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蒂筋膜瓣包裹尺神经的肘管扩大成形术联合中医针刺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1
作者 李建华 高嘉桧 +2 位作者 石若楠 刘小平 程继博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104-0107,共4页
在治疗肘管综合征时,给予带蒂筋膜瓣包裹尺神经的肘管扩大成形术以及中医针刺,并分析该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病例抽取时间范围介于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以60例确诊为肘管综合征患者为观察对象,分组时依据随机原则进行平均划分,共计... 在治疗肘管综合征时,给予带蒂筋膜瓣包裹尺神经的肘管扩大成形术以及中医针刺,并分析该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病例抽取时间范围介于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以60例确诊为肘管综合征患者为观察对象,分组时依据随机原则进行平均划分,共计分为两组,治疗中分别给予尺神经皮下前置术、带蒂筋膜瓣包裹尺神经的肘管扩大成形术联合中医针刺,就此对两组患者所获取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肘管综合征功能、ADL评分数据水平更高(P<0.05);接受手术治疗后,SF-36水平更佳状态者为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期疼痛、血肿形成、肘管内囊肿总和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肘部尺神经传导速度与小指末节指腹两点辨别觉状态更为理想(P<0.05)。结论 临床在面对肘管综合征患者时,可给予带蒂筋膜瓣包裹尺神经的肘管扩大成形术以及中医针刺,该模式的实施有助于保护尺神经,促进尺神经功能的恢复,优化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管综合征 带蒂筋膜瓣包裹尺神经 肘管扩大成形术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带血管蒂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肽Y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崔建德 裴国献 +6 位作者 金丹 江汕 戴金良 黄爱文 王秋实 赵培冉 梁双武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98-700,707,共4页
目的研究带血管蒂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神经肽Y(NPY)表达的影响。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只动物均在左、右侧桡骨中段制作长1.5cm的骨与骨膜缺损,然后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左侧采用带血... 目的研究带血管蒂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神经肽Y(NPY)表达的影响。方法12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只动物均在左、右侧桡骨中段制作长1.5cm的骨与骨膜缺损,然后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左侧采用带血管蒂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实验组),右侧仅放置组织工程骨(对照组)。于术后3、6、12个月分别处死4只动物,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修复骨段内CGRP和NPY的表达,并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两组CGRP和NPY的表达量均随时间延长而增高(P<0.05),且各时间点实验组两者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3个月时两组CGRP阳性表达部位大致相同,多在血管和骨髓处,新生骨边缘和骨膜处也有少量阳性表达,而6和12个月时以骨膜处和血管周围最多。在各时间点两组的NPY阳性表达部位无明显差异,在灶状骨髓的血管周围表达最多,新生骨质边缘及骨膜处也有少量表达。结论与单纯组织工程骨植入相比,采用带血管蒂筋膜瓣包裹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骨缺损在术后12个月内可以明显促进CGRP和NPY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骨代用品 血管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神经肽Y
下载PDF
带桡神经浅支的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3
作者 朱涛 孙雪生 赵世秋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2年第3期224-224,共1页
关键词 手部软组织缺损 神经浅支 岛状皮
下载PDF
带蒂脂肪瓣及神经根包裹术在神经根型骶管囊肿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李传坤 何百祥 +2 位作者 鲍刚 廉民学 王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7-189,共3页
目的探讨带蒂脂肪瓣及神经根包裹术在神经根型骶管囊肿手术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14例神经根型骶管囊肿的手术指证、手术技巧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在显微镜及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辅助下,14例患者,囊壁全切9例,囊壁包... 目的探讨带蒂脂肪瓣及神经根包裹术在神经根型骶管囊肿手术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14例神经根型骶管囊肿的手术指证、手术技巧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在显微镜及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辅助下,14例患者,囊壁全切9例,囊壁包裹6例,全切率64.3%,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神经根型骶管囊肿手术中采用带蒂脂肪瓣及神经包裹术,可以有效保护神经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并显著降低复发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尾部 蛛网 骶管囊肿 脂肪 神经包裹
下载PDF
带血管蒂小腿筋膜瓣包裹胎儿软骨治疗膝骨关节病
5
作者 纪培顺 马德鑫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405-406,共2页
关键词 膝骨关节病 包裹 血管 治疗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带隐神经内踝上筋膜蒂皮瓣的临床应用
6
作者 张本才 林爱庆 郭富涛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2年第2期110-110,共1页
我院从1999年~2002年2月,应用带隐神经内踝上筋膜皮瓣修复足跟皮肤缺损伴跟腱、跟骨外露6例,皮瓣全部成活.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足跟部皮肤缺损 修复 手术方法 神经内踝上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斜方肌筋膜带血管蒂肌瓣转移重建硬脑膜
7
作者 曾效恒 欧阳四新 +2 位作者 彭田红 谭建国 刘建芝 《实用医技杂志》 2004年第4期526-527,共2页
目的 :经枕下 -乙状窦后入路行枕骨区肿瘤的显微解剖 ,并初步探讨位于斜方肌区的浅筋膜和带血管蒂肌瓣转移重建硬脑膜的可行性。方法 :在枕外隆凸下缘中点处作 T字型切口 ,去除左侧枕骨。沿横窦、乙状窦下缘剪下硬脑膜 ,显微解其神经血... 目的 :经枕下 -乙状窦后入路行枕骨区肿瘤的显微解剖 ,并初步探讨位于斜方肌区的浅筋膜和带血管蒂肌瓣转移重建硬脑膜的可行性。方法 :在枕外隆凸下缘中点处作 T字型切口 ,去除左侧枕骨。沿横窦、乙状窦下缘剪下硬脑膜 ,显微解其神经血管。剪下硬脑膜平放于斜方肌筋膜表面 ,比准大小、周围大于硬脑膜 0 .5 cm,(注意切取时无破损处 )。将切下斜方肌区的浅筋膜和带血管蒂肌辩逆行转移至重建区与硬脑膜缝合 ,硬脑膜缝合时应留余脑的空隙。并对90例成人头颈正中矢状切上肢标本进行定位、测量。结果 :枕外隆凸最高点至枕骨大孔后缘间的距离 ;男性为 (5 0 .1± 2 .2 ) mm。女性为 (4 8.4± 1.6 ) m m。枕外隆凸最高点下方 2 0 m m处骨板厚度 ,男性为 (9.5± 0 .5 ) mm。女性为 (9.2± 0 .5 )mm。枕外隆凸最高点下方 2 .5 m m处骨板厚度 ,男性为 (8.6± 0 .4 ) m m。女性为 (8.3± 0 .4 ) mm。枕外隆凸最高点下方 30mm处骨板厚度 ,男性为 (7.3± 0 .4 ) m m。女性为 (7.1± 0 .3) m m。结论 :枕颈融合术、螺钉固定深度在 5 mm内一般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方肌 血管 硬脑 枕骨 神经
下载PDF
颞肌筋膜瓣促进几丁质室内面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蔡萍 刘公汉 +2 位作者 华清泉 吴展元 肖伯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 :观察带蒂颞肌筋膜瓣对几丁质室内兔颞骨内面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用 4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 ,横断颞骨内面神经后 ,用几丁质管桥接形成人工室 ,实验组人工室外包绕带蒂颞肌筋膜瓣 ,对照组未包绕 ,动物均左耳为手术侧。术后 3... 目的 :观察带蒂颞肌筋膜瓣对几丁质室内兔颞骨内面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用 4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 ,横断颞骨内面神经后 ,用几丁质管桥接形成人工室 ,实验组人工室外包绕带蒂颞肌筋膜瓣 ,对照组未包绕 ,动物均左耳为手术侧。术后 3个月和 5个月分别进行大体观察、电生理测试、组织学观察和形态学分析。结果 :同期颞肌筋膜包绕组与对照组比较 ,再生神经诱发电位的潜伏期缩短 ,振幅增高 ,再生有髓神经纤维直径增粗 ,髓鞘增厚。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肌 颞骨 神经 壳多糖 几丁质 神经再生
下载PDF
带血管蒂尺神经肌筋膜下前置术 被引量:1
9
作者 孙良智 栾素娴 +5 位作者 苏保辉 王瑞泓 刘伟强 朱从浩 于明东 姚汝瞻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228-1231,共4页
[目的]介绍带血管蒂尺神经肌筋膜下前置术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6例成人上肢标本,采用动脉红色乳胶灌注的方法,解剖后对神经伴行营养血管行长度测量,设计手术。20例轻度肘管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带血管蒂尺神经肌... [目的]介绍带血管蒂尺神经肌筋膜下前置术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6例成人上肢标本,采用动脉红色乳胶灌注的方法,解剖后对神经伴行营养血管行长度测量,设计手术。20例轻度肘管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带血管蒂尺神经肌筋膜下前置术和传统前置术。带血管蒂组术中保护好尺神经及其伴行血管,将尺神经及其伴行血管移至肌筋膜下。[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在30~45 min完成,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以上,术后感觉和运动平均恢复时间为3.6个月,手内在肌平均恢复时间为4.2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前神经电生理检测比较,两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SCV)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MCV)均显著改善(P<0.05)。术前两组间SCV和MCV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带蒂组的SCV [(50.7±6.7) m/s vs (47.6±5.3) m/s, P=0.049]和MCV [(52.5±3.8) m/s vs(48.4±3.1) m/s, P<0.001]均显著优于传统组。[结论]带血管蒂尺神经肌筋膜下前置术的手术技术简单可行,可改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管综合征 神经 血管
原文传递
带拇指背皮神经筋膜蒂逆行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7
10
作者 黄东 刘颜 +4 位作者 毛莉颖 吴伟炽 张惠茹 江奕恒 林浩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4-145,共2页
目的 报道应用带拇指背皮神经筋膜蒂逆行皮瓣修复手部皮瓣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皮瓣设计的应用轴线为掌背第一腕掌关节桡、尺侧至拇指指间关节桡、尺侧为连线 ,旋转点为拇指掌关节处、最远可达指间关节处。皮瓣内带拇指背桡、尺侧... 目的 报道应用带拇指背皮神经筋膜蒂逆行皮瓣修复手部皮瓣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皮瓣设计的应用轴线为掌背第一腕掌关节桡、尺侧至拇指指间关节桡、尺侧为连线 ,旋转点为拇指掌关节处、最远可达指间关节处。皮瓣内带拇指背桡、尺侧皮神经。切取皮瓣面积最大为 4cm× 3cm ,最小为 2 5× 1 0cm。其中修复拇指远端皮肤缺损14例、虎口扩大成形 4例。 结果  17例全部成活 ,1例因静脉回流障碍远端部分坏死 ,经换药处理后愈合。术后随访6~ 12个月 ,扩大虎口的病例能完成对掌功能 ,所修复拇指皮肤外观满意、感觉、运动功能较为良好。 结论 带拇指背皮神经筋膜蒂逆行皮瓣手术操作简便 ,损伤小 ,血供可靠 ,皮瓣厚薄适中 ,具有感觉功能 ,适用于虎口及拇指远端皮肤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背皮神经逆行皮 显微外科手术 外科皮 皮肤缺损
原文传递
带蒂筋膜瓣翻转联合游离植皮一期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
11
作者 明立功 明立山 +2 位作者 王慧 王自方 乔玉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76-476,共1页
自2003年以来,我们应用腓肠神经或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筋膜瓣逆行翻转联合中厚皮片游离植皮的方法,一期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肌腱、骨骼外露7例,获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一期修复 游离植皮 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神经营养血管 中厚皮片 腓肠神经
原文传递
神经导航乙状窦后入路改良带蒂骨瓣开颅术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重韧 赵明 +3 位作者 徐欣 韩磊 尤宇 赵四军 《解剖与临床》 2011年第6期491-493,共3页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中改良带蒂骨瓣开颅术的优点,以及神经导航在此开颅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神经导航下实施乙状窦后入路手术36例,其中听神经瘤13例、星形细胞瘤8例、脑膜瘤5例、髓母细胞瘤4例、脑转移瘤4例、表皮样囊肿2例,肿...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中改良带蒂骨瓣开颅术的优点,以及神经导航在此开颅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神经导航下实施乙状窦后入路手术36例,其中听神经瘤13例、星形细胞瘤8例、脑膜瘤5例、髓母细胞瘤4例、脑转移瘤4例、表皮样囊肿2例,肿瘤位于桥小脑角19例、小脑半球外侧14例、脑干3例.开骨瓣时在神经导航辅助下形成旁正中带蒂骨瓣,术毕骨瓣复位.结果:本组36例均成功实施后颅窝旁正中带蒂骨瓣开颅术,术后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皮下积液、感染、伤口愈合不良等.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 a,骨瓣复位良好.结论:改良后颅窝旁正中带蒂骨瓣复位符合解剖复位原则,减少颅骨锁等异物植入数量,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术中使用神经导航可以使骨窗位置更加精确,有效地减少静脉窦的损伤,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颅窝肿瘤 后寰枕 乙状窦后入路 神经导航
原文传递
改良食指背侧皮瓣在拇指损伤中的应用
13
作者 王培信 刘继伦 《西南国防医药》 CAS 1994年第3期151-152,共2页
自1989年9月以来,采用改良食指背侧皮瓣修复10例拇指末节损伤病人,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关键词 食指背侧皮 指背动脉 背侧动脉 第一掌骨 血管网 血管神经 桡背侧 岛状皮
下载PDF
促进组织工程化骨血管化的研究进展与策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段小军 杨柳 周跃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6期3628-3629,共2页
血管化和骨再生是骨愈合过程中的两个最基本环节,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植入体内后同样必须迅速建立充分的血供,为种子细胞功能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目前随着采用组织工程学技术修复骨缺损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多种促进组织工程化骨... 血管化和骨再生是骨愈合过程中的两个最基本环节,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植入体内后同样必须迅速建立充分的血供,为种子细胞功能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目前随着采用组织工程学技术修复骨缺损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多种促进组织工程化骨血管生成的措施,包括:①包裹血管束法。②预构带血管蒂的组织工程化骨肌骨瓣。③带血管蒂筋膜包裹法。④复合血管内皮细胞。⑤应用促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血管生成是一个包括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生物力学刺激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可以概括为血管新生启动阶段、进展阶段、形成阶段、塑形和改建阶段。从血管生成的机制出发,以临床应用为目的,新的研究措施将向两个方面深入发展:①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时同时构建人工网状脉管系统。②更合理地利用促血管生成的生长因子或细胞。这些技术方法的完善,将为扩大组织工程化骨的应用范围和提高修复的效率,创造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化 骨再生 组织工程化骨 包裹血管束法 组织工程化骨肌骨 血管包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