
原文传递
重农政策的历史悖论
14
作者 袁国伟 《文教资料》 2011年第13期89-90,共2页
在中国古代社会,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深入人心,统治者也无不把农业看作是国家稳定的基础,重本抑末的重农思想可以说一直持续到晚清,为历代统治者所遵循。本文就重农思想所导致的中国文明发展的内卷化加以讨论。
关键词 中国古代社会 重农政策 帝国政治权力文明的发展 内卷化
下载PDF
When Two Sisters Jointly.Ruled an Empire
15
作者 Valentine J. Belfiglio 《Sociology Study》 2016年第6期410-416,共7页
This study will examine the ascent of two women as emperors of the Eastern Roman Empire within the context of constructivism and feminis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Constructivism emphasizes ideas, such as the co... This study will examine the ascent of two women as emperors of the Eastern Roman Empire within the context of constructivism and feminis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Constructivism emphasizes ideas, such as the content of language and social discourse, over institutions or power. Feminism critique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s a male-centered and dominated discipline. This paper addresses important issues. The first issue i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scent of two women as Chief Executives of a patriarchal system. The second issue is to increase understanding of how gender is constructed and functions in social, cultural, historical,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s, particularly as they intersect with political leadership roles. The thesis of this study is that class, political ambition, and political adroitnes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gender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in determining the rise of women to high political office. The work implies that women at the higher end of the social stratum have a significant advantage over men and women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social strat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RUCTIVISM FEMINISM class political ambition political adroitness
下载PDF
《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
16
《文史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53-53,共1页
关键词 《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 明代 政治制度 人事制度 历史人物 书评
原文传递
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 被引量:2
17
作者 迈克尔·哈特 安东尼奥·奈格里 +1 位作者 杨建国 范一亭 《社会科学文摘》 2003年第B07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 迈克尔·哈特 奈格里 国际关系
原文传递
Ethiopian Cinema: The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Impacts of Imperial Era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reen Media 1
18
作者 Aboneh Ashagrie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6年第12期711-726,共16页
Ethiopia that had been at the high-up as one of the few world powers in the 1 st and early centuries of the 2nd millennium, and later to descend to poverty line to the extent of being synonym for famine and degradatio... Ethiopia that had been at the high-up as one of the few world powers in the 1 st and early centuries of the 2nd millennium, and later to descend to poverty line to the extent of being synonym for famine and degradation in an English dictionary, is currently on the verge of socio-economic renaissance. Likewise, the country that experienced film viewing in the very early yea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cinema for more than hundred years bad eventually lagged behind those African countries exposed to cinematic arts a few decades ago; but now relatively ascending to its historical status. These days, over hundred films are produced on annual bases in Ethiopia. Nevertheless, articles, books, and encyclopedias written on African and world cinema do not as such include the Ethiopian account, hence adversely affecting the wholeness of universal knowledge. This research thus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the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impacts that govern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thiopian screen media during imperial era (1897-1974). The inconsisten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Ethiopian cinema will be analyzed and demonstrat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features in the era of Emperor Menelik II, Lij Iyasu, Empress Zewditu, and Emperor Haile Sellassie. The study will portray the strong link between Cinema and mode of productions that would be of a scholastic benefit to the Ethiopian and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a. The article hopefully, will contribute to the historiography and completeness of African screen median in particular, and world cinema in gener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hiopia CINEMA development socio-economic and political impacts HISTORIOGRAPHY
下载PDF
历史政治学视野下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光斌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9-50,共12页
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本来是基于历史描述的一种“理论发现”,但被称为新现实主义理论的结构现实主义却在科学哲学的旗帜下变成一种非历史的“理论发明”,最终因不能解释时代的巨变而式微。历史政治学赋予现实主义理论更多的理论发现,... 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本来是基于历史描述的一种“理论发现”,但被称为新现实主义理论的结构现实主义却在科学哲学的旗帜下变成一种非历史的“理论发明”,最终因不能解释时代的巨变而式微。历史政治学赋予现实主义理论更多的理论发现,历史政治学中的“历史”不但是历史主义的方法论,更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和存在。历史政治学告诉我们,现实主义政治的主体有其特殊的“国家性”,而且具有特殊“国家性”的大国旨在达成“均势”政治的时候,同时对非西方国家则奉行赤裸裸的帝国主义政治,这是现实主义的一体两面,也是认识世界政治的方法论。现实主义理论是国际关系理论,而帝国主义理论则是一种世界政治理论,其理论升级版则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理论的层次性决定了观察问题角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政治 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国家性 帝国主义世界政治理论
原文传递
Criticism of the Logic of the Ecological Imperialism of "Carbon Politics" and Its Transcendence 被引量:2
20
作者 Huan Qingzhi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7年第2期76-94,共19页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Kyoto Protocol, international carbon politics inevitably presents itself as the logic or essence of "ecological imperialism,"...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Kyoto Protocol, international carbon politics inevitably presents itself as the logic or essence of "ecological imperialism," reflecting a few Western countries' expans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ir historically formed international hierarchical superiority or exclusive hegemony on the basis of their domestic capitalist economies and politics. This is an intrinsic obstacle to creating a more equitable, democratic and effective global climate or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system. Criticism of international carbon politics and its "ecological imperialism," based on traditional "green-left" theories from Marxist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econom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eeking an alternative way to cope with global climate change effectively. As a responsible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s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s not only an internal requirement for the promotion of its ow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also reflects its responsibility to create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is rationale for our time determines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China to become a world leader in coping with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hrough a leadership which lies in making a contribution rather than fighting for hegemon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is Agreement carbon politics ecological imperialism green-left theories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