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叶去雄对玉米大豆复合种植体系玉米冠层光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路笃旭 张超 +4 位作者 刘蔚霞 翟吉庆 乔健 翟乃家 王光明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8期75-79,共5页
以玉米品种登海710、大豆品种中黄13为供试材料,在大豆玉米行比6∶4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研究玉米带边行带叶去雄对玉米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行比为6∶4,且玉米行距设置为40 cm-80 cm-40 cm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以玉米品种登海710、大豆品种中黄13为供试材料,在大豆玉米行比6∶4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研究玉米带边行带叶去雄对玉米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行比为6∶4,且玉米行距设置为40 cm-80 cm-40 cm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中,玉米开花期边行与中间行长势存在一定差距,边行带叶去雄提高了距离地面140~260 cm冠层的透光率及100~180 cm处冠层截光率,改善了群体中上部冠层光照条件;带叶去雄处理边行在玉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对照高6.48%、中间行高3.78%,有效地提高了玉米带边行与中间行的干物质积累量。本研究说明在6∶4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边行带叶去雄改善了群体中上部冠层光照条件,促进了干物质积累,增加了中间行千粒重及穗粒数,是获得高产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状复合种植 带叶去雄 光分布 产量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西南地区野生带叶兜兰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徐言 陈之光 +6 位作者 徐玉凤 葛红 杨树华 赵鑫 寇亚平 于晓南 贾瑞冬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208-2218,共11页
带叶兜兰[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 (Lindl.ex Hook.f.) Stein]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为了研究中国西南地区野生带叶兜兰资源的遗传特性,促进野生带叶兜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国... 带叶兜兰[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 (Lindl.ex Hook.f.) Stein]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为了研究中国西南地区野生带叶兜兰资源的遗传特性,促进野生带叶兜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国西南地区广西、云南、贵州3省(区)收集的6个居群190份带叶兜兰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从115对引物中共筛选出10对扩增效果好的引物,10对SSR引物在190份带叶兜兰中共检测到5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基因(N_(a))为5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_(e))为2.4835个;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为0.8592,平均观测杂合度(H_(o))为0.4518;平均期望杂合度(H_(e))为0.4387,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437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996。6个野生带叶兜兰居群的N_(a)为2.8000~4.3000,N_(e)为1.9655~2.4060,H_(o)为0.3891~0.4839,H_(e)为0.3795~0.4683,Shannon信息指数(I)为0.6584~0.836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648~0.4382。广西雅长(GYC)和贵州万峰湖(QWF)居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h=0.4382,h=0.4276),广西木论(GML)居群具有最低的遗传多样性(h=0.3648)。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内个体间(94%),而居群内遗传分化很小(6%)。基于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个居群遗传距离较小,居群间遗传距离和地理位置不完全相关。Structure和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居群间存在均质化现象,无明显类群划分。综上,带叶兜兰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西南地区野生带叶兜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叶兜兰 野生居群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下载PDF
基于SSR的广西同色兜兰和带叶兜兰遗传多样性分析
3
作者 朱显亮 朱舒靖 +3 位作者 邹蓉 唐健民 罗亚进 韦霄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68-1078,共11页
评估四季开花型同色兜兰(Paphiopedilum concolor)和春季开花型带叶兜兰(P.hirsutissimum)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探究不同开花习性兜兰属物种间的遗传分化,为兜兰的可持续利用和野生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10个多态性EST-SS... 评估四季开花型同色兜兰(Paphiopedilum concolor)和春季开花型带叶兜兰(P.hirsutissimum)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探究不同开花习性兜兰属物种间的遗传分化,为兜兰的可持续利用和野生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10个多态性EST-SSR位点对12个同色兜兰和带叶兜兰种群的231个个体分型,开展遗传多样性、瓶颈效应、系统发育、遗传结构、遗传分化、距离隔离和环境隔离分析。结果表明,同色兜兰种群的大多数遗传多样性指标都显著(P<0.05)低于带叶兜兰;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两者来自种群间的变异都较少,且带叶兜兰来自个体内的遗传变异高于同色兜兰。在同色兜兰的两个种群中检测到显著(P<0.05)瓶颈效应,而在带叶兜兰全部种群中均未检测到。群体水平的非加权平均(UPGMA)树和个体水平的邻接(NJ)树均显示同色兜兰和带叶兜兰间系统发育关系相对较近,并各自聚为一支。主坐标分析(PCoA)和Structure分析结果均支持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此外,遗传分化系数(F_(ST))证实两个物种间的种群分化已达到较高水平。狭窄的自然分布和过去的种群瓶颈可能导致了同色兜兰的部分遗传多样性丧失。地理隔离是驱动同色兜兰和带叶兜兰种群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而环境隔离的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色兜兰 带叶兜兰 遗传分化 种群瓶颈 地理隔离 EST-SSR
下载PDF
带叶兜兰菌根真菌分离和初步鉴定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晓国 卢家仕 +3 位作者 周主贵 李秀玲 陈廷速 卜朝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6-320,共5页
了解带叶兜兰菌根真菌的群落组成,为优良菌株的筛选奠定基础,对采自广西乐业县的野生带叶兜兰进行了菌根真菌分离,通过根段直接培养法分离菌根真菌,以确定75%乙醇和10%NaClO的最适表面消毒时间,并应用形态学方法对分离的菌株进行了属的... 了解带叶兜兰菌根真菌的群落组成,为优良菌株的筛选奠定基础,对采自广西乐业县的野生带叶兜兰进行了菌根真菌分离,通过根段直接培养法分离菌根真菌,以确定75%乙醇和10%NaClO的最适表面消毒时间,并应用形态学方法对分离的菌株进行了属的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带叶兜兰菌根真菌最适表面消毒时间是75%乙醇8 min,10%NaClO 8 min。从带叶兜兰菌根中分离到的63株真菌,除8株菌株分类地位不能确定外,其余菌株归属于镰刀菌属(Fusarium)、轮层菌属(Daldinia,)、碳团菌属(Hypoxylon)、毛壳菌属(Chaetomiaceae)、胶膜菌属(Tulasnella)5属,其中镰刀菌属和轮层菌属为优势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叶兜兰 菌根真菌 分离鉴定
下载PDF
不同培养基组分对带叶兜兰离体培养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陈宝玲 陈尔 +3 位作者 杨舒婷 王华新 龚建英 苏莉花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30-1736,共7页
【目的】探讨适宜带叶兜兰(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离体培养的培养基组分,为规模化生产带叶兜兰组培苗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带叶兜兰组培苗为外植体,筛选适合其丛生芽诱导、增殖和壮苗生长的基本培养基、附加物种类和生长激... 【目的】探讨适宜带叶兜兰(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离体培养的培养基组分,为规模化生产带叶兜兰组培苗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带叶兜兰组培苗为外植体,筛选适合其丛生芽诱导、增殖和壮苗生长的基本培养基、附加物种类和生长激素组合。【结果】初步筛选出较适宜带叶兜兰丛生芽诱导的培养基为1/2MS+3.0 mg/L BA+0.1 mg/LNAA+80.0 g/L香蕉汁+2.0 g/L活性炭,其诱导率较高,为36.1%,且丛生芽诱导出芽较多;丛生芽增殖培养基为1/2MS+0.1 mg/L TDZ+3.0 mg/L 2,4-D+80.0 g/L香蕉汁+2.0 g/L活性炭,其增殖系数为2.02,芽生长较快;壮苗生长最适宜培养基为1.0 g/L花宝1号+1.0 g/L花宝2号+MS培养基的有机、微量成分+1.0 mg/LNAA+2.0 g/L活性炭+80.0 g/L香蕉汁+1.5g/L蛋白胨,其幼苗生长较好,生物量大,生根率达75.5%。【结论】在1/2MS+3.0 mg/L6-BA+0.1 mg/LNAA+2.0 g/L活性炭培养基中添加香蕉汁较适宜带叶兜兰丛生芽诱导和增殖培养;在1/2MS+80.0g/L香蕉汁培养基中添加0.1 mg/LTDZ+3.0 mg/L 2,4-D对带叶兜兰的增殖效果较佳;花宝改良培养基适宜带叶兜兰壮苗培养,结合添加NAA和活性炭培养效果更佳,但活性炭浓度不宜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叶兜兰 离体培养 培养基组分 基本培养基
下载PDF
带叶兜兰菌根真菌的鉴定及其促生作用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晓国 闫海霞 +2 位作者 李秀玲 何荆洲 周主贵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9-125,共7页
【目的】鉴定和筛选带叶兜兰根段的菌根真菌,为其种群恢复和其他种类野生兜兰的保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观察广西带叶兜兰根段的菌丝团结构,并进行组织分离获取真菌菌株,采用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取的真菌菌株进行... 【目的】鉴定和筛选带叶兜兰根段的菌根真菌,为其种群恢复和其他种类野生兜兰的保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观察广西带叶兜兰根段的菌丝团结构,并进行组织分离获取真菌菌株,采用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取的真菌菌株进行鉴定,筛选部分真菌用于开展共生促生作用试验。【结果】用于分离菌根真菌的带叶兜兰根段多数有菌根真菌定殖,共分离到134株真菌,经ITS鉴定84株,分别属于镰刀菌属、炭球菌属和胶膜菌属等8属,其中镰刀菌属为优势菌群。筛选出10株菌株进行共生促生试验,其中,胶膜菌属菌株A-6对带叶兜兰组培苗具有极显著的促生效果(P<0.01),镰刀菌属菌株A-8的促生效果次之,胶膜菌属菌株B-2和炭团菌属菌株C-3的促生作用也较大,其余菌株对带叶兜兰组培苗均无显著促生效果(P>0.05)。【结论】带叶兜兰根段多数定植有菌根真菌,其中的镰刀菌属、炭团菌属和胶膜菌属为优势菌属,胶膜菌属菌株A-6对带叶兜兰组培苗的促生效果最佳,镰刀菌属菌株A-8次之,胶膜菌属菌株B-2和炭团菌属菌株C-3的促生效果也较明显,这些菌株可储备为保育和人工栽培带叶兜兰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叶兜兰 菌根真菌 鉴定 rDNA ITS序列 促生作用
下载PDF
带叶兜兰成花过程中叶片内源激素与多胺含量的变化动态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秀玲 范继征 +4 位作者 廖宏英 何荆洲 曾艳华 龙蔷宇 卜朝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236-3241,共6页
近些年兜兰产业发展迅速,但花期调控难成为限制兜兰产业发展的瓶颈。以带叶兜兰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方法,研究带叶兜兰开花期间叶片中内源激素及多胺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内源激素及多胺对其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水平... 近些年兜兰产业发展迅速,但花期调控难成为限制兜兰产业发展的瓶颈。以带叶兜兰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方法,研究带叶兜兰开花期间叶片中内源激素及多胺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内源激素及多胺对其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水平的ZT、IAA、GA_(3)、多胺含量和GA_(3)/IAA比值有利于带叶兜兰花芽分化;带叶兜兰花朵形态建成需要更高水平的ZT、IAA、GA_(3)、多胺含量和Spd/Put、Spm/Put比值;带叶兜兰叶片GA_(3)具有调控IAA水平和Put水平的作用,多胺和激素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叶兜兰 内源激素 多胺 开花
下载PDF
桃带叶休眠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海波 李疆 +1 位作者 高东升 王孝娣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00-203,共4页
以一年生春捷毛桃为试验材料,研究带叶休眠的效果。结果表明:在人工集中预冷过程中,带叶休眠解除自然休眠的效果明显优于人工脱叶,并且带叶休眠对芽休眠的调控效应花芽优于叶芽。带叶休眠与人工脱叶相比,带叶休眠可显著提高花芽贮藏淀... 以一年生春捷毛桃为试验材料,研究带叶休眠的效果。结果表明:在人工集中预冷过程中,带叶休眠解除自然休眠的效果明显优于人工脱叶,并且带叶休眠对芽休眠的调控效应花芽优于叶芽。带叶休眠与人工脱叶相比,带叶休眠可显著提高花芽贮藏淀粉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尤其是贮藏淀粉含量,并且使花期提前且缩短,开花整齐度提高,单花花期延长,雌蕊长度和子房直径增大,座果率提高,平均单果重增加,果实成熟期提前,有效的避免了先芽后花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叶休眠 解除休眠 碳水化合物 果实品质 开花习性 座果率
下载PDF
带叶兜兰种子原地共生萌发及有效菌根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1
9
作者 孙晓颖 张武凡 刘红霞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9-64,共6页
为获得带叶兜兰(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种子萌发的共生真菌,采用原地共生萌发技术获得了2株自然萌发的小幼苗,并分离和筛选出了有效的种子萌发共生菌——瘤菌根菌(Epulorhiza sp.)。为验证分离菌株对带叶兜兰种子萌发的有效性,将... 为获得带叶兜兰(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种子萌发的共生真菌,采用原地共生萌发技术获得了2株自然萌发的小幼苗,并分离和筛选出了有效的种子萌发共生菌——瘤菌根菌(Epulorhiza sp.)。为验证分离菌株对带叶兜兰种子萌发的有效性,将Phs34号菌株与带叶兜兰种子在灭菌后的原生境基质上进行室内共生萌发试验,结果表明,经过6周的培养,对照组没有观察到种子的萌发;接菌的种子胚明显膨大,突破种皮,形成原球茎,平均萌发率为(58.35±3.41)%。这表明分离得到的瘤菌根菌能促进带叶兜兰的种子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叶兜兰 种子原地共生萌发 共生真菌 瘤菌根菌属
下载PDF
野生兜兰菌根真菌对带叶兜兰生长和生理指标的效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宝玲 杨开太 +4 位作者 龚建英 唐庆 苏莉花 汪小玉 龙定建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8-96,共9页
为探究兰科菌根真菌对带叶兜兰(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生长的影响,用4个分离自广西野生兜兰根部的兰科菌根真菌(Cladosporium perangustum、Kirschsteiniothelia tectonae、Phialophora sp.和Cyphellophora sp.)与带叶兜兰试管... 为探究兰科菌根真菌对带叶兜兰(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生长的影响,用4个分离自广西野生兜兰根部的兰科菌根真菌(Cladosporium perangustum、Kirschsteiniothelia tectonae、Phialophora sp.和Cyphellophora sp.)与带叶兜兰试管苗和营养钵苗进行菌-苗共生试验,对其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菌处理具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和生理效应,Cladosporium perangustum和Phialophora sp.对试管苗的接种效果最佳,鲜质量增量、3种保护酶活性和叶绿素总量均与对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鲜质量增加了360%~380%。Kirschsteiniothelia tectonae、Phialophora sp.对营养钵苗的接种效果最佳,鲜质量增量、叶面积及3种保护酶活性均与对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鲜质量增加了261%~330%。因此,实际生产中可在带叶兜兰不同生长阶段接种适当菌株,Phialophora sp.对带叶兜兰表现出较好的促生效应,可研发为带叶兜兰育苗期通用型有益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叶兜兰 兰科菌根真菌 生理特性 保护酶
下载PDF
带叶兜兰遗传多样性的SRAP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高丽霞 覃国乐 易桂萍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734-1738,共5页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了解带叶兜兰的遗传多样性,为带叶兜兰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40份采自广西木论自然保护区天然居群的野生带叶兜兰种质资源进行分析,利用Popgene软件估算遗传多样性参...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了解带叶兜兰的遗传多样性,为带叶兜兰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40份采自广西木论自然保护区天然居群的野生带叶兜兰种质资源进行分析,利用Popgene软件估算遗传多样性参数。【结果】从414对SRAP引物中筛选获得30对能扩增稳定、清晰可辨条带的引物组合;30对引物组合可从40份DNA样品中扩增获得256条带,每对引物扩增条带数为6~11条,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获得8.53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2条,多态性比例为12.50%~33.33%,平均多态性比例为24.22%。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282,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1582。【结论】带叶兜兰种质资源群体个体数少,个体间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带叶兜兰 SRAP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广西木论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带叶兜兰根内与根区土壤的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晓国 李秀玲 +1 位作者 董艳 周主贵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62-769,共8页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分析带叶兜兰根内和根区土壤的真菌群落组成,为带叶兜兰的保育和种群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带叶兜兰根内和根区土壤真菌的18S rDNA进行扩增测序,分析带叶兜兰根内和根区土壤的真菌群落组...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分析带叶兜兰根内和根区土壤的真菌群落组成,为带叶兜兰的保育和种群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带叶兜兰根内和根区土壤真菌的18S rDNA进行扩增测序,分析带叶兜兰根内和根区土壤的真菌群落组成及根内真菌群落组成与根区土壤环境的相关关系。【结果】带叶兜兰根内不同样品间、根区土壤不同样品间真菌的操作分类单元(OTUs)存在差异,但根内的OTUs总数与根区土壤的OTUs总数差异不明显;带叶兜兰的根内真菌群落组成与根区土壤相似,但植株个体间的真菌群落组成存在差异。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带叶兜兰根内和根区土壤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差异较小,真菌群落分化程度较低,丛赤壳科(Nectriaceae)和虫草科(Cordycipitaceae)真菌同为其根内和根区土壤的优势菌群。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根内和根区土壤的真菌群落均未聚在单独分支,说明根内样品的真菌群落种类和丰度与土壤样品差异较小。在真菌的特异性组成方面,优势菌群镰刀菌属(Fusarium)和虫草属(Cordycipitaceae)在根内和根区土壤中的相对丰度接近,分布较均衡。【结论】带叶兜兰根内与根区土壤的真菌群落具有相似结构,真菌群落的种类间和丰度间差异不明显,但根内与根区土壤共有多数种类的优势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叶兜兰 根内真菌 根区土壤 群落组成
下载PDF
带叶富贵竹植株室内加工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付东标 李润唐 +2 位作者 王俊宁 夏春华 郑美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48-50,I0002,共4页
以两种高度的富贵竹植株为材料,采用整区2个处理和裂区4个处理的裂区试验设计,研究整区间和裂区间处理对植株叶片生长、植株生根及其植株商品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裂区间植株全黄化和半黄化叶片百分率、根条数、根粗度、根总长度、根... 以两种高度的富贵竹植株为材料,采用整区2个处理和裂区4个处理的裂区试验设计,研究整区间和裂区间处理对植株叶片生长、植株生根及其植株商品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裂区间植株全黄化和半黄化叶片百分率、根条数、根粗度、根总长度、根鲜重、在h≤2 cm位置生根百分率均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整区间植株根条数、根总长度、根鲜重、在h≤2 cm位置生根百分率均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植株叶片数分别与植株半黄化叶片百分率、根鲜重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在h≤2 cm位置生根百分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从植株黄化和生根指标及其商品价值综合考虑,本试验采用带9张叶片植株在切口基部用1.0 g/L甲基托布津+5.0 mg/L IBA混合液处理24 h是带叶富贵竹植株室内加工的最适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贵竹 室内加工 带叶植株 黄化 商品价值
下载PDF
带叶兜兰壮苗生根培养基及移栽基质选择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宝玲 周千淞 +4 位作者 陈尔 王华新 龚建英 龙定建 唐庆 《广西林业科学》 2017年第2期206-209,共4页
以带叶兜兰(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组培苗为外植体,研究5种培养基对带叶兜兰组培苗壮苗生根的影响,设计6种基质处理,以筛选组培苗出瓶后的最佳移栽基质。结果表明:初步筛选出较适宜壮苗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NAH2PO4170 mg/L+NAA ... 以带叶兜兰(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组培苗为外植体,研究5种培养基对带叶兜兰组培苗壮苗生根的影响,设计6种基质处理,以筛选组培苗出瓶后的最佳移栽基质。结果表明:初步筛选出较适宜壮苗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NAH2PO4170 mg/L+NAA 0.1 mg/L,植株生物量增加显著;随着NAA浓度的增加,植株的壮苗生根效果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单独利用腐熟过的碎树皮做基质,试管苗移栽成活率均达99.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叶兜兰 离体培养 生根 基质
下载PDF
糯玉米杂交制种母本带叶去雄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莫恩博 赵仁贵 +2 位作者 李玉杰 戴冬青 赵思萌 《园艺与种苗》 CAS 2012年第8期81-83,共3页
【目的】研究和探索在糯玉米杂交制种中母本带叶去雄对制种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糯玉米杂交种子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吉林省主要种植的糯玉米品种垦粘1号、吉糯3号及京科糯2000的杂交亲本为材料,当各品种的母本植株旗叶长至15... 【目的】研究和探索在糯玉米杂交制种中母本带叶去雄对制种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为糯玉米杂交种子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吉林省主要种植的糯玉米品种垦粘1号、吉糯3号及京科糯2000的杂交亲本为材料,当各品种的母本植株旗叶长至15~20cm时,以不带叶去雄植株为对照,分别按照带1、2、3、4片叶进行去雄处理,对各母本的处理植株采用人工授粉,成熟时,分别收获,风干后进行考种和分析。[结果】不带叶去雄的杂交制种产量最高,分别为5013.9、4920.5、4722.8kg/hm2,随着去雄带叶片数量的增加依次减产。不带叶去雄的杂交种百粒重最高.分别为25.65、30.22、25.16g,随着带叶片去雄数量的增加依次减小.【结论】各杂交母本不带叶去雄的杂交种产量和百粒重最高,带1片叶去雄的次之,且与带1片叶去雄的母本在种子产量和百粒重性状上无显著差异,但是与带2片叶去雄、带3片叶去雄和带4片叶去雄的母本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杂交种 带叶去雄 产量 百粒重
下载PDF
高密度玉米制种田母本摸包带叶去雄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玉 彭海燕 《农业科技通讯》 2013年第6期50-51,共2页
在95 000株/hm2种植密度下的玉米制种田,母本挑旗而雄穗未吐苞前带叶去雄,采取不带叶去雄作对照(CK),研究带不同叶片去雄对玉米制种田叶面积系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带1片和2片顶叶去雄,叶面积系数分别下降到6.1和5.2处理的产量均高... 在95 000株/hm2种植密度下的玉米制种田,母本挑旗而雄穗未吐苞前带叶去雄,采取不带叶去雄作对照(CK),研究带不同叶片去雄对玉米制种田叶面积系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带1片和2片顶叶去雄,叶面积系数分别下降到6.1和5.2处理的产量均高于CK的产量。以带2片顶叶,叶面积系数为5.2的处理产量最高,为4 465 kg/hm2,比CK增产12.4%。带3片和4片顶叶去雄,叶面积系数降到4.3和3.2处理的产量比CK减产。带4片顶叶去雄,叶面积系数为3.2的处理产量最低,为3 397 kg/hm2,比CK减产6.1%。收获的穗数、果穗重、千粒重随带叶片数的增加先增后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制种 高密度栽培 带叶去雄
下载PDF
三叶木通带叶扦插育苗技术 被引量:2
17
作者 田大清 张显波 王朝权 《农技服务》 2008年第10期114-114,共1页
从选地作床、插穗采集与处理、扦插后的管理及苗木出圃等方面阐述了三叶木通的带叶扦插育苗技术。
关键词 木通 带叶 扦插 育苗
下载PDF
沙塘橘常温带叶贮藏保鲜效果研究
18
作者 农志荣 唐志鹏 +1 位作者 梁耀平 陆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9714-9716,共3页
[目的]研究沙塘橘常温带叶贮藏保鲜效果。[方法]在常温下采用不同防腐保鲜剂处理沙塘橘果实,对比了其带叶贮藏保鲜的效果。贮藏过程定期检查果实和叶片色泽的变化以及果实腐烂、失水情况。贮藏前和贮藏结束分别测定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 [目的]研究沙塘橘常温带叶贮藏保鲜效果。[方法]在常温下采用不同防腐保鲜剂处理沙塘橘果实,对比了其带叶贮藏保鲜的效果。贮藏过程定期检查果实和叶片色泽的变化以及果实腐烂、失水情况。贮藏前和贮藏结束分别测定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和含酸量。[结果]结果表明:采用GXP-102型柑橘新型功能性带叶保鲜剂比常规防腐剂保鲜效果好,其中以2.0%~2.5%的浓度较适宜,对保持叶片青绿和好果率均有较好的表现。常温下沙塘橘带少量叶片与不带叶贮藏对果皮色泽和果实失重率影响不大。[结论]寻找到了适宜的防腐保鲜剂,为延长沙塘橘果实带叶保鲜期和销售货架期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塘橘 常温贮藏 带叶保鲜
下载PDF
玉米栽培带叶去雄试验总结 被引量:3
19
作者 范世友 《现代农村科技》 2010年第1期43-43,共1页
玉米去雄是玉米增产简单易行的措施。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这一增产技术,2008年在灯塔市农业中心科技示范园进行了玉米栽培带叶去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去雄可提高产量10%~20%,表现穗大、粒多、粒重增加,如采取隔行去雄,单位面积平... 玉米去雄是玉米增产简单易行的措施。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这一增产技术,2008年在灯塔市农业中心科技示范园进行了玉米栽培带叶去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去雄可提高产量10%~20%,表现穗大、粒多、粒重增加,如采取隔行去雄,单位面积平均可增产5%~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去雄 带叶 试验设计
下载PDF
海南长刺带叶苔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20
作者 姚广龙 张莉娜 +1 位作者 王新广 罗先群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6年第1期60-62,66,共4页
首次采用快速溶剂萃取技术萃取海南长刺带叶苔[Pallavicinia subciliata(Austin)Steph.]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海南长刺带叶苔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利用质谱图进行计算机检索。共鉴定出海南长刺带叶苔挥发油中17种化合... 首次采用快速溶剂萃取技术萃取海南长刺带叶苔[Pallavicinia subciliata(Austin)Steph.]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海南长刺带叶苔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利用质谱图进行计算机检索。共鉴定出海南长刺带叶苔挥发油中17种化合物,其中菲、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棕榈酸、亚硝酸正丙酯4种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41.54%、41.27%、11.57%、1.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刺带叶 快速溶剂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挥发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