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中自体动静脉内瘘和带隧道带涤纶套透析导管临床应用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牟洪宾 王荣 +4 位作者 徐军 周刚 毕光宇 陈蕊 王海霞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3年第12期81-85,共5页
目的对比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中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和带隧道带涤纶套透析导管(T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衰竭11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AVF组(采用AVF血液透析)和TCC组(采用... 目的对比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中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和带隧道带涤纶套透析导管(T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衰竭11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AVF组(采用AVF血液透析)和TCC组(采用TCC血液透析)2组各56例。比较2组透析6个月后血液透析相关指标[尿素清除率(Kt/V)、尿素下降率(URR)、透析有效血流量(Qb)],透析前和透析3、6个月后营养状态指标、肾功能指标、血栓弹力图参数(α角和k值)及血清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OPP)、褪黑素(MT)水平,以及透析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透析6个月后,AVF组Kt/V、URR和Qb高于或大于TCC组(P<0.01)。透析3和6个月后,AVF组营养状态指标、k值和血清MT高于TCC组,肾功能指标、α角和血清AOPP低于TCC组(P<0.05,P<0.01)。透析期间,AVF组总并发症发生率(7.14%,4/56)低于TCC组(23.21%,13/56)(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采用AVF治疗效果优于TCC,可促进机体代谢废物排出,改善营养状态及肾功能,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骨质疏松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功能不全 血液 自体动静脉内瘘 带隧道带涤纶套透析导管 尿素清除率 尿素下降率 白蛋白 尿素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开通带隧道和涤纶套透析导管留置后失功中心静脉及再置管的意义
2
作者 卜泉东 栾弘 +3 位作者 牛立园 徐岩 张岩 王曰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61-966,共6页
目的 探讨DSA造影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开通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 TCC)留置后失功中心静脉和再置管的意义。方法 纳入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 目的 探讨DSA造影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开通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 TCC)留置后失功中心静脉和再置管的意义。方法 纳入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就诊的TCC留置相关中心静脉病变患者13例。TCC留置中位时间35.2个月(6~70个月)。在加硬导丝支撑下拔除失功导管并造影显示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PTA开通中心静脉并原位或异位置入新TCC。结果 13例患者中有12例原TCC顺利拔除,1例因导管粘连严重,拔除失败。中心静脉狭窄包括右颈静脉、无名静脉、上腔静脉和右髂静脉,行PTA后均成功置入新TCC,未行支架植入。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3.1个月(6~48个月),通路功能正常。结论 DSA下PTA开通TCC相关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置入新TCC导管,能够为TCC后失功患者重新建立透析通路,延长通路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中心静脉狭窄 隧道涤纶导管 血液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医护同组责任制护理在预防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相关感染中应用的效果
3
作者 宋薇 潘静 +1 位作者 王芳 陈莎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455-458,共4页
目的探讨医护同组责任制护理在预防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CC)相关感染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12月天津大学天津医院肾内科收治的130例TCC行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不同分为两组,每组65例.以2021年1月至6... 目的探讨医护同组责任制护理在预防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CC)相关感染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12月天津大学天津医院肾内科收治的130例TCC行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不同分为两组,每组65例.以2021年1月至6月入院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2021年7月至12月入院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医护同组责任制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导管留置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导管出口感染率、导管隧道感染率及总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导管出口感染率:3.08%(2/65)比15.38%(10/65),导管隧道感染率:1.54%(1/65)比6.15%(4/65),总感染率:6.15%(4/65)比24.62%(16/65),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4%(1/65)比3.08%(2/65),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d:12.45±3.62比19.25±5.09,P<0.05),导管留置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d:83.64±14.20比65.27±12.38,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96.92%(63/65)比81.54%(53/65),P<0.05].结论医护同组责任制护理措施的实施,减少了TCC相关感染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任制护理 医护同组 隧道涤纶导管 感染
下载PDF
带隧道和涤纶套导管血液透析患者转动静脉内瘘临床分析
4
作者 王泰娜 吴其顺 +2 位作者 陈蕊 余姝 何建强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554-557,共4页
目的:分析带隧道和涤纶套透析导管(TCC)的血液透析患者转成动静脉内瘘的情况,为TCC患者更改通路类型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21年3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6例TCC患者,回顾性统计患者置管及该次入院原因、中心静脉狭窄率... 目的:分析带隧道和涤纶套透析导管(TCC)的血液透析患者转成动静脉内瘘的情况,为TCC患者更改通路类型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21年3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6例TCC患者,回顾性统计患者置管及该次入院原因、中心静脉狭窄率、动静脉内瘘手术成功率、随访12个月初级通畅率及次级通畅率。结果:TCC置入原因有:血管条件不佳(41%)、内瘘闭塞后重建困难(25%)、心功能差无法耐受动静脉内瘘手术者(17%);患者该次入院原因有:导管功能不良(47%)、导管相关性感染(19%)、拟更改动静脉内瘘(17%)、其他原因入院者(17%);61%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中心静脉狭窄,中度以上狭窄者47%。36例患者动静脉瘘手术成功率为97.2%,随访12个月初级通畅率为80.6%,经过再次手术12个月累积次级通畅率为91.7%。结论:TCC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TCC转为动静脉内瘘有较高的成功率。透析医生及护士需要主动评估患者血管条件,及时建议更改通路类型,术后定期随访监测保证内瘘成功使用,尽量减少导管使用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 隧道涤纶导管 动静脉内瘘 主动评估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在带隧道和涤纶套的血液透析导管功能不良中的应用
5
作者 王蕴若 吴悠 +2 位作者 徐杜娟 刘茹 牛苏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4年第9期712-719,共8页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在带隧道和涤纶套的血液透析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功能不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3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以TCC行血液透析并出...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在带隧道和涤纶套的血液透析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功能不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3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以TCC行血液透析并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同时行TEE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患者28例,观察导管走行,有无血栓、纤维蛋白鞘和中心静脉狭窄等。TEE或DSA阳性标准为至少出现以下一种情况:(1)导管相关血栓形成(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CRT);(2)导管周围纤维蛋白鞘;(3)中心静脉狭窄;(4)腔房交界处狭窄;(5)导管位置不当。以DSA为金标准,分析TEE检查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TEE检查的准确性;采用Kappa检验分析TEE与DSA两种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28例患者中TEE阳性18例,DSA阳性16例,TEE与DSA检查结果比较,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66.7%,正确率为78.6%,阳性预测值为77.8%,阴性预测值为80%,AUC为0.771(95%CI:0.582~0.960),P=0.016;Kappa=0.553,P=0.003,说明TEE与DSA检查结果存在一致性的情况。结论TEE是评估TCC功能不良的重要手段,具有无创、经济、方便易行等优点,对指导TCC功能不良的诊治有重要作用,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涤纶的血液导管 导管功能不良 血液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护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2
6
作者 祁滢滢 梁新蕊 +3 位作者 李晶晶 周晓冬 赵琦琦 谢妍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07,共6页
目的系统检索、评价并提炼出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TCC)护理的最佳证据,为构建科学的血液透析导管护理管理规范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循证研究方法,系统检索国... 目的系统检索、评价并提炼出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TCC)护理的最佳证据,为构建科学的血液透析导管护理管理规范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循证研究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资料,由2名循证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通过专家会议法进行证据提取、分类和整合最终形成最佳证据。结果共纳入文献15篇,包括系统评价1篇、指南7篇、专家共识6篇、证据总结1篇。总结出评估与监测、冲管与封管、消毒与换药、并发症管理及质量改进5个主题,共提炼出31条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提炼分析了MHD患者TCC护理相关的最佳证据,为有效预防T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延长血管通路使用寿命、进一步提高血液透析护理管理质量提供了科学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 隧道涤纶导管
下载PDF
非切口水囊法拔除带隧道和涤纶套透析导管的临床应用
7
作者 汪焱 王利峰 +4 位作者 姚国明 胡日红 王星星 黄加力 应波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7期627-629,共3页
动静脉血管内瘘(AVF)是大多数血液透析患者的理想透析通路,但前提是患者有良好的血管条件且术后AVF发育成熟,因此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CC)仍是大部分血管条件不佳及AVF成熟过渡阶段患者的主要透析通路^([1])。若TCC出现导管感染... 动静脉血管内瘘(AVF)是大多数血液透析患者的理想透析通路,但前提是患者有良好的血管条件且术后AVF发育成熟,因此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CC)仍是大部分血管条件不佳及AVF成熟过渡阶段患者的主要透析通路^([1])。若TCC出现导管感染、功能不良等情况或AVF已成熟,则考虑拔除TCC。传统移除方法为切口法,即切开皮肤游离涤纶套后剪断拔出,此法会产生相对大的开放性创口,且需缝合,术后创面恢复时间较长。近年来非切口水囊拔管法逐渐被接受,杭州市中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自2019年起采用非切口水囊法拔除TCC,现分析比较其与传统切口术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 隧道涤纶导管 拔除方式 非切口水囊法
下载PDF
基于i-PARIHS模式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护理证据的障碍因素分析
8
作者 祁滢滢 梁新蕊 +2 位作者 李晶晶 郁姣 谢妍 《上海护理》 2024年第9期68-71,共4页
目的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的应用现状,依据最佳证据制订审查指标,并根据临床审查结果分析证据应用障碍因素。方法以整合式健康服务领域研究成果应用的行为促进框架(i-PARIHS)模式为指导,基于维持性血液... 目的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的应用现状,依据最佳证据制订审查指标,并根据临床审查结果分析证据应用障碍因素。方法以整合式健康服务领域研究成果应用的行为促进框架(i-PARIHS)模式为指导,基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TCC护理措施最佳证据总结,制订审查指标并开展临床审查,同时根据审查结果进行障碍因素分析,拟定对策。结果本研究共制订27条审查指标,其中有4条审查指标依从性为75%、9条指标依从性<55%,其中5条指标依从性为0,其余条目依从性均为100%。以护士为审查对象的TCC护理知识问卷合格率43.88%。共识别障碍因素11条,得出“变革”层面5条因素;“接受者”层面4条因素;“组织环境”层面2条因素,并拟定了相应对策。结论MHD患者的TCC护理最佳证据与临床实际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有效识别及克服证据实践的障碍因素、提出“全员、全面、全要素”的有效策略,为临床转化及持续性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 隧道涤纶导管 i-PARIHS模式 障碍因素分
下载PDF
无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徐丽华 何建强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176-179,184,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无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non-cuffed catheter, NCC)行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目的:探讨采用无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non-cuffed catheter, NCC)行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通过超声引导下经皮中心静脉置入NCC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6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不同置管部位的CRBSI发生率,分析CRBSI患者的感染特点及病原菌分布。依据是否发生CRBSI分为感染组(n=22)和非感染组(n=147),比较两组临床病理参数;进一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CC患者发生CRBSI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效果。结果:颈内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CRBSI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1,P=0.638);22例CRBSI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1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6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0株),革兰阴性杆菌5株。感染组血清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血清铁水平明显低于非感染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SI的影响因素(P=0.006,0.007)。ROC曲线显示,白蛋白AUC为0.726,高密度脂蛋白AUC为0.704。结论:NCC透析患者发生CRBSI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多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低水平血清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CRBSI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 隧道涤纶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病原菌 危险因素
下载PDF
70%乙醇封管在血液透析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宏 孙晓萌 +3 位作者 张留平 高民 魏青 刘必成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9-334,共6页
目的探讨70%乙醇封管对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带隧道带涤纶套(Cuff)导管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方法。选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脏科... 目的探讨70%乙醇封管对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带隧道带涤纶套(Cuff)导管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方法。选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脏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2例,首先将患者随机分为乙醇封管组(每周采用3.3mL 70%乙醇封管1次,再采用3.3mL标准肝素封管2次)和肝素封管组(每周采用3.3mL标准肝素封管3次),每组16例,22周后进行交叉互换。比较两组患者CRBSI、导管功能障碍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2例患者退出试验,2例死亡,共28例患者完成试验,每组各14例。乙醇封管组患者CRBSI的发生率为0.45/1 000导管日,低于肝素封管组患者(0.92/1 000导管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醇封管组患者导管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0.90/1 000导管日,低于肝素封管组(2.06/1 000导管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乙醇封管组患者均未发生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结论乙醇封管组维持性血液透析带隧道带Cuff导管患者的CRBSI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与肝素封管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隧道Cuff导管 乙醇封管 肝素封管 血液
下载PDF
高剂量尿激酶封管联合泵入治疗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功能不良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玲 李益明 +4 位作者 邢小珍 王志芳 姜金孝 祝亮 鲁庆红 《广西医学》 CAS 2016年第8期1101-1105,共5页
目的 观察高剂量尿激酶导管内封管联合微泵泵入治疗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功能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3例TCC功能不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成A组30例、B组31例、C组32例。A组采用2万U尿激酶导管封管;B... 目的 观察高剂量尿激酶导管内封管联合微泵泵入治疗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功能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3例TCC功能不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成A组30例、B组31例、C组32例。A组采用2万U尿激酶导管封管;B组20万单位尿激酶导管封管;C组先将20万U尿激酶导管封管,30 min后抽出,再将40万U尿激酶溶于40 ml生理盐水中,各取20 ml分别从导管动静脉端用微泵泵入维持治疗0.5 h。比较3种方法的溶栓效果、溶栓次数、血栓复发情况、连续使用留置导管时间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C组患者溶栓成功率及一次性再通率最高(P<0.05),2年内复发率最低(P<0.05),连续使用留置导管时间最长(P<0.05)。B组患者一次性再通率高于A组,而反复溶栓2~3次再通率低于A组(P<0.05)。3组均未发生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结论 高剂量尿激酶导管内封管联合微泵泵入治疗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TCC功能不良高效、方便、一次性再通率高、溶栓治疗次数减少、复发时间及连续使用留置导管时间延长,相对安全,可用于血栓形成时间较长、反复局部封管溶栓效果差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 导管功能不良 隧道涤纶导管 尿激酶 高剂量 泵入治疗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莉莉 刘玉秋 +4 位作者 仰欣 施雯 涂岩 潘明明 张晓良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1年第11期773-777,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长期导管血液透析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期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临床资料,对训练组患者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R语言... 目的探讨应用长期导管血液透析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期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临床资料,对训练组患者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R语言建立预测模型,并通过验证组对模型预测性能进行验证。结果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史、贫血、糖尿病,由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C指数分别为0.761和0.714。结论该模型能够有效筛选血液透析患者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 隧道涤纶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危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
下载PDF
经皮下隧道深静脉留置带涤纶环套导管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保春 陈玉 +3 位作者 郭志勇 许静 付鹏 张国兆 《中国血液净化》 2005年第5期249-251,共3页
目的评价经皮下隧道深静脉留置带涤纶环套导管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深静脉,然后根据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双腔留置导管在体表投影确定皮下隧道位置,并应尽量使导管柔和弯曲以避免导管扭曲折叠。用隧... 目的评价经皮下隧道深静脉留置带涤纶环套导管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深静脉,然后根据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双腔留置导管在体表投影确定皮下隧道位置,并应尽量使导管柔和弯曲以避免导管扭曲折叠。用隧道针将导管引入穿刺部位,涤纶环距离皮肤出口位置要在3cm以上。依次将软硬扩张导管顺导丝插入深静脉内,最后留置导管通过撕脱型外套送入血管。结果共计65例患者,其中颈内静脉带涤纶环双腔导管插入术58例,锁骨下静脉5例,股静脉2例。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为(6.3±4.2)月,最长时间为38月。21例患者因栓塞拔管,8例患者因感染拔管,14例患者虽导管通畅,但患者因原发病等原因死亡,4例患者接受肾移植,12例患者仍然继续应用该导管透析。结论深静脉留置带涤纶环套导管可长期保留,感染率低,栓塞率低,可满足透析要求,适合于用传统方法无法建立长期透析通路的患者和准备近期行肾移植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 通路 涤纶导管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带涤纶套隧道导管肝素盐水封管效果的观察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冰 胡亚楠 +8 位作者 甘良英 王伊娜 朱丽 王磊 蔡美顺 郑姝颖 刘爱春 倪梦凡 左力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19年第9期639-642,共4页
目的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带涤纶套隧道导管应用肝素或肝素盐水封管的效果。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各种原因(除外导管功能不良)拔除右颈内静脉带涤纶套隧道中心静脉导管,通过肉眼、扫描电镜对拔除导管不同部位导管内壁进行观察... 目的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带涤纶套隧道导管应用肝素或肝素盐水封管的效果。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各种原因(除外导管功能不良)拔除右颈内静脉带涤纶套隧道中心静脉导管,通过肉眼、扫描电镜对拔除导管不同部位导管内壁进行观察。结果肉眼观察,41.7%导管存在双腔完全堵塞性血栓形成,部位为自导管侧孔至导管顶端出口处,25.0%导管双侧管腔无明显血栓形成,33.3%存在单侧管腔堵塞性血栓;电镜观察,100.0%导管存在尖端及侧孔部位血栓形成,尤其侧孔、顶端切割边缘部位更明显。二分类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导管尖端及侧孔部位血栓形成与血红蛋白水平相关(r=0.488,P=0.047),而与性别(r=0.236,P=0.362)、年龄(r=-0.113,P=0.667)、封管液是否稀释(r=0.436,P=0.080)、国际标准化比值(r=-0.339,P=0.183)、血小板(r=-0.187,P=0.473)、总胆固醇(r=0.037,P=0.887)、血钙(r=-0.188,P=0.470)、吸烟(r=0.169,P=0.517)、抗血小板药物(r=0.169,P=0.517)、糖皮质激素(r=0.169,P=0.517)、导管留置时间(r=-0.305,P=0.234)无关。将血红蛋白带入Logistic方程显著性不明显(OR=1.075,95%CI0.980~1.179,P=0.125),考虑与病例数少有关;导管其他部位电镜扫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16.7%发现导管内壁生物膜形成。结论导管顶端是血栓容易形成的部位,此处血栓形成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可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 涤纶隧道导管 封管液 扫描电镜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在嵌顿的带涤纶套隧道型血液透析导管拔除并原位换管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道洋 马续祥 +4 位作者 黄玉萍 周玉叶 卓丽 纵晓英 王德光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2年第12期924-928,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辅助嵌顿的带涤纶套隧道型血液透析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拔除并原位更换的临床应...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辅助嵌顿的带涤纶套隧道型血液透析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拔除并原位更换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肾内科2018年11月~2021年10月因颈内静脉TCC导管功能不良收治入院的11例MH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是在更换带TCC导管过程中发现导管嵌顿,根据透析导管内径大小引入不同直径操作杆的球囊,对原TCC导管体内段全程扩张,松解纤维鞘后拔除嵌顿的透析导管,使用更大型号的球囊对纤维鞘进行后扩张,原位置入新的TCC导管。手术后随访5~35个月,观察TCC导管临床使用情况。结果PTA辅助拔管成功率100%,原位再置管成功率91%,所有TCC导管拔除及原位更换过程中均未发生心律失常、血管破裂损伤、血气胸、纵膈血肿及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1例患者行肾移植,1例死于多发性骨髓瘤,透析导管血流量分别为200ml/min,240ml/min,其余患者TCC导管透析时血流量多在220~240ml/min。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辅助嵌顿带涤纶套隧道型血液透析导管拔除并原位更换新的带涤纶套隧道型血液透析导管,手术安全性及成功率较高,可作为处理带涤纶套隧道型血液透析导管嵌顿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顿涤纶隧道型血液导管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再次置管 维持性血液
下载PDF
乙醇封管联合卡泊芬净治疗血液透析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真菌感染3例报告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越 刘宏 +2 位作者 张留平 谢庆磊 高民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19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观察70%乙醇封管治疗血液透析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 3例血液透析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真菌感染的患者在全身抗真菌治疗的同时,应用70%乙醇进行导管内封管,每日1次。结果 3例病例经治疗后,患者症状阳性体征消失,血... 目的观察70%乙醇封管治疗血液透析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 3例血液透析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真菌感染的患者在全身抗真菌治疗的同时,应用70%乙醇进行导管内封管,每日1次。结果 3例病例经治疗后,患者症状阳性体征消失,血培养均转为阴性,未发生导管功能障碍,均未发生呕吐、头痛、晕厥、胸闷、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结论乙醇封管联合全身抗真菌可有效治疗血液透析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真菌感染,其疗效和安全性还需通过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隧道涤纶导管 乙醇封管 血液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下经导管腔内球囊扩张术解除股静脉带隧道带涤纶套血透导管嵌顿1例
17
作者 卢彩宝 陈洪伟 +5 位作者 张全超 赵景宏 李墨奇 何文昌 陈婧 聂凌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4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目前超过60%的血液透析患者首次透析所采用的通路类型为中心静脉导管[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仍有超过20%的患者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血透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TCC)作为长期血管通路[2]。TCC嵌顿导致拔除困难是一种少见但处理起... 目前超过60%的血液透析患者首次透析所采用的通路类型为中心静脉导管[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仍有超过20%的患者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血透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TCC)作为长期血管通路[2]。TCC嵌顿导致拔除困难是一种少见但处理起来较麻烦的并发症,常见于置管时间较长的患者,该情况主要与导管周围纤维鞘形成有关。现报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经导管腔内球囊扩张解除股静脉TCC嵌顿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扩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血液 隧道涤纶导管 嵌顿
下载PDF
血液透析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功能不良致导管更换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白亚飞 陈汝满 +4 位作者 徐明芝 安娜 贺纪清 王春莉 李洪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272-273,共2页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常因自身血管不能满足动静脉内瘘手术条件、左心室射血分数<30%或预期生存时间短等原因而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作为MHD血管通路。在TCC使用过程中会因各种原因导致TCC更换,当TCC发生导管功能不良、导...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常因自身血管不能满足动静脉内瘘手术条件、左心室射血分数<30%或预期生存时间短等原因而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作为MHD血管通路。在TCC使用过程中会因各种原因导致TCC更换,当TCC发生导管功能不良、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涤纶套完全脱出/不完全脱出、导管破损等情况时均需更换TCC^([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中心171例更换TCC患者的相关指标,探讨因TCC功能不良导致其更换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 隧道涤纶导管 功能不良 导管更换
下载PDF
带涤纶套隧道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徐友平 姜美华 +4 位作者 谭红梅 杨芳 沈俊 李靖 夏小红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4年第8期466-470,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带涤纶套隧道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资料,探讨感染发生时间及细菌种类,导管感染发生率,抗生素治疗效果等,为有效防治导管相关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符合导管相关感染诊断标准的患者74例(85例次),进行抗生素肝素盐... 目的回顾性分析带涤纶套隧道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资料,探讨感染发生时间及细菌种类,导管感染发生率,抗生素治疗效果等,为有效防治导管相关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符合导管相关感染诊断标准的患者74例(85例次),进行抗生素肝素盐水封管及静脉滴注抗生素,有出口感染及隧道感染的还进行局部换药。结果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83例次,其中81例次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2例次为皮肤出口及隧道感染;股静脉导管相关感染2例,均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总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天数的中位数为368导管日,四分位间距为975导管日。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检出细菌总数的32.94%。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在1年内为6.5例次/1000导管日,总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1.29例次/1000导管日。2例患者因基础疾病死亡,其余均临床治愈。结论带涤纶套隧道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的患者,可使用敏感抗生素导管封管及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2-3周,无效者可拔管。检出细菌种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铜绿假单胞菌较其他菌种抗生素使用时间较长,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在1年内最高,带涤纶套隧道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重在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隧道 涤纶 感染 血液
下载PDF
以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导管为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剑文 刘日光 +3 位作者 陈浩雄 陈林 秦曙光 傅君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年第8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以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导管为血管通路与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营养状态及并发症的差异。方法选我院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患者36例,动静脉内瘘患者89例,观察... 目的探讨以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导管为血管通路与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营养状态及并发症的差异。方法选我院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患者36例,动静脉内瘘患者89例,观察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态、透析充分性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患者与动静脉内瘘患者相比较,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C反应蛋白、尿素清除指数、尿素降低率及蛋白质分解代谢率值无显著差异,两组透前及透后尿素氮、肌酐及尿酸均无明显差异。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患者血流不畅、血栓栓塞及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动静脉内瘘患者(P<0.001),而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动静脉内瘘患者(P<0.001)。结论以带涤纶套经隧道双腔导管为通路是血液透析比较理想的血管通路,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导管功能不良及相关感染的措施,导管的使用寿命可以明显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纶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 动静脉内瘘 充分性 营养状态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