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7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刺激大鼠扣带前回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1
作者 杨绍年 王绍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3期271-275,共5页
电刺激大鼠扣带前回(ACg),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同时缰核(Hb)内20.7%的神经元兴奋,22.4%的神经元抑制,56.9%的神经元无反应。双侧Hb内微量注射盐酸利多卡因,可明显阻断电刺激ACg引起的心血管反应。结果表明,ACg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 电刺激大鼠扣带前回(ACg),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同时缰核(Hb)内20.7%的神经元兴奋,22.4%的神经元抑制,56.9%的神经元无反应。双侧Hb内微量注射盐酸利多卡因,可明显阻断电刺激ACg引起的心血管反应。结果表明,ACg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部分是通过改变Hb的活动来实现的,Hb是ACg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下行性通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前 缰核 血压 心率
下载PDF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前缘滑脱层内部变形特征 被引量:30
2
作者 汤良杰 余一欣 +4 位作者 杨文静 彭更新 雷刚林 金文正 万桂梅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5期944-951,共8页
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和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层构成了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区域滑脱层。在褶皱冲断带前缘,膏盐层发生塑性流动,其内部形成多种构造样式。根据野外考察、地震剖面解释和钻井资料识别出的膏盐层内部构造变形样式主要包括盐枕... 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和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层构成了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区域滑脱层。在褶皱冲断带前缘,膏盐层发生塑性流动,其内部形成多种构造样式。根据野外考察、地震剖面解释和钻井资料识别出的膏盐层内部构造变形样式主要包括盐枕、盐墙、盐推覆、鱼尾构造、盐焊接(断层焊接)、盐缩颈、透镜状增厚和盐垛等盐构造。盐构造在形成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演化序列,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总体表现为由北向南迁移,前缘秋里塔格构造带则是从西往东迁移,盐推覆、盐焊接、盐枕等构造形成时间较早,盐墙形成较晚,东秋地区的盐构造形成时间整体较西段和中段晚,规模也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脱层 盐构造 盐枕 盐墙 库车陆褶皱冲断
下载PDF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前缘盐构造分段差异变形特征 被引量:31
3
作者 余一欣 汤良杰 +5 位作者 杨文静 彭更新 雷刚林 金文正 万桂梅 马玉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6-173,共8页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前缘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大量盐构造,其类型丰富多样。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识别出的盐构造样式主要有盐推覆、盐枕、盐墙、盐焊接、鱼尾构造、盐撤凹陷、突发构造、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和三角带构造...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前缘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大量盐构造,其类型丰富多样。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识别出的盐构造样式主要有盐推覆、盐枕、盐墙、盐焊接、鱼尾构造、盐撤凹陷、突发构造、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和三角带构造等。秋里塔格构造带盐构造变形表现出明显的分段差异变形特征,其中西段却勒地区以古隆起(盐下)—盐枕(盐层)—逆冲推覆构造(盐上)为主;中段西秋地区以构造斜坡(盐下)—盐墙(盐层)—断层传播褶皱、向斜(盐上)为主;东段东秋地区则以断层转折褶皱(盐下)—盐推覆(盐层)—断层传播褶皱(盐上)为主。造成这种盐构造分段差异变形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基底断裂、含盐层系、构造转换带和变形空间等方面的差异性,其中基底构造和含盐层系的差异性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构造 构造分段 断层相关褶皱 库车陆褶皱-冲断
下载PDF
双侧扣带前回毁损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的长期随访效果(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Hyun Ho Jung Chan Hyung Kim +3 位作者 Jong Hee Chang Yong Gou Park Sang Sup Chung Jin Woo Chang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92-398,共7页
背景强迫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致残的疾病,患者出现无法自控的强迫思维及强迫行为。10%以上的强迫症病人对药物和行为治疗无效。对一些常规治疗无效的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神经外科已经开展一些手术治疗,例如:扣带前回毁损、脑白... 背景强迫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致残的疾病,患者出现无法自控的强迫思维及强迫行为。10%以上的强迫症病人对药物和行为治疗无效。对一些常规治疗无效的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神经外科已经开展一些手术治疗,例如:扣带前回毁损、脑白质切断术、尾状核下束切断、内囊前支毁损。扣带前回毁损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同时没有明显的副作用,但是也有术后存在认知障碍的报道。为判断立体定向双侧扣带前回毁损是否是一种适合难治性强迫症的治疗,我们评价了立体定向双侧扣带前回毁损术的长期疗效及其副作用。方法患者筛选:在1999年3月至2003年4月间,17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男10例,女7例)接受了双侧扣带前回毁损术,并且接受了超过2年的随访。患者的选择标准如下:患者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强迫症的诊断标准,病程超过3年,疾病导致社会心理功能降低。每位患者皆由两位精神科医师依照DSM-Ⅳ的AxisⅠ和AxisⅡ的疾病诊断标准行临床诊断。如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就先用一线药物彻底治疗。手术方法:立体定向的靶点通过与MRI配套的Leksell适配器,在GESigma1.5 T的机器上得以确认。局部麻醉下,在两侧的冠状缝中线外20mm颅骨钻孔。将尖端直径.1.8mm,长度10mm的电极插至靶点,用85℃,90S进行射频毁损。在双侧扣带前回,每侧各4个射频毁损灶,2个针道。第一个射频毁损灶在两侧侧脑室前角后缘15mm,侧脑室顶部上2mm,旁开中线7mm处。射频电极接着回撤8mm,制作第二个射频毁损灶。第三个射频毁损处在两侧侧脑室前角后缘22mm,侧脑室顶部上2mm,旁开中线7mm处。再往上8mm,制作第四个射频毁损灶。结果是出现类似椭圆柱形的射频毁损灶,大约高18mm、前后径13mm,横径6mm。术前和术后随访评估:两位精神科医师用Yale-Brown强迫症量表(Y-BOC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在手术前1个月、术后12个月、术后24个月对患者进行评估。评估的精神科医师接受了培训,Kappa值超过0.75,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在我们研究中,患者的Y-BOCS得分改善35%或更高、CGI评分为1(极其显著改善)或者2(显著改善);由专业的临床精神科医生对患者进行一套固定的神经心理测试,测试分别在术前1个月、术后12个月、24个月进行。这些测试包括:K—WAIS测验,视觉空间功能(RCFT),Hopkins语言学习测验(HVLT),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口语流畅测验(COWAT)。K-WAIS评分由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改编而来,以产生总智商(IQ)、言语IQ和行为IQ来测量智力水平。RCFT评分用于测试空间构建能力。记忆力也包括回忆的精确性、瞬时回忆、延迟回忆和识别指数等的得分。HVLT用于测量口头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使用WCST和COWAT评分来检查认知的灵活性和执行功能。在WCST中,正确、错误反应的总数,完成的项目数,持续的反应,持续的错误数都用于评分。COWAT评分采用字母翻译和目录翻译的单词数目,字母翻译用来检查语音的流利,目录翻译用来评价语义流利性。使用Wileoxon符号秩检验对术前的Y—BOCS,HAMD,HAMA评分和术后6、12个月的评分进行比较,使用Wileoxon符号秩检验对手术前和手术后12个月的K—WAIS,RCFT,HVLT,WCST,COWAT评分进行比较。统计软件采用SPSS10。结果扣带回毁损术后强迫、抑郁、焦虑症状均改善:Y-BOCS,CGI、HAMD,HAMA评分显示了扣带回毁损术的有效性,在12个月的随访中,与术前Y-BOCS评分相比,改善率为36%,在24个月的随访中,改善率升至48%。术前、术后认知功能和记忆的改变:手术前和手术后24个月的K-WAIS,RCFT,HVLT,COWAT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在WCST评分中,与术前基线相比,术后的错误总数、持续错误数和反应数明显减少。术后的错误总数、持续错误数和反应数的改变说明在扣带回毁损术后执行功能的提高。在术后2—3个月,3例患者有记忆障碍,但持续时间少于2个月。结论强迫症的扣带回毁损术术后24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症状明显改善,但没有认知功能的改变,包括智商、言语、视觉空间记忆和执行功能等均没有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带前回毁损术 精神外科
下载PDF
树鼠扣带前皮质的形态定量研究
5
作者 郭灵 张德兴 +1 位作者 檀进发 柯铭华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5年第1期39-42,共4页
对树扣带前皮质进行了形态定量研究。结果发现,胶质细胞密度和指数的变化相一致,两者呈正比关系,分别与神经正密度的变化呈反比关系。扣带前皮质的胶质细胞密度和指数以I层最高、Ⅵ层次之、Ⅱ层最低,Ⅲ层和V层分别介于Ⅱ与Ⅵ层之... 对树扣带前皮质进行了形态定量研究。结果发现,胶质细胞密度和指数的变化相一致,两者呈正比关系,分别与神经正密度的变化呈反比关系。扣带前皮质的胶质细胞密度和指数以I层最高、Ⅵ层次之、Ⅱ层最低,Ⅲ层和V层分别介于Ⅱ与Ⅵ层之间;神经元密度则以Ⅱ层最高、Ⅲ层和V层次之、I层最低,Ⅵ层介于I与Ⅲ层之间,锥体细胞的顶树突在总长度和分支级数上均为最大;而星形、梭形细胞的树突以及雄体细胞的基树突在总长度、分支级数之间则差别不大,只是锥体细胞基树突的分支级数稍大于梭形细胞内侧树突的,提示树突分支级数与其总长应的变化具有正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QU 神经元 带前皮质 形态定量 胶质细胞
下载PDF
树鼠扣带前皮质的组织结构
6
作者 郭灵 张德兴 +1 位作者 檀进发 柯铭华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4年第4期403-407,共5页
对树扣带前皮质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树扣带前皮质在细胞构筑上具有五层结构。Ⅲ~Ⅴ层之间缺乏Ⅳ层,Ⅱ层为一薄的细胞层占据,Ⅲ和Ⅴ层较发达。Ⅱ和Ⅲ层主要由小型锥体细胞构成,Ⅴ层则主要由小型和中等锥体细胞构成,缺... 对树扣带前皮质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树扣带前皮质在细胞构筑上具有五层结构。Ⅲ~Ⅴ层之间缺乏Ⅳ层,Ⅱ层为一薄的细胞层占据,Ⅲ和Ⅴ层较发达。Ⅱ和Ⅲ层主要由小型锥体细胞构成,Ⅴ层则主要由小型和中等锥体细胞构成,缺乏大锥体细胞。在神经元分类上,扣带前皮质主要合有三类神经元:锥体、星形和棱形细胞。根据树突分支上棘的有无,星形、梭形细胞又可分为有棘和无棘两个类型。锥体、星形、棱形细胞三者的构成比例分别是72.5%,21.3%和6.2%,以锥体细胞为最多。此外,尚存在Cajal水平细胞和Martinotti细胞。在神经元的三级式三级以上的树突分主上棘分布密集;在每一分支上又以其远侧段的棘为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前皮质 组织结构 树QU 神经元
下载PDF
智利南部火地岛麦哲伦前陆冲断褶皱带前缘的几何形态及其演化 被引量:1
7
作者 麦克.,KR 白振瑞 《石油勘探开发情报》 1995年第3期7-21,共15页
麦哲伦前陆冲断褶皱带是一条古新世--浙新世表层前陆冲断褶皱带。它改变了智利安第斯科迪勒拉山脉南部麦哲伦盆地上侏罗统至第三系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硅质碎屑岩地层的形状。本文详细捞述并研究了冲断层前缘(火地岛南部比库尼亚地... 麦哲伦前陆冲断褶皱带是一条古新世--浙新世表层前陆冲断褶皱带。它改变了智利安第斯科迪勒拉山脉南部麦哲伦盆地上侏罗统至第三系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硅质碎屑岩地层的形状。本文详细捞述并研究了冲断层前缘(火地岛南部比库尼亚地区)地质及构造演化。研究过程中利用了地震反射资料和探井资料以及1:50000地质图。在比库尼亚地区南部,已经发现了两个类型不同的冲断层系:上部是一个叠瓦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冲断褶皱 几何形态 地质演化 火地岛
下载PDF
库车前陆冲断带构造分层变形特征
8
作者 徐振平 杨宪彰 +4 位作者 能源 段云江 张文 胡建宁 张梦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5-515,共11页
库车前陆冲断带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具有多解性。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钻井、油气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库车前陆冲断带地层组合进行系统描述,精细解释构造模型,深入剖析油气成藏体系,认为库车前陆冲断带发育古近系和新近系膏盐岩层及三叠... 库车前陆冲断带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具有多解性。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钻井、油气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库车前陆冲断带地层组合进行系统描述,精细解释构造模型,深入剖析油气成藏体系,认为库车前陆冲断带发育古近系和新近系膏盐岩层及三叠系和侏罗系煤层2套滑脱层,具有分层滑脱、垂向叠置、多期变形的特征,浅层构造发育盖层滑脱褶皱,深层发育基底卷入式叠瓦状逆冲构造,膏盐岩层和煤层发生滑脱塑性变形,发育加里东运动期、海西运动晚期—印支运动期和燕山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3期断裂,海西运动晚期—印支运动期构造控制中生界沉积,由北向南具有超覆减薄的特征。库车前陆冲断带分层构造变形控制油气分层运聚,煤层以上的油气主要来自侏罗系烃源岩,煤层之下的油气主要来自三叠系,三叠系烃源岩生烃量占60%,大量油气仍保存在煤层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陆冲断 煤层 膏盐岩层 滑脱层 构造分层变形 油气分层运聚 深层油气
下载PDF
电针对脑缺血大鼠前扣带皮质HMGB1和p-JNK蛋白表达的影响
9
作者 聂泽银 李晨妤 +2 位作者 陈家乐 缪化春 吴锋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4-19,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大鼠前扣带皮质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1,HMGB1)和磷酸化的c-Jun氨基酸末端激酶(phosphorylated c-Jun N-terminal kinase,p-JNK)的表达影响,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大鼠前扣带皮质的保护作用及...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大鼠前扣带皮质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1,HMGB1)和磷酸化的c-Jun氨基酸末端激酶(phosphorylated c-Jun N-terminal kinase,p-JNK)的表达影响,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大鼠前扣带皮质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假电针组,6只/组。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备脑缺血大鼠模型,电针组选取“百会”穴、左侧“足三里”穴进行电针刺激,1次/d,30 min/次,持续14 d;假电针组仅浅刺入两穴位皮下,接电针仪但不通电。采用Longa评分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情况;Nissl染色观察右侧前扣带皮质神经元的形态与分布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右侧前扣带皮质HMGB1和p-JNK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假电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升高(P<0.01),右侧前扣带皮质区Nissl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P<0.01),HMGB1和p-JNK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在脑缺血第7天、14天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5),Nissl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加(P<0.01),HMGB1和p-JNK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电针可能通过抑制脑缺血后HMGB1和p-JNK的过表达,减轻前扣带皮质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皮质 电针 高迁移率族蛋白1 磷酸化c-Jun氨基酸末端激酶
下载PDF
改良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手部难愈性创面
10
作者 张宵汉 幸超峰 +3 位作者 熊颖杰 宋科 宋德恩 陈佳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286-288,共3页
目的 探讨改良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手部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9年1月-2023年7月收治的手部难愈性创面8例,均合并创面感染,且因血管损伤等原因不具备游离皮瓣移植条件,采用改良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移植修复。皮瓣供区直接... 目的 探讨改良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手部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9年1月-2023年7月收治的手部难愈性创面8例,均合并创面感染,且因血管损伤等原因不具备游离皮瓣移植条件,采用改良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移植修复。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者植皮修复,二期行皮瓣断蒂术。结果 术后所有皮瓣均顺利成活,质地柔软,未发生血管危象,肩关节活动无僵硬,患者均保肢成功。结论 改良带蒂股前外侧肌皮瓣血供可靠,抗感染效果良好,舒适性佳,是修复手部难愈性创面的有效临床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蒂股外侧肌皮瓣 血管损伤 手部难愈性创面
下载PDF
志留系泥页岩滑脱层对大巴山前陆冲断带构造样式的影响——基于物理模拟研究
11
作者 张晓玉 李江海 +2 位作者 王利杰 柳晨 胡懿灵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708,共11页
大巴山前陆冲断带处于秦岭造山带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区,是四川盆地大中型油气藏探明储量的主要分布区,也是盆山耦合研究的典型区。该地区发育三套主要滑脱层,前人研究多以底层寒武系泥页岩和顶层上三叠统膏盐岩作为区域主控滑脱层,认为中... 大巴山前陆冲断带处于秦岭造山带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区,是四川盆地大中型油气藏探明储量的主要分布区,也是盆山耦合研究的典型区。该地区发育三套主要滑脱层,前人研究多以底层寒武系泥页岩和顶层上三叠统膏盐岩作为区域主控滑脱层,认为中间层志留系滑脱层使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样式复杂化,但是中间滑脱层对大巴山前陆冲断带的具体影响研究较少。本文通过物理模拟设计两组实验、四个模型,探讨了相同厚度的硅胶和玻璃微珠作为基底滑脱层时,中间滑脱层对于模型整体构造样式的影响,分析了其与基底及沉积盖层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①硅胶作基底滑脱层时,正向逆冲断层和反向逆冲断层数量相当,反冲断层多为自基底逆冲的断层。玻璃微珠作为基底滑脱层时,存在中间滑脱层的体系以正向逆冲断层为主,反冲断层多为浅部小型断层;②中间滑脱层的引入降低了整个体系的强度,使体系中构造变形更加复杂,模型中出现脱耦现象。中间滑脱层对前陆方向的变形起主导作用,促进了模型远端前陆方向的传播,垂向上沉积载荷的增大激活了中间滑脱层对挤压端构造样式的影响;③模拟表明,该地区志留系滑脱层使剖面出现脱耦,寒武系基底滑脱层为摩擦滑脱层,上三叠统之上发育较薄沉积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巴山陆冲断 构造样式 中间滑脱层 志留系 物理模拟
下载PDF
带蒂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术修复儿童臀部硬纤维瘤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1例并文献分析
12
作者 王军 曾凌嵘 +2 位作者 伍江雁 谭晓谦 梅海波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278,共6页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带蒂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术修复臀部硬纤维瘤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2020年11月收治的1例臀部硬纤维瘤患儿临床资料,收集肿块情况以及肿块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大小、带蒂股前...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带蒂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术修复臀部硬纤维瘤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2020年11月收治的1例臀部硬纤维瘤患儿临床资料,收集肿块情况以及肿块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大小、带蒂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后皮瓣存活情况以及髋关节功能。以"pedicled anterolateral perforator thigh flap"、"soft tissue defect of hip"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相关英文文献;以"带蒂股前外侧皮瓣"、"臀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相关中文文献;检索时间自1970年1月至2022年12月,排除综述、信件、会议摘要后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患儿臀部硬纤维瘤大小15 cm×8 cm×6 cm,手术后臀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大小15 cm×6.5 cm,切取带蒂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大小15 cm×6.5 cm,采取供区直接缝合,受区无需植皮,术后皮瓣存活,未见血管危象;出院后随访24个月,臀部硬纤维瘤未见复发,供区愈合良好;无肌疝,受区皮瓣颜色、质地良好,患肢髋、膝关节活动未见受限。共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篇,均为个案报道,共2例带蒂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臀部软组织缺损,均为男性,1例采用双侧带蒂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皮瓣大小分别为35 cm×8 cm和22 cm×7 cm;另外1例切取大小29 cm×20 cm,受区部分植皮;2例术后随访皮瓣均存活,皮瓣质地良好,未见髋关节活动受限。结论带蒂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臀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纤维瘤 蒂股外侧皮瓣 皮瓣转位 外科手术 儿童
下载PDF
改良带蒂心包前脂肪垫预防高危患者肺叶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临床研究
13
作者 罗倩 宋永祥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338-343,共6页
目的 探讨使用改良带蒂心包前脂肪垫进行支气管残端包埋在高危患者肺叶切除术后预防支气管胸膜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支气管胸膜瘘的预防提供可行的方法及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胸外科2017年1月—2019年3月行肺叶切除术且具有支气管胸膜瘘... 目的 探讨使用改良带蒂心包前脂肪垫进行支气管残端包埋在高危患者肺叶切除术后预防支气管胸膜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支气管胸膜瘘的预防提供可行的方法及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胸外科2017年1月—2019年3月行肺叶切除术且具有支气管胸膜瘘高危因素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支气管残端未做特殊处理,为对照组;收集2019年3月—2021年11月行肺叶切除术且具有支气管胸膜瘘高危因素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进行改良带蒂心包前脂肪垫包埋支气管残端,为试验组。两组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术后进行随访,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率及发生时间、死亡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其他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纳入试验组105例,对照组215例,均顺利完成肺叶切除术,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得到78对。对照组共发生支气管胸膜瘘5例,发生率为6.41%,试验组无支气管胸膜瘘发生,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28),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及出血量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74,P=0.076;z=-1.404,P=0.16);试验组带管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z=-4.725,P<0.001);试验组发生包裹性液气胸、肺持续漏气、再次置管较对照组明显减少(χ^(2)=4.792,P=0.029;χ^(2)=5.347,P=0.021;χ^(2)=5.778,P=0.016)。结论 改良带蒂心包前脂肪垫覆盖支气管残端在预防高危患者支气管胸膜瘘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降低高危患者术后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率,减少术后带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 蒂心包脂肪垫 支气管胸膜瘘 肺叶切除术 高危因素
下载PDF
后肢去负荷大鼠前扣带回皮质神经元Fos表达的时间模式
14
作者 张卓超 金坤 +4 位作者 张勇 张婷 李辉 张富兴 董加强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研究模拟失重模型动物前扣带回皮质(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ACC)神经元激活状况及其变化的时间模式。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所有动物采用吊尾、头低位方式使后肢去负荷(hind-limb unloading,HU)方式模拟失重生理。第一... 目的:研究模拟失重模型动物前扣带回皮质(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ACC)神经元激活状况及其变化的时间模式。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所有动物采用吊尾、头低位方式使后肢去负荷(hind-limb unloading,HU)方式模拟失重生理。第一、二组分别经HU处理1 d和4 d。第三、四组动物分别经过HU 1 d和4 d,并进行双轴旋转运动刺激2 h。然后,动物灌流固定、取脑、切片(厚度25μm),采用常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卵白素-生物素复合物(ABC)法对ACC内神经元Fos蛋白进行免疫反应,3,3′-二氨基联苯胺四盐酸盐水合物(DAB)为呈色剂。统计分析Fos阳性神经元数量变化。结果:(1)1-d HU组、4-d HU和1-d HU-旋转组和4-d HU-旋转组动物ACC内Fos阳性神经元数目分别是344.98±90.620、389.111±133.774、486.47±182.152和464.444±286.881。(2)HU处理1 d到4 d ACC神经激活数目有增加趋势,旋转刺激后ACC内神经元也有被激活趋势,但统计分析显示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U处理使ACC内神经元有被激活趋势,但随HU处理时间的延长,ACC神经元活动对HU刺激产生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S 后肢去负荷 带前回皮质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下载PDF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MAPK/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通路在前扣带皮层介导痛相关情绪
15
作者 张亚清 吉维忠 王玲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2-520,共9页
目的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MAPK/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通路参与前扣带皮层介导痛相关情绪的机制。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共4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trl)、脚掌注射生理盐水(NS)组、脚掌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模型组... 目的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MAPK/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通路参与前扣带皮层介导痛相关情绪的机制。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共4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trl)、脚掌注射生理盐水(NS)组、脚掌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模型组(CFA)、脚掌注射CFA及前扣带皮层吻侧部(rACC)中注射NS组(CFA+NS)、脚掌注射NS及rACC中注射NS组(NS+NS)、脚掌注射CFA及rACC内注射NMDA受体拮抗剂(APⅤ)组(CFA+APⅤ)、脚掌注射NS及rACC内注射APⅤ组(NS+APⅤ),每组n=6只。分析大鼠回避分数及观察大鼠热缩足潜伏期(PWL),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rACC区NMDA受体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脑rACC区NMDA受体、磷酸化ERK(p-ERK)、磷酸化CREB(p-CREB)表达;尼氏染色观察脑rACC区尼氏小体数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rACC区NMDA受体、MAPK、CREB、ERK、p-ERK、p-CREB、突触小体相关蛋白25的相互作用蛋白30(SIP30)蛋白表达;Real-time PCR检测脑rACC区NMDA受体、MAPK、CREB、ERK的mRNA表达。结果与Ctrl组比较,CFA组大鼠回避分数及PWL明显降低,NMDA受体、MAPK、CREB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CFA+NS组比较,CFA+APⅤ、NS+APⅤ组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升高,NS+NS、NS+APⅤ组NMDA受体、MAPK、CREB、p-ERK、p-CREB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rACC中的NMDA受体/MAPK/CREB信号通路参与了痛相关情绪,抑制NMDA可减轻痛相关负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吻侧 条件位置回避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痛相关情绪 免疫印迹法 大鼠
下载PDF
层间逆冲叠瓦构造-前陆冲断带大气区控藏模式
16
作者 易士威 郭绪杰 +5 位作者 朱明 李明鹏 杨帆 杨海军 文龙 孙瑞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共11页
为了揭示中国中西部盆地前陆冲断带大气藏(大气区)的控藏模式,综合运用地质、地震、钻井及测井等资料,精细断裂解释,研究构造样式,分析成藏条件,特别是通过解剖塔里木盆地库车、准噶尔盆地准南和四川盆地西缘前陆冲断带已发现的大气藏,... 为了揭示中国中西部盆地前陆冲断带大气藏(大气区)的控藏模式,综合运用地质、地震、钻井及测井等资料,精细断裂解释,研究构造样式,分析成藏条件,特别是通过解剖塔里木盆地库车、准噶尔盆地准南和四川盆地西缘前陆冲断带已发现的大气藏,构建了前陆冲断带大气区控藏模式,并取得以下认识:(1)根据逆冲断裂发育的几何性质、与盖层和烃源岩的关系,特别是对圈闭以及成藏的控制,将前陆冲断带逆冲构造分为层间逆冲、上下穿透型逆冲、上穿透型逆冲、下穿透型逆冲4种构造样式。(2)层间逆冲构造是控制形成大气藏的主要构造样式。层间逆冲断层向下断至烃源岩,在烃源岩内逆掩形成天然缝网系统,构成优势运移通道,向上断至盖层而未断穿,即沟通油气源又未破坏圈闭的有效性,最有利于形成大气藏。(3)前陆冲断带往往发育成排成带层间逆冲断层相关背斜,具有相同的构造样式和成藏条件,从而形成连片分布的大气区。(4)大气藏(大气区)主要分布在前渊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冲断 构造样式 层间逆冲构造 塔里木盆地 准噶尔盆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前陆冲断带深层储集层非均质性及油气差异聚集模式——以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白垩系清水河组碎屑岩储集层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高崇龙 王剑 +5 位作者 靳军 刘明 任影 刘可 王柯 邓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2-332,共11页
基于钻井、测井、岩心及实验数据和油气生产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西段深层白垩系清水河组储集层非均质性及其油气差异聚集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储集层以叠置连片的砾岩、砂砾岩及砂岩为特征,塑性岩屑含量高,储集空间... 基于钻井、测井、岩心及实验数据和油气生产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西段深层白垩系清水河组储集层非均质性及其油气差异聚集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储集层以叠置连片的砾岩、砂砾岩及砂岩为特征,塑性岩屑含量高,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整体致密,其中砂砾岩物性最优;(2)较短的深埋时限匹配较低的古地温梯度和地层超压使得储集层整体成岩强度较弱,而砂砾岩具有相对更低的早期碳酸盐胶结及压实率和更高的溶蚀增孔;(3)背斜特殊的应力-应变机制使得转折端顶部储集层可较两翼宏观裂缝改造程度更大,且超压使得裂缝处于开启状态;(4)砂砾岩相对含油饱和度最高,而冲断带深层发育典型背斜油气藏,但整体表现为“大圈闭,小油藏”的特点;(5)背斜转折端顶部砂砾岩相较于两翼具有更优越的储集性能、更低的地应力大小及较高的构造位置,使得内部油气最为富集而成为高产油气层,而裂缝指数级递减使得两翼储集层难以富集成藏,但背斜缓翼相对陡翼油气平面延伸范围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冲断 深层储集层 非均质性 油气差异聚集 白垩系清水河组 高探1井 高泉构造 准噶尔盆地南缘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昆仑山前带下干柴沟组下段储层差异性
18
作者 宫清顺 刘占国 +6 位作者 龙国辉 朱军 霍鹏 李朝琦 朱超 伍劲 宋光永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9-249,共11页
昆仑山前带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目的层。受砂岩储层发育程度差异所控制,昆仑山前带不同地区油气富集程度存在差异。为了明确储层的差异性及形成机制,利用岩心、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昆仑山前带的切6区、... 昆仑山前带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目的层。受砂岩储层发育程度差异所控制,昆仑山前带不同地区油气富集程度存在差异。为了明确储层的差异性及形成机制,利用岩心、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昆仑山前带的切6区、乌南斜坡带、东柴山地区及弯西构造带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下干柴沟组下段储层在时空上的差异性明显。昆仑山前带下干柴沟组下段发育以原生粒间孔为主的碎屑岩孔隙型储层,储层砂体成因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相的平原分流河道、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及滨浅湖相的滩坝。沉积相及成岩作用的双重叠加影响导致昆仑山前带储层发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在同等埋深条件下,受沉积微相控制的储层沉积组构差异与砂体规模差异是储层物性差异的主因,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层物性最好,其次为河口坝、平原分流河道,滩坝与席状砂的储层物性较差。在不同埋深条件下,受最大古埋深和古地温梯度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差异压实作用是不同区带储层物性差异的主因,切6区和弯西构造带的储层物性最好,乌南斜坡带的储层次之,东柴山地区的储层物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差异性 碎屑岩 孔隙型储层 沉积相 差异压实作用 昆仑山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2021年拜城Mw5.3地震:一次发生在南天山前陆冲断带的超浅源、左旋走滑的破裂事件
19
作者 姚远 温少妍 +3 位作者 杨辽 孙晓林 王丽莉 张志斌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23年第S01期19-19,共1页
2021年3月24日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发生了一次Mw5.3地震,震中位于南天山前陆冲断带库车坳陷(41.81°N,81.16°E)内的第一排山麓背斜带。研究认为库车坳陷活动性最强的部位是前锋位置,即秋里塔格逆断裂-背斜带,根带不活动或... 2021年3月24日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发生了一次Mw5.3地震,震中位于南天山前陆冲断带库车坳陷(41.81°N,81.16°E)内的第一排山麓背斜带。研究认为库车坳陷活动性最强的部位是前锋位置,即秋里塔格逆断裂-背斜带,根带不活动或活动性十分微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震源机制解显示,本次地震是一次左旋走滑兼具少量拉张分量的地震事件。现场实地调查发现,该地震在宏观震中形成约4 km长的地表破裂,造成大量房屋毁坏和人员伤亡(3人死亡)。利用地表地形、地质填图、地震反射剖面解译、无人机航拍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得到地表破裂展布特征、地震同震形变和滑动分布特征表明:(1)按阶区分布、滑动特征和展布特征,将地表破裂带分为3个段落,在主破裂1.6 km处划分为S1段和S2段,东侧NS向拉张裂缝为S3段。S1段破裂呈线性分布,走向N30°E;S2段破裂呈左行左阶雁列状,走向N17°E;S3段为破裂带东侧2.6 km处分布一组N45°W走向拉张裂缝,构成一个S125°~135°E地堑。本次地震最大左旋走滑位移量位于S2段,为0.79m。破裂宽度在EW向上呈明显减小趋势,1.6km处达到峰值;(2)本次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范围南北长16.5 km、东西宽7.7 km。变形场为2个变形中心,东侧变形量大于西侧,最大形变量16 cm。据InSAR形变场反演最优滑动模型,破裂过程受左旋走滑运动控制;(3)本次拜城Mw5.3地震发震构造为下伏埋深较浅的盐丘,是一次“挤压盐构造地震”,左旋走滑地表破裂,是由于挤压盐构造内部的楔形滑动破裂所产生。震源深度非常浅,震级虽不大,但依旧产生4km的地表破裂。因此,不能忽略“挤压盐构造地震”的危害性,未来在评价这类含盐前陆冲断带地震危险性时,有必要考虑盐构造带来的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浅源地震 地表破裂 2021年拜城地震 库车陆冲断
下载PDF
电针对偏头痛患者右侧丘脑和扣带前回代谢影响的磁共振波谱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林磊 丁瑞庆 谷涛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220-1223,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偏头痛患者右侧丘脑和扣带前回代谢的影响,以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用风池、百会、行间穴,分别对15例偏头痛患者和15例头痛患者进行连续5天的电针治疗,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日1次... 目的观察电针对偏头痛患者右侧丘脑和扣带前回代谢的影响,以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用风池、百会、行间穴,分别对15例偏头痛患者和15例头痛患者进行连续5天的电针治疗,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日1次。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对针刺前后两组患者右侧丘脑及扣带前回的代谢物N-乙酰门冬氨酸(NAA)、肌酸复合物(Cr)、胆碱复合物(Cho)分别在2.02 ppm、3.02 ppm、3.23 ppm位置的波峰进行检测,计算NAA/Cr、Cho/Cr治疗前后差值。结果治疗后偏头痛组患者右侧丘脑NAA/Cr值较前升高,而头痛组略降低;针刺治疗前后偏头痛组右侧丘脑NAA/Cr差值显著高于头痛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右侧丘脑Cho/Cr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治疗后偏头痛组扣带前回NAA/Cr、Cho/Cr与头痛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后偏头痛患者右侧丘脑代谢水平显著上升,可能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头痛 丘脑 带前 电针 磁共振波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