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带间距对沙区河岸固沙林带的带间土壤水分和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黄伟 杨光 +1 位作者 马勇 刘一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共11页
[目的]黄河沿岸地带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研究沙区河岸固沙林带不同带间距下的土壤水分和植被群落特征,确定最优配置模式下的带间距,为建设沙区河岸固沙林带行带式造林提供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西柳沟... [目的]黄河沿岸地带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研究沙区河岸固沙林带不同带间距下的土壤水分和植被群落特征,确定最优配置模式下的带间距,为建设沙区河岸固沙林带行带式造林提供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西柳沟不同带间距行带式固沙林为研究对象,对带间距8,16,22,28m的固沙林样地进行土壤取样和植被调查,统计不同带间距固沙林带的带间土壤物理性质以及植被群落特征,并分析土壤水分与植被间的相关性。[结果]①不同行带式固沙林中的土壤水分与植被指数整体上均随带间距增大而提升。②各样地带间0—100cm范围内不同土层土壤水分也随水平间距增加而升高,至11m后变化趋于稳定。③各样地带间土壤水分均与植被指数大体呈极显著正相关,但均匀度指数与丰富度指数有所差异。带间距越大,植被恢复效果越好,带间距22m时约达峰值。[结论]以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进行沙地治理时,植被恢复效果随带间距增大而增长,但带间距并非越宽越好。22m带间距的行带式固沙林带间植被恢复效应最佳,对沙地的近自然修复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区河岸 带间距 土壤水分 植被群落 固沙林
下载PDF
宽幅播种下带间距对冬小麦衰老进程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2
2
作者 冯伟 李世莹 +3 位作者 王永华 康国章 段剑钊 郭天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686-2694,共9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多穗型品种‘百农矮抗58’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宽幅播种(播幅8 cm)种植方式下不同带间距7 cm(KF7)、12 cm(KF12)和17 cm(KF17)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衰老进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多穗型品种‘百农矮抗58’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宽幅播种(播幅8 cm)种植方式下不同带间距7 cm(KF7)、12 cm(KF12)和17 cm(KF17)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衰老进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行距20 cm,播幅1—2 cm)相比,宽幅带播种植方式的花后旗叶叶绿素降解缓慢,丙二醛(MDA)含量降低,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成穗数和产量提高。宽幅带播下不同带间距处理间差异因品种类型而异,矮抗58品种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整体呈现为KF12>KF17>KF7,兰考矮早八品种表现为KF7>KF12>KF17,而MDA变化规律则相反。试验条件下,多穗型品种矮抗58以KF12处理、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以KF7处理花后叶绿素含量高,MDA含量低,抗氧化酶活性强,叶片衰老进程缓慢,产量结构协调,最终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宽幅播种 带间距 衰老 产量
下载PDF
坡地等高植物篱带间距对表土养分流失影响 被引量:84
3
作者 许峰 蔡强国 +1 位作者 吴淑安 张光远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3-29,共7页
等高植物篱带间距选择是坡地植物篱-农作系统的表土养分流失控制的重要一环。通过对植物篱带间养分流失的发展过程分析,认为在带间径流侵蚀处于溅蚀分散-片流搬运为主的阶段时,篱前淤积层宽度应使水流流速衰减至小于一定粒径的土壤... 等高植物篱带间距选择是坡地植物篱-农作系统的表土养分流失控制的重要一环。通过对植物篱带间养分流失的发展过程分析,认为在带间径流侵蚀处于溅蚀分散-片流搬运为主的阶段时,篱前淤积层宽度应使水流流速衰减至小于一定粒径的土壤细颗粒的起动流速,才能有效减少养分流失。通过推导的一些公式估算,在三峡库区秭归县的植物篱试验区,带间距相当于细沟侵蚀发生的临界坡长(6m)时,天然降雨条件下片流侵蚀仍不足以侵蚀携带<0.02mm的土壤颗粒。因此,细沟侵蚀是决定此类地区土壤细粒物质侵蚀的关键因素。从控制带间表土流失出发,等高植物篱带间距应控制在细沟侵蚀发生的临界坡长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高植物篱 带间距 坡地 表土养分流失 土壤侵蚀
下载PDF
基于水动力学的紫色土区植物篱控制面源污染的临界带间距确定 被引量:8
4
作者 马云 何丙辉 +5 位作者 何建林 吴咏 向明辉 谌芸 唐春霞 郭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0-64,共5页
为了分析确定紫色土区植物篱控制面源污染合适的带间距,该研究基于坡面水流动力学,利用四川省遂宁市水土保持试验站多年观测资料,分析了紫色土区新银合欢植物篱带间距对10°、15°农耕地面源污染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紫色土区... 为了分析确定紫色土区植物篱控制面源污染合适的带间距,该研究基于坡面水流动力学,利用四川省遂宁市水土保持试验站多年观测资料,分析了紫色土区新银合欢植物篱带间距对10°、15°农耕地面源污染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紫色土区在天然降雨条件下,为保证植物篱带间距能有效地控制篱带间的土壤流失,坡面发生细沟侵蚀时的径流流速应不大于颗粒粒径<0.02mm土粒的起动流速。通过对坡面细沟发育过程推导表明,紫色土区坡度为10°、15°的坡面布设植物篱时带间距最大分别应为13.73、9.00m。当坡面开始产生细沟侵蚀时的径流流速与颗粒粒径<0.02mm土粒的起动流速刚好处于临界状态时,10°、15°坡面产生细沟侵蚀的最小径流流速分别为0.183、0.190m/s。坡面表土养分流失主要是通过土壤颗粒流失的,植物篱控制坡面土壤颗粒的流失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学 污染 水土保持 植物篱 带间距
下载PDF
行带式柠条林合理带间距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杨红艳 王晶莹 杨文斌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210-214,共5页
该文以和林格尔县的行带式柠条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十路风向风速自动采集仪,在无叶期选择上风方向的三条连续完整行带式柠条林和第二条出现有3m缺口状况的风速分别进行观测,进而分析了行带式柠条林的防风效益以及缺口对其防风效果的影响,... 该文以和林格尔县的行带式柠条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十路风向风速自动采集仪,在无叶期选择上风方向的三条连续完整行带式柠条林和第二条出现有3m缺口状况的风速分别进行观测,进而分析了行带式柠条林的防风效益以及缺口对其防风效果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讨论了林带间距的适宜宽度。结果表明:行带式柠条林的带间距至少可拉大到2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式柠条林 防风效益 适宜带间距 和林格尔县
下载PDF
滴灌带间距和灌水定额对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赵妍 王凤新 +2 位作者 周奇 杨开静 张友良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14期194-199,共6页
为了探究春小麦合适的滴灌灌水定额和滴灌带间距组合,2015年3—7月进行了春小麦大田试验,研究3种滴灌带间距(D1:60 cm、D2:90 cm、D3:120 cm)和3种灌水定额(I1:35 mm、I2:45 mm、I3:55 mm)对西北旱区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为了探究春小麦合适的滴灌灌水定额和滴灌带间距组合,2015年3—7月进行了春小麦大田试验,研究3种滴灌带间距(D1:60 cm、D2:90 cm、D3:120 cm)和3种灌水定额(I1:35 mm、I2:45 mm、I3:55 mm)对西北旱区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处理为D1I2达到8964 kg/hm^2。当滴灌带间距为60 cm和90 cm时,灌水定额从35 mm增加至45 mm时产量显著增加,灌水定额达到55 mm时产量分别下降9.5%和2.2%。灌水定额为35 mm和45 mm时,滴灌带间距60 cm的处理产量显著高于滴灌带间距120 cm的处理;灌水定额增加到55 mm时,3个滴灌带间距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异。水分利用效率在1.57~2.11 kg/m^3间变化,最高的为D2I2处理。综合考虑产量、灌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滴灌带投入,D2I2处理是该地区最优的滴灌带间距和灌水定额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滴灌带间距 灌水定额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铜基非晶合金板弯曲塑性及剪切带间距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江峰 张志博 +2 位作者 张敬 贺林 孙军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31-1036,共6页
制备了一种压缩断裂塑性应变接近2%的铜基块状非晶板材,并利用三点弯曲实验进行了其弯曲塑性、剪切带间距与试样厚度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非晶合金的弯曲断裂塑性应变明显依赖于试样厚度,即弯曲断裂塑性应变随试样厚度增加呈指数衰减关... 制备了一种压缩断裂塑性应变接近2%的铜基块状非晶板材,并利用三点弯曲实验进行了其弯曲塑性、剪切带间距与试样厚度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非晶合金的弯曲断裂塑性应变明显依赖于试样厚度,即弯曲断裂塑性应变随试样厚度增加呈指数衰减关系减少;弯曲时剪切带间距随试样厚度增加而线性增加;剪切带间距与试样厚度的比值对于同一非晶合金为恒定值,但随非晶合金种类的不同而变化,与非晶合金的塑性变形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块状非晶 弯曲塑性 剪切带间距
下载PDF
坡地草带间距与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叶瑞卿 黄必志 +3 位作者 袁希平 龙绍武 陈庆敏 樊心逵 《家畜生态学报》 2008年第3期80-85,共6页
为探索云南数百万亩坡耕地的科学利用措施,在云南宣威15°坡耕地上设置试验小区,连续两年系统研究了9m、13m、17m三水平草带间距与水土保持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坡耕地上种植草带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草带间距越小越有... 为探索云南数百万亩坡耕地的科学利用措施,在云南宣威15°坡耕地上设置试验小区,连续两年系统研究了9m、13m、17m三水平草带间距与水土保持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坡耕地上种植草带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草带间距越小越有利于水土保持,但从控制水土流失和有利种粮耕作两方面综合考虑,草带间距以13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间距 水土保持 土壤肥力
下载PDF
西北地区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参数优化——灌水频率及滴灌带间距 被引量:5
9
作者 黄兴法 张洲笔 黄泽军 《农业工程》 2019年第8期72-78,共7页
为探究西北半干旱地区适宜的膜下滴灌技术参数,以春玉米为试验对象,以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为典型试验区,于2017年3—9月开展大田试验,分析了膜下滴灌灌水频率(P1∶5 d、P2∶7 d、P3∶9 d)及滴灌带间距(J1∶0. 9m、J2∶1. 1 m、J3∶1. 3 m... 为探究西北半干旱地区适宜的膜下滴灌技术参数,以春玉米为试验对象,以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为典型试验区,于2017年3—9月开展大田试验,分析了膜下滴灌灌水频率(P1∶5 d、P2∶7 d、P3∶9 d)及滴灌带间距(J1∶0. 9m、J2∶1. 1 m、J3∶1. 3 m)交互组合下对土壤水氮分布规律、春玉米生理特性指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滴灌带间距相同时,灌水频率越高,湿润带宽度越小、各层土壤水氮含量波动幅度越小,同一土层深度处中低频处理平均土壤含水率较高;当灌水频率相同时,滴灌带间距较大的处理向土壤深层运移的水分较多。灌水频率相同时,滴灌带间距较小的处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滴灌带间距相同时,中高频处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较高;P1J1处理产量最高,为16 485. 25 kg/hm^2,其次是P2J2处理,产量为16 292. 21 kg/hm^2,但P2J2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3. 66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膜下滴灌 灌水频率 滴灌带间距
下载PDF
条带种植不同带间距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宋鑫玥 孙小诺 +7 位作者 刘胜尧 贾宋楠 贾建明 范凤翠 齐浩 张哲 杜凤焕 杜雄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6-81,共6页
为探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生长指标的影响,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2017年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条带种植方式下设置了4种不同带间距,分别为D3(50∶40,50 cm种6行,空40 cm)、D2(50∶30,50 cm种6行,空30 cm)、D1(50∶20,50 cm种6行,空20 ... 为探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生长指标的影响,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2017年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条带种植方式下设置了4种不同带间距,分别为D3(50∶40,50 cm种6行,空40 cm)、D2(50∶30,50 cm种6行,空30 cm)、D1(50∶20,50 cm种6行,空20 cm)和对照(常规等行距种植,CK)。结果表明,总茎数随着带间距的增大而降低,表现为D1>D2>D3,成熟期D2处理总茎数最大。拔节、孕穗、开花和灌浆期D3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最低,分别比CK降低6.82%、11.74%、10.09%和13.07%,成熟期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孕穗、开花、成熟期D2处理叶面积指数最大,与CK相比分别提高11.11%、19.28%和25.03%,D3处理叶面积指数最低。随着带间距的增大,冠层内总光截获率降低,孕穗期和灌浆期D3处理光截获率分别比CK低12、9百分点;孕穗期条带种植各处理中下部的光合有效辐射量是CK的1.39~4.8倍,灌浆期是CK的1.58~4.65倍。D2处理籽粒产量最大,比CK提高了5.68%,穗数和穗粒数分别比CK提高了2.47%和6.39%。综上所述,条带种植D2处理带间距配置能构建良好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光照资源,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 带间距 产量 生长发育
下载PDF
港湾式紧急停车带间距对驾驶行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崔降龙 陈雨人 +1 位作者 邢小亮 李璨 《交通信息与安全》 CSCD 2017年第4期29-35,共7页
高速公路港湾式紧急停车带间距会影响驾驶行为及行车安全,目前国内外尚未有对港湾式紧急停车带间距与驾驶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为了研究两者的相关性,利用大型8自由度高仿真驾驶模拟实验平台展开实验研究。实验选取15名驾驶员,在250~1 50... 高速公路港湾式紧急停车带间距会影响驾驶行为及行车安全,目前国内外尚未有对港湾式紧急停车带间距与驾驶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为了研究两者的相关性,利用大型8自由度高仿真驾驶模拟实验平台展开实验研究。实验选取15名驾驶员,在250~1 500m(间隔为250m)的间距水平下记录其驾驶行为。单因子方差检验结果表明,对横向偏移及速度的检验p值均远远小于0.05(p=5.3e-06<0.05;p=1.7e-13<0.05),表明港湾式紧急停车带不同间距水平与车辆横向偏移量、速度显著相关。港湾式紧急停车带间距水平为750m时,驾驶员横向偏移量(偏移量O=0.657m)较小,车辆的横向稳定性最好,同时此间距水平下的车辆运行速度(速度V=96.99km/h)也最接近设计速度,驾驶行为较为协调;超过1 000m后,横向偏移量及速度不再明显变化,间距对驾驶行为的影响较弱。实验中模拟道路场景为单一平直路段,未来可考虑研究复杂场景下(存在线形组合、交通流)港湾式紧急停车带间距与驾驶行为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港湾式紧急停车带间距 横向偏移规律 速度规律 方差分析
下载PDF
基于最小二乘拟合的剪切带间距测量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学滨 侯文腾 +1 位作者 董伟 张博闻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04-1211,共8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两次最小二乘拟合的应变局部化带间距的数字图像相关测量方法,该方法的本质是对应变局部化带内应变高值点的位置进行两次线性最小二乘拟合。第一次拟合用于确定两条相邻的应变局部化带各自拟合直线的斜率。第二次拟合是... 提出了一种基于两次最小二乘拟合的应变局部化带间距的数字图像相关测量方法,该方法的本质是对应变局部化带内应变高值点的位置进行两次线性最小二乘拟合。第一次拟合用于确定两条相邻的应变局部化带各自拟合直线的斜率。第二次拟合是在已知拟合直线平均斜率的基础上确定各自拟合直线的截距。采用平行线距离公式计算应变局部化带间距。测量了单轴压缩黏土试样剪切应变局部化带(剪切带)间距随纵向应变的演变规律,并对剪切带间距的测量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剪切带间距随纵向应变的演变规律可以划分为两类:平稳变化和非平稳变化,前者的比例较大;剪切带间距发生突变是由于剪切带的倾角发生了突变;剪切带间距主要分布在3~7 mm,均值为4.787 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局部化带间距 最小二乘拟合 数字图像相关 黏土试样
下载PDF
宽幅带播下带间距对冬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
13
作者 李世莹 张元帅 +5 位作者 冯伟 王永华 康国章 王晨阳 冯梦喜 郭天财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27,共6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2种穗型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宽幅带播(播幅8 cm)种植方式下不同带间距7 cm(KF7)、12 cm(KF12)、17 cm(KF17)对冬小麦生育期内耗水特性的影响,以期为冬小麦宽幅带播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2种穗型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宽幅带播(播幅8 cm)种植方式下不同带间距7 cm(KF7)、12 cm(KF12)、17 cm(KF17)对冬小麦生育期内耗水特性的影响,以期为冬小麦宽幅带播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行距20 cm)相比,宽幅带播种植方式总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较高,土壤蒸发量较低。宽幅带播下随带间距减小,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成熟期土壤贮水量降低,总耗水量增加,土壤累计蒸发量、日均蒸发量和逐日蒸发量降低。矮抗58水分利用效率及最终产量均表现为KF12>KF17>KF7>CK,兰考矮早八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KF7>KF17>KF12>CK,产量表现为KF7>KF12>KF17>CK。本试验条件下,多穗型品种以KF12处理、大穗型品种以KF7处理土壤蒸发较少,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宽幅 带间距 耗水特性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柠条带间距对植物群落及土壤水分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艳艳 卜建华 +1 位作者 张伟英 梁小军 《现代农业科技》 2008年第23期20-21,25,共3页
通过柠条不同种植间距对植物群落和土壤水分影响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柠条带间距的减小,营养价值高的豆科牧草、禾本科牧草明显减少,一年生草本增多,牧草盖度呈下降趋势,牧草平均高度明显下降,耐旱的家畜不喜食的牧草增多。带间距为... 通过柠条不同种植间距对植物群落和土壤水分影响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柠条带间距的减小,营养价值高的豆科牧草、禾本科牧草明显减少,一年生草本增多,牧草盖度呈下降趋势,牧草平均高度明显下降,耐旱的家畜不喜食的牧草增多。带间距为15.4m时,牧草总产量和可食牧草产量高于其他带间距。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柠条带间距以15.4m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带间距 植物群落 土壤水分
下载PDF
地下工程温度后浇带间距设计与计算 被引量:3
15
作者 萧蕤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32-1239,共8页
温度后浇带是一种扩大伸缩间距和取消结构中永久伸缩缝的有效措施,但其设置间距通常在30m左右。本文对温度后浇带间距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各龄期的允许拉应力为指标的计算方法,并结合上海地区实例,给出了比较符合工程实际的... 温度后浇带是一种扩大伸缩间距和取消结构中永久伸缩缝的有效措施,但其设置间距通常在30m左右。本文对温度后浇带间距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各龄期的允许拉应力为指标的计算方法,并结合上海地区实例,给出了比较符合工程实际的参数计算方法及取值。此计算方法考虑了混凝土徐变、龄期变化及钢筋约束等的影响,并加入了底板不同长宽尺寸的修正。从而从理论上证明了根据本地的施工条件结合一定的工程措施,将后浇带的设置间距适当扩大是可行的,这一点在实践上也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此计算方法、参数取值及结果对结合本地施工条件合理确定温度后浇带间距有一定的参考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后浇 地下结构 后浇带间距设计
下载PDF
不同柠条带间距对植物群落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刚 彭文栋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6-67,共2页
柠条具有旱生型构造特征,根系发达,不但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生长良好,而且在地下水位低、水分条件差的沙地、梁峁坡顶部均可正常生长,具有很强的耐旱性、耐寒性以及抗热性。该灌木在具有抗早性的同时,又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 柠条具有旱生型构造特征,根系发达,不但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生长良好,而且在地下水位低、水分条件差的沙地、梁峁坡顶部均可正常生长,具有很强的耐旱性、耐寒性以及抗热性。该灌木在具有抗早性的同时,又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植物群落 柠条 带间距 水分条件 构造特征 地下水位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人防工程温度后浇带间距设计与计算 被引量:2
17
作者 萧蕤 《民防苑》 2010年第S1期34-38,共5页
1问题的提出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为了防止由于温差而产生的裂缝,通常采用伸缩缝和温度后浇带。温度后浇带是一种扩大伸缩间距和取消结构中永久伸缩缝的有效措施,它是施工期间保留的临时性温度收缩变形缝,保留一定时间后,再进行填充... 1问题的提出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为了防止由于温差而产生的裂缝,通常采用伸缩缝和温度后浇带。温度后浇带是一种扩大伸缩间距和取消结构中永久伸缩缝的有效措施,它是施工期间保留的临时性温度收缩变形缝,保留一定时间后,再进行填充封闭。在地下工程中,因为有利于防水和方便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浇带间距 气温骤降 温降系数 混凝土表面 基础底板 浇筑块 无缝设计 人防工程 地下建筑物
下载PDF
影响分离式路基中间带间距的主要因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红兵 《交通世界》 2014年第11期52-53,共2页
分离式路基中间带间距大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分离式路基两幅路基内侧边缘之间的间距,在人烟稀少、荒漠地区宜大于4.5m.一般为6~15m。特殊情况下.其间距可达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间距可灵活改变.
关键词 分离式路基 带间距 荒漠地区 公里
下载PDF
宁夏东部风沙区不同柠条带间距对植物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19
作者 任杨 闫宁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09年第06X期10-12,共3页
柠条不同种植间距对植物群落和土壤水分影响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柠条带间距的减小,营养价值高的豆科牧草、禾本科牧草明显减少,一年生草本增多;随着柠条带间距的减小,牧草覆盖度呈下降趋势;随着柠条带间距的减小,牧草平均高度明显下... 柠条不同种植间距对植物群落和土壤水分影响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柠条带间距的减小,营养价值高的豆科牧草、禾本科牧草明显减少,一年生草本增多;随着柠条带间距的减小,牧草覆盖度呈下降趋势;随着柠条带间距的减小,牧草平均高度明显下降,耐旱的家畜不喜食的牧草增多;带间距为15.4m时,牧草总产量和可食牧草产量高于其他带间距的产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柠条带间距以15.4m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条 带间距 植物群落 土壤水分
下载PDF
宽幅播种带间距对冬小麦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8
20
作者 李世莹 冯伟 +2 位作者 王永华 王晨阳 郭天财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58-767,共10页
2010-2012连续两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多穗型品种'百农矮抗5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宽幅播种(播幅8cm)种植方式下不同带间距7cm(KF7)、12cm(KF12)和17cm(KF17)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 2010-2012连续两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多穗型品种'百农矮抗5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宽幅播种(播幅8cm)种植方式下不同带间距7cm(KF7)、12cm(KF12)和17cm(KF17)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冠层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比较,宽幅播种群体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光截获量、相对湿度、成穗数、生物量和产量较高,而冠层开度和温度较低;2010-2011年和2011-2012年宽幅播种成穗数和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条播,成穗数分别增加4.8%-16.4%和8.9%-21.0%,产量分别提高2.96%-15.94%和4.09%-14.23%。宽幅播种下随带间距增大,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光截获量、湿度及成穗数降低,而冠层开度和温度升高;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生物量和收获指数以KF12最高,KF7最低。综合分析,宽幅播种下12cm带间距处理的小麦冠层结构合理,微环境适宜,产量最高,可作为该种植方式的适宜带间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结构及微环境 带间距 宽幅播种 冬小麦 产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