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开通带隧道和涤纶套透析导管留置后失功中心静脉及再置管的意义
1
作者 卜泉东 栾弘 +3 位作者 牛立园 徐岩 张岩 王曰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61-966,共6页
目的 探讨DSA造影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开通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 TCC)留置后失功中心静脉和再置管的意义。方法 纳入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 目的 探讨DSA造影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开通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 TCC)留置后失功中心静脉和再置管的意义。方法 纳入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就诊的TCC留置相关中心静脉病变患者13例。TCC留置中位时间35.2个月(6~70个月)。在加硬导丝支撑下拔除失功导管并造影显示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PTA开通中心静脉并原位或异位置入新TCC。结果 13例患者中有12例原TCC顺利拔除,1例因导管粘连严重,拔除失败。中心静脉狭窄包括右颈静脉、无名静脉、上腔静脉和右髂静脉,行PTA后均成功置入新TCC,未行支架植入。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3.1个月(6~48个月),通路功能正常。结论 DSA下PTA开通TCC相关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置入新TCC导管,能够为TCC后失功患者重新建立透析通路,延长通路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血管成形术 中心静脉狭窄 隧道涤纶的透析导管 血液透析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导管为血液透析通路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邱伟兰 刘琪雄 +2 位作者 卢叶明 阮杏菲 黎晓辉 《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 2012年第2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以带涤纶套隧道双腔静脉导管(TCC)为血管通路患者的透析充分性及并发症。方法:选择我院45例血液透析患者,其中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患者22例,动静脉内瘘患者23例,观察完成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 目的:探讨以带涤纶套隧道双腔静脉导管(TCC)为血管通路患者的透析充分性及并发症。方法:选择我院45例血液透析患者,其中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患者22例,动静脉内瘘患者23例,观察完成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患者与动静脉内瘘患者比较,尿毒清除指数(KT/V)、尿素降低率(URR)及蛋白质分解代谢率(PCR)无显著差异。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患者血流不畅、血栓栓塞及感染发生率高于动静脉内瘘患者(P【0.05),而出血发生率低于动静脉内瘘患者(P【0.05)。结论: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导管为通路是血液透析比较理想的血管通路,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替代方式,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导管的使用寿命可以明显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涤纶套隧道双腔导管 深静脉 血液透析 并发症及护理
下载PDF
以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导管为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剑文 刘日光 +3 位作者 陈浩雄 陈林 秦曙光 傅君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年第8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以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导管为血管通路与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营养状态及并发症的差异。方法选我院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患者36例,动静脉内瘘患者89例,观察... 目的探讨以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导管为血管通路与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营养状态及并发症的差异。方法选我院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患者36例,动静脉内瘘患者89例,观察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态、透析充分性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患者与动静脉内瘘患者相比较,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C反应蛋白、尿素清除指数、尿素降低率及蛋白质分解代谢率值无显著差异,两组透前及透后尿素氮、肌酐及尿酸均无明显差异。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患者血流不畅、血栓栓塞及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动静脉内瘘患者(P<0.001),而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动静脉内瘘患者(P<0.001)。结论以带涤纶套经隧道双腔导管为通路是血液透析比较理想的血管通路,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导管功能不良及相关感染的措施,导管的使用寿命可以明显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纶隧道深静脉置管 动静脉内瘘 透析充分性 营养状态 并发症
下载PDF
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双腔导管尖端位置和流量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熙熙 赵旭明 +1 位作者 陆明晰 李华 《中国血液净化》 2018年第5期339-342,共4页
目的 研究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双腔导管尖端位置和流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双腔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15例。根据X线检查观察导管远端尖端对应椎体的位置进行分组,以... 目的 研究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双腔导管尖端位置和流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双腔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15例。根据X线检查观察导管远端尖端对应椎体的位置进行分组,以第3腰椎(third lumbar vertebrae,L3)为中心分为A组(导管远端尖端在第3腰椎下缘以下),B组(导管远端尖端在第3腰椎位置),C组(导管远端尖端在第3腰椎上缘以上)。记录首次使用TCC血液透析1h内导管动静脉端实际泵流量(ml/min),比较各组间流量。结果 克鲁斯卡尔-沃利斯K-W检验,χ~2=11.5,Df=2,P=0.003(P<0.05)。3组间血流量是不同的,A组平均血流量235.3±25.5ml/min,B组平均血流量249.5±18.1ml/min,C组平均血流量234.7±26.8ml/min。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P(A组/B组)0.013,P(B组/C组)0.001,P(C组/A组)0.722,其中P(B组)<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股静脉置入TCC流量与导管远端尖端位置有关,导管尖端在腰椎L3位置血流量最佳。腰椎L3水平可能是导管尖端在下腔静脉的最佳位置。各组导管尖端位置流量不同可能与下腔静脉解剖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静脉 隧道涤纶导管 尖端位置 流量
下载PDF
经股静脉置入带隧道和涤纶套双腔导管建立血液透析血管径路 被引量:2
5
作者 蒋欣欣 何强 +5 位作者 李一文 沈维 沈泉泉 沈晓刚 许秀君 邵丽娜 《浙江医学》 CAS 2016年第4期288-290,共3页
随着血液透析患者年龄的增加和血液透析维持时间的延长,血液透析血管径路的问题逐渐突出。采用带隧道和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的血管径路是常用的长期血液透析径路之一,可以作为动静脉内瘘或移植血管内瘘成熟... 随着血液透析患者年龄的增加和血液透析维持时间的延长,血液透析血管径路的问题逐渐突出。采用带隧道和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的血管径路是常用的长期血液透析径路之一,可以作为动静脉内瘘或移植血管内瘘成熟期的过渡,也可以用作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或血管资源耗竭难以建立内瘘患者的长期血液透析血管径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血液透析 血管径路 导管 涤纶 隧道 股静脉 心力衰竭患者 患者年龄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下经导管腔内球囊扩张术解除股静脉带隧道带涤纶套血透导管嵌顿1例
6
作者 卢彩宝 陈洪伟 +5 位作者 张全超 赵景宏 李墨奇 何文昌 陈婧 聂凌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4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目前超过60%的血液透析患者首次透析所采用的通路类型为中心静脉导管[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仍有超过20%的患者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血透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TCC)作为长期血管通路[2]。TCC嵌顿导致拔除困难是一种少见但处理起... 目前超过60%的血液透析患者首次透析所采用的通路类型为中心静脉导管[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仍有超过20%的患者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血透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TCC)作为长期血管通路[2]。TCC嵌顿导致拔除困难是一种少见但处理起来较麻烦的并发症,常见于置管时间较长的患者,该情况主要与导管周围纤维鞘形成有关。现报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经导管腔内球囊扩张解除股静脉TCC嵌顿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扩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血液透析 隧道涤纶血透导管 嵌顿
下载PDF
医护同组责任制护理在预防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相关感染中应用的效果
7
作者 宋薇 潘静 +1 位作者 王芳 陈莎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455-458,共4页
目的探讨医护同组责任制护理在预防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CC)相关感染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12月天津大学天津医院肾内科收治的130例TCC行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不同分为两组,每组65例.以2021年1月至6... 目的探讨医护同组责任制护理在预防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CC)相关感染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12月天津大学天津医院肾内科收治的130例TCC行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不同分为两组,每组65例.以2021年1月至6月入院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2021年7月至12月入院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医护同组责任制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导管留置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导管出口感染率、导管隧道感染率及总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导管出口感染率:3.08%(2/65)比15.38%(10/65),导管隧道感染率:1.54%(1/65)比6.15%(4/65),总感染率:6.15%(4/65)比24.62%(16/65),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4%(1/65)比3.08%(2/65),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d:12.45±3.62比19.25±5.09,P<0.05),导管留置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d:83.64±14.20比65.27±12.38,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96.92%(63/65)比81.54%(53/65),P<0.05].结论医护同组责任制护理措施的实施,减少了TCC相关感染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任制护理 医护同组 隧道涤纶的透析导管 感染
下载PDF
带隧道和涤纶套导管血液透析患者转动静脉内瘘临床分析
8
作者 王泰娜 吴其顺 +2 位作者 陈蕊 余姝 何建强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554-557,共4页
目的:分析带隧道和涤纶套透析导管(TCC)的血液透析患者转成动静脉内瘘的情况,为TCC患者更改通路类型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21年3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6例TCC患者,回顾性统计患者置管及该次入院原因、中心静脉狭窄率... 目的:分析带隧道和涤纶套透析导管(TCC)的血液透析患者转成动静脉内瘘的情况,为TCC患者更改通路类型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21年3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6例TCC患者,回顾性统计患者置管及该次入院原因、中心静脉狭窄率、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随访12个月初级通畅率及次级通畅率。结果:TCC置入原因有:血管条件不佳(41%)、内瘘闭塞后重建困难(25%)、心功能差无法耐受动静脉内瘘手术者(17%);患者该次入院原因有:导管功能不良(47%)、导管相关性感染(19%)、拟更改动静脉内瘘(17%)、其他原因入院者(17%);61%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中心静脉狭窄,中度以上狭窄者47%。36例患者动静脉瘘手术成功率为97.2%,随访12个月初级通畅率为80.6%,经过再次手术12个月累积次级通畅率为91.7%。结论:TCC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TCC转为动静脉内瘘有较高的成功率。透析医生及护士需要主动评估患者血管条件,及时建议更改通路类型,术后定期随访监测保证内瘘成功使用,尽量减少导管使用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隧道涤纶的透析导管 动静脉内瘘 主动评估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在带隧道和涤纶套的血液透析导管功能不良中的应用
9
作者 王蕴若 吴悠 +2 位作者 徐杜娟 刘茹 牛苏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4年第9期712-719,共8页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在带隧道和涤纶套的血液透析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功能不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3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以TCC行血液透析并出...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在带隧道和涤纶套的血液透析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功能不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3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以TCC行血液透析并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同时行TEE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患者28例,观察导管走行,有无血栓、纤维蛋白鞘和中心静脉狭窄等。TEE或DSA阳性标准为至少出现以下一种情况:(1)导管相关血栓形成(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CRT);(2)导管周围纤维蛋白鞘;(3)中心静脉狭窄;(4)腔房交界处狭窄;(5)导管位置不当。以DSA为金标准,分析TEE检查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TEE检查的准确性;采用Kappa检验分析TEE与DSA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28例患者中TEE阳性18例,DSA阳性16例,TEE与DSA检查结果比较,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66.7%,正确率为78.6%,阳性预测值为77.8%,阴性预测值为80%,AUC为0.771(95%CI:0.582~0.960),P=0.016;Kappa=0.553,P=0.003,说明TEE与DSA检查结果存在一致性的情况。结论TEE是评估TCC功能不良的重要手段,具有无创、经济、方便易行等优点,对指导TCC功能不良的诊治有重要作用,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涤纶的血液透析导管 导管功能不良 血液透析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护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2
10
作者 祁滢滢 梁新蕊 +3 位作者 李晶晶 周晓冬 赵琦琦 谢妍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07,共6页
目的系统检索、评价并提炼出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TCC)护理的最佳证据,为构建科学的血液透析导管护理管理规范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循证研究方法,系统检索国... 目的系统检索、评价并提炼出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TCC)护理的最佳证据,为构建科学的血液透析导管护理管理规范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循证研究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资料,由2名循证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通过专家会议法进行证据提取、分类和整合最终形成最佳证据。结果共纳入文献15篇,包括系统评价1篇、指南7篇、专家共识6篇、证据总结1篇。总结出评估与监测、冲管与封管、消毒与换药、并发症管理及质量改进5个主题,共提炼出31条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提炼分析了MHD患者TCC护理相关的最佳证据,为有效预防T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延长血管通路使用寿命、进一步提高血液透析护理管理质量提供了科学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隧道涤纶导管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带涤纶套双腔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黄爱芳 王娟 黎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747-749,共3页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带涤纶套双腔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使用带涤纶套双腔导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共73例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1)61例次血培养阳性,阳性率...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带涤纶套双腔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使用带涤纶套双腔导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共73例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1)61例次血培养阳性,阳性率为83.6%,均为单一感染。(2)检出的61株菌株中,革兰阳性菌40株(65.6%),以葡萄球菌属为主;革兰阴性菌18株(29.5%),以阴沟肠杆菌为主;真菌3株(4.9%)。4株大肠埃希菌中有2株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阳性,3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有1株产ESBL阳性。(3)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达95%,其次是红霉素、苯唑西林、复方新诺明,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阿米卡星药物敏感,敏感率均为100%。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为83.3%,其次为头孢唑林、庆大霉素;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药物敏感,敏感率均为100%。在3株真菌感染病例中,耐药率最高是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均对两性霉素B敏感。结论:引起血液透析患者带涤纶套双腔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体仍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同时要警惕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所致的感染,阿米卡星可作为临床经验性用药的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纶导管 血液透析 相关血流感染 菌群分布 耐药性
下载PDF
非切口水囊法拔除带隧道和涤纶套透析导管的临床应用
12
作者 汪焱 王利峰 +4 位作者 姚国明 胡日红 王星星 黄加力 应波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7期627-629,共3页
动静脉血管内瘘(AVF)是大多数血液透析患者的理想透析通路,但前提是患者有良好的血管条件且术后AVF发育成熟,因此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CC)仍是大部分血管条件不佳及AVF成熟过渡阶段患者的主要透析通路^([1])。若TCC出现导管感染... 动静脉血管内瘘(AVF)是大多数血液透析患者的理想透析通路,但前提是患者有良好的血管条件且术后AVF发育成熟,因此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CC)仍是大部分血管条件不佳及AVF成熟过渡阶段患者的主要透析通路^([1])。若TCC出现导管感染、功能不良等情况或AVF已成熟,则考虑拔除TCC。传统移除方法为切口法,即切开皮肤游离涤纶套后剪断拔出,此法会产生相对大的开放性创口,且需缝合,术后创面恢复时间较长。近年来非切口水囊拔管法逐渐被接受,杭州市中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自2019年起采用非切口水囊法拔除TCC,现分析比较其与传统切口术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隧道涤纶的透析导管 拔除方式 非切口水囊法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在嵌顿的带涤纶套隧道型血液透析导管拔除并原位换管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道洋 马续祥 +4 位作者 黄玉萍 周玉叶 卓丽 纵晓英 王德光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2年第12期924-928,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辅助嵌顿的带涤纶套隧道型血液透析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拔除并原位更换的临床应...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辅助嵌顿的带涤纶套隧道型血液透析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拔除并原位更换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肾内科2018年11月~2021年10月因颈内静脉TCC导管功能不良收治入院的11例MH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是在更换带TCC导管过程中发现导管嵌顿,根据透析导管内径大小引入不同直径操作杆的球囊,对原TCC导管体内段全程扩张,松解纤维鞘后拔除嵌顿的透析导管,使用更大型号的球囊对纤维鞘进行后扩张,原位置入新的TCC导管。手术后随访5~35个月,观察TCC导管临床使用情况。结果PTA辅助拔管成功率100%,原位再置管成功率91%,所有TCC导管拔除及原位更换过程中均未发生心律失常、血管破裂损伤、血气胸、纵膈血肿及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1例患者行肾移植,1例死于多发性骨髓瘤,透析导管血流量分别为200ml/min,240ml/min,其余患者TCC导管透析时血流量多在220~240ml/min。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辅助嵌顿带涤纶套隧道型血液透析导管拔除并原位更换新的带涤纶套隧道型血液透析导管,手术安全性及成功率较高,可作为处理带涤纶套隧道型血液透析导管嵌顿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顿涤纶隧道型血液透析导管 经皮内血管成形术 再次置管 维持性血液透析
下载PDF
肝素联合尿激酶用于带涤纶套永久性双腔导管封管的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12
14
作者 黄巍 陈舜杰 +1 位作者 吴谷奋 顾惠娟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1期28-29,共2页
目的探讨肝素联合尿激酶封管对带涤纶套永久性双腔导管的影响及相关护理。方法选择20例带涤纶套永久性双腔导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10例。常规组于透析结束后采用肝素液封管,联合组采用肝素液联合尿激酶封管,... 目的探讨肝素联合尿激酶封管对带涤纶套永久性双腔导管的影响及相关护理。方法选择20例带涤纶套永久性双腔导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10例。常规组于透析结束后采用肝素液封管,联合组采用肝素液联合尿激酶封管,2年后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的功能情况。结果常规组有5例保持通畅,血流量为(180.0±20.1)ml/min;联合组9例保持通畅,血流量为(230.0±19.2)ml/min。结论肝素联合尿激酶封管可延长带涤纶套永久性双腔导管的使用年限。做好导管的护理及健康指导、预防局部感染是其护理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涤纶永久性导管 封管 尿激酶 肝素 护理
下载PDF
21例双腔带涤纶套深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并发症的护理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秋月 崔文芳 《海南医学》 CAS 2011年第13期146-147,共2页
目的通过对21例使用双腔带涤纶套深静脉留置导管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护理观察,探讨双腔带涤纶套深静脉留置导管在透析过程中出现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应对。方法对21例使用双腔带涤纶套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目的通过对21例使用双腔带涤纶套深静脉留置导管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护理观察,探讨双腔带涤纶套深静脉留置导管在透析过程中出现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应对。方法对21例使用双腔带涤纶套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置管患者中,术后第一天出血1人次,导管相关性感染7人次,早期导管功能障碍3人次,晚期导管功能障碍9人次,置管处周围皮肤瘙痒4人次。结论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早发现相关并发症的早期迹象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做好导管的维护和居家护理宣教,可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导管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纶深静脉留置导管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长期留置带涤纶套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万美 包娅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61-462,共2页
关键词 血液透析 涤纶导管 护理
下载PDF
长期性留置带涤纶套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使用及护理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兰支 周怡 谢培杰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12X期576-577,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长期性留置带涤纶套双腔导管行血液透析(HD)的并发症及护理。方法:对2006年7月~2010年10月6例使用长期性留置带涤纶套双腔导管的患者血液透析例情况和护理做一小结,介绍留置导管的适应证、置管方法、...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长期性留置带涤纶套双腔导管行血液透析(HD)的并发症及护理。方法:对2006年7月~2010年10月6例使用长期性留置带涤纶套双腔导管的患者血液透析例情况和护理做一小结,介绍留置导管的适应证、置管方法、导管的护理操作、导管使用不当的因素以及常见并发症。结果:6例患者共2976次治疗期间,其中1例全身感染,经抗感染治疗无效而把拔管,其余5例全部在维持血透,并发局部感染1次,血流不畅2例共11次,微血栓形成73次,无一例因导管功能失效而拔管。与使用动静脉内瘘患者相比,血液透析充分性无显著差异。结论:使用长期性留置带涤纶套双腔导管行血液透析,医护人员严格的无菌操作、正确的使用导管和封管、对患者针对预防并发症的健康宣教是保证患者延长导管使用寿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长期性留置涤纶导管 护理
下载PDF
微量泵泵入尿激酶治疗带涤纶套双腔导管急性血栓形成的疗效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敏 陶玲玲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3年第5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微量泵泵入尿激酶治疗血液透析带涤纶套双腔导管(TCC)急性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TCC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并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2例)... 目的探讨微量泵泵入尿激酶治疗血液透析带涤纶套双腔导管(TCC)急性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TCC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并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2例)与对照组(22例),试验组通过微量泵泵入30万U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对照组通过外周血管静脉滴注30万U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比较2组首次溶栓成功率、二次溶栓成功率及总溶栓成功率,观察2组治疗期间鼻出血、牙龈出血、局部肿胀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首次溶栓成功率及总溶栓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二次溶栓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鼻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局部肿胀及牙龈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通过微量泵给药途径对于血液透析导管内血栓形成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以及较少的临床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 血液透析 涤纶导管 尿激酶 微量泵泵入
下载PDF
带涤纶套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叶君红 刘秀娟 廖江虹 《天津护理》 2010年第2期90-90,共1页
通过对15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应用Seldinger技术和撕脱型扩张导管法行颈内静脉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术并观察。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使用方法是导管长期留置的关键;良好的导管护理是导管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
关键词 血液透析 涤纶 护理
下载PDF
颈内静脉双腔带涤纶套长期留置管术中三切口建立皮下隧道的优点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家顺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2期261-262,共2页
目的研究颈内静脉双腔带涤纶套长期留置管手术中三切口建立皮下隧道的优点。方法对30例血液净化室患者应用Seldinger技术和撕脱型扩张导管法行颈内静脉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术,术中采用三切口建立皮下隧道,观察临床效果。结果共经... 目的研究颈内静脉双腔带涤纶套长期留置管手术中三切口建立皮下隧道的优点。方法对30例血液净化室患者应用Seldinger技术和撕脱型扩张导管法行颈内静脉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术,术中采用三切口建立皮下隧道,观察临床效果。结果共经右侧颈内静脉置管32例次,所有患者均一次性置管成功,不需反复调整导管,无导管转弯处角度过小,影响血液流量情况。其中超声引导下置管3例。有4例术后隧道口渗血,予隧道外或导管入颈内静脉处加压包扎后血止。30例患者中因其他原因死亡5例,管路自行脱落2例,均再次置入双腔带涤纶套长期留置管,血流下降或堵管5例,均经尿激酶溶栓、浓肝素封管治疗再通,管路感染3例,抗感染治疗痊愈。现有25例在正常应用,最长留置时间已达42个月。结论双腔带涤纶套长期留置导管植入术中三切口建立皮下隧道较两切口建立皮下隧道手术方式可以避免导管转弯处角度过小,影响血液流量,且组织分离也少,但注意颈部切口避开浅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纶长期留置管 皮下隧道 三切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