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傩堂戏与宗教之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顾朴光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51-58,共8页
傩堂戏又叫傩戏、傩坛戏和傩愿戏,主要流传于湘西和黔东北一带的土家族、苗族、汉族、仡佬族和侗族中,在四川、安徽等省亦有流传。傩堂戏渊源于古代驱鬼逐疫的傩祭活动,还在胚胎期间,它即受到宗教的哺育,及至从傩祭中蜕变出来,仍与宗教... 傩堂戏又叫傩戏、傩坛戏和傩愿戏,主要流传于湘西和黔东北一带的土家族、苗族、汉族、仡佬族和侗族中,在四川、安徽等省亦有流传。傩堂戏渊源于古代驱鬼逐疫的傩祭活动,还在胚胎期间,它即受到宗教的哺育,及至从傩祭中蜕变出来,仍与宗教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宗教的附庸和载体,傩堂戏既依附于宗教,又为宗教服务,离开了宗教,傩堂戏也就不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堂戏 傩愿戏 傩戏 傩祭 傩坛 安安送米 黔东北 帷堂 勾愿 放五猖
下载PDF
《三元和会》与傩堂戏 被引量:2
2
作者 顾朴光 《贵州文史丛刊》 1987年第2期12-18,共7页
前不久,德江县土家族文艺资料搜集小组从稳坪乡长兴村魏家寨七十九岁的土老师魏观跃处,征集到一本韵文手抄本《三元和会》。手抄本共七百余行,分为“上元和会”、“中元和会”和“下元和会”三部分,合在一起全名《新集三元和会科式》。... 前不久,德江县土家族文艺资料搜集小组从稳坪乡长兴村魏家寨七十九岁的土老师魏观跃处,征集到一本韵文手抄本《三元和会》。手抄本共七百余行,分为“上元和会”、“中元和会”和“下元和会”三部分,合在一起全名《新集三元和会科式》。手抄本的纸质系手工生产的皮纸,已经十分陈旧;字迹尚清晰,但书艺不高,且错字脱字不少,大约出自粗通文墨的土老师之手。手抄本末尾落款为:龙飞壬申年五月蒲节(端午节)誊写,沿邑(沿河县)谢氏录。据魏观跃老人说,这个手抄本是他青年时代学习傩堂戏时,由老师连同面具、锣鼓、布裙、丝刀等一起传授给他的。按落款年代推算,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四年的历史。虽然《三元和会》产生的更早年代难于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堂戏 德江县 帷堂 魏观 书艺 粗通文墨 手工生产 壬申年 余行 新集
下载PDF
初谈土家族的傩堂戏 被引量:2
3
作者 罗受伯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40-45,共6页
在贵州德江一带流传的傩堂戏,源远流长,以古朴的风格、鲜明的民族色彩、浓厚的乡土气习,深得土家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喜闻乐见”。为编辑《德江县土家族文艺资料》,县民委做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笔者最近应邀到德江,在县民委李华林主... 在贵州德江一带流传的傩堂戏,源远流长,以古朴的风格、鲜明的民族色彩、浓厚的乡土气习,深得土家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喜闻乐见”。为编辑《德江县土家族文艺资料》,县民委做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笔者最近应邀到德江,在县民委李华林主任的亲自带领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堂戏 德江县 土家族文化 帷堂 华林 兄弟民族 板腔体 湖南花鼓戏 民间戏剧 演出剧目
下载PDF
土家族傩堂戏探源 被引量:2
4
作者 庹修明 《贵州文史丛刊》 1986年第4期105-112,共8页
德江县地处黔东北,东接印江,南连思南,西南与凤岗交界,东北与沿河接壤,西北与务川毗邻,是湘、鄂、川、黔边沿县份之一。全县人口三十五万多人,其中土家族一十四万七千六百四十四人,苗族五千零一十九人,其他少数民族一百五十六人。少数... 德江县地处黔东北,东接印江,南连思南,西南与凤岗交界,东北与沿河接壤,西北与务川毗邻,是湘、鄂、川、黔边沿县份之一。全县人口三十五万多人,其中土家族一十四万七千六百四十四人,苗族五千零一十九人,其他少数民族一百五十六人。少数民族人口为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点九八,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德江县遵照国家民委(82)民改字240号文件精神,从一九八三年开始了民族识别和恢复民族成份的工作。工作中有关同志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发掘了一种原始而貌保留最为完整的傩堂戏,被戏剧界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是我国最悠久的古代剧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堂戏 土家族地区 德江县 帷堂 民族识别 黔东北 国家民委 中国戏剧 民族成份 端公戏
下载PDF
浅谈土家族傩堂戏 被引量:1
5
作者 柯琳 《贵州文史丛刊》 1987年第1期94-95,共2页
戏剧的起源、发展和繁荣,是受社会生产发展的制约的。德江县土家族的傩堂戏,自然与土家族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逐渐衍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兼备宗教、娱乐性质的祭祀、风俗、歌舞,形成为一种原始而古朴的戏剧形式。傩堂戏演出的特点是古朴... 戏剧的起源、发展和繁荣,是受社会生产发展的制约的。德江县土家族的傩堂戏,自然与土家族在社会历史进程中逐渐衍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兼备宗教、娱乐性质的祭祀、风俗、歌舞,形成为一种原始而古朴的戏剧形式。傩堂戏演出的特点是古朴、厚重,并有其固定的程式。从冲帷求神到娱人的剧情发展中;从固定的较为简单的板腔形式到综合性歌舞表演乡从仅用锣、鼓、钵、钹的伴奏以及表演中穿插许多拳术动作等,可见宗教与娱乐、民俗与歌舞紧密结合,兼收并容。它的形成与古时冲傩活动确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傩,又称大傩,据文献记载,殷商时期已经出现,周秦时期一直延续和发展,是春秋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驱鬼疫的宗教仪式。据《周礼·夏宫》云:“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殴疫。”《后汉书·礼仪志》的《大傩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堂戏 方相氏 德江县 黄金四目 帷堂 兼收并容 戏剧形式 大傩 殷商时期 春秋时期
下载PDF
“戏曲活化石”质疑——宗教性的傩与娱人娱神的戏
6
作者 郭勇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22-26,共5页
傩,早即见于《周礼》和《诗经》,而“傩戏”的出现则是在一,二千年以后了。那么傩与傩戏到底是什么关系?傩戏的真实意义是什么?究竟它是宗教仪式、还是戏剧形式,或者是这两者相结合的形式;它可否断言是所谓的“戏剧的活化石”呢?这些问... 傩,早即见于《周礼》和《诗经》,而“傩戏”的出现则是在一,二千年以后了。那么傩与傩戏到底是什么关系?傩戏的真实意义是什么?究竟它是宗教仪式、还是戏剧形式,或者是这两者相结合的形式;它可否断言是所谓的“戏剧的活化石”呢?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下面谨谈谈我的看法。也许正因为傩与戏有一种若即若离的联系,故而在傩文化的研究中,大都少不了对傩戏的源流沿革、发展脉络的探讨。力图将傩以至于傩戏放在中国戏曲史上重重的写下一笔,其颇有代表性的论述则是称傩戏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如果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说“傩戏”是中国戏曲的早期形式、中国戏曲的一个源头。这些论点从近年来所发表、出版的一些文章和书籍上时有所见。比如在《傩堂戏民俗价值浅议》(见《南风》1988.4.)中有“古朴原始戏剧的胚芽”之说(还可参见《世俗的祭礼》中“傩祭”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戏 中国戏曲史 傩堂戏 早期形式 傩文化 傩祭 地戏 方相氏 娱神 帷堂
下载PDF
冲寿傩,一种欲望的仪式戏剧——贵州省德江县稳坪乡黄土村冲寿傩调查述要
7
作者 庹修明 《民间文学论坛》 1994年第2期50-58,共9页
1992年2月8日至23日,贵州民族学院傩文化研究中心与德江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赞助下,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德江县稳坪乡黄土村土家族村民张金太为其父举办的“冲寿傩”仪式进行了调查。本文系这次考察之概述。
关键词 德江县 黄土村 堂戏 土家族地区 勾愿 民族事务 帷堂 傩文化 研究中心 三清殿
下载PDF
熾熱的心偏愛凉凉的冰——记泰華女强人梁冰
8
作者 冬英 《今日中国》 1991年第5期29-30,共2页
認識梁冰的人幾乎都有這樣一個印象:她為人熱情、爽快?蔀楹嗡〉拿?有了“凉”(與梁諧音),還要加上冰?梁冰笑着回答:“我原來叫梁麗珍,從開始教書起就改用梁冰這個名字。原因是我覺得自己太熱情了,因此吃了許多虧。
关键词 一侗 伯舆 子燮 大提琴手 中原报 朱拉隆功 道歌 一九 帷堂 大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